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谷突围指南:毛选里藏着的人生破局密码》

岁月静好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b></p> <p class="ql-block">出自1949 年《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p> <p class="ql-block">应趁着胜利的锐气彻底消灭残敌,不要像项羽那样为虚名而错失良机。</p><p class="ql-block">当解放大军横渡长江,南京解放,革命即将取得决定性胜利。此时毛泽东以诗明志,提醒全党切莫重蹈项羽覆辙。项羽在占据优势时,因一时心软放走刘邦,最终酿成大祸。而中国共产党人明白,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人民的残忍。战场上如此,人生亦如此。当我们在事业、学业上取得阶段性成果,切不可沾沾自喜、半途而废。唯有一鼓作气,乘胜追击,才能将胜利牢牢攥在手中,不留遗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b></p> <p class="ql-block">出自1936 年《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p> <p class="ql-block">译文:分散力量造成敌人多处轻微损伤,不如集中力量给予敌人致命一击。</p><p class="ql-block">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面对装备精良的敌军,毛泽东提出这一作战理念。就像砍柴,东砍西砍只能在树皮上留下划痕,对准一处用力,才能斩断树干。红军在战斗中,避开与敌人全线对抗,而是集中优势兵力,选择敌人薄弱环节发动猛攻,往往能以少胜多。这是一种精准发力的智慧。生活里,我们也常陷入 “什么都想做,却什么都做不好” 的困境。与其四处撒网,不如聚焦关键,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最重要的事情上,才能一击即中,收获实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我们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b></p> <p class="ql-block">出自1945 年中共七大。</p> <p class="ql-block">保持谦逊低调的态度,做事严谨细致,摒弃骄傲急躁,将全部心力投入到为人民谋福祉中。</p><p class="ql-block">从井冈山到中南海,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这句嘱托,是初心,更是承诺。焦裕禄在兰考治沙,与群众同吃同住;孔繁森两次援藏,将生命献给雪域高原。他们用行动诠释着何为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种精神没有随着岁月褪色,反而愈发闪耀。在平凡岗位上,那些默默奉献的教师、医生、基层工作者,何尝不是在用实际行动践行这份誓言?放下身段,踏实做事,把他人的幸福当作自己的追求,这才是人生价值最动人的彰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b></p> <p class="ql-block">出自1948 年《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p> <p class="ql-block">从宏观层面树立必胜信心,不被对手吓倒;从具体行动上认真筹备,谨慎应对每个细节。</p><p class="ql-block">解放战争时期,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庞大阵容,毛泽东提出这一战略思想。就像攀登高峰,抬头仰望时坚信自己能登顶,这是战略上的藐视;但真正攀爬时,每一步都仔细踩稳,留意脚下碎石,这是战术上的重视。这种辩证思维,让中国共产党人既不被敌人表象吓退,又能在实际战斗中稳扎稳打。生活中,我们也会遭遇看似强大的困难,心怀 “我能行” 的底气,同时做好周全准备,便能在困境中破局,向着目标稳步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