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文化•岭海名邦探究(下集)

曾敖林

<p class="ql-block">3月23日 潮汕地区天气晴 气温19℃至30℃</p><p class="ql-block"> 潮汕文化•岭海名邦探究(下集)</p> <p class="ql-block">我们老年文旅团一行32人跟随着地接导游穿过广济门城楼,走进潮州古城。骄阳之下,凤城乐土“东门街”人海如潮,摩肩接踵,热闹非凡,其业态涵盖旅游文创、观韩酒店、官塘龙兴牛坊等传统商铺,明清中式石牌坊与两侧南洋风味的骑楼相互映衬,中西合璧独特的侨乡风貌跃入眼帘。潮州古城,别称凤城,历史上是潮汕地区的商贸与行政中心,牌坊街则是潮州千年文脉的活态长廊。我们在东门街上见到的第一座牌坊是“悬光洊锡”,上书“明资善大夫,累封兵部尚书翁玉”。其实翁玉是明朝年间揭阳鮀江(今汕头市金平区)一位乡间颇有名气的宿儒,他品德高尚、学识渊博且对子弟家教甚严。尽管翁玉才华横溢,但他并未走上科举仕途之路。直到其子翁万达官至兵部侍郎时显贵,有人想通过他找门路走捷径,但翁玉一概严词拒绝,保持了清廉的晚节,而获得“明资善大夫、兵部尚书”的封赠虚衔。翁玉的事迹和品德,使得他在逝世后得以“御葬”,并建立起一座体现古代礼制的三门古牌坊。树牌坊是旌表德行,承沐恩泽、流芳百世之举,为古人一生中所追求最高荣誉的制度。牌坊旌表的具体表现形式包括立牌坊和赐匾额二种。立牌坊多是历代官府为表彰忠孝节义、名臣功绩、科举功名的人,通常建在热闹的大街上或受表彰者的住宅前以示荣耀,形成了“刻在石头上的潮州文化史”‌。赐匾额则悬挂在显眼位置,标明受表彰者的身份和事迹。</p> <p class="ql-block">旌表制度起源于晋代,并在隋唐时期逐步完善,成为封建社会重要的文化现象。牌坊街上的每一座牌坊都承载着一段尘封的历史,静静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它不仅展示了潮人忠孝节义的功成名就,还融合了潮汕地区传统的工艺美术,比如:木雕、金漆画、壁画、潮绣等独特题材。树牌坊旌表制度,既满足了古代潮汕民众对建筑装饰的审美需求,又可用于社会风气的“助人伦、成教化”,以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p><p class="ql-block">走不得百步,又见到第二座牌坊“七贤坊”,‌上镌刻着:“嘉靖甲辰同榜进士林光祖、章熙、黄国卿、郭维藩、陈昌言、苏志仁、成子学”七位杰出的进士‌。这些进士来自于潮汕地区各县区,他们在明代担任过各种官职,如林光祖,曾任广西副使,今潮安庵埠人;章熙,官广西令事,来自今湘桥区凤新街道西塘乡人;黄国卿,官福建按察使,今揭阳人;郭维藩,官至临安府知府,也是今潮安庵埠人;陈昌言,官福州同知,今揭阳人;苏志仁,吏部主事升广西佥事,今潮安县凤塘镇鹤陇村人;成子学,曾任御史苑马寺卿,今潮安龙湖人。这座牌坊见证了明代潮州籍同榜进士的辉煌,因他们的卓越贡献和学术成就,而被后人尊称为“明代潮州前七贤”。这座牌坊的坊额题署为原构件,书法水平极高,是潮州牌坊街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牌坊街,是潮州古城牌坊最为集中的路段总长1948米,其中东门街为206米,太平路1742米。转过东门街便是太平路。牌坊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太平路在宋代已是潮州城最繁华的中轴线,以南北走向贯穿城市重要建筑,体现古代“择中而立”的营城理念,强调居中天下以统御四方。元代致和元年(1328年)发现“太平”石碑,奠定了“太平路”名称渊源,俗称“牌坊街”。明清时期,太平路达到鼎盛,曾立牌坊43座,平均每35米一座,被誉为“牌坊城”‌。根据史籍记载,清末民初,具有南洋建筑风格的骑楼建筑引入广东,太平路、东门街也渐次改造成为骑楼式的商业街,并与明、清石牌坊共存,形成了国内独特的历史文化街区,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在此期间,太平路共有明、清石牌坊39座,其中明代建筑有34座,建于清代的有5座;最早的石牌坊建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是为御史许洪宥建的“柱史”坊。最迟的牌坊则建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是为直隶总督郑大进所建的“圣朝使相”坊。时至1949年10月,潮州城共有牌坊39座,其中太平路19座,义安路3座,其他街巷13座,金山、韩山4座,引自存档《潮州古牌坊一九五○年实录》。现博物馆保存的牌坊照片中,太平路为17座,缺“头亭”的“两浙都运坊”和已倒塌的“百岁乡宾坊”;义安路2座,缺“恩深粤海坊”,印证上述数字是准确的。此后,由于历史上众所周知的原因,石牌坊全部被拆除。</p> <p class="ql-block">自1986年12月潮州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后,随着省、市名城办专门机构的建立和人们对历史文化认识的提高,修复牌坊街开始提上议事日程,但限于主客观条件尚不具备当时未能实施。进入21世纪以来,在发展第三产业“旅游旺市”政策的策动下,潮州古城墙、东门城楼、广济桥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动工,修复牌坊街再次浮出水面,已成为国家级名城建设的重要项目。2004年4月,在潮州市政府的重视下,得到海内外华侨和侨眷的热心支持,牌坊街修复工程开始动工。至2007年底基本完成,共修复古牌坊22座,其中太平街20座、东门街2座。在修复工程中,采取按“原址、原貌”、“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进行修复。但由于22座牌坊中只有17座有照片存档,而且历经半个多世纪的环境变动和对布局合理的考虑,因此“原址、原貌”只能是原则上的多数原构件。透过潮州牌坊街这条“中轴线”,逐步修复建成一个风格多样、内容丰富,并能充分反映潮州历史文化、建筑风貌的人文环境及经济生活的文化旅游中心区。2009年10月1日,修复工程竣工并正式对外开放,牌坊街成为与广济桥齐名的标志性景点,也是国内最大规模的古牌坊街。目前,古城景区分为传统文化街区、旅游精品特色产业街区、 民居客栈街区、小吃一条街、 娱乐休闲街区等五大个功能区,成为潮汕地区旅游观光的重点景区。</p> <p class="ql-block">此外,在太平路甘露坊附近还有一处被雪藏的景点——现存全国四大开元寺之一。潮州开元寺,前身是“荔峰寺”,始建于唐代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因唐玄宗诏令:全国十大州郡以年号“开元”命名修建而得名。潮州开元寺建筑保留唐代主体格局,并融合宋元明清建筑艺术风格。建筑共有四进,分别为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中轴线为照壁、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王佛楼;东侧为客堂、地藏阁、斋堂、不俗经堂、祖堂;西侧为方丈室、观音阁、慧业堂、僧舍、诸天阁,形成一个庞大的四合院式建筑群,总占地面积11031平方米。该寺院场地宽敞、圣像庄严、文物众多,是“粤东第一古刹”和岭东佛学院所在地。有“百万人家福地,三千世界丛林”之美誉。198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对外开放的寺院。2001年,成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潮州古城中心是一个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特色小吃等为一体的独特文化古街。复旧如旧的牌坊街还算是古色古香,春末夏初白天不热,悠闲走走还是非常不错的,周围也有不少凉茶铺、民俗舞台、牛肉火锅啥的。逛累了到凤凰茶馆坐下来喝点潮汕正宗功夫茶,听听民俗舞台备受瞩目的潮剧。我们在牌坊街郑厝巷店一边喝茶一边听戏,贵宾似的畅享慢节奏生活的惬意:茶香枭枭中,益气润肺、提神醒脑。看那茶叶在水中翻腾,恰似人生的波澜起伏,终归平静。听那潮剧和民俗音乐,唱腔婉转细腻、旋律优美动听、节奏灵活多变,粤语韵味浓厚。寻找内心的宁静与淡泊,品味生活的真啼,是对生命本质意义的深刻理解。</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进入到本次潮汕文旅活动的尾声,老年旅友们决定饱食一餐潮州菜。傍晚6时,我们来到梅花潮州菜馆,这里中午刚接待过新加坡潮汕华侨旅游团,菜馆场地宽阔气派豪华。潮州菜,作为广东菜三大流派之一,起源于潮汕地区,历经千年发展,不仅承载着潮汕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以其独特的风味和精湛的烹饪技艺,在中华美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那么,潮州菜究竟是什么味道?有什么样的莱肴能代表潮州莱的精致工艺和独特风味?让我们一同来探寻。</p><p class="ql-block">老年文旅团32人占据三桌,根据菜单我们点了潮州十大名菜中的五道名菜,以及潮州家常菜等:潮州卤水鹅,是用饶平狮头鹅,以特制卤水先猛火后慢火卤制,肉质厚实且卤香浓郁,是潮州宴必备菜肴。潮州生饮鱼,选用鲜鱼清蒸,原计原味,肉质鲜嫩,展现潮菜“以鲜为魂”的理念。豆酱焗青蟹,活蟹配普宁豆浆砂锅焗制,酱委渗透蟹肉,咸鲜中保留蟹的原味,凸显潮菜“重味不掩鲜”的特点。冬瓜雕花为盅,内盛多种食材炖煮,造型吉祥,清淡解腻。海霸王牛肉丸,牛肉原料采用异地养殖后本地去水黄牛,配合仿手打工艺提升肉质细腻度。‌‌生菜虾仁,是一道潮州家常菜,生菜洗净后控干水撕成块;虾仁去头部、外壳、虾线和虾肠;加入蚝油、食用油、生炒青红辣椒,适量盐、鸡精与八味酱增加风味,造型美观且口感酸甜鲜嫩。</p> <p class="ql-block">该菜馆的厨师动作真快,不过15分钟我们所点的菜便陆续上桌。潮州菜的味道,是清鲜本味的极致追求。潮汕地区依山傍水,物产丰饶,丰富多样的食材为潮州菜奠定了坚实基础。这里的人们遵循不时不食的原则,在合适季节选用当季最佳食材。就像潮州生饮鱼,简单将鱼抹盐煮熟,晾凉后蘸普宁豆酱食用,鱼肉的鲜嫩、胶韧在口中分明呈现,天然甜美,海韵十足却无丝毫腥味,尽显食材本味。又如潮州卤水鹅,鹅放血时不碰水,起皮后块成薄片,略微风干,口感爽脆清甜,再配上姜丝、酸杨桃等丰富配料,蘸豆酱油或梅膏酱,毫无腥气,鲜美至极。潮州菜烹煮讲究火候,调味少盐少辣,力求呈现食材最纯粹的味道。诚信是金字招牌:诚为立身之本,信为立业之基。</p><p class="ql-block">享用豪华晚餐圆了穷游梦,后投宿柏曼酒店•潮州牌坊街人民广场店。3月23日这一天,我们老年文旅团从早上8时起到晚上8时止,游览汕头小公园→韩文公祠→潮州古城→牌城街等景区,整整12小时总共步行了63783步,相当于一天走了22.32公里,超过了古稀老人锻炼身体安全<span style="font-size:18px;">运动</span>的范畴。尽管潮州市湘桥区的夜景美得令人心醉,但是实在太累了,沐浴后倒头便睡,一觉睡到自然醒。</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3月24日)早上,是我们老人赴潮汕文旅团的最后一站——广东省古村落•龙湖寨景区。从湘桥区到龙湖古寨景区18公里,大巴车行半小时就到了龙湖古寨。上前看时,只见古寨的门楼上张灯结彩,仅容一二人出入的寨门书有“龙湖"红底金字。寨门前,一颗大榕树枝繁叶茂树绿阴浓,寨墙上掛满了各种牌匾,透过寨墙可见古寨内传统的白墙黛瓦。地接导游介绍说:“龙湖古寨,是一座现代活化利用的历史文化遗产,最近几年才融入文化旅游。……明嘉靖年间为抵御倭寇而修筑的寨墙,形成南北两个寨门。”</p><p class="ql-block">龙湖古寨,位于潮州市潮安区龙湖镇,地处韩江中下游西岸,占地面积1.5平方公里,始建于南宋,兴盛于明清,是潮汕地区历史变迁的见证者。古寨以“三街六巷”的布局而闻名,现存100多座古建筑,融合宋元明清各时期的建筑风格,被誉为“潮州古建筑博览”和“府第文化博物馆”。古寨整体按“九宫八卦”规划,中央直街贯穿南北,东侧上东门街、下东门街等三街;西侧分布五宫巷、隆庆巷等六巷,形成工整的聚落格局。古寨历史上作为韩江的古出海口,曾是潮汕的商贸重镇,孕育龙湖酥糖、竹灯笼等特色手工艺。2012年入选“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2024年入围“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关注案例”。</p> <p class="ql-block">进入古寨游览体验,景区细窄小路的“中央直街”由北向南蜿蜒数里,走在古老石板路上,时光仿佛倒退了百十年前。沿街道路两侧的名宦府第和商贾富绅豪宅鳞次栉比,宗族祠堂星罗棋布,历史悠久、文化传统、源远流长,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古寨内建筑群呈帶状分布着各种商铺、文翰第、明经第、进士第、宝树世家、江夏世家、许氏宗祠、黄氏宗祠、婆祠、大振公祠、方伯第、探花第、状元井等建筑密集而有次序地排列着,浓厚的学术颁围并散发出乡土气息。古寨内多元建筑风格,保留着线条洗练的宋式建筑,简约的明式宅第,以及精雕细刻的清代府邸。譬如:“进士第”、“阿婆祠”、“许氏宗祠”等建筑,聚集了木雕、石雕、嵌瓷、彩绘、灰塑等潮汕民间工艺精华,构成古寨建筑群极具观赏性。据载明清时期,龙湖古寨便是人文荟萃之地,培育了刘子兴、许洪宥、成子学等众多人杰,出过进士53名,举人100多名,延续了韩愈“延师兴教”的文脉。南宋至明清时期,因韩江码头贸易繁荣,古寨内富商大多从事盐业、陶瓷和丝绸贸易,腰缠万贯筑建有100多座明清豪宅,形成“三街六巷”商业格局。古寨内的商贾富绅当属许氏家族、黄作雨家族和其他富绅,包括进士第和方伯第等,也是盐商、丝绸商所建。</p> <p class="ql-block">方伯第,位于龙湖古寨隆庆巷中段,坐北向南,是明朝中期广西左布政使刘子兴的故居,因其官阶“一方之伯侯”而得名“方伯第”‌。刘子兴明嘉靖二十年(1514年)辛丑科进士,后任浙江临海县知县,历任兵部主事、福建按察使、官至广西左布政使,后托病退居乡里。方伯第,始建于明朝中期,现存建筑为刘子兴裔孙、侨商刘正兴于1919年重建,1923年建成。建筑为“四进一后包带后花园”的布局,融合了潮州民间工艺的石雕、嵌瓷、彩绘,与法国西洋元素的瓷砖、灰塑安琪儿等,形成中西合璧极具观赏价值‌。方伯第作为龙湖古寨“潮汕民居建筑博物馆”的代表性宅第,展示了岭南建筑艺术风格与“为官要一路清廉”的家风文化成就,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阿婆祠,位于龙湖古寨中央直街的北段,坐西朝东,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约为1670年),是清富商黄作雨为其生母周氏所建。周氏是黄家的妾室,按封建礼法死后是不能进宗族祠堂。黄作雨出于对母亲的敬重突破礼法,毅然斥巨资在其祠堂傍另建起一座比黄氏宗祠更加宽大气派的“婆祠”,以告慰生母的在天之灵。为一名普通女性立祠堂,在潮汕地区绝无仅有,如今前往婆祠参观的游人络绎不绝。阿婆祠是古代建筑的典范,承载着对传统礼法挑战的历史记忆,是理解潮汕文化不可多得的窗口,成为研究潮汕女性历史与潮汕建筑艺术的珍贵实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p><p class="ql-block">许氏宗祠,位于龙湖古寨中央直街南段,坐西朝东,始建于明朝成化十六年(1470年),并在明末清初进行了扩建和重修。许氏宗祠占地面积为1127平方米,是龙湖古寨内规模最大的建筑。宗祠建筑的格局方正对称,气势宏伟,雕刻精美,充分展现了潮汕深宅大院的恢弘大气。它分为四进,第一进门楼连过厅,第二进仿学宫大门,第三进为明序堂,第四进为著存堂。庭院深深,每一进都充满了书香四溢与阅享人生,祖德浩荡绵世泽,宗德无疆裕后人,令人叹为观止。许氏宗祠柱史门第,儒学家风,是潮汕地区不可多得的建筑瑰宝,无论是其建筑艺术还是历史价值,都值得我们每一位游客前来探访。</p> <p class="ql-block">潮汕文化系列结束</p><p class="ql-block">文字创作:曾敖林</p><p class="ql-block">原创时间:2025年4月8日</p><p class="ql-block">校勘定稿:曾敖林</p><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曾敖林手机自拍</p><p class="ql-block">美篇制作:曾敖林</p><p class="ql-block">制作时间:2025年6月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