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Grand Canal)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包括<b>隋唐大运河</b>(永济渠(卫河)、通济渠(汴河)河段)、<b>京杭大运河</b>(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会通河、中河、淮扬运河、江南运河段)和<b>浙东运河</b>3条大运河(含十段河道)组成,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市的<b>27段遗产河道、58处遗址点和5处遗产遗存,全长3200公里</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中国大运河被列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证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入选时间:2014年</p><p class="ql-block">遴选依据:文化遗产(I)(III)(<span style="font-size:18px;">I</span>V<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VI<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p class="ql-block">地理位置:N34 41 38 E112 28 06</p><p class="ql-block">遗产编号:1443</p><p class="ql-block">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也是工业革命前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土木工程项目,它促进了中国南北物资的交流和领土的统一管辖,反映出中国人民高超的智慧、决心和勇气,以及东方文明在水利技术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杰出成就。历经两千余年的持续发展与演变,直到今天仍发挥着重要的交通、运输、行洪、灌溉、输水等作用,大运河不仅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水利工程,而且汇通了中国东西走向的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条水系的横向交流,大运河对南北向水系的穿引,起到了连接中国南北经济、文化的纽带作用。符合世界遗产标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附录: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依据标准(见下篇末)</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申遗之路</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一、历史地位</b></p><p class="ql-block">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较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使用时间最久且目前仍在使用的超大规模水利水运工程。它历经 2500 余年的持续发展与演变,以古运河邗沟(春秋至隋朝)、隋唐大运河(隋朝至元朝初年)、浙东运河(西晋)和京杭大运河(元朝至清朝末年)为主要形态,深刻影响了中国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格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隋唐大运河(蓝色)</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京航大运河(红色)</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二、发展脉络:</b></p><p class="ql-block">2500年大运河经历多个朝代持续完善,核心分为三个关键阶段:</p><p class="ql-block"><b>(1)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b></p><ul><li><b>沿革</b>:各诸侯国为战争和运输需求,开凿多条运河,但未形成统一体系。</li><li>最具代表的<b>邗沟</b>: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北上伐齐,开凿了从江都(今扬州)到末口(今淮安),全长197公里</span>,首次沟通江淮与长江,<span style="font-size:18px;">成为中国大运河最早的河段。</span></li><li><b>延续</b>:秦代改造部分河道,确定了江南运河基本走向;西汉开凿漕渠(连接洛阳与长安)解决政府漕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开凿了多条人工河道,为后续统一运河体系奠定了基础。</li></ul><p class="ql-block"><b>(2)隋朝时期(7世纪初)第一次全线贯通,形成隋唐大运河</b></p><ul><li><b style="font-size:18px;">背景</b><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隋朝统一后,为连通南方经济中心与北方军事需求,加强国家统治,由隋炀帝主持大规模开凿。</li><li><b>工程:</b>疏浚通济渠(连接黄河与淮河)、开凿永济渠(北抵涿郡,今北京),重修江南运河并疏通浙东航道,将此前的区域性运河连接为统一体系。</li><li><b>格局</b>:形成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北京)、南至余杭(杭州),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 2700 余公里的 “之字形” 隋唐大运河,完成第一次南北大沟通。</li><li><b>延续</b>:唐代、五代、宋代、辽、金时期对其进行维系与发展,成为当时国家经济命脉。</li></ul><p class="ql-block"><b>(3)元朝时期(13世纪后期):第二次大沟通,形成京杭大运河</b></p><ul><li><b>背景</b>: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政治中心北移,需缩短南北运输距离。</li><li><b>工程</b>:1283 年起,用 10 年时间挖通济州河、会通河、通惠河(郭守敬主持,连接通州与大都城内什刹海),裁弯取直,将运河改线为直接沟通北京与江南,避开洛阳。</li><li><b>格局</b>:形成纵贯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八省(直辖市),全长 3200 公里的京杭大运河,航程缩短至 1794 公里,完成第二次南北大沟通。</li><li><b>延续</b>:明清两朝多次大规模维护修缮,使其持续承担漕粮北运、维系国家稳定的核心功能。</li></ul><p class="ql-block"><b>三、空间分布特征</b></p><ul><li><b>隋唐大运河</b>:以洛阳为中心,呈 “之字形”,北起北京、南至杭州,贯通五大水系,全长 2700 余公里。</li><li><b>京杭大运河</b>:经元代裁弯取直后,成为我国唯一一条南北走向的人工河流,覆盖八省(直辖市),全长 3200 公里,直接连接北京与南方地区。</li><li><b>浙东运河</b>:全长329公里。南宋建都临安,浙东运河成为当时重要的航运河道。是中国浙江省境内的一条东西向运河。</li></ul>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隋唐大运河</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春秋末期,吴国最后一位国王夫差开凿了邗沟运河。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互相攻伐兼并,战争连绵不断,军事运输十分频繁。夫差一心想北上伐齐,争霸中原,当时,江、淮之间没有水路可通,只有由江入海,这样走,不但航程长,而且海上风狂浪急,易失战机。为了安全和便利进军,缩短军需路线,夫差决定在蜀冈之上筑邗城,在蜀冈脚下凿邗沟,开通江淮之间的水道。邗沟沟通了长江、淮河两大河流,成为隋唐大运河最早修建的一段。</p><p class="ql-block">秦始皇在湘桂之间开凿灵渠,以通漕运,既可以灌溉农田,又可以供漕运,“皆可行舟”。汉朝开凿了槽渠,由长安引渭水入渠,沿南山山脚,一直通到黄河。</p><p class="ql-block">北宋中期,两浙路向朝廷所贡的粮食、布帛和赋税,由于鉴湖和西兴运河的交通便利,使甬江和钱塘江通过浙东运河的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两浙之富,国用所恃,岁漕都下米百五十万石,其他财赋供馈不可悉数”。</p><p class="ql-block">南宋,鉴湖湮废,西兴运河及原东鉴湖为主形成的浙东运河航运地位更加突出,成为繁华富庶的绍兴府、明州和浙东运河沿岸其他城镇的水上交通枢纽。针对南宋嘉定年间,浙东运河“自西兴至钱清一带为潮泥淤塞,深仅二三尺,舟楫往来,不胜牵挽盘剥之劳”的状况,知府汪纲于嘉定十四年(1221年)上奏朝廷,请求开浚,资金由地方政府自筹和朝廷添助相结合。治理后,河道通畅,行舟便利,民众称好。汪纲又组织对西兴至绍兴府城的运河新堤整治,使堤岸“徒行无褰裳之苦,舟行有挽纤之便,田有畔岸,水有储积”。还建施水坊于田野郊远之地,以供路人暂息。此举对运河的整治和管理都起到重要完善作用。</p><p class="ql-block">元代,浙东运河地位不及南宋,但仍是庆元港(明州改庆元)联系腹地的主要航线,庆元港是当时三大主要贸易港(广州、泉州、庆元)之一。期间政府多有建设、疏浚之举。</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京杭大运河</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元朝开始,国都变迁到北京,国家政治中心转移,但“元都于燕,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危素《元海运志》。</p><p class="ql-block">至元18年(1281年)开始,在隋代运河基础上,元朝忽必烈下令开凿了济州河、会通河、通惠河等人工河,开凿了元朝京杭大运河,直通南北,运河从此由江苏淮安经宿迁、徐州直上山东抵达北京。</p><p class="ql-block">隋唐大运河南北走向,兼顾东西,是“人字形”的;京杭大运河纵穿南北,呈“ l 字形”。至此,诞生了现今意义上的京杭大运河。</p><p class="ql-block">1289年,自济州河向北经寿张,聊城至临清开通了会通河,长250里,接通卫河。</p><p class="ql-block">因为会通河位于海河和淮河之间的分水脊上,所以在会通河上修建了插板门船闸26座,并在淮安设水柜,南北分流,以调节航运用水,控制运河水位。会通河建成后,漕船可由济州河、会通河、卫河,再溯白河至通州。1291年至1293年,元朝从今通县到大都开通惠河,建闸20座。从此,漕船可由通县入通惠河,直达今北京城内的积水潭。至此,京杭大运河路线走向才告初步形成。</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浙东运河</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浙东运河又名杭甬运河,是中国浙江省境内的一条东西向运河,西起杭州市滨江区西兴街道,跨曹娥江,经过绍兴市,东至宁波市甬江入海口,<span style="font-size:18px;">全长239公里</span>。</p><p class="ql-block">运河最初开凿的部分为位于绍兴市境内的山阴故水道,始建于春秋时期。</p><p class="ql-block">西晋时,会稽内史贺循主持开挖西兴运河,此后与曹娥江以东运河形成西起钱塘江,东到东海的完整运河。</p><p class="ql-block">南宋建都临安,浙东运河成为当时重要的航运河道。</p><p class="ql-block">元代至清代,浙东运河重要性有所下降,但仍然保持畅通。直到近代,在新式交通方式的冲击下,运河作用逐渐被取代。</p> <p class="ql-block"><b>四、主要组成河段</b></p><p class="ql-block">中国大运河由十段始建于不同年代、相对独立发展的河段组成,具体包括:</p><ul><li>通济渠段、卫河(永济渠段)、通惠河段、北运河段、南运河段、会通河段、中运河段、淮河运河段、江南运河段和浙东运河段10个河段。</li><li>其中,山东济宁以南<span style="font-size:18px;">及江苏、浙江等省市</span>部分<span style="font-size:18px;">河道(会通河、中运河、淮扬运河、江南运河和浙东运河等)</span>仍在通航。</li></ul><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所到这些地区还能见到一支支船队繁忙而有序地在运河中来往穿梭,发挥交通运输作用。</span>其他一些河道转变成为景观河、灌溉河、排涝河作用。</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的王朝历史上,忙碌于京杭大运河之上的“漕运”,维持着国家正常运转的一根生命线。通过漕运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p><p class="ql-block">漕运起源很早,秦始皇北征匈奴,曾自山东沿海一带运军粮抵于北河(今内蒙古乌加河一带)。汉建都长安,每年都将黄河流域所征粮食运往关中。元朝定都大都(北京),以及明清继之,更重视漕运,为此疏通了水网河道,建立了漕运仓储制度。历代漕运保证了京师和北方军民所需粮食,并因兼带商货,成为沟通南北经济的桥梁和纽带。</p><p class="ql-block">自元代贯通后,大运河在南粮北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元朝专设都漕司正、副二使,总管运河和漕运事宜。</p><p class="ql-block">明清两代,中央政府高度重视运河漕运,设置漕运总督和河道总督,分别掌管运河漕运管理和运河水利管理。</p><p class="ql-block">明清运河沿线的重要城镇均设有征收、运输、存储漕粮的机构,临清、德州两地就设有国家级粮仓。</p><p class="ql-block">运河沿线的城市也因漕运而繁荣,北方的天津、德州、沧州、临清等城市迅速发展起来,东南地区的淮安、扬州、苏州、杭州也成为繁华的都市,并称运河沿线“四大都市”、“东南四都”。</p> <p class="ql-block"><b>民国时期记载的京杭大运河通航情况</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未以来,漕运废止、运道日渐阻塞,京杭大运河沟通南北的能力已大不如前。</p><p class="ql-block">逐渐发展起来的海运、铁路以及公路运输,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京杭大运河的运输功能。</p><p class="ql-block">如图所示,1906年通车的京汉铁路以及1912年通车的津浦铁路,分别于一西一东串联起南北交通。</p> <p class="ql-block">建国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3年和1957年兴建江阴船闸和杨柳青、宿迁千吨级船闸,开始了对古老的大运河的部分恢复和扩建工作。</p><p class="ql-block">1959年以后,结合南水北调工程,重点扩建了徐州至长江段400余公里的运河河段,使运河单向年通过能力达到近2000万吨,并扩大了沿岸灌溉面积和排涝面积,确保里下河地区1500万亩农田和800万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取得了多方面的效益。</p><p class="ql-block">中国大运河不仅是一项水利工程,更承载了 2500 余年的历史文化,是中国历代王朝统一、经济交流、文化融合的重要纽带,其价值远超工程本身,成为人类文明的珍贵遗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遗产河道、遗产点和遗产遗存目录(上篇)</b></p> <p class="ql-block">本美篇汇集了中国大运河在201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包括隋唐大运河(永济渠(卫河)、通济渠(汴河)河段)、京杭大运河(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会通河、中河、淮扬运河、江南运河段)和浙东运河3条大运河(十段河道),地跨北京、天津2个直辖市,河北(沧州、衡水)、山东(德州、临清、聊城、泰安、济宁、枣庄)、河南(安阳、商丘、开封、郑州、洛阳、鹤壁)、安徽(宿州、淮北)、江苏(徐州、宿迁、高邮、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浙江(湖州、嘉兴、杭州、宁波)6个省及地级市的27段遗产河道、58处遗址点和5处遗产遗存,从北到南6000里运河的文旅体验,感受大运河干年历史和人文“活”的遗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遗产河道、遗产点和遗产遗存目录(下篇)</b></p> <p class="ql-block">从2020年退休后开始细读《六千里运河 二十一座城》《大运河:岸边的运河时光》等书籍。为制作本美篇,5年来从各种渠道搜集中外运河历史资料,积累了7万多字运河历史文案。</p> <p class="ql-block">从京杭大运河北端城市北京开始,曾走过天津、山东(济南、泰安、济宁)、江苏(徐州、扬州、镇江、常熟、无锡、苏州)、浙江(湖州、嘉兴、杭州)等大部分城市和地区;隋唐大运河的洛阳、郑州等;浙东运河的杭州、绍兴、宁波等,通过实地丈量大部分运河的遗产河道、遗址点及遗产遗存,每到一地必考量博物馆、文史馆及运河实地,亲身感受中国大运河两岸文化资源和文明遗产。</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次次穿越2500年文旅体验,深刻体验明代书画大师董其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真谛,打破时空界限,将自然河流、湖泊与运河、名胜古迹、博物馆的人文行走、融汇贯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本美篇大部分照片系本人亲自拍摄,展现中国大运河“沟通南北、贯通古今”的发展脉络和历史画卷。未走到之处照片取自朋友照片或从网上下载,不周到之处请多包涵指正。</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本美篇分上、下二篇,上篇包括京杭大运河和隋唐大运河涉及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安徽省的15段遗产河道、22项遗址点和4项遗产遗存;下篇包括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涉及江苏省、浙江省的12段遗产河道和36项遗址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本篇为上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北京</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北京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遗产河道、遗产点和遗产遗存目录</b></p> <p class="ql-block">1215年,大蒙古国首领成吉思汗(1162—1227年)攻占燕京(今北京),毁了金代都城。</p><p class="ql-block">1260年,他的孙子忽必烈(1215—1294年)继承皇位,1264年下诏改燕京为中都,当时元上都(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上都镇)是都城,燕京只是陪都。</p><p class="ql-block">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决定定都燕京。于1272年迁都到燕京并起名为元大都。</p><p class="ql-block">元代皇帝非常喜欢汉文化,重用汉臣,他聘请刘秉忠(1216—1274年,大蒙古国至元代朝初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做营建都城的总负责人,刘秉忠引荐郭守敬(1231—1316年,元朝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工程专家)为都水监,规划并完善了元大都城市的水系,还聘用了穆斯林建筑学家亦黑迭儿丁设计新宫殿。这两项规划奠定了以后北京城市发展的脉络。</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北京有关大运河的故事与郭守敬、什刹海、通惠河等元素相关联,从元代开始这里呈现“舳舻蔽水”的盛况。曾经,北京所需的物资通过漕运经大运河运抵这里,带来了大都的繁华,造就了京都灿烂的文化,某种意义上来说“大运河漂来了北京城。”</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郭守敬引水通惠河示意图</b>(白浮泉翁山湖引水至昆明湖到北京城,再通过通惠河连到通州大运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郭守敬是元代精通天文、历数、仪象制度、水利的科学家,他根据北京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特点,在昌平发现了水量充沛、水质清澈的白浮泉,于是引白浮泉水及玉泉山等西北各路泉水进入瓮山泊(如今的颐和园昆明湖一带),又建设5千米的长河将水引入高梁河进入积水潭地区,从而形成了较大的水域。从高梁河入城到元代皇城北边的一段水域称为海子(积水潭)。</p><p class="ql-block">皇城内的另一片水域称为“太液池”,水源来自金水河(永定河)。那个时代,海子水域水量充盈,比现在的什刹海面积大很多。</p><p class="ql-block">郭守敬又凿通了海子至通州张家湾的河流,修通了全长八十二公里的通惠河,并由忽必烈命名为“通惠河”,通惠河的水在通州与大运河汇合,形成了漕运粮食进入北京城的黄金水道。元代海子水域是漕运终点,也是这一带最兴旺的时期。几干条运粮船,陆陆续续从大运河运粮到通州张家湾,再換成小帆船浩浩荡荡地通过澄清上闸(万宁桥)进入海子。水面上运粮船头尾相接,船帆遮蔽水面,“舳舻蔽水”的盛景是当时海子的写照。这个时期,海子北岸、东岸都成了卸粮的码头,也成为元大都最重要的繁华街市,热闹非凡。水和粮吸引海子周边商贾云集,使之贸易繁荣,也带来城市建设的兴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澄清上闸、澄清中闸和澄清下闸</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位置图</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遗产河道1、通惠河北京旧城段</b><span style="font-size:18px;">(含遗址点4个:玉河故道、澄清上闸(万宁桥)、澄清中闸(东不压桥)、什刹海)</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遗产河道通惠河北京旧城段包含了中国大运河的北方终点段落——什刹海以及通往什刹海的玉河故道。沿线运河遗产还包括澄清上闸、澄清中闸和澄清下闸等。遗产区,以积水潭、玉河故道规划湖泊、河道为界,澄清上闸(含万宁桥)和澄清中闸(含东不压桥)均以出土文物建筑范围为界。缓冲区,以紧邻遗产区边界的规划公共绿地与防护绿地为界,北至北二环德胜门西大街,南至地安门东大街。</p><p class="ql-block">通惠河位于大运河的最北端,由北京向东流经通州,在通州与北运河交汇于通州北关闸,总长度20余公里。</p><p class="ql-block">元代由都水监长官郭守敬主持修建的通惠河工程是与北京城同时兴建的水利航运工程,建造起始时间1292年8月至1293年7月完工。自此形成了北京的城市河湖水系,使漕粮到达通州后不必再舟车转换,漕船可通过通惠河直达至皇城外的积水潭,积水潭从此成为元代大运河的北方终点码头。</p><p class="ql-block">同时,为了调节通惠河河水的水位高差,便于航船出入什刹海,在原金代白莲潭东闸处修建了一座澄清上闸和万宁桥,上闸紧靠万宁桥,同时为节制水流保证玉河航运船只的通行,又在澄清闸下游设置了澄清中闸和澄清下闸,中闸和下闸分别位于东不压桥附近。因当初修通惠河时,河上的水闸皆用木闸。没过几年木闸开始腐烂,从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换为石闸。</p><p class="ql-block">明朝时,通惠河部分河道被围入明北京城皇城城墙内,什刹海至通惠河的近8公里长的这段河道失去航运功能,此段时的这部分河道被称之为“玉河”。</p><p class="ql-block">清朝末年,随着北运河漕运的停止,通惠河北京旧城段逐渐失去了航运的功能,成为了北京城市的主要排水河道和景观河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通惠河玉河故道遗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遗址点1.玉河故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p class="ql-block">在什刹海和南锣鼓巷之间,有一段宽20多米、长800米左右的河堤,这就是通惠河玉河古道遗址。玉河曾是元代通惠河进入北京积水潭的最后一段,全长近8公里,曾作为大运河千里漕运的最后一段。当年南方的粮食、丝绸布匹等物资绝大多数都从这里进城。</p><p class="ql-block">明代之后,由于水源缺少,河道逐渐由40米宽变为30米左右,到民国时期变成了一条臭水沟,而后,河道被盖板铺设排水管线变成了地下暗河,玉河故道失去行船功能。</p><p class="ql-block">2008年开始清理,恢复玉河河道遗址、建设公园景点,并向公众开放。</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遗址点2.澄清上闸(含万宁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p class="ql-block"><b>地理位置</b>:在北京地安门北,钟鼓楼之南,什刹海前海以东的玉河故道上,横跨着一座古老的石桥,名叫万宁桥。万宁桥下有一水闸名叫“澄清上闸”。</p><p class="ql-block"><b>建造年代:</b>始建于元代1292年8月 - 1293年7月建造,初始为木闸,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6月换为石闸。发挥调节通惠河河水水位高差,便于航船出入什刹海。</p><p class="ql-block"><b>历史作用:</b>闸体东侧的万宁桥仍作为交通桥使用,万宁桥是什刹海向东运河上的第一座桥梁,始建于公元13世纪末(1285年),又名“海子桥”、“洪济桥”。原为木桥,后改为石砌筑,单孔石拱桥,万宁桥桥长34.6米,宽约17米,桥拱高度大约3.5米,桥的东西两侧有栏板和望柱,桥西有四只镇水兽,桥东有两只。</p><p class="ql-block">除了沟通南北陆路交通,万宁桥还是元代大运河漕运的终点。从浙江杭州起航的船只,经过千里航行,过万宁桥到达积水潭,把南方的粮食、物资卸下船。</p><p class="ql-block">桥下装有水闸,通过提放水闸,以过舟止水,保证南来粮船直驶大都城内。元代漕运船队经过“万宁桥”下,都会收起帆桅,体型过大的船只停在桥外岸边,通过雇佣人力搬运船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澄清中闸(东不压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遗址产点3.澄清中闸(含东不压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地理位置</b>:澄清中闸位于澄清闸下游,东不压桥附近。是漕船行至运河终点码头什刹海的必经之路,起节制水流,保证玉河航运船只的通行。</p><p class="ql-block"><b>建造年代</b>:建造时间与澄清上闸相同。</p><p class="ql-block"><b>历史作用</b>:明永乐年间因皇城墙东移外扩,通惠河被围在皇城内,船只再也无法进入积水潭,此后便只保留了澄清上闸控制积水潭的出水,而中、下闸渐渐废弃不用,现仅存闸口遗迹。</p><p class="ql-block"><b>东不压桥</b>在元代曾是交易布匹和粮食的集市,又叫步粮桥。始建于元朝,最初为木桥,明代改建为单孔石拱桥,现为遗址状态。东不压桥整体呈西南、东北向,中间窄、两头宽,桥侧面呈弧形。桥两侧的引桥保存相对完整;清理出的桥面石以黄白色花岗岩与豆青石相间。东不压桥遗存是北京中心城区的古河道遗址。</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遗址点4.什刹海</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地理位置</b>:什刹海包括西海、后海、前海三个自西北向东南连续排列的弓形湖泊,水域面积33.6平方公里。南至地安门大街,北至北二环,东至交道口西大街,西至新街口北大街。</p><p class="ql-block"><b>历史沿革</b>:元代时,什刹海作为大运河北方终点,是北京城内重要的漕运码头,属于利用湖泊水系建成的水库港。什刹海又名“积水潭”。积水潭码头当时呈现“舳舻蔽水”之景,来自全国的物资商货集散于此,使得码头东北岸边的斜街和钟楼一带成为元大都城中最为繁华的闹市。</p><p class="ql-block">元朝灭亡后的一个世纪之内,积水潭码头被废,水面不断缩小。</p><p class="ql-block">自明代起,什刹海失去了运输和码头的功能,成为北京中心城区的一个景观休闲湖泊。</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通州 京畿左辅</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通州是京杭大运河北起点,在历史上,通州因漕运而兴。</p><p class="ql-block">南方的粮食、丝绸、瓷器等物资通过大运河一路北上运抵通州后,再由通州通过陆路转运至京城,这里的张家湾码头等见证了当年的繁华。明清时期的通州是大运河北端的漕运重镇和交通枢纽,另京畿左铺,神仓重地。</p><p class="ql-block">通州不仅承担货物“交卸、验粮、仓储、管河”等核心漕这职能,还是北方重要的货物贸易集散地,南来北往的商客在此交易,形成了繁荣的产业商贸市场,还是人员往来京城的中转地,人文交流活跃。</p> <p class="ql-block"><b>通惠河-庆丰公园</b></p> <p class="ql-block"><b>通惠河上的庆丰闸遗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遗产河道2.通惠河通州段:</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地理位置</b>:通惠河通州段水系指西起永通桥(八里桥),东至通州北关闸(通惠河与北运河交汇处),全长约5公里。</p><p class="ql-block"><b>建造年代</b>:开凿于公元13世纪末(元代初期)。15~19世纪末(明清至近代初期),因京城水量不足,漕运功能受限。大部分南来的船只能将货物运输至通州,再通过陆路转运至北京城内;仅有少量船只可经过此段运河抵达北京城东侧的东便门。</p><p class="ql-block">19世纪末漕运废弃后,此部分河道已改为北京城市景观与市民休闲功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永通桥(八里桥)</b></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地理位置</b>:永通桥位于通州城关镇西部。南北向横跨通惠河桥,又称八里桥。</p><p class="ql-block"><b>建造年代</b>:始建于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p><p class="ql-block"><b>结构组成</b>:永道桥为三券拱桥,原桥两侧护汉白玉石栏,望柱头雕狮,戗栏雕麒麟,雁翅雕镇水兽,神态各异。南北长50米,宽6米,横跨在通惠河之上。</p><p class="ql-block">永通桥的造型极为特殊。中孔特高,有八点五米,宽六点七米,两个次孔仅高三点五米,相差悬殊。这种构造是专为漕运的需要设计的。通惠河运粮船多为帆船,为此造桥工匠将永通桥的中孔建造得相当高,漕船可直出直入,圆满地解决了这一难题。</p> <p class="ql-block"><b>西海子公园</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地理位置与构成</b>:西海子公园位于通惠河与北运河相交的臂弯之处,定位于北京通县西海西街,占地210亩。</p><p class="ql-block"><b>建造年代与历史沿革</b>:公园最早形成于1936年,扩建于1985年,改建后的西海子公园以水为魂,以运河文化和通州历史为核心,结合三教庙、燃灯塔、葫芦湖、李卓吾墓等丰富的历史遗存,形成“一塔、两湖、四区、八景”的景观架构。</p><p class="ql-block">著名的<b>燃灯佛舍利塔</b>就坐落在公园之内,(因塔内藏有舍利而著称),该塔始建于南北朝北周时期,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唐朝以来,历代皇家都有重修。清康熙三十五年重修的燃灯佛舍利塔,塔高五十六米,周太四十四米,砖木结构,密檐实心,八面八角十三层,塔上共有二千二百三十二枚铜铃,轻风吹来悦耳动听,佛像四百二十四尊,砖砌于塔刹两层。</p><p class="ql-block">古人曾有诗曰:“一支塔影认通州”,燃灯佛舍利塔就是古通州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夏日的傍晚,运河上的风景像一幅瑰丽的油画。残阳如血,晚霞似火,给田野、村庄、树林、河流、青纱帐镀上了柔和的金色。荷锄而归的农民,打着鞭花的牧童,归来返去的行人,奔走于途,匆匆赶路。村中炊烟袅袅,河上飘荡着薄雾似的水气。鸟入林,鸡上窝,牛羊进圈,骡马回棚,蝈蝈在豆丛下和南瓜花上叫起来。月上柳梢头了。”</p><p class="ql-block">著名作家刘绍棠在他的中篇小说《蒲柳人家》中,对京杭大运河北开端——通州北运河做了如上诗情画意般的描述。</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二、天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天津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遗产河道、遗产点和遗产遗存目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遗产河道3.天津三岔口(北、南运河及海河交汇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津段大运河开凿于元代。元代庞大的漕运(南粮北运)促进了直沽(天津)的繁荣发展,直沽因而被马可·波罗誉为“天城”。</p><p class="ql-block">大运河天津段包括天津至北京通州的北运河和天津至山东临清的南运河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南、北运河最后都在流入天津市区的三岔口聚合,一同汇入海河。</p><p class="ql-block">三岔口作为运河槽运中转站,当年船舶云集,元朝廷于三岔口两岸敕建有天后宫,成为船工酬神、聚会场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天津境内的大运河北起武清区木厂闸,南至静海县九宣闸,总长约174公里,占京杭大运河全长的十分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北京三面环山,高山气候寒冷,水分不易蒸发,容易形成了小湖聚集,冬季较寒冷的地区甚至以冰或雪的形式储存,在天气转热时就融化,于是就有渊源不断的水从高儿流出;其次,高山有充足的阳光,植被茂盛,有助于储存水分,有水不断流出,聚集了一些水源,顺着无数的渠道集中在运河河道之上的昆明湖,昌平白浮泉水,北京地势较高,北运河从北向南流至天津。</p><p class="ql-block">南运河水源来自大汶河,当时在那做了一条<span style="font-size:18px;">500米长左右的</span>戴村坝,把大汶河截断,再挖一条河,把水引到山东南旺进运河,70%往北进入北运河由南向北流向天津方向,30%往南流,也就是所谓的“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北运河、南运河和天津三岔口段</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河流图</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北运河:</p><p class="ql-block">北起木厂闸,南至三岔河口,全长87.8公里。北运河是元朝时期,在白河下游河道的基础上修建而成。</p><p class="ql-block">北运河(又称潞河),上达北京,下通天津,与南运河交汇于三岔河口。经大运河可达杭州,经海河可至渤海。</p><p class="ql-block">潞河曾是京都水运要道,自元代始“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盐、茶、米、粟、麻、丝,殿堂之需大木、金砖、油漆,都得靠南方用船运来。无论海运还是河运,都必须在直沽转驳启运,其中漕粮大部分沿潞河北上至通州进京。漕盐则交付海河东岸盐坨收贮,由盐关厅分拨各省及京中军民所需。</p><p class="ql-block">(2)南运河:</p><p class="ql-block">南起九宣闸,北至三岔河口,全长86.3公里。</p><p class="ql-block">南运河在公元前602年之际曾是黄河故道,亦称清水。曹魏时期,沿此清水河修建白沟水运。</p><p class="ql-block">南运河以前称为御河,因为当时的皇粮、布匹等京城一带所需要的物品都是从这条河运到三岔河口进行整顿之后再运到京城去。而日渐兴盛的漕运使得天津成为南方粮食、丝绸北运的水陆码头,更筑就了城市特有的文化风骨。</p><p class="ql-block">(3)海河交汇处:海河古称逆河,见于《禹贡》记载(此书相传完成于战国时期),距今至少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北魏郦道元撰《水经注》,称之为泒河尾。</p><p class="ql-block">东汉建安十一年(公元206 年),曹操为统一北方征讨袁绍与乌桓,先后开凿平虏渠(沟通滹沱河与泒河)、泉州渠(沟通泃水与泒河)、新河渠 (自泉州渠东通濡水)等人工河道,汇入泒河尾,便于用兵与供应军需,从而初步形成海河水系网络。</p> <p class="ql-block"><b>海河堤岸 当代史学专家南炳文撰写、书法家李德海书写的《三岔河口记》碑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三岔口地名最先出现于辽金时期史籍。南宋咸淳七年(1271),漠北蒙古军入主中原,改国号为元,定都燕京(后改称大都),大兴土木,人口激增。</p><p class="ql-block">《元史·食货志》称:“元都入燕,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大都需用的粮食、布帛、盐茶等种种物资,皆从南方源源不断运来,三岔口遂成为重要的漕运中转码头;至元十九年(1282),元朝试行海运,成功后海上漕运大兴,亦以三岔口为终点码头。</p><p class="ql-block">元代诗人张翥的名句“晓日三汊(岔)口,连樯集万艘”,生动地描绘了三岔口的繁盛景象。三岔口作为内河与海上运输的泊岸码头,带动了直沽地区的商业繁荣,并逐步形成南北物资的集散中心。故有“先有三岔口,后有天津城”之说。</p><p class="ql-block">明朝初年,朱棣率军南下,向明朝皇都应天(今南京)进发。一路征伐,当朱棣来到直沽(今天津)三岔河口西侧,登高埠而四望,只见“一汐潮来集万船”的景象,不禁大悦,赞道:“好地方,宝地也!”自此之后,朱棣每每回忆创业征程,都有感宝地三岔口誓师之盛,于是敕建天津卫城,于建成之日御赐“天津”之名,取“天子津渡”之意,又在当初渡河处立“龙飞”“渡跸”两座牌坊,以纪靖难胜利,昭示千秋功业。</p><p class="ql-block">清咸丰十年(1860)天津开埠,各国商船接踵而来,英法租界的紫竹林河段被开辟为海运码头,从此天津的航运口岸逐渐移至租界区,但三岔口作为内河运输码头依旧久盛不衰,以迄民国年间。</p><p class="ql-block">清末李鸿章曾提议裁直三岔河口,因遭反对未能实行。</p><p class="ql-block">1918年,在天津绅商筹捐和广大市民的配合下,当时北洋政府对旧三岔河口进行裁弯取直工程,从而解决河道弯曲容易积水、影响交通等问题,三岔河口上移至金钢桥以西大王庙以北。北运河避去了大弯,经子牙河取直道向北;南运河侯家后至老铁桥段也进行裁弯取直,去掉了侯家后大湾,南运河与北运河在大王庙以北金钢桥以上,与海河干流交汇,三岔河口向北推移至今天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天津三岔河口</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b></p><p class="ql-block">历经千年,大运河在天津段留下众多遗产,包括运河河道;运河上的船闸、桥梁、堤坝等水工设施;两侧相关的地下遗存和历代沉船;沿岸的衙署官仓、会馆商铺、城镇乡村、古街古寺、古驿馆等。</p><p class="ql-block">大运河天津境内沿线共发现古遗址、古墓葬、古码头等不同类型的地下古代遗存。</p> <p class="ql-block"><b>《潞河督运图》画卷-1</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江萱,清代乾隆年间画家,江苏镇江人。</p><p class="ql-block">长度近7米画卷描绘了潞河尾闾天津三岔河口一带的漕运盛景和民俗民风。河道上漕船穿梭,河道两岸桃红柳绿,田园、农舍、店铺、寺庙错落有致。</p><p class="ql-block">图中画有官船、商船、货船、渔船等六十余条,官吏、商贾、船户、妇孺、盐坨杂役等八百余人。人物形态各异,极富生活气息,两岸码头、衙署、店铺、酒肆、民居等琳琅满目,画面上绘有围墙和护城河的地方是通州城南的张家湾码头,画卷生动描绘了乾隆年间潞河漕运经济、商贸及民俗盛况。</p> <p class="ql-block"><b>《潞河督运图》画卷- 2</b></p> <p class="ql-block"><b>《潞河督运图》画卷- 3</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三、河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河北省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遗产河道、遗产点和遗产遗存目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遗产河道4.南运河沧州至德州段:</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南运河河北沧州市区段</b></p><p class="ql-block">大运河沧州段是运河文化在华北地区的重要载体,其兼具隋唐、京杭两大运河脉络的独特身份,与南运河(冀鲁段)的工程智慧、文化遗产价值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华北运河史上的重要篇章。</p><p class="ql-block">大运河沧州段全长215千米,是大运河流经较长的城市之一。</p><p class="ql-block">沧州不仅是繁忙的漕运码头、驿站,更是一座水城,是明清两代的京畿重镇,津南鲁北水陆要津的大码头。唐代铁狮子等古迹以“活化石”展现了其历史风貌。</p> <p class="ql-block">南运河(又称御河),北起<span style="font-size:18px;">天津三岔口。南至</span>山东省临清枢纽,是京杭大运河在华北的主要河段。</p><p class="ql-block">南运河在河北沧州-德州段北起沧州市东光县连镇谢家坝,南至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四女寺枢纽三角洲北缘道路,全长95公里。</p><p class="ql-block">大运河进入河北衡水景县后,河道呈现“弯道多、弯度大”特点,共有7处大弯,以华家口最为典型。</p><ul><li><b>平衡水位与减缓水流。</b>:华北平原地势平缓但仍有细微落差,为避免水流过快冲击堤岸、保障航运安全,古人通过设置弯道延长河道长度,从而降低水的流速、平衡上下游水位,实现 “三弯顶一闸” 的效果(即三个弯道的水位调节作用相当于一座水闸),减少了人工建闸的成本与维护难度。</li><li><b>衍生问题与应对:</b>从 “易决口” 到 “防洪堤”:弯道处水流易因离心力冲击外侧堤坡,导致决口风险升高。为保护沿岸村镇,古人不断对弯道附近河堤进行加固加高,使其从单纯的运河堤防转变为兼具防洪功能的设施,形成了 “因弯设防” 的独特水利景观。</li></ul><p class="ql-block">目前南运河沧州—衡水—德州段已失去航运功能,改为行洪排水河道,沿河建成了氧生园运动休闲森林公园等一批运河文化展示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沧州东光连镇谢家坝</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遗址点5.沧州东光连镇谢家坝</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建造年代</b>:始建于清朝末年,全长218米,也是“糯米大坝”。</p><p class="ql-block"><b>历史沿革</b>:清末,当地谢姓乡绅不惜重金,从南方购进两万余斤糯米,组织妇孺沿河熬粥,青壮年挑土打桩,用糯米浆与白灰、黄土,按比例混合筑堤夯实,一层接一层筑堤,夯土以下为毛石垫层,基础为原土打入柏木桩筑底,整个坝体长218米,厚3.6米,高5米。筑成的大坝非常坚固,没有出现决提状况,并留存至今。为纪念这位谢姓乡绅的义举,这段堤坝被命名为“谢家坝”。因坝体为灰土加糯米浆逐层夯筑,故也称“糯米大坝”。</p><p class="ql-block">河晏民安,河水强劲的冲击力再已无奈谢家坝,运河两岸的民众在富庶的土地上耕种,运河的水滋润着平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华家口夯土险工遗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遗址点6.衡水景县华家口夯土险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建筑年代</b>:华家口夯土险工原建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是时任知县王为仁主持修建的,华家口夯土险工全长255米,呈梯形,南北走向,顶宽13米,全段高程5.8米至6.7米不等。</p><p class="ql-block"><b>结构组成</b>:堤内坡采用黄土、白灰加糯米浆夯筑成坝墙,坝墙每步宽1.8米,厚18厘米,分步夯筑,底部采用坝基抗滑木桩施工工艺,外坡与顶部为素土夯实而成。密度高,硬度大,坝体浑然一体,弧形曲线符合流体力学原理,受力面合理,具有耐冲刷、防渗漏、抗水压的特点,其是中国古代利用夯土技术建设水工设施的实物证据。险工修好后,大运河华家口段自此再没有决提记录,沿用至今已有一百余年。</p><p class="ql-block">现存255米的华家口夯土险工完整保存了当时的施工材料、工艺特征,是中国古代利用夯土技术建设水利设施的实物证据。险工是指为了防止水流淘刷堤防沿大堤修建的丁坝、垛、护岸工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四、山东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中国地形西高东低,江河一般都是自西向东流并最终汇入大海,要维系南北向大运河航道的正常运行,需要有充足的水源和流向稳定的水流。</p><p class="ql-block">元代对大运河裁弯取直,在临清和济宁之间开凿会通河,由此成就的元代大运河是唯一南北走向的人工河道。由于它没有独立的流域水系,故元代大运河保障航运的水源,一是通过天然水系水源补给方式-——降雨,但大气降水的直接补给量远远不够运河所需;二是利用运河沿线地区的河湖水系引水补给,这是大运河主要的水源。</p><p class="ql-block">大运河在山东境内就有643公里,占了三分之一还多。其依次经过德州、临清、聊城、泰安、济宁和枣庄6市。</p> <p class="ql-block"><b>京杭大运河纵剖面高差示意图</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运河流过的华北平原整体地势较低平,但山东济宁段由于地形、地势等自然条件因素,海拔较高,又受到黄河淤积的影响,因此在地势上形成了明显的隆起区域,形成了整个大运河的制高点,引水不便。同时,这一地区季节间降水不均,水源不足,通航很困难。</p><p class="ql-block">为保证运河的畅通,元明清三代对大运河济宁段展开了“引水济运”、设置水柜和运道的闸坝等重要工程,使之成为行之有效的重要措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千古运河,水利杰作》记录片</b></p> <p class="ql-block">从元代便开始利用汶、泗两大天然水系对大运河进行大规模的人工水源补给,在河道落差大的河段修建人工闸坝,来调节水流量和水位,以实现大运河由海拔低地跨越海拔高地通航的壮举。由此,山东运河沿线闸坝密集,颇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明代初期(1411 年)重新疏浚大运河的工程中,工部尚书宋礼与汶上民间水利专家白英合作打造的南旺枢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巅峰之作。该工程以 “引汶济运” 为核心,通过精妙的 “引、蓄、分、排” 技术,彻底解决了大运河 “水脊”(南旺段)缺水的关键难题,为明清两代运河漕运的长期畅通奠定了坚实基础,其设计思路与工程逻辑至今仍具借鉴意义。</p> <p class="ql-block"><b>船闸运行流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闸是用来调节水量的,是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元素。这些在大运河上所建的水闸,就功能而言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为了航船能正常通航,建在主航道上控制河道水位的船闸,通过开闸、关闸、注水、放水,有序地不断提升水位或降低水位,让航船像通过楼梯一样逐级升降,满足了航船在不同高度河段上的升降要求,南北往来的浩荡船队才得以平稳通过。另一类是为了“引水济运”而建在引水河上或沿运河的水柜(湖泊)出入运河口附近,用来控制蓄泄水流量的闸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山东省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遗产河道、遗产点和遗产遗存目录</b></p> <p class="ql-block">山东省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遗产河道的有南运河德州段、会通河临清段、会通河阳谷段、会通河南旺水利枢纽段(济宁)、会通河微山段、中河台儿庄段(枣庄)6段运河河道。</p><p class="ql-block">遗产点有14个:临清运河钞关、阳谷古闸群(荆门上闸、荆门下闸、阿城上闸、阿城下闸)(聊城)、东平戴村坝(泰安)、汶上邢通斗门遗址(济宁)、汶上徐建口斗门遗址(济宁)、汶上十里闸(济宁)、汶上柳林闸(济宁)、汶上寺前铺闸(济宁)、汶上南旺枢纽、南旺分水龙王庙遗址(济宁)、汶上运河砖砌河堤(济宁)、微山县利建闸。</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遗产河道5.南运河德州段</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德州,古称安德,简称德,位于山东省西北部、黄河下游冲积平原,是山东省的西北大门,自古就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京杭大运河从德州穿过,由卫运河和南运河组成,全长141公里。</p><p class="ql-block">南运河德州段是经人工开挖的蜿蜒性河道,呈半地上河,是隋代永济渠的下游段、元代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南端起于武城县四女寺水利枢纽,流经武城县、德城区和运河经济开发区,北端至德城区二屯镇第三店村西北出山东入河北境,流程约45公里。</p> <p class="ql-block">大运河德州段的开凿历史可追溯至隋大业四年(608年),拥有1400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南运河德州段原为汉屯氏河,是隋朝永济渠的一部分。河道自隋、唐兴起,北宋时被黄河夺流,黄河改道后曾一度使“御河湮灭,失馈运之利”。金代由于战乱,运河或通或塞,当时只有德州段通运,于是金朝廷于天会七年(1129年)在德州置将陵仓,以利漕储运。</p><p class="ql-block">到元代,南运河德州段已成为全国漕运沟通南北的大动脉,元朝廷将陵仓改为陵州仓。年漕运能力由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的151.3万余石,增至泰定三年(1326年)的335.1万余石,运河上也常常是“舳舻首尾相衔,密次若鳞甲”。</p><p class="ql-block">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会通河淤塞不通,漕粮陆运到德州转输通州。尔后,因黄河多次决口,河道尽淤,漕运时有中断。</p><p class="ql-block">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为实现南粮北运,是海运还是河运,朝野内外有过激烈争论。永乐九年(1411),济宁州同知潘叔正建议疏通会通河河道,被朝廷采纳。同年,朝廷调发民工1.6万余人疏浚,历“二十旬而工成”。</p> <p class="ql-block">清代的运河河道沿用了明朝的旧制。清代对运河德州段的主要贡献就是管理和维护。清代运河管理严格、细微,队伍和机构庞大,但到后期大多出现营私舞弊现象。航道的改善和维护工作,主要集中在德州、武城、恩城、夏津全线航道的及时疏浚上。</p><p class="ql-block">在清朝廷的精心维护下,南运河德州段稳定畅通了200多年。继咸丰元年(1851)夏修运河堤后,咸丰五年(1855),黄河在铜瓦厢决口改流东去,夺大清河入海,京杭大运河被拦腰斩断,虽经治理又勉强维持了几年,仍无法全线贯通,但南运河德州段仍可通航。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运河终于正式停运。次年,朝廷撤消了全部管理机构和雇员,运河划归各省分段管辖。自元至元二十九年运河全线贯通到清光绪二十七年正式宣布停航,这条运河运行了610年。</p><p class="ql-block">南运河德州段的河道,是隋代以来经人工开挖而成,至今基本保持着古运河的原有形态,具有典型的“九曲十八弯”的龙形走势,构成了独特的运河景观。南运河德州段的堤防,至今仍完整地保留着运河古韵和原生态特色。堤防走向依河就势,曲曲弯弯,堤防植被草木繁茂,古树交荫。</p><p class="ql-block">德州在明清时期是重要的漕运码头和仓储基地,地理位置优越,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大运河带动了当地的商业繁荣。</p><p class="ql-block">由于黄河之北的大运河大多淤积,河道消失不少,德州地区目前只有南运河德州段被列入了大运河的遗产点,实际上大运河的德州段由卫运河和南运河组成。南运河为半地上河,是隋代永济渠的下游段,南起于武城县的四女寺,北至德城区二屯镇第三店村西北出山东,流程约45公里。德州的繁荣盖因会通河通航,在明朝一度成为全国的四大粮仓之一。</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临清、聊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临清,其名始于后赵,因傍清河而得名,取临近清之意,位于山东省西北部,与河北省隔河相望。本是一普普通通的小县城,但因运河延伸段的开凿,让临清成为南方经济中心与北方政治中心相交汇的重要一环。临清,地处障唐卫河与明清运河交汇处,它是齐鲁西进、晋冀东出的门户所在,是卫运河与大运河的重要节点。</p><p class="ql-block">明成祖朱棣在永乐元年(1403年)预迁都时,大修水利,直到永乐十三年(1415年)五月,南北大运河才畅通无阻,江淮漕运直达北京,而临清的经济也从此进入了速发展时期,临运河,水长清,到了明朝中间,临清已成为漕运“咽喉要道”,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商业都会,商业的兴盛促使临清运河码头日渐扩大,码头的不断扩大和完善促进了临清商品经济的那副繁荣,使成为运河沿岸最重要的粮食转运枢纽和临清钞关的诞生。</p><p class="ql-block">在运河繁荣时期是著名的商业城市,云集了各地商人,众多会馆如晋商会馆等是当时商业繁华的见证,但目前在运河边上仅存的山西会馆勉强留存了一丝往日的痕迹。</p><p class="ql-block">东昌湖周边地区与运河水系相连,古城风貌保存较好,运河文化在这里留下了诸多印记,如光岳楼等古建筑。东昌府棉花、造船。</p><p class="ql-block">明万历年间,被誉为中国莎士比亚的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留下了《雀儿行》《阳谷助田主人宗祈雨》等作品;反映梁山英雄好汉的世界名著《水浒》的故事就传播于运河兴盛时期,并对其成书起到了直接的促进作用。</p> <p class="ql-block">山东临清、聊城境内的大运河遗产点包括会通河临清段、会通河阳谷段,其主要的遗迹点是临清运河钞关,处于聊城的荆门上闸、荆门下闸、阿城上闸、阿城下闸。</p> <p class="ql-block"><b>遗产河道6.会通河临清段</b></p> <p class="ql-block">会通河临清段全长八公里,包括两部分,南段为明运河(俗称“小运河”),从邱屯枢纽至临清头闸(板闸),共六千八百米,河道走向未发生变化,河道形制基本完整,生态保护良好;北段为元运河,从邱屯枢纽至临清闸,共一千二百米,河上有元代临清闸、会通闸和隘船闸,还有月径桥、天桥等历史建筑,临清运河古桥今存三座,皆位于会通河北支元代运河故道之上,名为问津桥、会通桥、月径桥,清代俗称“玉带三桥”。</p> <p class="ql-block"><b>临清鳌头矶</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临清运河钞关、宛园、鳌头矶、舍利宝塔见证了会通河在临清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遗址点7.临清运河钞关</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地理位置</b>:位于今临清市城区青年路西首南侧,是全国唯一一处钞关旧址。钞关是明清时期,政府在内河航线上设立运河督理征收漕运税收的直属机构。</p><p class="ql-block"><b>建造年代</b>:始于明宣德四年(1429年)。</p><p class="ql-block"><b>历史沿革</b>:明朝规定在南北两京之间的运河沿线,分为五段─—南京到淮安、淮安到徐州、徐州到济宁、济宁到临清、临清到通州进行收税。明宣德四年(1429),明政府沿运河择“商贾舟车之会”,设钞关十一处,临清钞关为其中之一。钞关是我国海关的雏形,其职能除“监收船料商税”和货税外,还有稽查的职能。临清钞关税收主要是征收商税和船税。</p><p class="ql-block">明宣德十年(1435年)临清钞关升为户部榷税分司,“户部榷税分司”是中央政府直属机构,其署形制颇大。临清户部榷税分司(钞关)初建时系一建筑群,占地面积超过4万平方米。自运河而西依次建为南北三进院落,内有正关、阅货厅、牌坊、玉音楼、正堂、后堂、仓库、仪门、巡栏房、舍人房、船料房、后关、官宅等。现原址存有仪门、正堂、南北穿厅、“舍人房”等三十余间,面积六千多平方米,内存明清刻石数通。</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临清一度成为山东境内最大的城市之一,运河炒关的收入也成了清政府最大的税源之一。据说当时光是衙役办公人员多达278名,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不仅给朝廷带来了可观的收入,还承担了赈济灾民、修建河堤、漕船以及相关官员的俸银等,体现临清钞关的显赫地位和在国家财政税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b>遗产河道7.会通河阳谷段(聊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地理位置</b>:会通河阳谷段位于聊城阳谷县域东部,南北流向,经11个村庄,全长19公里。</p><p class="ql-block"><b>会通河</b>是指自元代东平路须城县之安山西南起,经寿张西北-东昌(今聊城)-临清与御河(卫河)相接的一段河道,也就是今天穿越聊城市境的京杭大运河。</p><p class="ql-block">明朝将临清会通镇以南到徐州茶城(或夏镇)以北的一段运河。元明清时期,会通河一直是南粮北运以及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p><p class="ql-block">元朝定都大都后,着力建立联结南北的可靠的粮食及货物运输线。裁弯取直大运河中段,开凿济州河;为避海运风险,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正月,元世祖采纳寿张县(今属阳谷)县尹韩仲辉、太史院令史边源的建议,开挖会通河,使京杭大运河直达北京通州,比原来缩短了900公里。</p><p class="ql-block">阳谷境内的会通河段由元朝著名水利专家郭守敬设计,水利专家马之贞负责施工,正月开挖,六月竣工,用役工291万人。这段运河,全长250余里。元世祖赐名为“会通河”,取“会通天下”之义。因济州河与新开会通河联为一体,故此二河统称“会通河”。 </p><p class="ql-block"><b>阳谷县河段</b>通航功能的强盛时期始于明永乐九年(1411年),当时河宽三丈三尺,河深一丈三尺。后为调节运河水位,明景泰四年(1453年),由都察院左佥都御使徐有贞主持开挖了广济渠(今金堤河张秋至濮阳段),引黄河与沁河水济运,在张秋建通源闸以节渲。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于河南兰考决口改道北流,于张秋南汇流穿运河,夺大清河道入海。黄河改道的冲击,造成运河堤岸损坏,河道淤塞,运河漕运开始衰败。后经长年泥沙淤积,黄河河道逐渐抬高,运河在张秋终被斩断,并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接清政府诏令停运。</p><p class="ql-block">在其正常通航时期,船舶往来,商旅辐辏,给阳谷带来了绵延元、明、清三代六个多世纪的兴旺与繁荣。</p> <p class="ql-block"><b>荆门上闸</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遗址点8-11.阳谷古闸群</b><span style="font-size:18px;">(8.荆门上闸、9.荆门下闸、10.阿城上闸、11.阿城下闸)(聊城)</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会通河一线有40余座闸坝,仅聊城境内就有大半,其中一部分在阳谷仍然有迹可循。大运河阳谷段由于历史上水量不足,运河河道南高北低,落差较大,所以在张秋、阿城、七级三个码头分别建有荆门、阿城、七级上、下闸,以节制水源,调节水位,保证漕船畅通和停泊。该段运河原汁原味呈现了会通河的风貌,闸坝的存在让运河通行变得顺利,各个朝代都为此设置官员、工人,人口的增长和流动带动了城镇的繁荣。其中荆门上、下闸,阿城上、下闸更是运河文化遗产中的精品,成为阳谷古闸群的4个遗址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遗址点8.荆门上闸</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地理位置</b>:荆门上闸位于张秋镇上闸村西,面积32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b>建造年代</b>:始建于1302年(元成宗大德六年),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重修。闸体全部用青石条筑砌,石与石之间用燕尾生铁扣相连接,耐冲击,坚固异常。</p> <p class="ql-block"><b>荆门下闸</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遗址点9.荆门下闸</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荆门下闸位于阳谷县城东张秋镇政府驻地北六公里,运河建闸时置。</p> <p class="ql-block"><b>阿城上闸</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遗址点10.阿城上闸</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建造年代</b>:阿城上、下闸始建于明永乐九年(1411年)。</p><p class="ql-block"><b>地理位置</b>:阿城上闸位于阿城镇西街齐南公路南一百米,是阳谷县境内六座运河船闸之一。该闸现存闸函长八米、宽七米,雁翅长十米,用青石垒砌而成,闸板、闸面早已无存。</p> <p class="ql-block"><b>阿城下闸</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遗址点11.阿城下闸</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建造年代与作用</b>:同时建于明永乐九年(1411年)的阿城下闸,闸函长十米、宽七米,雁翅长三十米,闸槽宽十五厘米;阿城下闸处于古运河与新开运河的交汇处,因地制闸,定时起闭节制水流。由于河道废弃,部分涵洞两旁石头被村民拉走。雁翅部分损坏,闸板早已无存,闸面是后人用木料搭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山东济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济宁有“运河之都”的美誉,是运河沿线的重要枢纽城市。在水利工程等方面有诸多成就,例如南阳古镇就位于济宁微山县境内,是运河上的重要商埠。如果把大运河比作一根竹竿,济宁是竹竿的肩膀,往南是半根竹竿,往北是竹竿半根,运河是水的竹竿。</p><p class="ql-block">大运河在山东境内,济宁市是最长的,其中还包括了大运河重要水源地山东最大的淡水湖微山湖,微山湖与大运河水系紧密相连,当地的渔业、运输业等产业都和大运河息息相关。济宁市内的河道有会通河南旺枢纽段、会通河微山段,遗迹点也有8处之多,汶上邢通斗门、汶上徐建口斗门、汶上十里闸、汶上柳林闸、汶上寺前铺闸、南旺分水龙王庙遗址、汶上运河砖砌河堤和微山县利建闸等8处。</p><p class="ql-block">大运河是济宁的母亲河,纵贯济宁全境。元明清三朝均曾设运河总督河院署于济宁,而汶上县南旺分水枢纽工程,是世界运河史上独一无二的水利枢纽,享有“大运河上的都江堰”、“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的美誉;会通河微山段的南阳古镇可以说是大运河上保存最好的活着的古镇。</p><p class="ql-block">汶上古称中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杰地灵,物华天宝。这里佛教文化、儒家文化、运河文化和始祖文化交相辉映,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熠熠闪烁。</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遗址点12.东平戴村坝(泰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地理位置</b>:<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泰安东平县城东南城子村附近。在</span>这里有八百里水泊水域东平湖,除了东平戴村坝遗址点,还有大汶口文化发源地的大汶河。</p><p class="ql-block"><b>建造年代</b>:始建于明代。</p><p class="ql-block"><b>结构组成</b>:利用大汶河上戴村坎河口地势高于南旺这一地理优势,在坎河口修筑了戴村坝,大坝横截大汶河,拦截大汶河水流并抬高水位,同时开挖小汶河河道作为引水渠,分流汶河水进入小汶河转向西南流,直达“水脊”南旺以补水运河保漕运。</p><p class="ql-block">从戴村坝到南旺水脊再到南北分流,水一路都是从高往低处流淌,契合了自然规律。</p><p class="ql-block">戴村坝是“引汶济运”的基础工程,戴村坝为解决京杭大运河经常出现的水位不够而建,为大运河山东段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它与南旺分水枢纽是一体的工程。</p> <p class="ql-block"><b>建筑工艺</b>:戴村坝总长1500米,坝体由三部分组成,是一道三坝连体的拦河石坝,坝从南向北依次为:主石坝、太皇堤和三合土坝,这三段坝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互相保护。</p><p class="ql-block">其中主石坝部分长443米,又分为坝高不同的三段:玲珑坝、乱石坝和滚水坝(最低),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在汶水上涨时可分级漫水泄洪,以此来调控小汶河水量,保证小汶河引水流量的蓄泄得宜和持续供水满足济运需要,同时又确保了运河堤岸及沿岸农田免遭水患。</p><p class="ql-block">戴村坝碑文:“水高于坝,漫而西出,漕无溢也;水卑于坝,顺流而南,漕无涸也”。</p><p class="ql-block">大坝为石砌结构,巨大的石料之间镶砌十分严密,并采用腰铁锚固,非常坚固耐久,至今仍完好并发挥着排水的作用。</p><p class="ql-block">戴村坝有“中国第一坝”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遗产河道8.南旺水利枢纽</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历史沿革</b>:京杭大运河途径鲁西南北接临清、南汇江淮的济宁市汶上县南旺地段(海拔39米高)是京杭大运河全线海拔最高点,一直被称为“水脊”,成了运河畅通的难题,影响了运河南北贯通。</p><p class="ql-block">明永乐九年的1411年,为了解决迁都北京带来的南北运输问题,明成祖朱棣命工部尚书宋礼等人主持疏浚运河段的会通河。工部尚书宋礼与汶上民间水利家白英共同主持修建。</p><p class="ql-block">“<b>引</b>”:在<b>戴村筑坝</b>建分水工程,截汶水西行;然后开挖<b>小汶河</b>,这样引汶济运,才使得南旺段运河有了足够的水源,使汶水至南旺分水口。</p><p class="ql-block">“<b>蓄</b>”:南旺分水枢纽疏浚安山湖、马踏湖、马场湖、南旺湖、蜀山湖、三湖作水枢,建坝蓄水,在湖堤和临运湖堤上增设斗门、涵洞等,调节水量,清淤、开挖纵横渠道,来对运河供水进行季节性调节,丰水时向<b>水柜放水储存</b>,枯水时从水柜向运河济水,这样减轻洪涝灾害,又保证漕运水位。</p><p class="ql-block">“<b>分</b>”:小汶河使汶水流至南旺分水口;接下来导泉补源,即收集疏导汶上县东北各山泉汇入泉河至分水。最后在小汶河入运的“T”字型水口修建了一道高4米、长220米的迎水石堤-石头护坡,以抵挡入运河的水流冲击。在入水口又建了如都江堰那样的分水拔刺(鱼嘴),使其<b>南北分水</b>。<b>从南旺入运河,七分向北流,进入漳河、卫河;三分向南流,进入黄河、淮河。</b>此后建龙王庙于分水处,故称为“<b>南旺分水龙王庙</b>”。</p><p class="ql-block">“<b>排</b>”:通过闸门及排水渠道,雨季 “排水” 至 “水柜” 或外部河道,避免运河泛滥;旱季控制排水,留存水量。</p><p class="ql-block">南旺水利枢纽建成后被后人赞誉为“<b>北方的都江堰</b>”。</p><p class="ql-block">毛泽东1965年为明朝汶上民间水利专家白英写的《五律·白英治水》“筑坝截汶泗,拦溪浚百泉。诸湖储水柜,众闸调河川。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长河船舟竞,两岸秀桑田。”</p> <p class="ql-block">山东省14个遗产点中就有8个是各种形式的闸。</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遗产河道9.会通河微山段</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沿大运河从济宁一路向南,就到了著名的微山湖,微山湖实际上由被称为“南四湖”的四个湖泊彼此相连组成:南阳湖、独山湖、昭阳湖、微山湖,沧海桑田,世事变迁,这四个湖在清朝初即连为一体成为湖了。这里是著名的北方水乡,京杭大运河纵贯全湖,有大运河世界遗址点会通河微山段和利建闸,还有著名的运河古镇——南阳古镇。</p><p class="ql-block">会通河微山段是大运河全段唯一一段湖中运道。从济宁一路南下的大运河,到了微山湖的南阳湖就借用湖水一贯而下。从最北边的南阳湖开始,大运河进入北方最大的淡水湖微山湖,开始了大运河全线上唯一一段湖中运道。</p><p class="ql-block">大运河世界遗产中的会通河微山段位于微山县南阳镇,北起南阳闸,南至利建闸,长约9公里。</p><p class="ql-block">1128年黄河改道南行后,至明朝(公元15世纪初)已经200多年,黄河下游河道已经抬高,黄河中游频繁决口北泛,对会通河干扰极大,甚至淤塞会通河河道达百余公里。1528~1567年,新开凿一段河道,将会通河由南四湖西改到湖东,试图以南四湖为滞洪区,缓冲黄河北泛对运河的影响。新开凿的河道名为“南阳新河”。南阳新河对后世运河影响深远,此后,会通河南四湖以下,不断向东开新运河,陆续形成后来的中河段。随着微山湖水域的扩大,万历末年,南阳新河全部淹没于南四湖中。公元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漕运逐渐中断,此段会通河遭到废弃。此段运河现主要功能为景观、防洪、排涝、蓄水、灌溉等。</p><p class="ql-block">大运河南旺枢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位于山东省汶上县南旺镇,公园以汶运交汇口和南旺分水龙王庙为核心,北至十里闸,南至柳林闸,东至徐建口斗门。规划总面积128公顷,包括汶上刑通斗门遗址、汶上徐建口斗门遗址、汶上十里、汶上柳林闸、汶上寺前铺闸和汶上运河砖砌河堤6处遗址点和会通河南旺枢纽段、小汶河2段世界文化遗产河段的部分河道遗产。</p><p class="ql-block">微山湖是著名的北方水乡,有著名的运河古镇——南阳古镇。南阳古镇作为大运河上的著名水上古镇,曾作为大运河上的重要商埠码头而存在,是大运河悠久历史文化的真实印记和物质载体。大运河给南阳带来了持续的繁荣昌盛,南阳逐渐成为江北最繁华的水乡,被称为“江北小苏州”。古镇内有为数众多的名胜古迹,如杰阁跨河、关帝庙、皇帝行宫、杨家牌坊、状元胡同、胡记钱庄、长桥卧波等,这些散落在古镇上的建筑和遗迹,诉说着当年曾经的繁华。悠悠的运河古镇,如今依然是沿河而居,过着悠悠的水上生活,一直保留着运河人家的文化和风貌,是一座“活着”的古镇。</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遗址点13.汶上邢通斗门遗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地理位置</b>:位于汶上县南旺镇南旺二村,建在运河南岸大堤上,东距百搭王庙西墙45米。</p><p class="ql-block"><b>建造年代</b>:建于明代永乐年间,是运河与南旺西湖的重要减水闸,康乾时期文献与舆图均有记载。</p><p class="ql-block"><b>结构组成</b>:由东西两侧运河大堤和中间闸口组成。东侧大堤高大宏伟,残存高度 6 米多,西侧大堤残存较低,大堤呈东北西南方向倾斜,与北来的小汶河水相对应,便于分水泄流。</p><p class="ql-block"><b>建筑工艺</b>:东侧大堤用三合土夯打而成,北侧有石墙保护,石墙以河底直立木桩为基础垒砌,外侧用斜立木桩支撑,再用夹杂陶片、瓦片的黏土夯打加固。闸口底部砸入密集木桩,上铺木板和石板,两侧为石块垒砌直墙,由多层里衬石和外侧直墙组成,内侧用三合土逐层夯打,与大堤浑然一体。考古揭露出的部分河堤长约 400 米、宽 2 米至 7 米、高 1.5 米,用斜立石板或平铺石板作基础,以青砖和条石构筑,上平铺顺砖逐层内收,顶压平铺石板形成砖石堤岸,砌砖上有 “弘治拾年造河道官砖” 的模印铭文。</p><p class="ql-block"><b>历史作用</b>:是大运河与南旺湖的连接斗门,用于调节大运河水量。明代中期,利用运河两岸洼地建立多个湖泊,并建设节制性斗门群与运河连通,形成 “水柜”,对运河供水进行季节性调节。</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遗址点14.汶上徐建口斗门遗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地理位置</b>:位于汶上县南旺镇徐建口村,建在小汶河上,是连接小汶河和马踏湖的通道,用于小汶河水量的调节。</p><p class="ql-block"><b>建造年代</b>:始建于明嘉靖十四年(公元 1535 年),明万历年重修,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 1709 年),知县闻元炅重修,乾隆二十二年(公元 1757 年)、乾隆三十七年(公元 1772 年)也都进行过重修。</p><p class="ql-block"><b>结构组成</b>:徐建口斗门为单孔石质进水闸,由闸基、闸口、闸墙、闸槽、迎水雁翅、分水雁翅、闸板等构成。闸座呈束腰亚字形,长 9.56 米、宽 5.84 米。闸口略呈西南东北向,长 6.82 米、宽 3.25 米。闸墙为石灰岩条石错缝砌筑,条石间均有铁扣连接,墙内用不规则长条石料衬里,碎石渣或三合土填充夯实。闸墙设有两道闸槽,两闸槽间距 2.87 米。</p><p class="ql-block"><b>建筑工艺</b>:整个闸门在河底砸入密集的木桩做基础,在木桩上平铺石板,砌筑两侧墩台立墙,石头间用铁扣连接,坚固结实。从外围看斗门遗址框架清晰可辨,以条石砌垒的闸口依然还在,包括两道闸槽,石板下还有梅花桩闸基。</p><p class="ql-block"><b>历史作用</b>:徐建口斗门是明清时期运河 “水柜” 马踏湖连通小汶河的进水闸,是南旺分水枢纽工程的水工设施之一。</p><p class="ql-block">运河河道 “水势足用” 时,徐建口闸紧闭,汶水经小汶河入运河南、北分流济运。若运河水势充裕时,视情开启徐建口闸收小汶河水入湖储蓄。若遇夏秋汛期运河水势涨溢时,徐建口闸全开,分泄小汶河水入马踏湖沉淀泥沙,减轻运河河道的淤积。</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遗址点15.汶上十里闸(</b>又称南旺下闸、南旺北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地理位量</b>:位于山东省汶上县南旺镇十里闸村,地处运河全线最高点南旺分水口北 5 里,南 10 里连柳林闸,北 13 里接开河闸,西邻南旺湖,东依马踏湖。是汶水 “七分朝天子” 的第一闸。</p><p class="ql-block"><b>建造年代</b>:始于明成化年间(1481年),明万历二十七年(1598 年)和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 年)曾重修。1978 年,小汶河改道后废除,闸改作桥用,成为村内主要交通道路。</p><p class="ql-block"><b>建筑结构</b>:十里闸为单孔石质节制闸,呈束腰亚字形。根据考古调查,现存闸门宽 6.3 米,残高 3.75 米,由闸基、闸口、闸槽、迎水雁翅、分水雁翅、裹头、闸墩、绞关石等构成,均由石灰岩石条错缝砌筑,条石高约 0.37 米。闸基通过在基槽打入杉木桩,桩顶平铺大型石板而成。闸槽在闸口里侧,槽宽 0.35 米、进深 0.2 米等。且闸墙条石间有铁锔扣连接,墙内以石料、青砖垒砌并夯入三合土以加固。</p><p class="ql-block">闸墙错缝筑砌,麻填、汁灌、灰勾缝,“墙石每丈扣生铁锭二个,熟铁锅二个”。东西闸墩上分别竖立人工绞盘,系缓连绞关石启闭闸板。闸口架设有活动木桥方便通行,移开桥板即可行船。</p><p class="ql-block"><b>功能作用</b>:作为汶水北流之咽喉,十里闸与柳林闸协同工作,按照南北两侧的水利条件实施相应的开闭操作,对进入分水口向南北两个方向供水的水量进行定量的分配与控制,确保供水实现定向定量控制,有效保证了运河连续 500 余年畅通无阻。</p><p class="ql-block">十里闸作为京杭大运河南旺分水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汶水北流之咽喉,与邻闸高效、有序、安全的协同运行,从而有效的保证了运河连续500余年畅通无阻。</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遗址点16.汶上柳林闸</b><span style="font-size:18px;">(又称南旺上闸,与北侧南旺下闸(十里闸)相应,二者合称“南旺闸”</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地理位置</b>:位于汶上县南旺镇柳林闸村,与十里闸同时建。紧邻运河南旺段核心区域,南接相关运河航道,北距十里闸约 “十里”(明清里程),西侧临近南旺湖,东侧与马踏湖流域相近,处于运河水量调节的关键节点。</p><p class="ql-block"><b>建造年代</b>:与十里闸 “同时建”,据史料推断始建于明成化十七年(1481 年),由主持南旺水利工程的官员杨恭统筹修建,后经明清两代多次修缮,始终承担着运河航运 “南大门” 的调控功能。</p><p class="ql-block"><b>建筑结构</b>:经考古发掘,柳林闸呈束腰的亚字形,由闸口、墩台、迎水、燕翅、分水、燕尾、石砌码头、石头驳岸、底部基础木桩与保护木桩构成。</p><p class="ql-block">其中,闸口东西长4.65米,宽6.26米,高8.3米,由19层长方形石块垒砌而成。每面闸墙上各有一道闸槽(槽宽0.29米,进深0.24米)。</p><p class="ql-block"><b>核心功能</b>:与十里闸、金线闸、南旺湖减水闸等协同,实现运河水量的 “定向、定量” 调控,保障船舶南下通行与运河水位稳定。</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遗址点17.汶上寺前铺闸</b><span style="font-size:18px;">(又名</span>棠林闸)</p><p class="ql-block"><b>地理位置:</b>位于汶上县南旺镇寺前铺村。</p><p class="ql-block"><b>建造年代</b>:始建于明代正德元年(1506 )。</p><p class="ql-block"><b>历史沿革</b>:张伯行以此闸为大运河“界水第二闸”,并称“寺前铺闸最宜严谨,闸下粮船,必积二百余艘,足满一塘,方可起板”。</p><p class="ql-block">根据考古发掘,寺前铺闸呈束腰亚字形,由闸口、迎水、燕翅、分水、燕尾、石驳岸、保护木桩等组成。</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遗址点18.汶上南旺枢纽</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历史作用</b>:汶上南旺枢纽解决大运河跨越水脊难题而建设的大型综合性水利水运枢纽,是大运河上最具科技价值的节点之一。</p><p class="ql-block">以南旺分水龙王庙为核心,北至十里闸,南至柳林闸,东至徐建口斗门,包括汶上邢通斗门遗址、汶上徐建口斗门遗址、汶上十里闸、汶上柳林闸、汶上寺前铺闸、南旺分水龙王庙遗址6处世界文化遗产点和会通河南旺枢纽段、小汶河2段遗产河段的部分河道遗产。</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遗址点19.南旺分水龙王庙遗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历史渊源</b>:为纪念宋礼、白英等人修建南旺枢纽工程的壮举,明清两代于汶运交汇口建分水龙王庙。</p><p class="ql-block"><b>建筑布局</b>:建筑群位于运河右岸,坐南向北,正对分水口,有四座大门直冲运河,气势恢宏。由东向西迎面而来的滔滔汶水与大运河呈丁字形交汇。为了避汶水的冲击,沿岸建有长约220米的石驳岸,4处台阶直通大门。台阶两侧有8个巨型石雕水兽兀立岸边,作盘卧状,石驳岸下竖有石桩12根,用以挽揽船只。占地5万多平方米。</p><p class="ql-block">由东向西分三路布局,<span style="font-size:18px;">各院落设院门相通,错落有致,布局合理。</span></p><ul><li>东侧第一路,以龙王殿为主殿,其前有牌坊、大门、戏楼、钟鼓楼和字纸楼,后为关帝庙;</li><li>第二路布置水明楼、蜀王殿、观音阁、禅堂;</li><li>第三路布置宋公祠、白公祠、潘公祠、文公祠、白大王庙、蚂蚱神庙。</li></ul><p class="ql-block">随着运河的改道,龙王庙逐渐萧条,现存仅蜀王殿、宋公祠、观音阁、文公祠、关帝庙、禅堂、蚂蚱神庙等。</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遗址点20.汶上运河砖砌河堤</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建造年代</b>:始建于明代弘治年间,是南旺枢纽附属堤岸设施之一。</p><p class="ql-block">考古发掘出的部分河堤长约400余米,宽7米,用青砖和条石构筑。上铺一层条石,中间砌九层青砖,平砌错缝,下筑七层条石为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遗址点21.微山县利建闸</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地理位置</b>:北距南阳闸18里,位于今昭阳、独山湖之间(南阳镇建闸村中)。</p><p class="ql-block"><b>建筑年代</b>:始建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建。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整修,加顶面石二层,金门宽二丈一尺,高一丈五尺五寸,闸右岸月河长九十三丈。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嘉庆四年(1799年)皆大修,是明清两代会通河上重要的节制闸。</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遗产河道10.中运河台儿庄段(枣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运河自微山县的韩庄闸后,就进入了枣庄段,台儿庄段古运河,建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其遗存主要有3千米古运河河道(月河段)、11座古码头、960米的古驳岸以及运河水工等,也就是现在的台儿庄古城景区周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五、河南省</b></p> <p class="ql-block"><b>河南省</b>在古代通过运河运输的物资也为郑州的商业等领域提供了资源。</p><p class="ql-block"><b>商丘</b>是殷商故里,相传早在2400年前便建立了城市,至宋代,因其是太祖赵匡胤的“龙兴之地”,遂升格为宋朝的“南京”(其它3京为:东京汴梁、西京洛阳、北京大名)。大运河的通航促进了商丘的繁荣。通航后商丘成为唐、宋时期中原乃至北方前往南方的重要通道,成为都城汴梁的藩篱以及隋唐大运河通济渠上的重要漕运节点,而商丘段的大运河也由此走向繁盛的巅峰。两宋之际,高宗赵构在商丘被拥立为帝,随后沿此段运河南逃,为宋室江山保存了火种。南宋以后,因宋金南北对峙,临近前线的商丘段大运河功能大不如前。元代以后,因京杭大运河的贯通,商丘段大运河逐渐荒废不用。</p><p class="ql-block"><b>开封</b>在大运河沿线有着重要地位。在宋代,开封是都城,大运河为开封提供了丰富的物资供应,促进了城市的商业和手工业的繁荣,《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繁华景象就与大运河密切相关。</p> <p class="ql-block"><b>洛阳</b>是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城市。隋、唐两朝的首都设在洛阳或长安。隋朝在统一后,东南地区的经济逐渐恢复并繁荣起来,隋炀帝建东都迁都洛阳,为巩固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权,解决首都众多官兵民众的粮食和日用供给,以及对北方的军事需求,大规模修建了隋唐大运河,将首都洛阳与这些地区连接起来,于是漕运逐渐繁荣。</p><p class="ql-block">随着时光流转,隋灭唐兴,唐朝虽将都城迁至长安,但洛阳仍是南北漕运的中心和重要节点,称为东都洛阳。</p><p class="ql-block">洛阳是长安所需物资的中转地。隋唐时期的洛阳因为有了大运河,各方面的发展都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当时全国商品贸易与文化交流的中心,也成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隋炀帝不仅开挖了大运河,他还有个壮举让世界震惊。洛阳作为国都,既是隋唐大运河的中心也是漕运的中转站,大量粮食和各种物资,通过大运河源源不断地运往洛阳,这就需要建造大量的仓库来储存物资。</p><p class="ql-block">隋炀帝一边开挖运河,一边在洛阳附近、运河沿岸兴建粮仓,如洛口仓、回洛仓、黎阳仓、含嘉仓等大型官仓陆续建了起来。仓是古代储存粮食的地方总称,故这每一处仓库,其实都是一座仓城,规模惊人。特别是坐落在都城里的含嘉仓,历经隋、唐、北宋三个朝代,一直沿用了五百余年,是唐宋时期大型国家粮仓之一。含嘉仓在唐朝前期的地位更是重要,它不仅被唐朝沿用,更是被发扬光大,既是洛阳的粮仓,还是关东和关中之间漕米转运站。大运河的开凿使得洛阳成为重要的物资汇聚地和交通枢纽,对城市的繁荣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p><p class="ql-block">被称为帝国粮仓的洛阳回洛仓遗址和含嘉仓遗址,它们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的组成部分,见证了隋唐洛阳城曾经的辉煌,对漕运繁荣和首都的稳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被称为“天下第一粮仓”。</p><p class="ql-block"><b>鹤壁</b>,古称朝歌,位于河南省北部,太行山东麓向华北平原过渡地带。鹤壁市是封神榜故事发生地,商朝首都朝歌、战国七雄之赵国都城中牟均位于鹤壁市区。林、石、卫、康、殷姓及韩国(朝鲜)康氏、琴氏等姓氏起源于此,鹤壁是东亚民族姓氏的重要发祥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河南省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遗产河道、遗产点和遗产遗存目录</b></p> <p class="ql-block">河南省有遗产河道4段:为隋唐大运河的通济渠郑州段、通济渠商丘南关段、通济渠商丘夏邑段、永济渠(卫运河)滑县浚县段(安阳);相关遗存3个:洛阳含嘉仓遗址、洛阳回洛仓遗址、浚县黎阳仓遗址(鹤壁)。</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遗产河道11.通济渠郑州段</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地理位置</b>:位于郑州市惠济区北部,现今河道被称为索须河段,西起惠济区北部的丰硕桥,向东在祥云寺村汇入贾鲁河,全长约15公里。其引黄河水的一段河道,北起黄河南岸惠济区北部牛庄大王庙,流经惠济桥、铁炉寨村,在堤湾村注入通济渠后东折。</p><p class="ql-block"><b>结构组成</b>:通济渠郑州段部分河面宽达 40 余米,两岸设有堤防,河堤基宽 20 余米,顶宽近 7 米,河床宽 200-300 米,是郑州市西北部的主要泄洪排涝和景观河道,千百年来一直绿波荡漾。</p><p class="ql-block"><b>历史沿革</b>: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是中国北方地区最早的、沟通黄河与淮河两大水系的运河遗存,其历史可以追溯至公元前361年魏惠王开凿的鸿沟水道,是我国开凿较早的运河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黄淮平原上沟通黄河与济、汝、淮、泗诸河的水道交通网。</p><ul><li>隋代,中国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是通济渠的渠首,史料记载,唐高宗以后,唐朝中央机构迅速扩大,百官俸禄增多,关中的生产能力远不能满足朝廷的需要。为此,每天都有大批商船运送货物到京都,通济渠郑州段就成了货物中转的枢纽,江南与冀北的物资交流,也通过这里传输,通济渠郑州段所处的荥泽一带,成为全国水陆的交通中枢。</li><li>经唐、宋王朝不断的疏浚维护,全段发挥作用直到金元之际,经历了1500多年的沧桑风雨。此后,元、明、清时期疏浚的贾鲁河等河流也多利用运河故道,也是中国北方地区自战国至2600多年运河开发利用史的见证。</li><li>历经黄河泛滥、朝代更迭和战乱烽火,如今的郑州境内的大运河古道仅存索须河部分河段,长约15公里,确认埋藏于地下的河床、河堤遗迹基本保存完整。沿着通济渠郑州段的古河道遗址两岸,仍保存有惠济桥、荥阳故城城址、古荥冶铁遗址、纪信墓及碑刻、荥泽县城隍庙等实物遗产。</li></ul>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遗产河道12.通济渠商丘南关段</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地理位置</b>:位于商丘古城南约2.5公里处,遗址段河道长约1公里,宽约120米,河深16米,呈东西走向。</p><p class="ql-block"><b>遗址呈现</b>:考古清理的出土遗物中发掘所见的夯筑河岸地层中,包含了大量砖、瓦、陶器瓷器等遗物,特别是碎瓦块数量众多,可见当时运河沿岸历史上房屋建筑很多,生活居住的人也较多。是通济渠沿线重要的河道与水工遗存,展现了唐宋时期通济渠夯土驳岸的形制与工艺,以及通济渠巨大的河道规模,反映了河道历史的线路与走向。</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遗产河道13. 通济渠商丘夏邑段</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通济渠夏邑段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一部分,该段运河至今仍保留着零星分布的故道水面,其中一处长约500米、最宽处约30米的水域是郑州以东唯一一处保留有水面的运河故道,大运河“隋堤烟柳”的历史景观或可恢复。</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遗址河道14.永济渠(卫运河)滑县浚县段(安阳)</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运河滑县段(永济渠)现称卫河,地处河南省北部,自浚县曹湾村东入滑县境,经道口镇桥上村至军庄北复入浚县。</p><p class="ql-block">自南到北流经道口古镇,全长8240米,宽33米—50米。东望齐鲁,西倚太行,自古人杰地灵,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现存运河河道本体、码头、水闸、道口古镇的城墙、一面街、顺河南街、顺河北街、大王庙等文物遗迹。</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遗产遗存1.洛阳含嘉仓遗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建造年代</b>:洛阳含嘉仓建于隋大业元年(605年)营建东都的同时,是隋中央政府设置在都城洛阳城里的大型官仓。</p><p class="ql-block"><b>地理位置</b>:位于隋王朝宫城东北角,是隋唐洛阳故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含嘉仓于20世纪70年代被发掘出土。</p><p class="ql-block"><b>遗存呈现</b>:仓城呈长方形,东西长612米,南北长710米,总面积约43万平方米。四周围有城墙和城门,仓城内有十字形道路,分为仓窖区、生活管理区和漕运码头区。</p><p class="ql-block">1971年开始对仓城遗址进行发掘,在仓城内东西成行密集有序地排列着400多座仓窖,其中已探明的仓窖有287座,仓窖口径一般为8~16米,最大者为18米,底径为4~12米,深5~7米,最深者达11.7米,将近四层楼高,粮食的储量也十分惊人。随着考古发掘的深入,出土刻铭砖、大量生活器皿、碳化粮食等文物。</p><p class="ql-block">在原址修建了仓窖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遗产遗存2.洛阳回洛仓遗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建造年代</b>:始于隋炀帝于大业二年(606年)。</p><p class="ql-block"><b>地理位置</b>:位于隋唐洛阳城宫城以北3.5千米处,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洛阳城外运河临岸地势高处的国家粮仓。</span></p><p class="ql-block"><b>主要功能</b>:洛阳都城内的皇室和百姓供应粮食,是保证隋王朝正常运转的国家粮仓。</p><p class="ql-block"><b>历史沿革</b>:作为当时的六大粮仓之一,其实它存在的历史并不长,仅仅十余年的时间。回洛仓建成后没几年,就身陷隋末乱世,“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回洛仓几度成为交战各方拼命争夺的战略要地,几度易手,故此毁于战乱。</p><p class="ql-block">隋亡唐兴后,唐朝沿用并发展了城内的含嘉仓,回洛仓被废弃,并消弭于时间长河的尘埃中。早在《隋书》中就有记载。</p><p class="ql-block">2004年才在一次工程施工中才发现回洛仓遗址。2013年经发掘“浮出”地面的整个回洛仓城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355米,面积相当于50个标准足球场。仓城内,约700个大型仓窖成组分布,整齐排列,仓窖的大小基本一致,仓口直径10米,深10米,仓城城墙厚约3米,仓城由管理区、仓窖区、道路和漕渠等部分组成。</p> <p class="ql-block"><b>黎阳故城遗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遗产遗存3.浚县黎阳仓遗址(鹤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黎阳故城遗址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浚县河道村以东区域,居大伾山和浮丘山两座山之间,西依卫水。黎阳地襟山带水,沃土水丰。面积约150万平方米,为西汉至北宋故城。黎阳故城遗址南北长约1500米,东西宽约1000米,层高4~5米。</p><p class="ql-block">黎阳故城遗址曾有大量汉至唐宋时期的瓷器、石雕、陶瓦出土,龙山汉代绳纹砖、绳纹板瓦、瓦当为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六、安徽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安徽省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遗产河道、遗产点和遗产遗存目录</b></p> <p class="ql-block"><b>遗产河道15:通济渠泗县段(宿州)</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安徽宿州市,简称“宿”,别称宿城、蕲城、云都、符离,安徽省辖地级市,位于安徽省东北部,皖、苏、鲁、豫四省交界处,宿州市“扼汴水咽喉,当南北要冲,跨汴阻淮,信江北一要地”,是楚汉文化、淮河文化的重要发源地,部分地区与大运河水系沟通,在古代促进了当地与其他地区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p><p class="ql-block">隋唐大运河的通济渠,又称新汴渠,唐宋时期称汴河。通济渠全长650公里,安徽段总长约180公里,宿州市境内118公里,目前除泗县段运河故道有水外,其余尽皆湮没,而作为安徽运河段唯一一处有水的河段,大运河泗县段故道至今仍有有水河道约47公里,其中运河原有故道28.1公里,依然保持着较为原始的历史风貌。</p> <p class="ql-block">通济渠泗县段开凿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28.1公里故道是隋唐运河现存最完整的一段“活运河”,在隋唐大运河与新濉河交叉口的地方隋唐大运河横亘泗县全境,名曰通济渠或汴河。</p><p class="ql-block">贯通黄河、淮河与长江水系的重要通道,隋、唐、宋三代一直沿用,入南宋后逐渐荒废,通漕约500年,历经千余年,隋唐大运河基本上已湮没沦为耕地,但泗县境内这段运河千年不衰,是隋唐大运河安徽段的唯一有水河段,也是通济渠重要的活水遗存段,原有的河道保存非常完好,且依然在发挥着灌溉、泄洪的作用。</p><p class="ql-block">通济渠将黄河与淮河连接起来,将江南与江淮地区丰富的物产、粮食运到北方以解决都城及军队的供应。大运河还带动了两岸城镇的繁荣,促进了全国商业、对外贸易和旅游业的大发展,形成运河经济带。</p><p class="ql-block">通济渠因隋炀帝开掘的大运河之通济渠段穿镇而过而逐渐繁荣,成为唐宋时期淮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重镇,“运漕商旅,往来不绝”。通济渠修通后,唐宋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漕运和河运治理制度。因承受黄河的泥沙,唐代每年疏通一次。到北宋末期,政权衰败,运河的管理制度也逐渐松弛了,黄河数次大决口,导致通济渠河高出地面5米之多。</p><p class="ql-block">通济渠的说法不一,史载不一。老汴河向东一直流到肖县、徐州入泗水,西汉时称鸿沟或狼汤渠,东汉时称汴渠,直到隋初年古汴河还在沿用。新汴河是隋炀帝另外开挖的河道,称通汴渠,新旧汴河分叉点在开封。新汴河过开封后折向东南,路程较古汴河为短。</p><p class="ql-block">现在安徽境内的大运河主要沿今泗(县)永(城)公路(S303省道)分布,呈西北东南走势,宿州段运河经今宿州市埇桥区、灵璧、泗县向东与洪泽湖相接,至江苏盱眙入淮,通往扬州。</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遗址点21.柳孜桥梁遗址(淮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安徽淮北,古称相城,安徽省地级市,被誉为“皖北江南”。</p><p class="ql-block">四干多年前,商汤十一世祖相土建城于相山南麓,发文明之滥觞,此后历代王朝在此设郡置县。有蹇叔、桓谭、嵇康、刘伶等先贤圣哲。风景名胜有相山公园、龙脊山、南湖湿地公园、华家湖、石板街、临涣古镇、隋唐运河古镇、大方寺等。除此之外,还有中共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淮海战役双话集战场旧址等。大运河水系的分支惠及当地,在农业灌溉和区域交通等方面起到一定作用。</p><p class="ql-block"><b>地理位置</b>:柳孜桥梁位于濉溪县百善镇柳孜村的隋唐运河柳孜桥梁遗址,其核心区的石构建筑就是北宋的虹桥桥墩。</p><p class="ql-block"><b>遗址呈现</b>:经1999年与2012年两次考古发掘,整个石构建筑遗迹是由两岸桥墩和中部土石堆积构成。</p><p class="ql-block">现存南岸桥墩长14.3米,北岸桥墩长12.7米。两者相距18.7米,形制和砌筑方法相同,建造年代同为北宋早期。两岸桥墩之间的土石堆积是运河废弃后,为沟通两岸居民筑起的石板路,建造年代为金代晚期。通过专家学者的对比研究,柳孜出土的这座桥梁就是宋代的虹桥。</p> <p class="ql-block"><b>柳孜运河遗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相关遗存4.柳孜运河遗址(淮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地理位置</b>:位于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百善镇柳孜村。</p><p class="ql-block"><b>开凿年代及历史沿革</b>:隋炀帝于东汉开凿南北运河通济渠、江南运河、永济渠。沟通了海、河、淮、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5000余里,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航程最长、最雄伟的人工运河。</p><p class="ql-block">柳孜运河遗址是唐代至宋代的遗址,这是我国隋唐大运河建筑遗址的首次发现。淮北柳孜曾是隋代、唐代、宋代隋唐大运河岸边的重镇,不仅是一座漕运中转码头,而且是一个重要的繁华商埠和驿站。</p> <p class="ql-block">隋唐大运河在繁盛500多年后,在南宋时期走向了衰洛。宋金南北分治以后。淮北一带战事不断,社会经济受到很大破坏,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段水源因长期引自黄河。泥沙俱下,河床淤高,需要经常加固堤岸、疏浚河道,但是当时的金朝统治者却无暇顾及。再加上宋与金相互掘黄河以水带兵,导致黄河连年泛滥,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段河道很快被黄河水携带的泥沙淤塞。失去了大运河的航运,柳孜也褪去了繁华,开始逐步走向衰落。</p><p class="ql-block">元朝建立后,随着政治中心北移,于1281年起将隋唐运河裁弯取直后,开凿了京杭大运河直通南北(杭州-北京),未再治理已经淤塞的通济渠,通济渠从此完成其历史使命而永远沉睡于地下,柳孜至此彻底变成一座普通的乡村集市。</p><p class="ql-block">柳孜运河遗址于1999年、2012年先后经过两次考古发掘,发现宋代河堤、北宋时期虹桥(无柱木拱桥)遗址、木岸狭河、金代驿道等重要遗迹,出土8艘唐代木质沉船和两座石质建筑物,以及7000多件陶瓷器、骨角器、石锚、铁器、铜钱、木器等重要文物,见证了隋唐大运河的繁华,也经历了大运河的衰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上篇完</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