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字:枯枝朽木</p><p class="ql-block">美篇号:308200252</p><p class="ql-block">图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致谢原创者)</p> <p class="ql-block"> 1976年的冬天格外寒冷。刚满18岁的我,怀揣着高中毕业证书和"好男儿志在四方"的豪情,在乡亲们的锣鼓声中,踏上了西行的列车。车窗外的景色由郁郁葱葱的江南水乡,逐渐变成了茫茫戈壁,最后定格在白雪皑皑的天山脚下——祖国西北边陲新疆,我的军旅生涯将在这里启航。</p> <p class="ql-block"> 新疆这片占祖国六分之一面积的广袤土地,以它特有的方式迎接着我们这些新兵。初到鄯善县驻地,我被这里的一切震撼:无垠的戈壁在阳光下泛着金光,远处的天山巍峨耸立,湛蓝的天空仿佛触手可及。但很快,严酷的环境就给了我们这些南方来的小伙子一个下马威。</p> <p class="ql-block"> 经过三个月的新兵集训,我被分配到雷达兵八连。然而命运给我们开了个玩笑——由于团部扩建需要,我们连队被临时改编为基建工程兵。从手握雷达操作手册到肩扛水泥沙石,这个转变让许多战友一时难以适应。</p><p class="ql-block"> 新疆的天气就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冬季施工时,零下三十度的严寒让一切都凝固了。记得有一次运输砖块,我们坐在解放牌卡车的敞篷车厢里,呼啸的北风裹挟着雪花扑面而来。到达目的地时,我们的眉毛、睫毛都结满了冰霜,手指冻得失去了知觉。而到了夏季,戈壁滩变成了一个大烤炉,地表温度常常超过50度。搅拌水泥时,汗水刚渗出就被蒸发,只在军装上留下一圈圈白色的盐渍。</p> <p class="ql-block"> 最难忘的是抬预制板的日子。当时施工条件简陋,所有建材全靠人力搬运。一块预制板重达四五百斤,需要七八个人合力才能抬起。我们喊着号子,一步一顿地走在用竹板搭建的临时阶梯上。肩膀磨破了皮,腰酸得直不起来,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至今我仍记得战友们搭在我肩上的手掌的温度,记得我们齐心协力时那震天的号子声。</p><p class="ql-block"> 连队党支部很快发现了战士们的思想波动。支部立即召开"三会":先是班以上干部会议分析问题,接着召开党员大会动员表率作用,最后举行全连军人大会鼓舞士气。连长动情地讲述八连在昆仑山上"风吹石头跑,氧气吃不饱"的光荣历史,那些故事像火种一样点燃了我们心中的斗志。</p> <p class="ql-block"> 我被指派负责采写工地上的好人好事。每天收工后,我顾不上休息,挨个帐篷采访记录战友们的感人事迹。第二天,这些故事就会出现在连队的黑板报上,或是变成朗朗上口的"饭堂稿"。看到自己的事迹被表扬,战友们干得更起劲了。渐渐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在连队蔚然成风。</p><p class="ql-block"> 1978年10月,历时两年的团部扩建工程终于竣工。在表彰大会上,我们八连荣获"营建施工先进连"称号,我和12名战友分别被评为"劳动模范"和"先进个人"。捧着沉甸甸的奖状,我的眼眶湿润了——这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对我们七百多个日夜艰苦奋斗的最好见证。</p> <p class="ql-block"> 同年年底,我们连队换防至北疆吉木萨尔县,终于回归雷达兵的本职工作。然而新的挑战接踵而至:由于两年基建耽误了专业训练,我的雷达操作技术远远落后于同年兵。但我没有气馁,把压力转化为动力。除了正常的值班训练,我坚持每晚自学两小时雷达理论,遇到不懂的就虚心向战友请教。半年后,我的专业水平终于赶上了大部队。</p><p class="ql-block"> 1979年是我军旅生涯的丰收年。2月,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6月,因表现突出被任命为记录班班长。站在哨位上,望着雷达屏幕上闪烁的光点,我忽然明白:这两年的基建经历不是耽误,而是最好的磨练。它教会我的不仅是吃苦耐劳,更是在任何岗位都能发光发热的适应能力。</p> <p class="ql-block"> 五年军旅生涯,我从一个懵懂的农村青年,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解放军战士。新疆这片土地给予我的,不仅是强健的体魄和坚韧的意志,更是一生受用的精神财富。如今虽已离开军营多年,但每当夜深人静时,我总会想起戈壁滩上的朝阳,想起天山脚下的哨所,想起战友们并肩奋斗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 大美新疆,我的第二故乡!我时常梦回那片热土: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哈密的瓜香飘万里,喀纳斯的湖水碧蓝如洗......我向天山许下诺言:有生之年,一定要带着家人重回故地,看看当年我们亲手建设的营房,尝尝炊事班老王做的拉条子,在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告诉年轻一代:这里,曾有一群年轻人,用青春和热血书写了对祖国的忠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