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读《南渡北归》摘编之二</p> <p class="ql-block">四,王国维自沉颐和园昆明湖</p> <p class="ql-block">王国维(1877.12.3一1927.6.2)浙江海宁人,中国近现代相交时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辛亥革命时避居日本,研究经史,古文字史,考古学。王国维以自己的天才加勤奋,精通英文德文日文等多种文字;对西方哲学美学文学有独特研究和深刻洞见,对宋元戏曲史的研究独树一帜。先后在历代古器物,甲骨钟鼎,齐鲁封泥,汉魏碑刻,汉晋简牍,敦煌唐写经,殷周秦汉古史的考释研究,取得惊人成就。而最惊世骇俗的,是对出土甲骨文等的独具慧眼的研究成果,一举成为甲骨学的鼻祖和“史学的开山”(郭沬若语)。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倡德智美体四育并举的教育理念。</p><p class="ql-block">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提出“人生三境界”:</p><p class="ql-block">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一境界强调立志和目标设定,面对困境时要登高望远,明确方向。</p><p class="ql-block">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一境界强调坚持和努力,在追求目标过程中坚持不懈,即使付出最多艰辛也在所不惜。</p><p class="ql-block">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一境界强调成功和顿悟,在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和积累后,最终会在不经意间获得成功。</p><p class="ql-block">1925年6月25日清华大学聘请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为国学研究院教授,王国维为首席教授,成为名副其实无人能及的近现代国学第一人。</p><p class="ql-block">身材瘦小的王国维,脸庞黑黄,八字须,头戴瓜皮帽,身后拖着一根猪尾巴状的小辫子,一副颓丧萎靡的样子,属于现代文学与影视作品中塑造的典型清朝遗老形象,看上去不是很酷,且有些丑陋。当年与王相识的鲁迅曾说他“老实到火腿一般”,胡适也曾直言不讳地说王国维“人很丑,小辫子,样子真难看。但光读他的诗和词,以为他是个风流才子呢!”正应了那句“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古训,此人肚子里的学问,可谓如江河湖海,浩瀚无涯,举世罕有其匹。</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6月2日晨,王国维餐毕,8时至研究院办公,料理事务如常,并与人谈及下学期招生事宜。随后离奇地向事务员侯厚培借了五元钱,独自悄无声息地走出清华园,在校西门雇一辆洋车,径赴三里地外的颐和园,化六角钱买了一张门票,嘱车夫在原地等候,10时左右独自向园内走去。在园内,王国维闷不作声地徘徊于长廊之间,后踱步至鱼藻轩前的昆明湖独立沉思,尽纸烟一支,11时左右,怀揣剩余的四元四角和一纸写有“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我死后当草草棺殓,即行藁葬于清华茔地”字样的简短遗书,纵身一跃,沉入湖底。虽有园丁“忽闻有落水声,争往援起”,但王的头颅已插入淤泥,前后不过两分钟即气绝身亡。一代国学大师由此告别了凡尘滚滚,充满血腥,苦难与悲伤的世界,时年51岁。</p><p class="ql-block">王国维沉湖而死的消息传出,全国学界一片哗然。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陈寅恪怀着极度悲伤与哀痛,以他深厚的学术造诣与犀利的洞世眼光,挥毫写下了哀惋凄绝的挽联:</p><p class="ql-block">十七年家国久魂消,犹余剩水残山,留与累臣供一死。</p><p class="ql-block">五千卷牙签新手触,待检玄文奇字,谬承遗命倍伤神。</p><p class="ql-block">王国维自沉后,众说纷纭,然有前因后果的主要有两点:</p><p class="ql-block">一是王国维在逊帝溥仪被冯玉祥赶出皇宫前,一直是溥仪的帝师。溥仪侨居天津租界时,亦跟随谋划复辟。但目睹清朝遗老对溥仪争相争宠,相互倾轧,成事不足,深为忧虑和自觉无能。他是带着心有不甘的落寞,为了生计,征得溥仪同意,才到清华园教育的。</p><p class="ql-block">二是听到两湖学者叶德辉王葆心等一代名儒为北伐军或农民协会的人抓起来砍了头,王国维甚为恐惧。</p><p class="ql-block">查叶德辉系光绪年进士,曾入朝为官,1927年任长沙总商会会长。他在生活上沉溺声色,常夜御十女;他出版过含《素女经》的淫书;他对国民党北伐大为不满,对时兴的农民协会和“一切权力归农会”更视为寇仇。他送农民协会一副对联:“农运宏开,稻粱菽麦黍稷,尽是杂种;会场广阔,马牛羊鸡犬豕,都是畜牲。”横额是“斌尖卡傀”(长沙方言,意为不文不武,不小不大,不上不下,非人非鬼)。正是这副对联,被农民协会抓去砍了头。</p><p class="ql-block">而王葆心其人与死因,在同年的梁启超致在北美的女儿信中说:“王葆心是七十岁的老先生,在乡里德望甚重,只因通信有此间是地狱一语,被暴徒拽出,极端捶辱,卒致死地。”</p><p class="ql-block">王国维听到两人的死讯,又值北伐军过了黄河,将抵京师,犹感惶惶不可终日,致采取极端,一代宗师从此远去!</p> <p class="ql-block">五,梁启超面对“割错好肾”医疗事故,表现出高尚大度的人格</p> <p class="ql-block">梁启超(1873.2.23一1929.1.19)广东新会人。清光绪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领袖之一。梁启超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跨世纪的历史文化巨人,清华大学国学四大导师之一。</p><p class="ql-block">梁启超与清华园有着深厚的渊源。梁家三位公子先后入清华园求学,长子梁思成1923年毕业后,留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次子梁思永1924年毕业,留学美国哈佛大学;三子梁思忠1926年毕业后,步入美国著名的西点军校。梁启超教子有方,梁家“一门三学士,九子皆俊才。”其中,梁思成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梁思礼是火箭专家,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p><p class="ql-block">梁启超本人于1914年前后,曾数次来清华园做名人讲演,后被聘为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教授。许多年以后,已成为文学家名教授的梁实秋在回忆清华求学时,聆听梁启超某次演讲时说: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室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来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一一”,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听到的。又说:“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过去也有不少显宧,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𦲷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这位著名的国学大师,因患肾病入住北平协和医院,却因“割错好肾”事件,于大有作为的57岁去世,令人扼腕。</p><p class="ql-block">在梁启超去世40年后的1971年,清华大学教授梁思成因病入住协和医院,于一个偶然机会,从自己的医生那里得知父亲早逝的真相。具体情况是:当梁启超入住协和医院后,鉴于其在社会上的显赫名声,协和医院相当慎重,决定由留学美国的中国人,协和医院院长刘瑞恒亲自主刀,美国医生副之,其他人员也是从各方面选拔而出,可谓阵营强大,应该不会有什么闪失。意想不到的是,闪失还是发生了。据当时参加手术的两位实习医生后来私下对同行说:“病人被推进手术室后,值班护士就用碘在肚皮上标位置,结果标错了地方。”刘瑞恒院长就动了手术,切除了那健康的肾,而没有仔细核对一下挂在手术台旁边的X光片。这个悲惨的错误在手术之后立刻就发现了,但因关乎协和医院的声誉,被当作最高机密归档。刘瑞恒院长也因此引咎辞职。未久,梁启超本人也知道了。当时,正是西医进入中国不久,中医与西医斗法尖锐。梁启超为了维护西医打开局面,一直隐忍不发,甚至多次为医院说项,才逐渐平息事态。梁启超先生为顾全大局牺牲自己的崇高品格和行动,令人感动!</p><p class="ql-block">2006年8月10日,北京协和医院举办了一次病案展览,一大批珍贵的病案走出历史尘封,其中包括梁启超“割错腰子”一案。经专家对其观察研究,与梁思成听说的原因基本相同。至此,历时80多年的公案,总算尘埃落定。</p><p class="ql-block">六,甲骨文发现及甲骨文“四堂”</p> <p class="ql-block">据记载,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秋,时任国子监祭酒,即相当于皇家大学校长的山东烟台人王懿荣得了疟疾,京城一位老中医给他开了一个药方,里面有一味中药叫“龙骨”。王氏派家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一家老字号中药店一一达仁堂按方购药。待将药买回来之后,王懿荣亲自打开查看,忽然发现龙骨上刻有一种类似篆文的刻痕,可能是一种年代久远的古文字,且刻写的年代要早于自己以往研究的古代青铜器皿上的文字。这一意外发现,使王氏且惊又喜。于是又派家中跑堂的伙计迅速赶到达仁堂,把带有文字的龙骨全部购买回来,加以鉴别研究,同时继续在京城各药舖大肆收购。由于王懿荣在天下儒林中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其收购研究甲骨文的举动在圈内逐渐传开。不久,消息灵通颇具生意眼光的山东潍县古董商范维卿,携带刻有文字的甲骨12片,进京拜见王懿荣,王氏一见视若珍宝,将其全部购买下来。此后,又有一位古董商赵执斋见搞这个东西有利可图,不知从哪个地沟里弄了数百片带字甲骨跑到京城王府售卖,王祭酒悉数认购。并发出信息,让古董商继续寻找,多多益善。唯利是图的古董商闻风而动,采取许多年以后侵华日军“打枪的不要,悄悄的进村”的战略战术,四处追寻搜索,在不长的时间里,王氏就收购了有字甲骨约1500片,并做了相关研究。正是得益于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王懿荣不仅作为认定商代文字的第一人,确认了甲骨文世之无匹的学术价值,同时开创了甲骨文研究之先河,揭开了中国商代历史研究的序幕。</p><p class="ql-block">自王懿荣打开甲骨文的窗户之后,中国近代对甲骨文有重大贡献的,就是称之为“四堂”的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董作宾(号彦堂),郭沬若(字鼎堂)。</p><p class="ql-block">1.雪堂罗振玉,祖籍浙江上虞,清末奉召为京官。1924年奉溥仪之召,入值南书房。九一八事变后,参与策划成立满州国,任伪监察院长。1940年5月在旅顺逝世,终年74岁。继王懿荣之后,1912年2月,罗振玉据坊间传说及自己调查的线索,委托其弟罗振常到河南安阳小屯寻访50余日,搜寻到甲骨12000多片。罗对这批甲骨进行细致研究,并从《史记.项羽本纪》“洹水南殷墟上”的记载中得到启发,认定安阳殷墟就是商代中期的三王都城,为后来大规模的殷墟挖掘指明了方向。</p><p class="ql-block">2.观堂王国维,他是将甲骨文由文字学演进到史学的第一人。他撰写了《殷礼徴文》等论文,将地下的甲骨文与纸上材料对比研究,进一步对殷周的政治制度作了探讨,得出崭新的结论,在古史研究上开辟了新领域。</p><p class="ql-block">3.彦堂董作宾(1895.3一1963.11)河南南阳人。从1928年至1937年安阳殷墟科学发掘15次,董参加了8次。他是四堂中唯一一位直接参加考古发掘的专家,奠定了我国田野考古学的基础,培养了一大批考古学家。他在1933年所著《甲骨文断代研究例》,是公认的中国甲骨文史上划时代的名著,创立了甲骨断代学。董作宾的甲骨书法堪称一绝,为世界许多名家所收藏。</p><p class="ql-block">4.鼎堂郭沬若,四川乐山人。1928年郭在日本就开始甲骨文研究,1929年8月出版《甲骨文字研究》等书,晚年主编大型甲骨文汇编《甲骨文合集》,收入41956片甲骨,被誉为中国古藉整理的最大成就,使甲骨文研究有了进一步发展。</p> <p class="ql-block">七,“国宝”刘文典脚踹蒋介石</p> <p class="ql-block">刘文典,字叔雅,祖籍安徽怀宁。是一位才高学广的“博雅之士”,又是一位恃才傲物的“狷介之士”。1907年刘氏在芜湖安徽公学读书时,就加入了同盟会。1909年,刘文典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同年受业于在东京主办《民报》的国学大师反清斗士章太炎,并成为章的得意门生,积极策划反清谋杀活动。辛亥革命爆发后的1912年,刘回到上海,担任于右任邵力子等人创办的《民立报》编辑兼英文翻译,宣传民主革命,对袁世凯集团进行口诛笔伐。1913年3月,袁世凯派人在上海火车站剌杀宋教仁时,当时跟在宋后面提包的刘文典同时遇剌,手臂中弹,幸亏躲闪及时,才捡回一条性命。同年,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失败,再次流亡日本,刘复去日本,一度担任孙中山秘书。</p><p class="ql-block">1916年刘文典回国,对军阀混战商业凋零的现实大为失望,遂决意不问政事,以学问报国。1917年受陈独秀之聘,出任北京大学文科教授,并担任《新青年》英文编缉和翻译。同年选定古藉校勘学为终身所系。经数载苦钻精研,终以皇皇大著《淮南鸿烈集解》与《庄子补正》十卷本震动文坛,为天下儒林所重,一跃成为中国近现代最杰出的文史家之一,为学术界广为推崇,一度被蒋介石抬举为“国宝”。</p><p class="ql-block">1928年8月,刘文典回老家创办安徽大学,出任文字院院长,行校长职。11月,安大学生与省立第一女中校长程勉发生冲突,继而由于军警弹压引发学潮。安徽省代理主席孙孟戟不能解决,恰遇蒋介石巡视到安庆,闻知此事,当即决定,要扮成戏台上的“八府巡按”,召见刘文典予以训示。</p><p class="ql-block">北伐成功之后,蒋介石名望大增,号称中国独一无二的铁腕强人。学界大腕如胡适,丁文江,翁文灏,朱家骅皆对其毕恭毕敬。而刘文典却不把蒋当一盆菜,认为蒋是只知操枪弄炮打混仗的一介武夫罢了。当刘文典被一帮军警带入省府堂厅,见蒋介石端坐大堂正中欲审自己,刘既不脱帽,亦不向蒋施礼,找了把椅子昂然而坐。刘又掏出烟盒,抽出一支香烟,径自点燃,旁若无人地猛抽起来,烟雾直冲蒋介石鼻孔。对抽烟喝酒之徒向来极度厌恶的蒋氏,见刘氏做出如此癫狂之态,认为是对自己这位最高统帅的大不敬,当即严厉喝问:“你是刘文典?!”刘氏抬了下头,吧嗒一下眼皮,口气生硬地回掷道:“字叔雅。”</p><p class="ql-block">蒋介石强按怒气,斥责刘身为大学校长,如此混账,对本公无礼云云。面对大动肝火的蒋氏,刘文典仍坐着仰头喷着烟圈,鼻孔朝天,极其鄙夷地哼哼着。蒋介石越看越恼火,猛然蹦离坐椅,冲上去指着刘鼻子,要其交出闹事打砸抢烧的共党分子,严惩罢课学生等等。</p><p class="ql-block">见对方如此轻佻,刘也顿时火起,照样蹦将起来,用“初如饥鼠兮终类寒猿”的奇声怪调,反指着蒋的鼻子厉声说:“我不知道谁是共产党,你是总司令,带好你的兵就是了,我是大学校长,学校的事自会料理,由不得你这个不成器的狗东西新军阀来多管闲事!”</p><p class="ql-block">蒋闻此言怒火冲天,不顾自己身份,照准刘文典的面部“噼啪”闪了两记耳光,又抬腿用马靴在刘的屁股上猛踹两脚。刘文典一个趔趄,身子摇晃着蹿出五六步远,头“咣”的一声撞在木柜子上,巨大的冲击力将木柜拔起,“轰隆”一声撂在地上四散开来,刘文典也在惯性牵引下扑倒在地。但仅一眨眼工夫,刘文典一个鲤鱼打挺站立起来,倏地蹿到蒋介石面前,像武侠小说中飘然而至的英雄人物一样,飞起一脚,“噗”一声闷响,踢于蒋介石裆部。蒋“啊”了一声,躬身猫腰,双手捂住下半身,在屋内转起圈来,额头上的汗水像秋后清晨菜叶上滚动的露珠,闪着惨白的光,一滴滴飘落下来。众人见状大骇,卫士们一拥而上,将刘文典一举拿下,把蒋总司令急送医院。</p><p class="ql-block">为解所遭耻辱之恨,蒋氏以“治学不严”的罪名将刘氏下了大牢,解散安徽大学,捉拿共党分子,严刑正法。</p><p class="ql-block">消息传出,安徽学界和民众群情激愤,与论哗然。安大学生组织“护校代表团”到省府请愿,要求立即释放刘校长,收回成命,同时致电教育部长蒋梦麟,学界领袖蔡元培胡适等请援。刘文典夫人张秋华抵南京,求助蔡元培陈立夫等党国要员,请求救助刘文典。经蔡陈等斡旋,蒋终于答应放刘,但必须“立即滚出安徽地盘”。被关押七天的刘文典,于12月5日获释。</p><p class="ql-block">刘文典乘船东下,赴北平继续任教北大之际,安大师生当地群众与省府官员近千人到长江码头送行。</p><p class="ql-block">令刘文典没想到的是,正因了这一段传奇经历,刘的名声一夜之间传遍国内,为天下儒林所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