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复苏的兴山与移民</p><p class="ql-block">元朝、明朝和清朝初期,都是战乱频发的时期,人口本来就稀少的兴山县,人烟更稀。在以上各时期,朝廷都进行过较大规模移民。江西省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受战乱影响较小,北方大量人口涌入江西,使江西人口过剩,移民因此势在必行。学者郝明知、韩兴浒对兴山县移民有深入的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表明:“从兴山县多个家族的《族谱》看,他们都是早年从河北、河南、江苏等地进入江西,又从江西移民到兴山的。”</p><p class="ql-block">民间有“江西填湖广”的说法,兴山县是被“填”的地区之一。除了政府大规模成建制组织移民外,也有零散人员进入兴山县境安家落户。他们是逃荒者、躲债者、江湖游荡者、抓丁抓夫逃亡者、作奸犯科者以及各种生意人。这里山大人稀,属于“山高皇帝远”地带,移民们以往的历史不会被追究,富户们在此地隐藏财富,也不易被发觉。</p><p class="ql-block">在《兴山文化探微》一书中,郝明知先生还列举了许多例子:</p><p class="ql-block">峡口镇普安琚坪刘氏,族谱记载为刘邦世族之后,祖居四川,先是迁河北涿州,为战乱所迫又迁江西,明朝中期辗转至香溪口,进入兴山县,至今已传到18代。</p><p class="ql-block">建阳坪吴氏,祖系江西省南昌县,洪武二年(1369年),始祖吴文进迁至兴山县,沿夏阳河上行至白果园落藉,后又迁居他处。吴氏后裔现分别居住于建阳坪吴家湾,峡口祝溪、团堡、下堡,古夫镇龙池以及黄粮坪等地,成为兴山县的一个大姓。</p><p class="ql-block">建阳坪文氏、舒氏,黄家河黄氏,均系明朝从江西迁移而来。文氏原籍是南昌朱氏巷,进山始祖文在须,自文家山至黄家河两岸挽草为记,至今不少文氏后裔仍然生活在这一区域。黄氏为北宋黄庭坚的后人,出自江西省修水县,明朝来到兴山县。</p><p class="ql-block">建阳坪郝氏,明朝初年从江西南昌朱氏巷迁至秭归三闾前古园。始祖郝理,生有五子。分家后留长房和幺房在秭归原址,其余三子迁入兴山县,分别居住在建阳坪、普安、岩岭等地。</p><p class="ql-block">万氏是兴山县的一个大姓,号称“万半县”。始祖万世通,明朝初年从江西迁入兴山县,他有八个儿子,落籍于兴山县户溪至黄粮坪一带。现万氏较集中的居住地有岩岭口、户溪、古夫镇龙池、南阳镇营盘、百羊,高岚以及老县城等地,居住面虽广,宗族派行没乱。</p><p class="ql-block">水月寺赵氏与古夫古洞口赵氏,系兄弟二人,明朝从江西迁来,现已传至二十三代,分别居住在水月寺、龙头坪、赵家河等地。</p><p class="ql-block">祖籍江西南昌的甘氏,先是迁入湖北麻城县七里湖,明成化二年(1466年),甘辇、甘冕、甘远三兄弟沿长江而上,至香溪分手,甘辇进入兴山县,甘冕去了四川万县,甘远落籍秭归县。清康熙二十七年(1466年),甘冕后人从万县至兴山,与甘辇后人合为一族。由于人口增多,原来落籍的板舍已难以容纳,逐渐分散居于平水、古井坪、大水坑、榛子、黄粮户溪及老县城附近的甘家坡等地。甘氏所居之地几乎遍及兴山县全境,因此也有“甘半县”之说。甘氏老祠堂在青山,各地有支系祠堂,派系从未紊乱。</p><p class="ql-block">从江西、河南迁至兴山县的,还有高阳镇李氏、张氏、金氏,徐氏,建阳坪舒氏、王氏,琚坪彭氏、峡口镇龚氏、钟氏、潘氏、郑氏,陈家湾陈氏,龙池孙氏、严家山严氏,黄粮镇田氏、邹氏、龙氏、杨氏、韩氏、高氏、余氏、胡氏,高岚简氏,水月寺徐氏、南阳河的贾氏、平水袁氏等。</p><p class="ql-block">明末战乱,兴山县数次遭受洗劫。人口大幅度减少,土地仅有八千多亩,且为粗放耕种状态。战乱后为了恢复经济,清王朝在全国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到乾隆十一年(1746年),兴山县有人丁4480个,按一户一丁、每户五人计算,此时兴山全县人口约24000人。上面讲的哪些家族都是这一时期从江西、河南、荆州等地迁居兴山的。大量移民迁入兴山县后“挽草为记”,开垦荒山,土地耕种面积大幅度增加,除香溪河两岸外,原先比较荒凉的古夫河流域、南阳河流域、夏阳河流域、凉台河流域以及黄粮坪、榛子侯家坪等地带,逐步得到开发。</p><p class="ql-block">清朝中叶至晚期,许多浙江人、江西人看准兴山县是块宝藏丰富之地,来到兴山县经商,种植和销售木材、药材、谷粮等,从事土产、百货、日杂、皮革、煤炭等行业的经营。外来移民还带来了手工业、建筑业的兴盛,如江西伍姓、湖南陈姓的冶陶,四川移民的造船以及庭院建筑等,都对兴山县的经济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外来移民多来自较发达地区,他们的迁入不仅为兴山县补充了高素质的劳动力,还在农业、手工业等方面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和新作物品种。大量移民的迁入不仅带来了滚滚钱财,还极大地冲击了兴山县原有的传统文化,多元文化开始出现。千年沉睡的宝藏,在本地土著和外来移民的共同呼唤和开发下,正在苏醒。</p> <p class="ql-block">2.草木茂盛青蚨来</p><p class="ql-block">咸丰五年(1855年),季节刚过立春,天气还有几分寒冷。一艘挂着白帆的木船从长江西陵峡口进入香溪河,沿着弯曲的河流驶向兴山老县城。船工号子响彻两岸,微风中的垂柳露出鹅黄色。河水拍打船舷,激起一阵阵细碎的浪花,恍若迎面扑来的金银珠宝。</p><p class="ql-block">若干年后,药材商人杨麟祥回忆他初到兴山县城,脑海里浮现出的就是这么一个情景。那时他30岁出头,正当年轻创业之时。小时候听祖母讲,在那楚地十万大山里,漫山遍野生长着特别值钱的药材,药王爷老祖宗——神农氏,就是在那儿建造木屋、搭乘木梯采药尝药的。杨麟祥出生在江西清江县樟树镇的一个药商世家,从小受家庭环境影响,他对名目繁多的中草药兴趣浓厚,经常刻苦钻研,还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医术。</p><p class="ql-block">初到兴山老县城,他在城关正街开了个小药铺,取名“和兴仁”。杨麟祥为人和善,喜欢和人交谈,从当地百姓中打听到茅岵岭是块盛产药材的宝地,便卷起行李,背着竹背篓,爬上了海拔1500米高的茅岵岭。</p><p class="ql-block">兴山县以群山兴盛而得名,名山众多,有仙女山、万朝山、仙侣山、茅麓山、五指山、卧佛山等。杨麟祥选择茅岵岭为药材基地,有他自己的考虑。一个外乡人想在兴山县站稳脚根,必须稳打稳扎,万万不可冒进。茅岵岭是个不显山不露水的地方,虽然名气不大,但是自然条件良好,独特的气候优势能够孕育当归、党参、柴胡、白芨、茱苓、杜仲、天麻、七叶一枝花等名贵药材,这正是他心中所设想的目标。</p><p class="ql-block">杨麟祥上了茅岵岭,起初只是采药,不久后索性在山岭上盖了幢房子,长期住了下来,一边采药,一边种植药材。山高天寒,杨麟祥常常爬山越岭,深深地体会到药农的艰辛和疾苦。每年冬季,他都要从外地购回一大批旧棉絮、旧衣服送给药农,时常还施舍贫穷老百姓一些铜钱。时间一长,人们开始从内心里敬重这个“江西老俵”,药农采集到的药材,也都乐意卖给杨麟祥。他将种植和收购到的大批药材运回城里,成功地推销出去。生意像滚雪球似的越做越大,不几年,小药铺换了招牌,改名“杨福兴”,成为兴山县的一块金字招牌。</p><p class="ql-block">杨麟祥是兴山县中药材名店“杨福兴”的创始人,他经营了40多年,在老县城开设有中药铺和两个药材收购门市部,另外在茅岵岭、木鱼坪和九冲河,设有3个药材收购点。以收购独活、木通、当归、牛藤、党参、杜仲、柴胡为大宗,运销于江西、湖南、广东诸省。通过药材生意赚取了第一桶金之后,杨麟祥不惜投资,环绕茅岵岭,在兴山县的女儿沟、二坪、三道水,以及兴山县与巴东县之间的“独木堑”等地,一共修建了5座桥,变原来沟长涧深的迂回小路,成肩挑马驮的平直通道。在老县城西部的长岭,修山路长达70余华里。杨麟祥还沿着香溪河岸,在老县城、响滩、湘坪河、燕子滩等渡口,设立义渡小木船,渡口修亭子,设茶水站,供来来往往的背脚伕和民众饮用。为了加强桥梁的维修保护,还购得田地数亩,立碑刻字,规定田地的农作物收益,用于公益补贴。</p><p class="ql-block">传说南方有一种名叫“青蚨”的昆虫,它的形状似蝉,翅膀像蝴蝶,颜色美丽斑斓。青蚨的奇异之处,在于用它的血液能制作成“青蚨钱”,谁一旦得到了青蚨钱,可以让用掉的钱重新回来。久而久之,青蚨成了钱的象征。“花上青蚨缀枝满”,意味着铜钱满树,富贵袭人。</p><p class="ql-block">青蚨钱的故事,与其说是一种迷信,毋宁说是一种象征。如果听到这个故事的人能够深思明辨,则他所得到的东西将比金钱更有价值。</p><p class="ql-block">从晚清算起,江西药商进入兴山县有近百年历史,给沉睡中的大山带来了一束光亮。如果能够摆脱战乱的蹂躏,兴山县将向世界呈现出新的容貌:万象更新,草木苏醒,大地和群山焕发出勃勃生机。从种植草木到生产药材,大山深处也能产生巨额财富,这让长期在穷乡僻壤环境中生活的山民看到了希望。随着成捆成堆的药材运上木船,驶入长江,漂洋过海,兴山人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他们懂得了一个道理:今日之兴山,与世界紧密相连。</p><p class="ql-block">曾经一度,鸦片倾销全国,泛滥成灾。光绪十六年(1890年),清廷在宜昌府设立德盛裕、同益裕、黄德盛、茂康永、协成五个税号,专门用来征收土税(鸦片税),更是刺激了鸦片种植和烟土生产。这一时期,山大人稀的兴山县成为种植鸦片的大后方基地,成片成片的罂粟花,在斜阳的映照下妖艳耀眼。不断有各种神奇故事在乡间流传,比如说,榛子乡袁霭峰的爷爷和父亲两辈人,种植了几年罂粟,在保康县城买了半条街,诸如此类。从陕西、河南、湖南等地来的马帮直接进山,到各家各户收购罂粟。这是一条来钱快的野路子,人们的发财欲望瞬间膨胀,连原先经营药材的一些商家也经不起诱惑,纷纷加入到收购罂粟、熬制烟土的队伍中。</p><p class="ql-block">但杨福兴药号却不为暴利所动,继续卖他们的“良心药”。</p><p class="ql-block">杨麟祥在兴山县经营药材41年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在茅葫岭病故,时年73岁。他的灵柩被运回江西原籍,木帆船沿香溪河行驶途中,几百只乌鸦围绕船头上的棺木久久不散。乌鸦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是“金乌”,一只蹲在太阳上的乌鸦;在希腊神话中,太阳神将背叛自己的爱人变成了一只乌鸦。这些文化背景表明,乌鸦在不同文化中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杨麟祥一生喜欢山鸟,爱做善事,每年冬天,他都要来到景色萧索的茅岵岭,用竹篮竹篓装上粮食,挂在树枝上,喂鸟过冬。兴山县民众感念杨麟祥一生的善行,纷纷来到香溪河畔为他送行。</p><p class="ql-block">接替杨麟祥掌管商号的是杨琴安。这一阶段“杨福兴”的药材业务,在杨琴安手上有所发展。原有四个收购点的基础上,增设了南阳河转运站、巴东县东瀼口转运站,部分药材可以从巴东顺江而下,送到宜昌、武汉和上海。商号在兴山老县城扩大中药房业务,聘请万恢先等名医坐诊,名气大振。此外“杨福兴”还增设了布匹杂货门市部,从业人员增至70余人。</p><p class="ql-block">直到20世纪的头十年,杨福兴的药材生意开始大幅度萎缩。第二代掌门人杨琴安去世后,其子杨宝太继承祖业。药材生意处于低潮,杨宝太无心打理,他在江西老家常住,将兴山县的业务交商号管事熊冬阳、熊干成全权办理。这样的情况下,商号一天天走下坡路,渐渐衰落。</p><p class="ql-block">杨福兴的第四代掌门人叫杨龙德。二十世纪20至30年代,是民国政府执政的建设时期,也称黄金十年。按理说杨福兴商号在兴山县的业务应该有比较大的发展,由于阴差阳错的各种原因,杨福兴商号不仅未能发展,而是快速沉沦。杨龙德接手时30多岁,为人好学,接受新思想,喜欢结交有知识的朋友。1929年10月,兴山县保卫团团长金泰和,以清除共产党组织为由,将杨龙德和妹夫付天成(管账先生)抓捕,声称二人通共,药材收购点是共产党的秘密联络站。杨龙德百口难辩,终是扛不住审讯逼供,只好变卖杨福兴商号财产,花了三千大洋才将两个人赎回。</p><p class="ql-block">受此打击,杨福兴商号从此一蹶不振,不得不收缩业务范围,仅保留了茅岵岭、九冲河的两个药材收购点和老县城的中药房,从业人员也减至20余人。</p><p class="ql-block">1931年4月,红三军转战兴山,在老县城休整了3天。军长贺龙请杨福兴老中医万先生把脉诊病,听兴山民众讲述该药商的种种善举,欣然提笔,在一块白布上写下“好善乐施,良心卖药”八个字。杨龙德将“良心卖药”四字刻成相应大小的木章,分别在大小药袋上盖印,销售效果良好。</p><p class="ql-block">1935年11月17日,土匪攻占兴山县城。大肆抢劫后,点起一把火,烧了县城的商业街,七家百字号老店顷刻间毁于一旦。杨福兴商号的一间700多平方米的三层楼房以及价值四万大洋的资产,也在大火中烧成灰烬。次年,杨龙德离开兴山县回到江西老家,留下妻子和17岁的儿子,勉强苦撑了三年。1938年,杨福兴商号关门倒闭。</p><p class="ql-block">中药材是清末兴山最大贸易产业,其次是桐油、生漆、木耳、核桃、香菌、猪鬃等土特产品。见经营中药材有利可图,兴山县的宝藏不断涌现,浙江商帮以及江西其他商号也闻讯而至。清朝末期,兴山县商业版图大致为以下商号所垄断:江西商号杨福兴、潘立生、永昌祥;浙江商号邱祥发、吴正春、乾元震。这些有经济实力和诚信声誉的商号,在开发和挖掘兴山县财富宝藏的同时,也成功获取了自己的利益。</p> <p class="ql-block">3.世界园林之母</p><p class="ql-block">兴山县四周是十万大山,莽莽林海,郁郁葱葱,植物资源极为丰富。</p><p class="ql-block">1876年,宜昌开埠以后,一批外国人蜂拥而来。在宜昌海关42个金发碧眼的洋人中,有个名叫奥古斯丁·亨利的青年,名列其中。</p><p class="ql-block">亨利初到宜昌,对周围的一切事物充满好奇。他的正式工作是医官,同时兼任海关税务助理——负责登记汇编经过宜昌本埠的动植物以及药材清单。业余时间里,亨利到英国领事馆附近的球场去打网球、高尔夫球。有时候,他们还去更远的秭归、兴山等地去野炊或打猎。不过亨利被公认为是个“最糟糕的枪手”,经常受到洋人同事们的善意嘲笑。每次狩猎,别人行囊里塞满了野鸡、野兔、羚羊等战利品,亨利则是空手而归,毫无战果。</p><p class="ql-block">但是这并不妨碍亨利后来成为著名的植物学家。</p><p class="ql-block">亨利在宜昌海关服役期间,他初恋情人的哥哥托马斯·沃特斯也来到了宜昌,担任英国领事官一职。托马斯是个业余植物学家,与大英皇家植物园林(邱园)有密切联系。他在宜昌采集了许多植物,寄到英国引起了良好反响。不知道托马斯采集植物对于亨利的影响有多大,从那以后,以前完全不懂园艺的亨利,像变了个人似的,对采集植物产生了如痴如醉的迷恋。</p><p class="ql-block">周边的植物资源实在是太丰富啦!尤其位于宜昌西北的秭归、兴山和神农架,真是一座天然宝库,每条山谷都会遇到新的草木物种。他曾经数次专程到兴山县境内探秘,采集的植物标本有宜昌百合、五味子、红茴香、异叶马兜铃、独牛、荚蒾、醉鱼草、猕猴桃、黑壳楠、紫柳等,他将采集到的植物种子寄给英国邱园负责人,附了一封信,他写道:“这里生长着大量的药用植物,似乎还有很多令人关注的植物。植物学家对于这里还不太了解,也不知道在这里可以得到更多新奇的植物标本。”</p><p class="ql-block">亨利两次组织植物采集队,在兴山、秭归、巴东、巫山和神农架采集植物标本和种子,他的发现在西方世界引起了一片震惊。其中不仅有许多植物是新发现的物种,显然还具有园艺经济价值。</p><p class="ql-block">亨利离开宜昌之后,反复催请和督促英国皇家园林,选派一个去中国采集植物和种子的人选。英国著名植物学家威尔逊,就是在这个时候被派往中国的。威尔逊先后四次来到兴山和神农架采集植物标本,他将神农架高山箭竹称为“中国最美丽的竹子”,他将这种竹子的活体根茎,寄到美国哈佛大学阿诺德植物园,并引种到英国邱园栽培。还有红槭树、紫丁香、百合、紫彩绣球……观赏价值极高的植物品种引入到欧洲、美国。威尔逊在巴东和兴山还先后发现了珙桐。珙桐是新生代第三纪留下来的孑遗植物,具有很强的观赏性,花期从初开到凋谢,色彩多变,一树之花,次第绽开,异彩纷呈。至今兴山县依然存在大量珙桐树。</p><p class="ql-block">宜昌橙隶属芸香科柑桔属植物,又叫野柑子、酸柑子,是一种翼叶特大的原始柑橘类型,因最早发现于湖北宜昌兴山而得名。这种野橘树喜荫蔽、好潮湿、耐瘠薄,主要生长在高山崖壁、岩石裂缝、山坡脊背或沿河谷地,是柑橘属植物中抗寒性最强的野生近缘种,具有适应性广和抗病性强的特点,是一种优良的砧木材料,具有较高的育种价值。因此,宜昌橙是非常宝贵的柑桔种质资源,对欧美培育抗寒柑橘品种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p><p class="ql-block">斯温格尔(1871—1952)是美国人,中文名叫施永高。施永高一生把大部分时间投入到柑橘育种及其栽培技术研究,是世界著名的农学家、柑橘专家。施永高在研究中发现,威尔逊于1907年5月7日采自中国湖北省兴山县的柑橘属植物,编号为2230,不仅抗病性强,而且非常耐寒,这是一种特有的柑橘属植物。鉴于威尔逊采集的柑橘野生近缘种生长在宜昌兴山,他将其命名为Citrus ichangensis Swingle,即宜昌橙。目前,威尔逊采集的这份兴山橙标本收藏于美国哈佛大学阿诺德植物园标本馆,是宜昌橙的模式标本(syntype)。</p><p class="ql-block">在威尔逊的旅行笔记中,详细记述了采集团队在神农架荒野的一个夜晚:“直到夜幕降临,大家都忙于拾柴禾和搭简易竹棚,以便度过寒夜。前几日天气一直晴好,今晚依然没有变化,日落后有明显的霜冻。一堆熊熊的篝火使周围的一切看起来欢快愉悦,看上去每个人都健康,精神焕发。小屋子旁边是个风口,风整夜刮个不停,一部分顶棚被风吹跑了,可以清楚地看到天上的星星。这是一个寂寞的地方,有机会来到这个远离世俗之处,我感到特别幸福和快乐。”</p><p class="ql-block">对于他在宜昌周边(主要是兴山县和神农架)采集植物标本的经历,威尔逊后来写了一本书:《一个博物学家在华西》,再版时书名改为《中国:园林之母》。他在书中指出:“在整个北半球温带地区的任何地方,没有哪个园林不栽培种源于中国的植物,正是这些植物在装点和美化着全世界温带地区的公园和庭院……如果没有早先从中国来的舶来品,我们的园林和相关花卉资源今天将会是何等可怜!”威尔逊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最先提出了“中国——园林之母”的著名论断,至今仍被全世界的植物学家认可。而他眼中园林之母的所在地,就是以兴山县和神农架为中心的这一大片原始森林区域。</p> <p class="ql-block">4.兴山与神农架</p><p class="ql-block">自古以来,现神农架林区的大部分地区属于兴山县。1970年以前,神农架一直作为地名而不是行政区划存在。5月28日,国务院批准设置神农架林区,将兴山、房县、巴东三县连边地带的24个公社、2个药材场、1个农场划入,神农架林区成立后由湖北省管辖。</p><p class="ql-block">光绪版《兴山县志》记述:“兴山山国,峰峦重复,界以水凡分四路,其山脉皆至西北神龙山,县境第一高山也。神龙山山脉出自四川大宁(今巫溪)与房县交界之太平山。迤北九十里为房县九道梁山,又西九十里入县境为神龙山,一名神龙架山。”</p><p class="ql-block">神农顶海拔3105.4米,是华中最高峰,擎天如云。古时候兴山民众称为神龙山,房县民众称“木城山”。关于神农顶,兴山旧志上记述较多。“高寒为一邑之最,幽深险阻,多猛兽,产百药”。神农顶上植物繁多,箭竹丛生,冷杉林立,杜鹃吐艳,四季常青。这里有珍奇动物金丝猴、金丝豹、白熊、苏门羚、毛冠鹿、金猫、大鲵等。冬春两季寒风凛冽,白雪皑皑;秋天雨雾濛濛,林风呼啸;夏日云淡天高,风和日暖,是理想中的避暑胜地。登上山顶极目远眺:大巴山、巫山、荆山山脉尽收眼底,群山俱俯,顿感天宽地广,心旷神怡。</p><p class="ql-block">旧属兴山县的还有大、小神农架两座山峰。大神农架海拔3052.7米,小神农架3005米。两座山峰相距不远,相传神农氏曾率部落来此落籍,建造木屋、搭乘木梯,上山采药,遍尝百草。小神农架原处于兴山、房县、巴东三县交界的地方,是香溪河与神农溪的发源地之一,有“香溪源”之称。</p><p class="ql-block">大、小神农架两座山峰,山势崔嵬,古木参天。春秋相连,冬长夏短。山上遍地生长着冷杉,杂以山杨、桦树、珙桐、黄柏和箭竹。高山杜鹃漫山生长,每当春夏相交的冰雪消融之际,色彩斑斓的杜鹃花竞相绽放,点缀得漫山遍野花团锦簇,分外惹人喜爱。这里是中草药的宝藏之地,生长着天麻、黄连、七叶一枝花、江边一碗水、头顶一颗珠等名贵中药材,还隐藏有金丝猴、白熊、白獐、白麂、白蛇、白野羊等珍贵动物。</p><p class="ql-block">老君山,也是兴山县的旧属之地。这座山峰海拔2930米,层峦叠嶂面积达60平方公里。据说太上老君曾在这里为玉皇大帝冶炼仙丹,为神农炎帝锻制采药工具。老君山主峰以南,有一峰名为“老君寨”,此地有个废弃的道观,毁塌多年,仅存残垣断壁,传说是太上老君睡觉的地方。</p><p class="ql-block">老君山气势磅礴,突兀的山梁宛如苍龙腾跃。山涧有九条蜿蜒溪流,如银带飘逸。峰岭之间,皆是古树、灌木丛和茅草,药草遍地,野果缀枝。老君山的珍稀动物有白蛇、赤蛇、苏门羚等。旧县志记载,老君山还有一种重达千斤的独角兽,当地山民称为“麒麟”,视作瑞祥之物。此地常年云雾缭绕,远眺山峰,如一银须白发老君端坐云中。登临峰顶,东看沃野千里,碧连天际;西望群峰争艳,直抵巴蜀;南览长江一线天,银蛇飞舞;北观林海莽莽,绿树成海,遮天蔽日。老君山南边有一座天生桥,石山形似龙头,一洞穿过,洞高十七米,宽五米,深十米。洞中溪水奔腾,石山似一天生桥跨越溪水两岸,气势恢宏壮观,观者无不称奇。天生桥四围群山环抱,树木葱茏,飞瀑自悬崖峭壁倾盆而下,玉珠飞溅。潭水清澈见底,潭中奇石千姿百态,现为神农架旅游主要景区之一。</p><p class="ql-block">神农架众多山峰终年云雾缭绕,到处都充满奇着异诡谲的传说。</p><p class="ql-block">光绪版《兴山县志》曰:“光绪十年(1884年),三月,邑庠生陈宏庆,经采溪远望神龙积雪,询之土人云,山上常八月雨雪至,明年六月始消。又常六月飞霜,久雨初霁,峰峦隐现,有如城廓村落,相传为山市。每岁元宵中秋除夕时,闻爆竹鼓角声,又常见大人迹。”</p><p class="ql-block">以上这些旧属兴山县的神农架区域,民间传说中还存在一些怪异的动物。有一种“棺材兽”,全身灰麻色,头大颈短,尾巴细长,能自由摆动,时而还能做出奇特的举动——将尾巴搭在背脊上疾奔如飞。据目击者亲口讲述,棺材兽飞跑下山时,身体碰得树枝噼啪响,树叶纷纷落下,四蹄带起的碎石轰隆隆滚动。另有一种怪兽叫做“驴头狼”,形似毛驴,叫声也似驴,四肢如竹竿,细长且有力。驴头狼是狡猾的食肉动物,被它咬死的猪羊,不计其数。以前兴山老县城附近,是驴头狼经常出没的地方,半夜三更,经常听见有人惊恐地喊叫:“驴头狼来了!驴头狼来了!”尤其在兵荒马乱岁月或者灾荒之年,这种凄惶的喊叫声足以让人毛骨悚然。“扒狗子”也是兴山、神农架一带以前经常能见到的怪兽。这是一种该地区独有的豺狼,前脚短,后脚长,一身红毛,身子短小灵巧,性情极凶残。扒狗子是群居动物,每次出动都成群结队。它袭击其他动物时先是弄瞎对方眼睛,领头的扒狗子趁其不备,跳跃而上,扒在动物背上,掉头对其屁股撕咬,直到将内脏全部掏出。听说以前扒狗子曾经袭击过人,但这属于极少发生的属于极端事例。如果人不主动攻击它,扒狗子也能与人和平共处。据说扒狗子在吃牛吃羊的时候,如果有人在旁边,它吃完后会留下一块肉与人分享。因此,扒狗子偶尔也被人称作“义狗”。</p><p class="ql-block">神农架最广为流传的是“野人”传说。除古籍文字偶有记载外,民间传说中更是屡见不鲜。据说兴山、房县、巴东三县交界之处,有个名叫韭菜垭子的地方,常有野人出没,曾经有人口述当年见过野人,并与野人发生过搏斗。从民国时期直到如今,一直都有爱好探险的人在考察、追踪野人之谜。不过找到的大多是一些脚印、毛发和各种痕迹,没有让人信服的证据,证明野人确实存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