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有条上新街,——走马观花说古街

上校1970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济南有一条很有名的老街,叫上新街。此街北起泺源大街,南到文化西路。山东剧院往东、齐鲁医院往西、文化西路路北的南北路。上新街北囗与趵突泉南门饮虎池隔着泺源大街对面而望。上新街南口隔着文化西路与青年桥对立相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新街位于山东济南圩子墙新建门内西侧,南达文化西路,北直通泺源大街,东与南新街、营盘街为邻,西与徐家花园交界。因地势自北向南步步上坡,通向济南老城的“新建门”,所以叫“上新街”。</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此街形成于民国初年,这里曾居住过众多社会名流,如文学巨匠老舍(相邻的南新街58号)、书画大家关友声、京剧大师方荣翔、一代跤王马清宗等,他们为这条街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里有6处文保建筑,12处历史建筑,如沙家公馆是清末传统里弄式历史建筑代表;田家大院有济南战役留下的弹痕,是红色文化的重要见证;济南万字会旧址是大型宫殿庙宇混合式建筑群,建筑风格独特。同时,这里还打造“一主街、三中心、八巷道”的无边界漫步动线,被列为济南市首个也是唯一一个省级城市更新项目。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新街是一条走过了一个多世纪的老街,从清光绪年间开始,这里便名流政要云集,曾住着政府高官、洋务代办,民族企业创办人,以及像老舍、方荣翔、黑伯龙等文学家均在此居住过。</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新街路东44号是马家老院“马清宗先生故居”。马清宗是中国一代跤王,16岁时痛摔日本军曹的故事曾经传为济南佳话。另一个大门胡同里的64—78号共同组成的是田家大院,红砖外墙,是传统北方伙大门的建筑形式,有影壁和正房、厢房之分。据说,原来这片故宅的主人是李宗岱,道光二十九年(1849)副榜贡生,曾任山东候补道员署山东盐运使、布政使。</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35号是一处中西合璧、里弄式的组合院落,保存的相对完好,硬山式屋顶,砖石结构,门楼高大威严,中间匾额题“景园”二字。据说这里是清末民初时期军阀王占元的家产。</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新街108号院和112号院,两座近现代建筑已经修缮完成,将打造“在现场”空间运营,涵盖艺术品鉴赏、品牌发布、论坛会议为一体的文化发声地和城市会客厅。北侧的复古二层小洋楼是一座造型别致的英式别墅,红色砖墙面、六角形屋顶、老虎窗,格外显眼。小楼建于上世纪30年代,是济南近现代历史建筑中唯一的红砖小楼,2015年入选山东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新街120号为方荣翔故居,旧居建于民国,正屋硬山式砖木结构,门楼为如意门形制。据了解,方荣翔(1925—1989)是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家,样板戏《奇袭白虎团》的创作者及表演者。</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走到上新街的最南端,狭窄的小巷突然变得豁然开朗,宽敞路面也更换成了步行砖,建筑也由砖瓦平房向毛石高楼过渡,似乎从大宅门走出来的小姐也正变成时髦女郎,优雅的步行街气质渐渐显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35号“景园”到街西侧的最南端,是一片气势宏大的仿古建筑群,几乎占了半条老街,它就是上新街51号万字会旧址。该旧址南北长约215米,东西宽约65米,主要建筑面积约4200平方米,是一座具有晚清建筑风格的大型宫殿庙宇混合式建筑群,也是济南近代建筑中规模最大的仿古建筑群。</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万字会旧址始建于1934年,1942年竣工,前后共有四进院落,沿中轴线依次为照壁、正门、前厅、正殿、辰光阁等主要建筑,两侧东西厢房以廊相连。该建筑群布局得当,主次分明,采用清式大木作传统建筑手法,混凝土结构,是古代传统建筑形式与现代建筑技术、材料相结合的范例,在全国也十分罕见。因此,这里早期也成为济南市博物馆所在地。整个上新街最气派,保存最为完好的就是万字会旧址,高大的院墙,琉璃瓦的门楼和建筑,这里已经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初夏的早晨已经有些热,在27℃的气温里走街,体温也是刷刷的上升。但老街的古香古色,房屋式样的千姿百态,小路窄巷的幽幽寂静,又让那层汗收回去。上新街修复的真好,尤其是那些隐于青砖红瓦平房里的小洋楼,让人一下子感到时光机的穿越。</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拾街有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拾街行,感到老街现代商业饮食气息重了几分。如果将这里的中新建筑文化与相邻回民区宗教文化及趵突泉的地域文化和山东大学齐鲁文化相融合,打造成一条文化娛乐小街,用音乐、图画和工艺、饰品展示济南老街的风韵,那么,济南老城就多了一处亮眼的名片,今天的上新街就真是上“新”街啦!</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注一: 济南万字会(又称世界红卍字会济南母院或济南道院)是1921年由杜秉寅等人在济南创立的民间宗教慈善组织,以道教为主融合多教信仰,并开展慈善活动,后发展为全国性组织。至1939年,国内建立436处道院,海外设200余处修道点,会员多为军阀、官绅阶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24年后,道院和红卍字会在日本发展起来,其后,中日间常有来往。因此,济南道院和红卍字会便成为日军首先依靠的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3年2月,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在《人民日报》上接连公开发表声明,宣布自行解散。随后,在大陆的各地红卍字分会按总会的指示,接连在地方报纸发布解散声明。至此,源起济南的近代中国第一个大型民间慈善组织,退出大陆历史舞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注二: 2021年末,具有百年历史的济南上新街更新改造正式启动。这也是济南市批复的城更项目中首个下达征收决定的项目。据了解,此次改造征收范围涉及606户居民,3万多平方米。为实现老城区风貌的保护和文化传承,改造将保留大部分古建筑,目前该工程尚未全部完工,但临街建筑改造工程已基本结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注三: 我的一位亲戚家曾于四十年前租住于此街112号院的西厢房。故此次拾街,也有故地重游的意愿。</span></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