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高原之二十四___马尔康

何健雄(磨盘斋主)

<p class="ql-block">穿越高原之二十四——马尔康</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马尔康</span></p><p class="ql-block"> 马尔康是阿坝州府的所在地。</p><p class="ql-block"> 317国道沿着杜柯河一直向东,从海拔5000多米向海拔500米的成都平原过渡,恋恋不舍回头相望,整个青藏高原都在庄严地上升。</p><p class="ql-block"> 有会玩的旅友,一排人站在山脊上,面朝东方,背向夕阳,无人机从后面的山坳里腾空而起,此刻,人的身体变成一群渺小的剪影,而南迦巴瓦峰则辉煌的升腾,展露出神秘的金色面容。</p><p class="ql-block"> 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穿越高原,胸膛里便装进了大海一样,或惊涛骇浪,或碧水微澜,起伏后归于祥和,跌宕过又复宁静。每一程都面对美丽,每一天都不缺惊喜。真的要离开了,忽然又感到这里也该去看看,那里也该去看看,留下的遗憾太多太多。</p><p class="ql-block"> 就是带着这样的心情,来到了穿越高原的最后一站——马尔康。</p><p class="ql-block"> 以前来过,不止一次。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汶川地震时,源源不断的救灾人员和物资就是绕道这里而进入的。</p><p class="ql-block"> 马尔康的意思是“火苗旺盛的地方”,是嘉绒藏族的领地。以原嘉绒18土司中的卓克基、松岗、党坝、梭磨四土司属地为基础建立,称“四土地区”。清代改土归流后成为嘉绒藏区核心,是中国最后土司制度的消亡地。‌‌</p><p class="ql-block"> 而居首的卓克基土司,名气最大,盖因他们为中国红军做出过巨大贡献而名扬天下。</p><p class="ql-block"> 这个始建于1286年的坐西北朝东南的土司官寨,是由四组碉楼组合为封闭式的四合院,居高临下,规模庞大,构造精细,囊括了嘉绒藏族数千年积累的建筑技术以及汉民族建筑艺术之精华,平战结合,军政一体,气势恢宏。</p><p class="ql-block"> 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翻越梦笔山后抵达卓克基,毛泽东以及中央机关在卓克基土司官寨安营扎寨,修整了一周时间,并且在官寨二楼召开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通过了《告康藏西番民众书》。此后,红军在马尔康境内三进三出,共活动了13个月才继续北上。也正因此,1989年,官寨房主索国坤将官寨房产无偿捐赠给当地政府。土司官寨成了今天的红色旅游地。</p><p class="ql-block"> 卓克基的古街依山傍河,街巷狭窄,高低不平,但显然经过了精心打造,商铺、庙宇应有尽有,更多的是餐馆咖啡屋,不少的游客,坐在河边,树荫遮蔽下捧着一杯咖啡发呆。</p><p class="ql-block"> 来西藏的人,有很多种说法,有说是为了净化心灵的,有说是为了寻找净土的,有说是为了感受虔诚的,有说是为了拜谒神灵的,有说是为了陶冶性情的,有说是为了欣赏美景的,有说是为了满足好奇的……</p><p class="ql-block"> 但我觉得,不管带着什么样的目的,当有一个博大的胸怀,才能装得下这里的蓝天、这里的白云、这里的雪峰、这里的河流、这里的草原、这里的戈壁、这里的湖泊。当你天人合一,将身体、将情感融入浩瀚的天空和广袤的大地,你会觉得自己就是在原野上奔腾的羚羊,高低不平都被踏在了脚下;你会觉得自己就是在云端里飞翔的雄鹰,沧海辽阔都成了人生的舞台。</p><p class="ql-block"> 青藏高原,总还得再来一次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