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开在江南的一朵梅花——锡剧》

岳建

<p class="ql-block">  《盛开在江南的一朵梅花——锡剧》</p><p class="ql-block"> 文/岳 建</p><p class="ql-block"> 锡剧:是流行于江浙两省及皖南城乡的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常州是锡剧的主要诞生地,唱“滩簧”的鼻祖是王嘉大先生。</p><p class="ql-block"> 锡剧旧称“滩簧”,起源于清乾隆、嘉庆年间,无锡、常州一带的叙事山歌“东山调”。太平天国前后,“东山调”与道情、唱春、宣卷相融合,逐步发展成曲艺形式的“滩簧”。至光绪年间,逐步形成常帮、锡帮、江阴帮和宜兴帮,是演唱风格不同。1921年,由常锡戏班合作先驱过昭荣先生,将常帮和锡帮合流,改称为“常锡文戏”。到五十年代初,苏南行政公署将“常锡文戏”更名有“常锡剧”,成立了苏南文联、常州、无锡三个实验常锡剧团。1955年5月,江苏省文化局发布通知,将“常锡剧”简称为“锡剧”,可见常州帮和广大锡剧戏迷的宽容和大度。</p><p class="ql-block"> 前辈艺人们是穿行在广大农村,为老百姓演出喜闻乐见的“滩簧”,可见之艰辛,在民国期间曾一度被封杀,说伤风败俗。是袁仁仪老先生,背着乐器和道具,沿着当时还在修建的沪宁铁路,唱着锡剧,一步一步走进了大上海,然后许多艺人也进军城市,匡耀良等这批老艺人,为推广锡剧,付出了卓越的贡献,把锡剧推向了鼎盛期,登上了大雅之堂,风糜了江浙,影响了华东地区。与越剧、黄梅戏三足鼎立。</p><p class="ql-block"> 周恩来总理是江苏淮安人,对锡剧情有独钟,多次接见锡剧主要演员,给予勉励。在六十年代,“老大哥”撕毁援助协议,撤走了专家,总理要求广大干部,观看电影锡剧《珍珠塔》,学习方卿有骨气,立大志。亲姑母穷尽人间讽刺言词,嘲笑侄儿方卿,是永无翻身日的穷鬼,后方卿有志气,三年苦读,科举中魁。邻居袁叔叔,在甘肃银行当行长,回来对我讲,干部们都要看电影《珍珠塔》,那吴侬软语北方人实在听不懂,席间只剩南方人在观看,后来打幻灯,添字幕,北方人方才理解。穷则思变,穷要有志气!中国人不是靠自力更生闯过来了吗?那时没计算器,更无电脑,年轻朋友们呀,你们可知道,那时科学家们,硬是用算盘计算的,稿纸堆满了整屋子。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威力更大的氢弹试爆成功,打破了别国的核讹诈,核威胁!</p> <p class="ql-block">周总理接见名旦王媛媛,遗憾的是因病未能参加这次盛会。</p><p class="ql-block">(以下照片均网络下载)</p> <p class="ql-block">周总理接见梅派名旦梅兰珍。</p> <p class="ql-block">周总理接见锡剧第一坤生姚澄。</p> <p class="ql-block">周总理接见名旦沈佩华。</p> <p class="ql-block">周总理接见“活姑母”汪韵芝。</p> <p class="ql-block">周总理接见做工老生朱宝祥。</p> <p class="ql-block">姑母羞辱嘲笑侄儿方卿。</p> <p class="ql-block">  锡剧以唱为主,曲调优雅抒情,生活气息浓厚,别具江南水乡风韵,为江南地区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p><p class="ql-block"> 锡剧的特点在它生长植根在农村,和农民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朴实的感情,生动的语言,浓厚的乡土色彩,既是地方戏曲之花,也是通俗化的农民戏曲,农民艺术。</p><p class="ql-block"> 脍炙人口的锡剧电影《双推磨》,由王兰英饰寡妇苏小娥,费兴生饰长工何宜度,两位在社会底层的苦命人,小娥诉说“从来无人肯帮我”,而何宜度去帮她磨豆腐,一碗香喷喷的豆浆,使何“吃到嘴里甜到心”。而何宜度一句“寡妇也是人呀”,震撼了小娥,“漫漫长夜要天亮”,双方产生了纯朴的感情,冲破了旧礼教的束缚,幸福地结合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梅兰珍、王彬彬联袂演出《双推磨》。</p> <p class="ql-block">  1967年2月,中央文革小组发布《关于文艺团体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短时间内,锡剧的大多数集体所有制剧团,被砍、改、并,相继停止正常演出,大批锡剧工作者被下放或改行,这是锡剧界的一场浩劫。文革中后期,部分锡剧界开始慢慢恢复,演出现代戏和样板戏。</p><p class="ql-block"> 十年运动中只有八个样板戏,由“旗手”挂帅,京剧为主,几乎人人都会唱几句。但江南人仍唱改变后的锡剧。下放时,我经常摇船外出装石块黄沙,造电灌站和石驳岸,行船途中,有时会面对河流湖泊,引吭高唱锡剧《祖国的好山河寸土不让》,“朝霞映在阳澄湖上……”啊要拖几个音的。有时也唱京剧《打虎上山》,“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那昂扬顿挫的啊字又拖的很长,摇船的社员们喝彩给予鼓励。那年代,姑娘们学唱铁梅,柯湘,还流行“柯湘式”发形。那《海港》中方海珍的演唱,非专业人士,是很难唱的。小伙子唱少剑波、杨子荣,还有《沙家浜》中的指导员唱腔,中年人稍弯腰,学《海港》中马洪亮唱段:“大吊车,真厉害,成吨的钢铁,它轻轻地一抓就起来……”。</p><p class="ql-block"> 1984年,著名歌唱家王昆,带着年轻的朱明瑛,到南京专程拜访锡剧前辈沈佩华,跟她学习《四季春调》,后来朱明瑛整笔改编,带着《四季春调》唱到了国外,真是“一曲春调香四季”,代表作是《孟姜女》。</p> <p class="ql-block">锡剧王子周东亮演唱《沙家浜》选段。</p> <p class="ql-block">  2010年9月28日至29日,在无锡市人民大会堂,由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题词的《太湖雅韵》锡剧流派演唱会拉开了帷幕。有无锡市市委宣传部、市文联、文化广电出版局、江苏省锡剧团、无锡锡剧院等单位举办,由著名锡剧表演艺术家李桂英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资助承办。这是锡剧老中青三代名家辉煌的展示,十八个流派三十位演员上台献艺,是锡剧界一场盛大的嘉年华,也是对锡剧进行传统、创新、继承和发展的盛会。由央视著名主持人白燕升主持。</p><p class="ql-block"> 锡剧四大名旦:王兰英、姚澄、沈佩华、梅兰珍坐着轮椅来参加。“唱煞王彬彬,做煞吴雅童”,锡剧名丑92岁高龄的吴雅童老先生与会,王彬彬先生的遗孀王瑞英应邀参加,还有“活姑母”汪韵芝先生等。两天的演出,会场上座无虚席,连过道上都站满了观众。</p><p class="ql-block"> 那次锡剧演唱会,至今已有十五年了,许多老艺术家已远离了我们,但他们在艺术上较高的造诣,对戏曲的贡献,对新人的传帮带,勉励着一批批新秀的涌现,接好老艺术家的班。</p><p class="ql-block"> 我爱家乡,更喜爱家乡戏锡剧!</p><p class="ql-block"> 2025年6月8日</p> <p class="ql-block">孙家正题词</p> <p class="ql-block">江苏省委书记陈焕友(左三)等领导观看演出。</p> <p class="ql-block">锡剧名家李桂英,是这次演唱会的资助者,承办方。</p> <p class="ql-block">白燕升主持演唱会。</p> <p class="ql-block">小王彬彬演唱压台戏《拔兰花》。</p> <p class="ql-block">众演员谢幕,演唱会演出成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