你知道我国唯一一座叫做消灾寺的寺院吗?

大唐

<p class="ql-block">  人们往往都会去寺庙祈福请愿,祷告消灾。但寺院叫做消灾寺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中华大地上仅有一座,它就是唯一被一位太上皇(前皇帝)赐名的</span>宝鸡凤县消灾寺。</p><p class="ql-block"> 消灾寺,原名萧台寺,据说现寺名源于唐玄宗“安史之乱”时逃亡蜀地,在此祈福还愿而赐名。</p><p class="ql-block"> 当时玄宗逃蜀路过凤州,夜不能寐,梦到老少两人给他敬酒,告诉他🈶“郭”姓会消弭战乱,醒来后以梦问询,当地人告知在萧台寺旁有块猴形石形同父子,受寺院感化得道,经常帮助附近百姓。玄宗遂上萧台寺祈福请愿,祷告早日平息战乱,消灾弭祸。次年九月,果然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腊月玄宗回返长安,至正月再经凤州,再到萧台寺还愿祈福,赐名“消灾寺”,还封猴石为“忠护王”,并给百姓以赏赐。当日正月初九,凤州百姓举城相庆,从此留下“上九会”的习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消灾寺景区大约十年前煞是红火,那几年凤县旅游在陕西独树一帜,凤县夜景名震三秦,所以消灾寺在自媒体上也常常霸屏。但今年“五一”假期我们于2️⃣号来到凤县,虽然看嘉陵江喷泉和夜景的人仍然不少,但感觉已不像十年前人气爆棚的样子,但这正合了我们出游喜欢清静的心愿。</p> <p class="ql-block">  3️⃣号来到消灾寺,经门前广场进入景区大门,一座铁索吊桥横跨在一条大河之上,河很宽,但只有河中间有清流静淌,两边都是裸露的沙石,开始我猜这应该是嘉陵江,但看着窄浅的河水和我昔日见到的激流汹涌的嘉陵江无法比拟,我想大概率是我猜错了,可问过后确定这就是嘉陵江,可见今年的干旱多么严重!</p> <p class="ql-block">  100多米长的铁索桥南北各有一桥亭,从桥上看下去,江中间碧绿的河水清澈见底,但宽阔的江面仍可以让人想见昔日嘉陵江的磅礴气势。过了桥,正对着两个石刻龙头,龙🐉嘴里流下两股细流,两侧是石台阶,直达半山腰的药师佛大殿,中间一股水瀑自高而下,由于水流细小失了势,让人看着就没了飞瀑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我们没有拾阶而上,而是右拐走了大约七八百米到了“石林”。只见路边山坡的柏树林里,立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头,上面都以红漆镌刻着不同字体的“佛”字,大约有好几百块。</p> <p class="ql-block">  沿着石林左拐缓坡而上,就到了药师佛大殿,大殿外墙上刻画着佛教故事,正门依山傍水,面南背北,大殿里药师佛等众佛祖菩萨雄伟庄严,目视涛涛江水和芸芸众生,不骄不燥,森然祥和。药师佛大殿后面是个小广场,两侧是圆通殿和三清殿、孔子殿、药王殿,正中间挨着山体有一个巨大的半圆行画牌影壁画满祥云,上面贴着大约八十八个佛像,据说这八十八佛在佛经中均是消灾之佛,中间一个佛像大一些,估计是释迦摩尼吧,可能是近年失修,一些地方的木块被风吹落,露出空洞,呈现破败之感,令人唏嘘。但向上仰望,七八十米开外的半山处,三个巨大的红色大字“消灾寺”镌刻在山崖石壁,虽然漆色有些斑驳,但仍然透出威势和气魄,让人生出敬畏之心,古消灾寺就在其上的山顶。</p> <p class="ql-block">  此时日头当顶,经过半日奔波大家都觉疲累,可做为一名曾经的驴友,特别渴望那种凌空穷目的感觉,再加上同行的XR姐说如果我要登顶的话让我代她捐二十元香火钱,有的话求一个吉祥物,我们相识相知四十多年,从我心里她如同亲姐,我要替她完成这个夙愿。</p><p class="ql-block"> 同行的哥们儿见我要登顶,便说陪我,于是我们倆人从影壁右侧的石径开始往上爬,石径窄而且陡约呈40°,全是之字形台阶,正在走着,前面一位美眉突然一声惊叫,一条小蛇🐍飞快的从石径爬过钻进了沙石草丛,艳阳高照,好在不时有凉风掠过,路边还有一些刚成林的柏树遮荫,拐弯处有两座石亭,我边爬边歇,大约不到两百米的拔高竟歇了三次,中间也曾想回头,但对登顶的渴望和不能负姐之托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一个半小时终于登顶。</p><p class="ql-block"> 崖顶是一个小小的平台,西侧一座两层的阁楼面朝南,一层是龛形门洞,门楣上挂着一块儿扇形红匾,上写着“消灾寺上院”。登顶的人寥寥五、六人,分散开来杳然不见。我和伙伙迈步入门,只见左右两个护法天王怒目圆睁,往里是一溜儿天然石龛,崖顶前伸,下凹成洞,洞中安放一排大约十几座佛像神仙,向北约有二十多米。再往前是一个仅容一人的木楼梯,拐弯处依然是天然佛窟,前面有个游客从楼梯上下来,说已到尽头。我有些不死心,走过去一看楼梯拐了个弯往上几阶又是一个殿,从此殿向北依然有几节更窄的楼梯,旁边洞窟中供奉着禅宗六祖等佛神。那位偶遇的哥们儿一迭声的说幸亏碰到了我们,否则他就半途而归了。</p><p class="ql-block"> 拜谒完上院洞窟神佛,沿原路出门,从此层平台再登十几级石径,上到第二层平台,西侧就是上院门楼二层的楼阁式亭子,亭正中悬着一口铁钟,上面铸着“消灾寺”三个大字,这就是古凤州八景之一的“萧寺晨钟”。大钟旁的亭梁上铁丝悬挂着一根击钟的木棒,我扶着木棒敲响了七下,为亲人们祈祷消灾赐福、平安康健、诸事顺遂。</p><p class="ql-block"> 站在豆积山巅,俯瞰山下,紧贴洞窟石壁延伸出的黄色琉璃险峻森严,隐在山腰的殿宇鳞次栉比,透过碧绿的树隙看到山脚下的嘉陵江水绿如绸缎,横跨嘉陵江的福慧桥铁索在黄色琉璃的桥亭间划出轻盈的弧线,同通往消灾寺药师佛大殿的阶梯式台阶相接,与“凹”形的消灾寺各殿下上贯通,自成气势,寺庙的飞檐斗拱和黄色、绿色的琉璃瓦掩映在青山碧水之间,浑然一体,古朴和谐。</p><p class="ql-block"> 在钟亭中舒目北望,凤州村一幢幢房屋排列有序,消灾寺景区前的赐福广场和牌楼渺然如掌,东面的远处,嘉陵江与安河交汇形成一个巨大的“丫”字,仿佛给豆积山和古凤州城系上了一条绿色的飘带,正前方飘渺处,自东而来的眉凤高速宛若长蛇翩翩西去。</p><p class="ql-block"> 美丽的景象和愉悦的心情让刚才登爬时的疲累和暑热一下子消散无踪。寺里没有僧人,姐的托付怎么完成呢,突然想到上院一层平台处的小房里有个保安,找到他一说,人家早有准备,立马拿出一个二维码,扫码支付了二十元香火钱,我问可有信物相赠,保安师傅给了我两根红色的祈福带,我顺手系在脖子上,也先沾沾这福气。终于登顶,又顺利完成了姐的嘱托,圆满!迈开轻快的脚步我们决定从另一侧石径下山,这边路径要宽些,经过了镌刻“消灾寺”三个大字的石壁处,感觉每个字都有倆人多高,由于石径紧挨山体,拍照都无法拍全三个字,可见字有多大。</p><p class="ql-block"> 下山很快,大约半个多小时就到了景区大门。站在门前的广场上,转身回望,一百多米长的铁索桥凌空横锁嘉陵江,豆积山岩体嶙峋,消灾寺殿宇错落,与山势相合,很有几分仙山佛寺的气象。难怪八仙之一的张果老隐此修炼,张果老洞的遗迹令人神往;萧台寺(消灾寺)临险据高,留下唐玄宗两拜祈福消灾并赐名的佳话。但岁月神偷,自然变迁加天灾人祸,豆积山已然不见密林飞瀑、 云雾氤氲,唐朝诗人刘沧诗中"萧寺楼台对夕阴,淡烟疏磬散空林。风生寒渚白苹动,霜落秋山黄叶深”的景象我们今人只能想象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十来年前当地打造这个景区时,号称消灾寺​为天下第一祈福胜地。近年据说因当地旅游发展战略调整为打造古凤州景区,因此该景区设施和建设显得有些老化和滞后,而且过去建的一些景观大佛、观音以及栈道等还被拆除,加之前几年疫情的影响和经济因素等,景区明显有些萧条。再就是可能因环境变化和干旱的原因,嘉陵江水已近干涸,山上林幼草稀,仅有一些估计是前几年开发景区时种植的柏树还未长大,欠缺氤氲之势,这“天下第一祈福胜地”的名号就有些难负了。</p><p class="ql-block"> 但人生中总有自己无法解决、无法左右的事情,此时很多人就会到寺庙去祈求神佛消灾赐福,来化解心理的焦虑。从这一点讲,消灾寺,既有历史的传说,又有深厚的佛道文化,加之其寺名恰贴合人的心理需求, 不失为一个祈福消灾的美地。</p> <p class="ql-block">  古语有云“福祸相依”,灾祸都有一定的自然因素,但也必然有人的因素。譬如安史之乱玄宗自己就是始作俑者;今天的干旱缺水厄尔尼诺,则很大程度是人类自身对自然破坏的恶果。人言求佛不如求己。我要说的是,我们求佛,可以获得心的慰籍,求己,鼓舞和导引我们要作出科学的、符合自然规律的、正确的行动,只有做到这样,才能真正挡灾消灾,积福增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