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五七路--晋南行

yaohaha

都说人上了年纪的一个标志就是开始沉溺于怀旧,不知何时开始我时常想起在山西永济五七干校和母亲一起生活的日子,于是在2016年来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来到永济这个我曾经生活过7年的地方。 坐高铁来到永济北站,下榻离车站不远的宾馆。晚饭后散步来到一座公园。只见这里灯火通明,各种健身器材齐备,沿河修建了汉白玉护栏,后来在网上查询始知这里是永济市的滨河公园。 公园位于涑水河畔,是市内重要的生态景观与防洪工程,兼具自然风光、休闲娱乐和城市防汛功能。公园内设有魏徵廉政文化长廊,展示历史名人谏言及《十思疏》全文。 据说公园最精彩、绚丽的景色是音乐喷泉,约五六百个喷头组成的喷泉采用先进声电技术,随着乐声高低和灯光变幻,起伏无形、魅力四射。 <p class="ql-block">园内有多座石桥,桥拱内用柔和的光打亮,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投下圆圆的倒影,看上去十分魔幻,我印象中过去这里就是一片农田,如今这巨大变化令我震撼。</p> 宾馆附近就是汽车总站,有直达市内多个景区的公交车,于是就去了离得最近,位于黄河边上的鹳雀楼景区。永济市西临黄河,距河滩40多公里,如今那里已经成为知名的旅游风景区。 对黄河河滩已经没有什么印象了,在干校时曾和大队人马去那里拉芦苇,回来扎成檩条盖房子。记得一大早就出发,回来时天已经黑了,那天大约走了100多里,出了几身汗也记不得了,衣服脱了穿,穿了又脱,回到家就病倒了。 盛唐诗人王之涣的名作《登鹳雀楼》饱含哲理,脍炙人口,可我一直不知道这登楼之处就在永济。据称鹳雀楼始建于距今1400余年前的北周时期,当时蒲州为北周所属的战略要地,朝廷为镇守蒲州,在蒲州西黄河东岸建造了一座戍楼用做瞭望塔,这便是后世所称的鹳雀楼。 金元光元年(1222年)在与蒙古铁骑的一次争夺战中,蒲州守将在元兵攻城时,下令烧掉了鹳雀楼,此举是否因担心它落入敌手后用于军事瞭望,至今也只留给世人无尽的疑问和猜想。 鹳雀楼被毁于战火后,后世慕名而来的文人雅士,只能登上蒲州城的西门城楼,作为鹳雀楼的替代,但盛名之下,其实难符,由此创作的登鹳雀楼诗也充满了遗憾之情。&nbsp;<br><div><br></div>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建设的加强,重修鹳雀楼的呼声日益强烈。1991年近百名专家,学者联名倡议”重修鹳雀楼“。这一倡议得到了中央和地方各级领导的赞同和支持。1997年12月,鹳雀楼复建工程在黄河岸畔破土动工,这是鹳雀楼自元初焚毁700余年后的首次重建。 2002年9月,新鹳雀楼矗立于黄河岸畔,重现昔日辉煌。新建鹳雀楼是目前我国最大的仿唐建筑,外观四檐三层,总高73.9米,总建筑面积33206平方米,在建筑形制上,充分体现了唐代风格。 <p class="ql-block">楼内共有六层,每层都有不同的主题,一层为千古绝唱,二层为源远流长,三层亘古闻名,四层旷世盛举,五层诗意蒲州,六层极目千里,这是一层大厅内展示的编钟。</p> 楼内六层的入口处墙上有一首鹳雀楼之歌的歌谱,词作者是乔羽,曲作者是王立平。词曲作者均为名家,不知当时是请何人演唱的,这首歌大概率是未能广为传唱,至少我从来没听说过。 来到最高层的观景平台,从70多米的高处看广场上的人群。 我去的那天是个阴天,能见度不高,远处的河面上雾气腾腾,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完全辨不出方向,也不知要想一睹太阳依傍西山,慢慢落下的景致,该把目光投向何方。 下一站来到位于蒲州故城西门外的蒲津渡遗址,该遗址的考古发现对研究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桥梁建筑、冶炼铸造、工艺造型、黄河变迁、水文地质等学科领域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堪称永济多年来考古界的重大发现。 唐开元时期,蒲津渡的交通地位更加重要,原有的竹索连舟桥已不能满足交通需求。为此,大唐倾其国力改建黄河浮桥,将竹索改为铁索,铸造八尊铁牛置于两岸作为地锚,并铸造铁人铁山等配套设施。重修后的蒲津渡浮桥气势无两,成为连接秦晋之间的通衢要道。 蒲津桥是黄河上最早出现的浮桥,后因黄河河道抬高变迁,桥头地锚铁牛等文物逐渐没入黄河逾百年之久。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山西省考古所于1991年和1999年对蒲津渡遗址进行了两次科学发掘,揭示了渡口遗址的面貌,搞清了铁牛周边的地层情况。 选用牛作为浮桥的地锚,一是因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中的的五行庆胜法,牛是镇水的象征。二是在我国的传统文化观念中,一直把牛视为力大无穷、刻苦耐劳、身负重任、甘于奉献的化身。 离此不远的是普救寺景区,它位于蒲州古城东三公里的峨嵋塬头上,为山西省十佳旅游景点,景区东西宽200米,南北长350米,总面积约7万平方米,据称中国古典戏剧名著《西厢记》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普救寺始建于唐武则天时期,原名永清院,是一座佛教十方禅院。步入寺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山门,山门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古朴而庄重。 穿过山门便是一座巨大的钟楼,为普救寺西轴线上第二进建筑, 唐代形制,平面三间正房,重檐歇山式,大铁钟挂在钟楼的一层,是1994年重铸的,钟腹的铭文为《普救寺重铸钟楼大钟记》。 大钟楼的二层是鼓楼,在塔院向下有一木质架空走廊可进入楼内。 普救寺西轴线上,屹立着一座古朴典雅的方形密檐式砖塔,原名舍利塔,因西厢记里描写张生与莺莺的爱情故事发生在塔下,后人便将其更名为莺莺塔。该塔为内方外方13级空筒密檐式砖塔,高40米,迄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此塔不仅形制古朴,蔚为壮观,且以其特殊的结构,精湛的工艺,奇特的回音效应-普救蟾声而著称于世。&nbsp; 游人在塔西以石相击,可听到从塔上传来“咯哇!咯哇!的蛙鸣声,这一奇异效应使游客流连忘返,赞叹称绝。莺莺塔也因此与北京天坛回音壁、三门峡宝轮寺塔、四川潼南县大佛阁的石琴齐名,被誉为我国古园林中现存的四大回音建筑。 为了揭开这千古之谜,有关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专家对莺莺塔的声学机理进行了系统的科学考查,揭开了蟾声之谜:特殊的地形地貌,特殊的建筑结构,以及特殊的建筑材料造成了特殊的回声。具体讲,一个相当窄的击石脉冲,其回波脉冲集中在100毫秒左右的时间内到达人耳,从而形成了与蛙鸣极为相似的感觉。 从普救寺出来,已经是下午了,看到沿街的许多餐馆都在卖永济牛肉饺子,于是进了一家小店,叫了一份饺子,吃了以后觉得味道不错,后来我才知道这是著名的特色小吃,以皮薄馅嫩、馅料鲜嫩多汁,口感丰富多样而著称。 来到了过去的县城,过去的县城只有十字交叉的两条街,屈指可数的几家商店,如今永济已经升格为市,街道上热闹非凡,各种商店一应俱全,一派繁华的城市景象。 这里新开了一家百货大楼,大街上人来人往,根本看不出过去的样子了。 我唯一能辨认出的位置是过去的大礼堂,不过已经被市博物馆取而代之,整座建筑十分气派,远非过去的大礼堂所能媲美。&nbsp; 第二天一早就坐公交车来到孙常村,村口的铁架上赫然写着“天时地利,人杰地灵”八个大字。过去这里是干校校部所在地,我们做砖的窑厂也在村子附近,如今村中的道路实现了全面硬化,面貌焕然一新,完全变了模样。 不知是遇到了什么黄道吉日,从村中走过时竟然看到两家人在举办喜宴,规模都在二十多桌。 而这种充气的门户似乎成了标配。 近年来各地文旅部门为了发展旅游事业,纷纷深入挖掘当地文化历史古迹,努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名片,孙常村就曾有一座延祚寺(别名大锅寺),传说因救赵匡胤有功,赵匡胤登基后敕建重修,并赠可供千人吃饭的大锅一口。如今这里只余遗址。 还有这棵曾为镇寺之宝的娑罗树,娑罗树俗称三叶树,原产印度,树高5.2米,树冠2米,根深冠大,花为穗状,果如核桃。 村中还有一处历史文化遗迹:孙常遗址,遗址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800米,分布面积约80万平方米。为夏代、汉代遗存。地表采集有夏代二里头东下冯类型夹砂灰陶、泥质灰陶罐残片,汉代泥质灰陶瓮、盆及绳纹筒瓦等陶片。1977年被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来到当年的校部,如今只留下一排排被废弃的窑洞,许多门窗已被拆走,露出一个个黑黑的窗口,窑洞顶部的红色标语“毛主席的五七指示万岁”显得十分醒目。 这里是集体宿舍区,由一个个约十几平方米大的窑洞组成,大部分的学员都住在这种窑洞里,少数带了家属的人被安排在平房家属区,那里的房间以家庭为单位,更适于家庭居住。 我特意到曾经住过的窑洞里看了看,干校建立初期没有自己的房屋,借住在附近的五个村子的老乡家中,直到两年后在校部建好自己的房子,才从老乡家中搬走。 一排窑洞由五孔窑组成,每孔有三个房间,中间的房间略小些。干校按照部队的建制分为五个连,每个连各有分工,母亲所在的四连负责烧砖烧石灰,这两项任务即使对当地人来说也都属于重活,不知当时是怎么分的,把如此繁重的活计分给了四连这个没有多少年轻人的连队。 <p class="ql-block">晋南地区森林资源匮乏,木材比较贵,因此干校在修建校舍时主要采用了砖砌窑洞,即由多孔砖拱窑洞并联组成的房屋。所需的大量青砖和石灰就落到了四连的头上。</p> 这里是家属区的平房,房屋以家庭为单位,檩条采用有芦苇杆扎制而成的苇把,这样可以少用木材,房屋的顶部铺瓦。住在这样的房子里,多少有些家庭的味道了。 这里是公共用房,似乎是个仓库。 还修建了水塔,校部一带可以使用自来水了。 沿着田边的小路走向我们曾经住过的郭李村,当时为了支持中央及地方党政机关建立五七干校,孙常等村无偿提供了600多亩良田,干校撤离后,这些地的产权未能交还给村民,还为此打了官司,不知现在这一问题解决了没有? <p class="ql-block">和孙常的景象一样,家家都在晾晒玉米,村中的道路也全面实现了硬化。我们过去住过的房子位于村东头,尽管村子变化很大,还是很快就找到了房东的家。</p> &nbsp;房东一家五口人,夫妇二人和三个孩子,丈夫在离家几十里的一个公社农机站开拖拉机,老婆在家务农,三个孩子一男两女,老大是男孩,比我小三岁,当时还在上学,两个女孩尚小,还没上学,想必是还想要个男孩,几年后又生了个孩子,可还是女孩。像房东这样家里有挣工资的公家人的家庭当时是很让人羡慕的。 <p class="ql-block">过去我们住的时候院子里只有一间朝东, 一间朝北的屋子,院子四周有土墙围起,后院很大,有个猪圈,还种着几棵树,其中有两棵石榴树,一棵树上结红石榴,吃起来很酸,另一棵树结青石榴,果实很甜。</p> 如今的院墙都改为砖墙,后院的树都被砍了,建上了房子,院里还堆放着木材,似乎还要盖房,空间似乎没有当年那么大了。 见到了匆匆赶回的房东大嫂,30多年没见变化还不是很大,得知房东大哥几年前已去世,儿子在村里当过几任生产队长,现在做点小生意,大女儿出嫁在本村,小女儿随丈夫到河南开牛肉饺子馆,言语中表现出对目前生活的满足。 <p class="ql-block">和他母亲相比,房东儿子却是满脸沧桑,也许这就是中年男人上有老,下有小艰难处境的真实反映。中午房东留我吃午饭,还请了当兵复原回乡务农的邻居新春作陪。</p> 饭后我独自一人去探访曾经就读的学校,那时村里的学校在村边的一个高坡上,记得上学时要走上一会儿才能到。可今天才走没多远就看到一座有着三层教学楼的新学校。 仔细看了门口的校名,才知道这是新建的城东郭李中心小学,现在的郭李村属于永济市城东街道,崭新的教学楼,遍布校园的名人雕塑,宽阔的运动场完全不是过去那所简陋的乡村学校所能相比的。 我在村里上学时,学校的几座教室明显是由过去的庙宇改建的,现在经过有关部门的抢救修复,恢复了其原有的文物价值。据文献记载,这些建筑系始建于元代的泰山庙,现存的献殿和正殿为明代建筑。 正殿面宽三间,进深三椽,单檐硬山顶,明间悬咸丰十年“体天好生”木匾一方。 <p class="ql-block">过去的教室如今成了村老年协会和演出的舞台。</p> 我向山脚下村边的荒地走去,本想寻找本连在塌方事故中遇难的指导员梅柏春的坟墓,老梅是干校学员中第一个永远留在永济的人,他在挖掘制砖用的窑土,被倒塌的土方掩埋不幸离世,事故发生时,直至后来干校和村里以隆重的仪式将他下葬我就在现场目睹了这一切。 时过境迁,村外的荒地上长满荆棘,找了许久也没有看到当年修砌的还算气派的坟墓,只好作罢。沿着村边的一条柏油路回到村里。 山脚下的荒地上已相继建起多座工厂,紧靠路边的是一家新材料公司,看其厂房还是个有一定规模的企业。 更远的地方是一家铝业公司,永济市于2006年着手规划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该项目为省级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共分四大产业区:一区为铝深加工产业区,主要依托市内已有的铝业、发电等资源优势,重点发展铝深加工产业。 告别了郭李村,坐上公交车,向我生活过6年的虞乡镇进发。1973年母亲被分配到当地的运城师范学校教英语,从此斩断了我们回北京的念想,与那些怀揣北京户口的其他干校学员成了两个世界的人。 虞乡镇地方不大,却有着厚重的历史,这里是柳宗元故里,有被列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清华扁鹊庙,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五老峰。近年镇政府又扩建了河东柳氏坟茔,新建了柳宗元广场,这是建于2004年的柳宗元广场。 这是虞乡火车站,当时为南同蒲铁路上的一个小站。车站为苏式经典建筑,黄色墙壁,颜色对比强烈,白底黑字“虞乡站”格外醒目,如今许多列车已不在小站驻停,小站作为历史的记忆不知还能保留多久。 母亲当年任教的学校早已搬迁到运城,原来的校址几经转手,成为一所民办学校,后来也未能办下去,学校就一直闲置在那里,我想进去看看,无奈大门紧闭,也不知道去哪里找人开门,只能在校门外照了几张照片。 学校旁边就是我高中就读的虞乡中学,我上高中时恰逢短暂的教育回潮时期,虞乡中学当时算是县里比较正规的学校,一段时间里正常的教学秩序得以恢复,但很快就受到批判。学校经常停课劳动,利用学生在山脚下开荒种地,盖房子,学习的课程包括三机一泵,植物授粉。 如今的学校已是今非昔比,盖起了气派的教学楼,我哀求门口的保安让我这个老校友进去看看就走,被告知需经校长同意,目前中国的各级学校大概属于安保措施最严格的单位,我于是只好知趣的离开了。 我的下一站是几里之外的风柏峪村,我曾在那里和干校的一个烧石灰的小分队在那里住了小半年,小村子被由南向北的山涧分为东涧和西涧,从中条山深处汇聚而来的山泉水,流淌在这条山涧里,滋养着这里的百姓。我们就在这山涧里,烧制盖房子用的石灰。 当时小分队的十几个人都住在山脚下的松林寺内,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经过修缮,焕然一新的寺庙,当时的庙宇破烂不堪,我们男士都住在大殿里,女士住在门口的一个小房间内。大殿正中原本是个佛龛,后被改成一个窑洞,内有一口棺材,棺材被我们用来存放炸药。 令我没有想到的是,松林寺竟然一改昔日的颓然,以全新的面目出现在我的面前,我见到了寺庙现任的住持释演贤,一位能说会道的中年妇人,据说此人2000年前后来到寺内,通过民间化缘筹资重建松林寺,建起了大雄宝殿、天王殿、东西厢房等,致使寺内香火旺盛。 一旁树立的功德碑记录着当时为扩建寺院出资的各位施主的姓名和出资金额。 我们曾经住过的大殿如今被翻修成大雄宝殿。 大殿右侧的这座小房子当时一半用来做我们的食堂,另一半住着县林业局的一位年轻的护林员,食堂现在成了念佛堂。 这是新修的天王殿,小小的院子里增加了许多房屋,显得地方更小了。 这是那棵使寺庙因此得名的白皮松,树高二三十米,树皮洁白光滑,白里透青,相传这棵树上的松塔煮豆腐可治哮喘病。于是村里一家山东移民家的儿子经常被请来上树采摘松塔,那是个虎头虎脑的男孩,穿着棉袄,大冬天露着肚皮不系扣,他三两下就爬上高高的树上,将松塔尽数抛下。 寺庙外原本有个厕所,一次我上厕所时发现一只翅膀受伤的老鹰,捉住后大多数人都同意杀了吃肉,厨师无奈只好满足我们的要求,后来还在老鹰的嗉子里找到一只鸡,吃了老鹰后,大家一致认为和鸡的味道差不多,就是肉太柴了。在干校的那些缺油水的日子里,什么田鼠、野兔、老鹰,我们全吃。 走出松林寺,又看到了那条山涧,我们曾在这里寻找可烧制石灰的青石、红棉石,小一点的石头用大锤打碎,大的用炸药炸碎,然后装车运到一旁的灰窑里,在村里的老韩师傅的指导下,装窑,烧制。 沿着山涧一直走,可达尽头的瀑布,瀑布终年有水,翻开山涧里的石头,可抓到很小的螃蟹,用油一炸,连壳整个都吃下。 如今这条山涧已经成为当地的一个旅游景点。 继续向运城进发,途中看到路边有制做棺材的作坊,销售的广告声称是纯柏木制做,精雕细琢,3600元起价,我不由得好奇,难道这里没有实行火葬,还允许土葬吗? 离开风柏峪村之前, 在村边回身再看一眼中条山,如今中条山的主峰五老峰已经成为国际4A级旅游景区,景区位于虞乡镇大柏峪村,拥有大批古建筑群,五老峰的喀斯特地貌具有雄、险、奇、秀,仙的地质景观,此次行程过于匆忙,他日一定来此游览。 此行的下一站是位于运城市解州镇的解州关帝庙,70年代我曾在母亲的一位被分配到解州中学任教的学生带领下参观过这座著名的庙宇,50年过去了,头脑中什么印象也没有留下。 尚未走进关帝庙的大门,就看到各地祝贺关公文化旅游节隆重开幕的巨幅标语,关公文化旅游节是运城市以弘扬关公文化为核心打造的年度节庆活动,自1990年连续举办,2016年已举办了27届。 活动以“忠、义、仁、勇”精神为主线,包括开闭幕式、文化论坛、戏剧展演、祭祀仪式等多元化内容,近年来,活动通过科技与艺术结合的方式创新呈现传统文化,推动关公文化与国际交流】文旅产业深度融合。 解州关帝庙是我国现存始建最早,规模最大,建制最高,保存最完整的,被誉为关庙之祖,武庙之冠。该庙始建于隋开皇九年,历代均有多次增建重修,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时期重修。 景区形成了由结义园、主庙区、御花园和东西宫为主体的建筑形制,占地22万平方米。其中,主庙区为“前朝后寝”,中轴对称的宫殿式布局,高大的建筑配以参天松柏,颇具皇家气派。 <p class="ql-block">这是端门,为祖庙正南门,始建年代不祥,重建于清嘉靖年间,是一座古朴恢宏的砖结构宫门。门楣正中镌刻关帝庙三个大字,两次间门洞上东面横额为"精忠貫日",西为"大义参天"。端门比例协调,造型典雅,雕饰苍劲,堪称明代砖门的典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雉门,是位于祖庙中轴线上的第二道大门,专供帝王出入。创建年代不祥,明代有修葺,现为清代后期建筑。北面为乐楼,与雉门台基、瓦檐同为一体,坐南向北,是祭祀帝王酬神演戏的场所,可谓一门两用。</p> <p class="ql-block">四龙壁为明代宣德年间烧制的琉璃影壁,画面自上而下分为天、地、海三界,主体是四条蟠龙傲游飞动,衬以凤凰、麒麟、玉兔等祥禽瑞兽,赋予了这座四龙壁诸多的传统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结义园建于明万历48年,牌坊为四柱三楼三开间,木结构琉璃瓦顶,正面为清乾隆27年解州知州言如洒题“结义园”,背面书“山雄水阔”,坊上四周彩绘山水、风景及三国人物故事,为祖庙最壮观木坊之一。</p> 进入结义园后,首先面对的是结义亭,这是一栋仿唐建筑,原名“三义阁”,始建年代不详,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改建,为结义园主要建筑。该亭面阔进深各五间,单檐卷棚歇山顶,四周有围廊。 园内还有一栋与结义亭类似的建筑,“君子亭”,创建于明天启年间(1621年),据称是祭拜刘关张之前整理衣冠仪表的地方。 崇宁殿位于两米多高的砖砌台基上,是关帝庙的主殿,面阔七间,重檐歇山顶,黄绿图案琉璃瓦覆顶,崇宁殿因宋徽宗曾加封关羽“崇宁真君”而得名,内悬康熙皇帝“义炳乾坤”、乾隆皇帝“神勇”、咸丰皇帝“万世人极”、慈禧太后“威灵震叠”匾额。 <p class="ql-block">原名八卦楼,位于中轴线中心,现存建筑为康乾时期遗物。前檐抱厦一间,单檐庑殿顶,后檐抱厦三间,单檐卷棚顶。乾隆27年乾隆帝为纪念康熙帝御书匾额,遂改名御书楼。</p> 这是位于春秋楼前的“气肃千秋”木枋,为前后两组建筑的界坊。坊前花木锦绣,坊后古柏叠翠。是中轴线上最高达的木牌坊。木枋南北分布,平面三开间,四柱三楼房殿顶。主楼横匾上刻“气肃千秋”四字,赞扬关公的气节千古长存。 <p class="ql-block">春秋楼建于明万历年间,因内有关公夜观《春秋》而得名,两边相对分别为刀楼和印楼,珍藏着关公用的青龙偃月刀和汉寿亭侯玉印。楼前的两棵柏树倾而不倒,似乎再向关二爷致敬。</p> <p class="ql-block">印楼、刀楼,位于春秋楼前东西两侧。面阔进深皆三间,二层三檐十字歇山顶,分别陈设青龙偃月刀,和汉寿亭侯印盒。</p> 这是放置于大殿两侧的青龙偃月刀,一把为铁铸,一把为青铜所铸。 &nbsp;园中陈列着一棵由新疆某化工厂的企业家赠送的“石树”,又称硅化木,长26米,直径100厘米。在高压、低温、缺氧的地质环境下浸泡于二氧化硅饱和液中,树中的碳元素被二氧化硅取代,其外部形态与内部结构仍保留了树木的结构纹理。 硅化木 是化瞬间为永恒的生命启迪,蕴涵着“德坚神寿”的品格,与关公文化的精髓“忠义仁勇理智信”相得益彰。&nbsp; 御园是关帝祖庙中轴线上的最后一组建筑,在后花园遗址上复建,占地130亩。御园承载这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意义,是了解关公文化及三国历史的重要场所。 这是位于主路西侧的文化长廊,长1525米,宽476间,从东侧的“启瑞”始,可领略到各地净增的楹联118副,以外檐枋心如意、旋花、卷草、祥云、桅花灯团和内檐枋心三国故事、关公显灵、世界关庙图等画面组成,至西“兆祥”结束。 这是位于福寿台西北侧的“圣行祠”,祠内供奉有妆金关帝塑像。前廊楹柱上的对联为:航苇携游福地连苦海 &nbsp;陈堂歇赏洞天依险峰。 这是放置于福寿台之上的巨鼎,名为“福寿鼎”,福寿台位于关帝御园的中轴线上,周围用石栏板堆砌而成,正面阳刻一百个“福”字,和反面阴刻一百个“寿”字,构成百福百寿。 长廊西侧的假山和瀑布,名为“洞天”,是御园中的西山。 碑林内有数十诗文碑。 继续前行来到“忠义堂”,此堂位于“雅颂轩”之北,为一独立院落,门口的对联为:炉化万钱悲汉鼎 &nbsp;花开三月想桃园。 沿长廊东行20米,来到位于长廊右侧的“揽月亭”,四周低矮的上坡上松柏林立,绿草如茵,是一处很适宜情侣幽会,游客闲坐静思的所在。柱子上的对联为:山水轩为观兽貌淩峰顶, 诗文字画欲识园魂下翠微。 这是位于御园东北角的“福池”,左侧为“龙泽亭”,远处小山后面的是揽月亭。福池中的小岛上立有复刻的康熙御笔“福地”两个大字的石碑,游人通过铁索桥可达福地去祈福。 终于来到了运城市区,虽然我曾在运城盐化局子弟中学当过近一年的代理教师,对运城并不陌生,可40多年后运城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的街道一点影子也找不到了,唯有车站前的关二爷默默地看着我。 因哥哥去了黑龙江兵团,我可以享受免插队待遇,但孤儿寡母在当地举目无亲,就业无门,后来还是母亲学校的教务主任帮我在运城盐化局的子弟学校给我找了个代理教师的差事,在公交站牌上看到了盐化中学,学校根本认不出来了, 进校园看看就更不要想了。 运城市区最有名的旅游景点首推舜帝陵景区,景区占地1778亩,包括舜帝陵庙、舜帝公园和博物馆三部分。舜帝陵庙是景区的核心区域,是集古建、园林、碑刻、雕塑为一体的古代文化历史遗存。 会展中心、博物馆坐落院内 舜帝陵庙,占地300亩,由外城、陵园和皇城组成,一尊舜帝端坐抚琴的青铜雕像矗立在中央,雕像高9.5米,为全国最大的舜帝青铜像,在舜帝圣像的两侧各有一根华表。 华表最早起源于唐尧虞舜时代的诽谤木。当时华表被竖立于交通要道,请民众在上面写下自己的意见与建议。到了汉代,华表成了道路标志。明清时,又发展成建筑装饰。在此处竖立华表,既是装饰,也是颂扬唐尧虞舜的民本情怀。 位于景区入口处的牌楼,是景区重要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牌楼采用传统建筑风格,设计精美,雕刻细腻,上面刻有与舜帝相关的图案和文字,象征着对舜帝的敬仰和纪念。 现存的陵冢为砖砌的方形建筑,高3.3米, 宽13米,威严肃穆,尽显王陵气势,陵前一石碑,刻有“有虞帝舜陵”。陵上有一形状奇特,树龄2000多年的古柏,生有五根枝干,形似虬龙,寓意五子登科,五岳同根。 舜帝圣像的背后是两组千年古柏,相传这两组古柏为大禹所植,树龄4000多年,均为“活柏抱死柏”。 西侧的两棵古柏紧紧相拥,像是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夫妻,故名“夫妻柏”。 东侧的古柏造型像一条龙尾高摆、龙头低俯的祥龙,根部像一把龙椅。相传,西汉末年刘秀曾坐在树根上休息,支撑古柏的石柱上刻有诗一首:“刘秀古柏曾避难,王莽篡位亦枉然。中兴龙椅此处坐,一续汉室数百年。”&nbsp; 山门,是进入舜帝陵庙的第一道大门,为原址上重修的仿清建筑。匾额上的“有虞帝舜陵”是明代万历年间安邑知县刑其任所书。其两旁书写的“德圣”“孝祖”四个大字,彰显了舜帝的核心精神。&nbsp; 献殿并非舜帝陵内原有建筑,是北相镇关帝庙的献殿。因献殿位于规划的道路当中,恰逢当时舜帝陵正在整修,于是将献殿整体搬迁到舜帝陵内,殿内前檐通梁长约18米,由一根完整的古杨木搭建。匾额上书:道贯古今,由当代著名国学大师,书法家姚奠中书写。 陵塚东侧是关公祠,始建于清代,关公生于运城常平村,他十分敬仰舜帝,常骑马到此拜谒,后人为了纪念他,在他拜谒舜帝时拴马处建起了关公祠。 陵塚的西侧是㪙首祠,㪙首为舜帝同父异母的妹妹,多次帮助舜逃离继母的虐待和陷害。据考证,她是中国画祖,2000年重修陵庙时,经中国工笔画大师,在原中国工笔画学会会长潘洁兹建议下,在陵塚西侧娘娘殿的原址上建了㪙首祠。 穿过舜帝陵园,矗立着一座皇城。该城也叫离乐城,即离位享乐的意思。是舜禅让以后,大禹为让舜安享晚年所建的牧宫,清嘉庆21年重建,皇城南北长112米,象征舜帝享年112岁;东西宽49米,寓意舜帝执政49年后居住在此。一般的帝王陵庙都是前庙后陵,而皇城却是前陵后庙,为全国独有。 这是为纪念舜帝而建的卷棚和戏台,自清嘉庆年间至今,每逢农历二月初二舜帝生辰和农历九月十三舜帝忌日,这里都要连唱大戏。 在卷棚的东西两侧配祀有清代所建的钟楼和鼓楼。 此为鼓楼 养颐宫,始建于宋代之前,后损毁,于2001年重修。供奉舜帝和娥皇、女英两个帝妃的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