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苹果炭疽叶枯病防控预案</p><p class="ql-block">病虫草害防控研究室</p><p class="ql-block">练森 李保华 任维超 王彩霞</p><p class="ql-block">炭疽叶枯病是苹果的重要病害,主要导致苹果早期大量落叶和果实出现坏死斑点,对嘎啦、金冠、乔纳金、明月等易感品种危害严重,常造成当年绝收、次年绝产,还会加重腐烂病的危害。2024年降雨较多,炭疽叶枯病危害严重,易感品种于8月中旬出现大量落叶现象,绝大多数果园的落叶率达95%。2024年发生炭疽叶枯病的果园,2025年严重发病的概率不低于70%,需提前防范。</p><p class="ql-block">炭疽叶枯病菌的生长、发育和产孢温度为20-35℃;病菌产孢要求基质湿润或环境相对湿度超过95%;病菌孢子萌发侵染需要叶面和果面湿润,即结露。因此,降雨是炭疽叶枯病菌发生与流行的必要条件。炭疽叶枯病菌主要在果园内枝条的枯死组织深层越冬,或于果园周边枯死的植物材料内越冬。进入6月后,植物枯死组织湿润达3-5天以上,越冬病菌才能从休眠状态转为活动状态,并进一步生长后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随雨水传播,并且在叶果表面湿润并维持3小时以上才能完成侵染,导致寄主发病。因此,进入6月后,遇3-5个持续或间隔的降雨日,越冬的炭疽叶枯病菌才能产生孢子进行初侵染。炭疽叶枯病的越冬概率很低,在实际生产中难以通过彻底清除越冬病菌来有效控制炭疽叶枯病的危害。初侵染病菌经3-5日的潜育期后开始发病,于叶片上形成枯死病斑。枯死病斑经雨水湿润1-2日后可再次产生分生孢子,进而进行再侵染。在最适条件下,炭疽叶枯病菌7日可完成一个世代,经2-4代的累积后,会导致病害严重流行。</p><p class="ql-block">目前,炭疽叶枯病的防治以化学方法为主。化学防治主要是在雨前喷施药剂以保护叶片与果实,并抑制病组织的产孢量,从而降低病原菌的侵染量。与褐斑病不同,病菌侵染后喷施化学药剂难以抑制炭疽叶枯病菌在寄主组织内的扩展与致病,防治效果欠佳,即便采用最佳药剂,防治效果也不足50%。病菌侵染或发病后喷药防治,其唯一作用在于抑制部分病菌产孢,减轻后期防治压力。此外,市场上缺乏防治炭疽叶枯病的高效药剂,防效相对较高的药剂其防效仅为60-80%。吡唑醚菌酯曾是炭疽叶枯病的特效药剂,但因连续高强度使用,炭疽叶枯病菌已对其产生抗药性。近期研究表明,山东部分地区炭疽叶枯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抗性频率超70%,抗药性上升数百倍乃至上千倍。吡唑醚菌酯已丧失应有的防治效果。</p><p class="ql-block">基于炭疽叶枯病的发生规律,炭疽叶枯病的防控应以药剂保护为主,实施降雨过程全保护的策略,即从6月炭疽病越冬病菌产孢开始至9月中旬气温明显下降期间,每次降雨时都要确保叶片和果实有足够浓度的杀菌剂保护。果实尽量采用套袋保护。为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建议以耐雨水冲刷、持效期长的波尔多液保护为主。推荐方案如下:</p><p class="ql-block">1、初侵染防控</p><p class="ql-block">6月上中旬果实套袋后,于气象预报降雨前,喷药防控炭疽叶枯病初侵染。药剂可选用吡唑醚菌酯、咪鲜胺、二氰蒽醌等。</p><p class="ql-block">2、波尔多液保护</p><p class="ql-block">自6月中下旬起,在每个持续时间较长的降雨过程前喷施波尔多液,直至9月初,共喷施2-4次,两次波尔多液的间隔期不短于15天,使波尔多液覆盖绝大多数降雨过程。多雨期间,为增强波尔多液耐雨水冲刷能力,可喷施多量式波尔多液,将生石灰配比增加至2.4-3.0。喷施波尔多液时,可混加可与波尔多液混用的杀虫和杀螨剂,如高效氯氰菊酯与马拉硫磷的混配制剂、阿维菌素等。</p><p class="ql-block">3、补喷或增喷药剂:</p><p class="ql-block">在两次波尔多液喷施之间或波尔多液未能覆盖的时段,于气象预报降雨前补喷或增喷对炭疽叶枯病防效高的有机杀菌剂,可选用吡唑醚酯、肟菌酯、二氰蒽醌、福美双、溴菌腈、百菌清等药剂。7-8月结合炭疽叶枯病防控,喷施1-2次戊唑醇、丙硫菌唑等三唑类杀菌剂防治褐斑病。</p><p class="ql-block">4、解袋后炭疽叶枯病的防控:</p><p class="ql-block">从果实解袋至采收,密切关注气象预报,在每次预报降雨前喷施无残留或低残留的保护性杀菌剂,如喹啉铜等,保护果实在脱袋后免受病菌侵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