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重游杭州七:世界独一无二的美丽之湖——西湖(下)</p><p class="ql-block"> 这次重游西湖,我反复思考一个问题:美丽之极的西湖是如何形成的?通过翻阅一些资料,我思考的结论是:西湖既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工打造的,是天时地利人和共同作用的极致典范!它的形成和发展完美融合了自然馈赠、地理优势与人类智慧的千年耕耘。</p><p class="ql-block"> 在天时方面,自然造化的鬼斧神工为西湖形成奠定了基础。西湖所在的杭州地区属于浙北平原与浙西山地的过渡带,其湖盆由地质运动形成的洼地积水而成,原始水域已具备“山水相依”的雏形。湖泊与钱塘江通过涌潮作用维持了水位平衡,为后续人工改造提供了基础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带来丰沛降水,周边山体的森林涵养水源,确保湖水终年不涸。周边湿地、山林构成了完整的生态链,为众多动植物提供了生长条件,这种自然多样性成为后世西湖景观设计的灵感源泉。</p><p class="ql-block"> 在地利方面,杭州城的建立为西湖的发展提供了战略支持。杭州城址的选择本身就体现了“依山傍水”的智慧,西湖位于杭州城西,既远离钱塘江的潮患,又通过运河与长江流域相连,成为交通枢纽。西湖湖面海拔仅一米左右,平均水深2.27米,这种浅水特性使得人工疏浚、造景成为可能。</p><p class="ql-block"> 在人和方面,西湖是千年文明的持续塑造。历代治湖者智慧接力,从唐朝的白居易主持疏浚西湖,修筑白堤,首次将水利工程与景观营造结合起来;接着宋代苏轼大规模疏浚西湖,用淤泥筑成苏堤,开创园林化治湖的先河;再到明清至近代,通过“西湖十景”的评选、岳王庙等文化地标的建设,重修佛教圣地——灵隐寺、净慈寺,建立文人雅集地(孤山、西泠印社),不断强化了西湖的精神内涵。</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西湖进行了三次大的疏浚工程:西湖自清代后已有150多年不曾疏浚,湖底有大量污泥和水草,水深不过0.55米。1951年西湖疏浚整治被列为国家项目,1958年竣工,疏浚后水深增加到1.8米;1976年国家又拨专款对西湖进行第2次疏浚;1999年至2003年国家对西湖开始综合保护工程,共清淤340万立方米,使湖面水深达2.27米。还对西湖周边的文化景观进行了多方面的维护和完善。</p><p class="ql-block"> 新世纪以来,在中央和省政府的支持下,杭州市拓宽现代保护的国际视野,放弃西湖周边的商业开发,实施“还湖于民”“还岸于民”的政策,对西湖周边进行大规模的绿化提升,拆除与西湖景观不协调的建筑和围墙,对老旧建筑进行了改造和美化,并积极推动西湖在2011年申遗成功,体现了对“天人合一”传统的当代坚守。</p><p class="ql-block"> 总之,西湖是自然演化与人类活动长期互动的产物,它不仅是大自然的杰作,更是中华文明“顺势而为、因势利导”智慧的结晶。这种天时、地利、人和三重境界的叠加统一,正是西湖成为世界独一无二的美丽之湖的核心密码。</p><p class="ql-block"> 下为最能体现“天人合一”传统的西湖十景照片:</p> <p class="ql-block">苏堤春晓</p> <p class="ql-block">柳浪闻莺</p> <p class="ql-block">曲院风荷</p> <p class="ql-block">花港观鱼</p> <p class="ql-block">三潭印月</p> <p class="ql-block">断桥残雪</p> <p class="ql-block">平湖秋月</p> <p class="ql-block">雷锋夕照</p> <p class="ql-block">南屏晚钟</p> <p class="ql-block">双峰插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