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记旅-03:丹巴-马尔康

吴淞烟雨

<p class="ql-block">词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极目川西远,云涌万重山。古雕昂耸巍立,重仞刺穹寰。岁月淬磨石壁,箭眼犹存烽火,往事越千年。残迹诉今古,风骨自岿然。 </p><p class="ql-block">马尔康,转眸处,仰英贤。馆中陈列,重现北上苦征鞍。踏破雪山草地,燃尽赤诚肝胆,浩气贯长天。且看今朝景,新貌映晴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吴淞烟雨《水调歌头(依钦谱)·川西咏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0月9日(星期三),上午9:00退房,然后驱车约15分钟,抵达丹巴县古碉群观光。</p><p class="ql-block">没有想到,我们昨晚入住的酒店旁边就有古迹,此所谓“踏破铁靴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丹巴古碉群</p> <p class="ql-block">丹巴县古碉群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境内,分布于全县15个乡镇181个行政村。县境内共有562座古碉楼,尤以梭坡乡、中路乡、蒲各顶乡三处的古石碉楼群最为稠密壮观。</p> <p class="ql-block">我们抵达的是丹巴甲居藏寨,这是座极具特色的藏族村落建筑,2005年被评为 “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 之首,2016年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碉楼的源起可追溯到秦汉时期的“邛笼”,当时冉马龙部落主要生活在四川阿坝州和甘孜州地区。到隋唐时代,碉楼在四川西部和整个藏东地区盛行。丹巴碉楼源自羌碉,后规模、气势远超羌碉。</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了藏寨区域。建筑色彩、装饰等呈现典型藏族建筑特征,白墙、色彩装饰的檐角等,搭配周边自然环境,展现出独特的藏地乡村风貌。秦妹为我在寨口拍了一张人像照,我就用这张照片做我的微信头像。</p> <p class="ql-block">我们走进一个藏寨里的院子。</p> <p class="ql-block">院子里种满了花花草草,可以推测,院子的主人是非常热爱生活的人。</p> <p class="ql-block">女主人非常友善地邀请我们在院子里随便看、随意拍。从她的头饰看,她是嘉绒藏族的女性。</p> <p class="ql-block">走上二楼发现,这个院子的楼房就是倚碉楼而建。</p> <p class="ql-block">阳光明媚,近处的和远处的两座碉楼,其光影十分清晰;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很有立体感。</p> <p class="ql-block">据查,现存古碉最早修建于唐代,最晚为清朝增定大、小金川之时。</p> <p class="ql-block">古碉楼形状多样,有四角、五角、六角、八角、十三角之分;我们所看到的,似乎都是四角。</p> <p class="ql-block">碉楼的高度不一。高度以10米、20米逐渐发展到30米、35米,最高可达50余米。完好的碉楼均在10米以上,多数在25米以上。据说,最高的碉楼高达约68米。</p> <p class="ql-block">碉楼工艺精湛,由上下左右大小石料组合,错缝修砌,棱角分明,表面光洁,如刀砍斧劈。</p> <p class="ql-block">碉楼由片(乱)石夹泥砌成,墙面光滑,下宽上窄,面随高度增加而内收。</p> <p class="ql-block">这座碉楼可以用“高耸入云”来形容了。</p> <p class="ql-block">我们爬上这家民居的屋顶平台,放眼四望,满眼的绿啊!</p> <p class="ql-block">藏族民居参差坐落在山坡上,在上午的柔软的阳光照耀下,充满了和谐的韵律。</p> <p class="ql-block">古老的碉楼和现代的藏族民居互相映衬,一切都显得那么平和。</p> <p class="ql-block">古碉矗立在绿意盎然的山林间。墙体斑驳,带着岁月痕迹;有几处窗口,像是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屋顶的平台上晒着大片的玉米棒,金灿灿的,十分抢眼。好山好水好地方,捧出了又一季丰收。</p> <p class="ql-block">楼下的鲁弟仰头招呼在屋顶平台上的我和秦妹,他说蓝天白云太美了,你们拗个造型,我给你们拍张照。</p> <p class="ql-block">丹巴古碉的用途大致有三:一是用于军事防御,含要隘碉、烽火碉、寨碉等。二是用于生活居住,称作家碉;家碉多与楼房相连,平时作为贮藏室,遇有战事也可用于战争。三是用于宗教象征,它是人们与神沟通的地方,也有展示威望与财富、家庭男性成员增添、家族和睦稳定及禳除灾祸等象征功能。</p> <p class="ql-block">古碉楼的美学价值、社会学价值、历史学价值、民族文化学价值,那就不一而足,须由专家来阐述了。</p> <p class="ql-block">走出藏寨,我的队友已经在车边等我。无由地就想起了一部电视剧的片名——我的团长我的团。</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驱车往马尔康。沿途经过红军两河口会议旧址,我们下车想去参观,但今天没有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1935年6月26-28日,中共中央在此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两河口会议”。</p><p class="ql-block">会议否定张国焘错误主张,同意“北上建立川陕甘革命根据地”战略方针,发出《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师后战略方针的决定》,奠定中央北上战略方针基础,是长征史上继遵义会议后又一重要会议。</p><p class="ql-block">我们在路边拍了几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这里不是西藏,这里也是藏区。一路上,藏区风情越来越浓。</p> <p class="ql-block">公路边,不时有中国工农红军的纪念牌跃入眼帘。这提示我们,我们正在踏着前辈的足迹重走长征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卓克基</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了卓克基土司官寨。卓克基土司官寨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市卓克基镇,是典型的嘉绒藏族建筑。</p> <p class="ql-block">1935年7月,红军长征路过此地,中央机关曾在官寨住宿一周,毛泽东等领导还在此开展活动,在“土司议政厅”开政治局常委会议,通过了《告康藏西番民众书》。</p> <p class="ql-block">遗憾的是,卓克基官寨正在修葺,不接待来客,我们只能与之擦肩而过。</p> <p class="ql-block">这座桥名叫“红军桥”,当年红军北上时曾经走过这座桥。</p> <p class="ql-block">在桥上可以观看卓克基土司官寨的建筑。官寨依山而建,建筑融合嘉绒藏族与汉族建筑风格,屋顶有嘉绒传统粘泥夯筑平顶和汉族悬山式屋顶。</p> <p class="ql-block">走过红军桥,又见两座碉楼。看得出来,这不是历史陈迹,而是今人新建的。</p> <p class="ql-block">马尔康红军长征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这是纪念馆的铭石。</p> <p class="ql-block">广场上有一座群像雕塑,站在C位的是毛泽东。</p> <p class="ql-block">走近纪念馆,迎面的墙上是一面红军军旗,上面是“北上”两个字,毛体。</p><p class="ql-block">毛泽东的名言在心头响起: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的失败而宣告结束。</p> <p class="ql-block">马尔康在红军北上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红军北上的重要的战略节点、关键的后勤基地、重要的决策之地、革命火种的播撒地,还是红军长征“北上”“南下”的分水岭。</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整体布局为六个展室,分别是“万里长征”“转战阿坝”“三进三出马尔康”“英明永存”“红色记忆”“迈向新长征”,还有一个下沉式沙盘“红色足迹”和一个多功能演播厅“红色视听”。</p> <p class="ql-block">场馆总占地面积6324.85平方米,总投资1452万余元,展馆面积1547.7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纪念展板上有一幅卓克基土司索观瀛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广场上的另一座红军主题雕塑,教人想起歌曲《十送红军》。</p> <p class="ql-block">卓克基土司官寨的对面有一个藏族民居村落。彩色的经幡在风中飘动。</p> <p class="ql-block">走过红军桥,回到卓克基土司官寨的路边。马路对面,就是这个藏族村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3⃣️西索民居</p> <p class="ql-block">这个村落被称为“西索民居”。这是嘉绒藏族最典型的村寨,建筑群占地面积约25705平方米,有大小65座民居建筑,均为传统石木结构。</p> <p class="ql-block">西索民居始建于清代中叶,在土司历史时期被称为卓克基赶枪巴。当时居住此地的人多为卓克基土司的差人、商人、民间手工艺者,解放后划为西索村一组。</p> <p class="ql-block">西索民居旁的河流叫梭磨河。</p><p class="ql-block">梭磨河上的这座桥叫转经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过桥时,推一推转经筒,为自己为家人祈福。</p> <p class="ql-block">西索民居依山势布局,从远处鸟瞰,酷似藏族八宝图案中的“花依”图案。</p> <p class="ql-block">藏族女同胞在村里行走。</p> <p class="ql-block">寨子中直来竖往、弯来拐去的青石板小道,把图案线条展现得非常清晰。</p> <p class="ql-block">房屋结构大都为三层石楼,底层饲养牲畜,第二层是厨房和住宿,三层是经堂和客房。建筑形如碉状,也称碉楼,墙体厚达1米,采用内直外收的砌法,内部木结构横梁互相支撑拉合,稳定性较强。</p> <p class="ql-block">每层楼的窗户都外小内大,窗框运用雕刻、绘画、上彩等技巧,民族特色浓郁。</p> <p class="ql-block">房顶一分为二,前半部分为平顶,三面砌成矮墙,后半部分形成斜山式,覆盖石板或瓦。</p> <p class="ql-block">穿着嘉绒藏族传统服饰的中老年妇女,坐在梭磨河边负暄闲聊。</p> <p class="ql-block">西索民居也处处传递出宗教信仰的信息。</p> <p class="ql-block">河边的桥栏柱头上,搭建着一个个白塔。</p> <p class="ql-block">回看西索民居的村口,道一声“再见”,我们登车出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4⃣️马尔康县城</p> <p class="ql-block">晚上,入住马尔康县城里的沁居酒店。</p> <p class="ql-block">是夜,雷雨。我们打着伞去河对面,解决果腹问题。</p> <p class="ql-block">两支大唢呐,撑在墙上,一个“耍”字,召唤路人或游客“耍子去哦”。</p> <p class="ql-block">桥下流水汤汤的是梭磨河。梭磨河是大渡河东源脚木足河左岸一级支流,发源于红原县壤口乡境内的羊拱山西北麓,壤口以上称壤口尔曲,壤口以下称梭磨河。马尔康,在壤口以下。</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一家面馆用晚餐,我点了一碗抄手;雨夜,河边,有点凉,我往抄手汤里加了点辣。</p> <p class="ql-block">我们入住的酒店,海拔在2600米以上。</p><p class="ql-block">雨声,流水声,伴着我们在马尔康入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