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悼恩师——叶永寿老师

红旗

<p class="ql-block">  6月4号,从丹阳驱车8个多小时回到寿光,第二天午休时接到叶金虎打来的电话,问我能不能给他爸爸写个悼词?并说是他爸爸说的。我惊诧——几天前还和叶老师有微信互动,怎么这么快?问现在是什么情况?金虎说:也就是这一两天的事了。我答复金虎:悼词我一定写,你们辛苦照顾老父亲,有什么新情况,有需要我做的事情随时告诉我。</p><p class="ql-block"> 挂了电话,已经不能入睡,思考一下,给叶老师的县中医院院长的女婿发微信,想进一步了解老师的具体情况, 得到的回复是:已经去世(大约2点)。</p> <p class="ql-block">  再也睡不着觉了,头脑不断地翻腾:5月30号端午节那天,给老人家发微信节日祝福还收到他的回复;6月2号,把和妹妹(也是叶老师喜欢的学生)赴江西旅游的游记美篇发给他分享,得瑟一下自己因背诵《滕王阁序》免了门票,有感恩老师之意——是他当年教的我,可再也没有收到他的回复。后来听说老人家当时病情恶化,已经不能看手机啦。</p> <p class="ql-block">  本人1980年考上大学以后和老师的联系从未中断,经常向老师汇报、求教,时常得到老师的关心、指导和鼓励;近年来,我们一直保持微信交流,用老师常说的话:我们是亦师亦友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  展示最近几年和妹妹红梅每年拜望老师照片,还有部分同学拜望叶老师的照片。师恩难忘,老师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心间。</p> <p class="ql-block">  本人一年半没有回山东的家了,这次回来,计划在家中待上十天半个月,但是突发这件事情,我必须要到场,见老师最后一面。于是,推辞了之前准备的一些见面、商谈活动,谢绝了朋友们的邀请,6号早上驱车赶赴来安县城。</p><p class="ql-block"> 原本7个多小时的车程,却因为连云港与淮安之间修路,竟然耗费了9个多小时。对于我这个不常开车的年逾花甲老人,三天之内开了1500公里,17个小时,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p> <p class="ql-block">【视频】 在老师的灵柩前</p><p class="ql-block"> 我们曾经的时代,学生敬老师大多只是道一声“老师好”,绝大多数学生都没有给老师鞠过躬;而在这个悲伤的时刻,学生们今生却唯一一次屈膝给老师磕头,这是一个迟来的跪拜,是一个内心敬重的跪拜,是一个感恩和恋恋不舍的跪拜。</p> <p class="ql-block">【视频】我哭老师</p><p class="ql-block"> 叶老师,怎么说走就走了呢?去年您大病康复,大家来看望你的时候,您给我们签发新书;您老人家设宴,又让我们啃了一次老,说好了给您过一百岁的,你怎么说话不算数?早退了,老师也兴早退啊?前几天,我发给您我兄妹江西旅游的美篇,是分享又是给老师交作业,您还没有给我批改呢,就走啦!呜呜呜……</p><p class="ql-block"> 你一走,我今生从此以后就没有恩师啦!之前写文章,第一个发给您,祈求指点,今后我再找谁啊?之前每年都来看望您,今后再想老师的时候只能在梦里相见啦呜呜呜……</p><p class="ql-block"> 以前从来没有给您磕过头,非得等到这样的场合,才给老师磕头啊!我给您磕九个头呜呜呜……</p><p class="ql-block"> 老师啊,天堂无痛苦,老师啊,一路走好!</p> <p class="ql-block">【视频】老师出殡时天降大雨。俗话说:雨打棺,出状元。祝愿老师的后辈兴旺!</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6月7号,高考的第一天,如果没记错的话,上午应该考语文。恰好在这个时辰,我们为自己的语文老师出殡,这不仅仅是偶然的巧合吧,虽然我还说不清楚,肯定有向老师致敬的玄机。</p> <p class="ql-block"> <b>沉痛悼念叶永寿老师</b></p><p class="ql-block">尊敬的各位亲友、同仁、同学们:</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悼念德高望重的叶永寿老师。叶老师于公元1938年出生在安徽省来安县,一生深耕教育、笔耕不辍,于2025年6月5日逝世,享年88岁。</p><p class="ql-block"> 叶老师是学识渊博的教育家。执教高中语文时,他深耕教学方法,以生动课堂启迪思维,让文字化作星辰,照亮无数学子的求知路;将教育智慧凝结成文字,滋养着后来的教育工作者。他著书立说,曾在《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月刊》《中国教育报》等诸多国家级报刊上发表文章,征文多次获奖。 </p><p class="ql-block"> 退休后,他仍心系乡土,投身《来安县志》修订,伏案耕耘,为传承地方文脉耗尽心血。作为安徽省诗词学会、散文学会会员。他的《清流诗文集》《南阳诗文集》等著作,文笔如清泉流淌,既有诗词的雅致,亦含散文的深沉,尽显文人雅士风范。</p><p class="ql-block"> 叶老师生性耿介、淡泊名利,却对学生关怀备至。他用温暖话语鼓励迷茫的少年,以言传身教教育学生正直与坚韧。三尺讲台育桃李,一支粉笔写春秋,他的一生,是对“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的完美诠释。</p><p class="ql-block"> 如今,先生虽去,但师德长存。他的学识如灯塔照亮我们前行,他的品格如青松挺立世间。愿我们尊敬和爱戴的叶老师安息,您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p><p class="ql-block">敬爱的叶老师永垂不朽!</p><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7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15px;">老师的遗嘱,我当努力去做,尊崇老师的生前低调的习惯,悼词中没有采用华丽的词藻,未能充分歌颂老师的功德,似乎有点简陋与不敬,心存惶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有人会问,2025减1938不是87岁吗?我想您是学数学的,我的家乡乃至于全国大多数地方,都有讲虚岁的习俗,虚岁往往比周岁大1到2岁;而给自己的语文老师增一岁,是学生的荣耀;另外88的谐音是爸爸,我把老师比作爸爸。</b></p> <p class="ql-block">【视频】致悼词</p><p class="ql-block"> 本人今生第一次致悼词,却是悼念自己的老师😭😭😭。</p> <p class="ql-block">  联想孝道文化,孝与感恩是中国人传统美德形成的基础,“百善孝为先”。遥想当年,孔夫子的学生要为老师守孝三年,而子贡却又多守了三年,在老师墓旁建草庐共守孝六年,感天动地。当今时代,国家提倡弘扬传统文化,并非要求做传统形式的守孝,而是倡导核心孝道,继承和发扬“孝”的伦理,对人性和情感的升华,对良好社会风尚定当有所帮助。</p> <p class="ql-block">  <b>《观山水图怀师恩》</b></p><p class="ql-block"> 绢上烟峦墨染秋,</p><p class="ql-block"> 松风似诉旧时柔。</p><p class="ql-block"> 曾携妙笔描云影,</p><p class="ql-block"> 更授真知解画忧。</p><p class="ql-block"> 石径苔深留履迹,</p><p class="ql-block"> 溪桥月冷忆吟讴。</p><p class="ql-block"> 而今对景空垂泪,</p><p class="ql-block"> 愿化青山伴水流。</p><p class="ql-block">——曾经和老师唠过城北的屯仓水库,想找机会一起去看看;老师走了,没有实现这个心愿,借此图供奉他权且弥补一点遗憾。当今时代,AI软件横空出世,为语言文学带来神奇的创新。“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我也借助这个神器,赋诗一首,告慰天堂的老师。</p> <p class="ql-block">  老师走了,享年88岁妥妥的高寿,在全国大多数地方都算是“喜丧”。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借此文触动老师的亲友、同仁、学生、后来者,多多爱护自己,时常考虑人伦,快乐健康地生活,以告慰我恩师的在天之灵!</p><p class="ql-block"> 供那些老师尚且健在的阅读者参考,努力践行孝道,回馈自己的恩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