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6日山东青州游之二驼山

龙之原

今天的重点是登驼山观石窟。等着我们的据说有1000多阶石阶。所以先吃饱饱的。<div>  网红早点。</div><div><br></div> 出古城东门 打车来到驼山脚下 没啥说的开爬 终于到了石窟的门口了。 青州驼山石窟是中国北周至唐代佛教石窟寺,位于山东省青州市西南的驼山主峰东南崖壁上。<br> 石窟数量与造像规模:共有大小石窟 6 处,摩崖造像群 1 处,葬窟 1 座,造像 638 尊。造像最大者通高约 6 米,最小者不足 30 厘米,造型神态各异,种类繁多。<br> 开凿年代:从北周开始开凿,兴建于隋,完成于唐中期,历时近二百年时间。<br> 石窟特色<br> 窟龛形制:石窟的窟龛形制多样,有平面呈方形的,如第 2 窟;有平面呈椭圆形的,如第 3 窟;还有小型的方形平顶窟,如第 4、5 窟。<br>  造像题材:主要题材有西方三圣像、释迦牟尼像、千佛像、观世音菩萨像、天王力士像以及供养人像等。<br>  雕刻风格:其雕刻风格体现了不同时代的特点。隋代造像占比较大且保存完好,佛像形象丰满圆润,菩萨头戴花冠,飘带下垂,着长裙,雕刻刀法圆润;唐代造像则具有盛唐风格,菩萨高发髻,面相丰满而秀美,体态呈曲线,袒上身,胸部丰满,斜披帛带。<br> 共有五个齁。<div>  第 1 窟:开凿于唐代,为平面呈长方形之平顶窟,窟内有唐长安二年(702 年)题记,可知最晚至武周时期已有驼山寺。</div> 第 2 窟:平面呈方形,三壁设坛,坛上雕一佛二菩萨,佛着钩组式袈裟,其头顶上部有开皇十年(590 年)字样,从造像风格及雕凿手法上看,应凿于隋代。 第 3 窟:规模最大,开凿最早,是在倾斜的岩面向内凿进,在窟前形成甬道,窟内平面呈椭圆形,窟口微收。主佛座前有 “大像主青州总管柱国平桑公,像主乐安郡沙门都僧盖” 题记,学者推测开凿时间约在隋开皇元年至三年(581-583 年)之间。 第 4 窟:处于整个崖面较次要的位置,开凿年代应较第 2、3 窟略晚,大约要到隋开皇末或唐代。该窟刻西方三圣,门两旁刻力士,部分造像风格具有隋代特征。 第 5 窟:亦为小型石窟,凿于北齐,所雕佛像精巧细致,主佛像面部清瘦,盘腿而坐,内穿僧衣,外披袈裟,衣褶挺括流畅,背有圆形佛光,并刻有一周莲花瓣。 感觉爬着1000多阶台阶真的是值了。<div>  慢慢的下山,下山这1000多阶也不是容易的事。</div> 山下的龙兴寺,虽然现在地上部分是后建的,但他前身时的开挖考古出了那么多的精美石像,使得虽然时复建的寺庙也吸引了众多的游客。 从驼山上俯视龙兴寺 我们来体验龙兴寺的免费斋饭 现在介绍一下龙兴寺 青州龙兴寺位于山东省青州市驼山脚下,是一座有着深厚历史底蕴和文化价值的佛教寺院。<br><br><b>  创始与发展</b>:龙兴寺创始于南朝刘宋时期,初为佛堂,后历经北魏、东魏时期的发展,在唐宋时期达到鼎盛,成为山东地区的中心寺院,也是唐宋王朝的皇家甲等寺院。<br> <b>名称变迁</b>:南朝宋时,龙兴寺遗址上原是刘善明宅,后他舍宅为寺,称 “佛堂”;北齐武平年间正式赐额南阳寺,并立有大齐碑;隋代南阳寺改名 “长乐”,又名 “道藏”;唐代武则天时改名大云,开元间始号 “龙兴”。<br> <b> 兴衰历程</b>:宋元时都有佛殿重修的记载,但到了明初,为了修建齐王府,龙兴寺地面建筑被拆毁。此后龙兴寺逐渐衰落,直至消失在历史长河中。1996 年,在龙兴寺遗址西北部发现一处大型佛教造像窖藏,出土了大量南北朝至唐宋时期的佛教造像,龙兴寺再次引起世人关注。<div> 2006 年,龙兴寺重建工程启动。</div> <b>整体布局</b>:龙兴寺坐西朝东,占地面积 300 亩,总建筑面积 3 万平方米。主殿堂区中轴线对称布局,中路有山门、法雨弥天殿、九龙壁、放生池、露天观世音菩萨、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宝殿、千佛殿、北偏殿天母殿、南偏殿祖师殿、大云阁等建筑;左侧有护法院、护法财神殿、地藏殿、鼓楼、斋堂、七宝林;右侧有流通处、伽蓝殿、观音殿、新丰堂、客堂、钟楼、一休茶屋;寺院北侧有方丈院、佛学院、祇园、素香斋、龙兴文化展馆,还有南北碑刻长廊、寮房等。 <b>窖藏发现</b>:1996 年 10 月,在青州一所学校修建操场的施工工地上,偶然发现了龙兴寺佛像窖藏。考古人员采用局部发掘的方式,经过七天七夜的工作,清理出各类佛教造像 600 余尊、钱币 142 枚、陶瓷器 2 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