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四景车大赛会原貌探识》之三:四景车大赛会不是“赛车会”

草实

<h1><b>古四景车大赛会原貌探识</b><br><br></h1><h5>作者 曹新广</h5><br><h3>二、四景车大赛会不是“赛车会”</h3><br><h3> 近些年来,伴随着北社村四景车的恢复再现,特别是伴随北社村大赛会的恢复尝试和四景车大赛会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谈论和宣传、介绍四景车大赛会的人增多,其中有不少人想当然地把四景车大赛会说成是“赛车会”,意思是说四景车大赛会是一场四景车比赛。还有人煞有介事地解释说:古四景车大赛会的每次会上,都要有出自不同村社的四辆四景车参会,目的就是比赛谁家的四景车美观漂亮办得好。这完全是一种误解误读,是对四景车大赛会的错误宣传和介绍,根源在于对“四景车大赛会”中这个“赛”字的理解错误。<br> “赛”这个字,最早的含义是“报”,即酬报神明的意思。后来才增加了其它意思。“比较优劣”的意思是后来增加的。在《辞源》中,“赛”这个字有好几种意项,第一种就是“旧时酬神称赛”,第二种才是“比优劣定胜负”。关于“赛社”“赛神”“赛会”这些词语,《辞源》是这样解释的:赛社——一年农事既毕,陈酒食以报田神,聚饮作乐;赛神——还愿,酬神,后称赛会;赛会——用仪仗、箫鼓、杂戏迎神,称赛会。三个词语大同小异,这里边的“赛”,都是酬报神明的意思,而绝没有“比赛”“比优劣定胜负”的意思。</h3><h3> 在从长子县发现的上党古赛写卷《赛上杂用神前本》所著录的《听命文》中,也对“赛社”“赛会”中的“赛”有过解释:“夫赛者,所以报天地生成之德,而乐享丰年之庆也……盖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之所赖,莫外五谷;谷之得熟,不过东作西成。东作之事,乃人力所为,西成之功,实神明之赐。既享大有之利,敢忘降福之由?于是琴瑟击鼓,迎迓诸神而报赛焉。”</h3><h3> 从古四景车大赛会的具体活动内容和日程安排中,也可以明显看出,“赛”的意思是“酬报”神明,而不是四景车比赛。一般情况下,古四景车大赛会会期六天,六天时间又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请神阶段,共用两天时间。其中第一天是“下请”,即拜托当地土地神向所请诸神发出既定时间前来本村庙宇享赛的邀请;第二天是“迎神”,即举行迎神仪式,迎接所请诸神到达本村庙宇享赛。其中途要到既定的圆神场地——“圆神地”举行既定的圆神仪式;圆神仪式之后进驻赛会主办村庙宇。第二个阶段是“献赛享赛”阶段,共用三天时间。即在赛会主办村庙宇内连续举行三天献赛享赛仪式,向请来的诸神献赛三天。其中第一天(即会期第三天)称“头场”,也称“头赛”;第二天(即会期第四天)称“正场”,也称“正赛”,第三天(即会期第五天)称“末场”,也称“末赛”。第三个阶段是“送神”,即献赛享赛仪式完毕后,举行欢送诸神起驾还宫仪式。通常在会期的第六天进行,也可在会期第五天献赛享赛结束后接着进行。在这三个阶段中,四景车只是在第一阶段的第二天参与活动,即只参与北社村东上圆神地(总圆神地)、赛会主办村圆神地两场圆神(也称“完神”)活动和从东上圆神地到本村圆神地的转场游行。当赛会主办村圆神地的圆神仪式完毕后,四景车即可以拆卸收拾离场了。这一点在《西社河东赛本》“本社赛写外四社神转底稿”一节中有明白交待。当然,四景车虽只有一天时间的出场和参与,也应该算是大赛会之“赛”的一种内容和形式,也是“赛”的一个项目。但这个“赛”,是“酬报神明”之“赛”,而绝非“比赛”之“赛”。</h3><h3> 从现在发现的有关古四景车大赛会的文献资料中,没有发现一丝关于四景车之间,相互比赛论胜负、比优劣的信息。《黄池阴阳古赛资料》中,有一篇道光年间面对五村社的“预白文告”写作样本。在这个样本中,有一句可作为赛会主办者对参会四景车办车标准提出要求的话:“车楼固要彩色新鲜高昂如一”。在现在发现的有关古四景车大赛会的文献资料中,关于四景车质量要求的表述,仅此一句而已。从这唯一的质量标准要求中,完全看不出其中有任何鼓励比赛和竞争的意思。在《西社河东赛本》中,四景车在赛会上的全部活动过程,记载得非常简单明了:即在五社八村总圆神地内“车转三遭”,然后按“先车次楼再次马”的惯例,“挨次序而行行至本社(当年赛会主办村社)圆神地内”再“车转三遭”,之后便“方可拆毁”了。从这个过程中,自然也看不出有什么组织“比赛”的安排和因素,也看不出任何车与车之间展开比赛的用意和表现。从赛会主办者给予四景车办车者的待遇上来看,《西社河东赛本》明确记载:赛会举行之前,赛会主办社要请四个出车村社的办车者吃酒,“车酒二十分”,即每辆车可吃酒20人天(次),意思是说每辆车可分两天总共派出20人参加吃酒,不管哪个村的车,车车平等,没有区别;迎神日圆神仪式最终完毕后,主办村要向各车赠送“上坡酒”,“每一车赠黄酒三十个”,车车一样(西社赛有此例,河东赛无);正赛日四车吃回香酒,“每一车白酒十五斤,黄酒三十斤,每一车计五荤五素二十碗,荤净烧肉十碗,素者油煮豆付两碗,杂菜丸子两碗,瓜条两碗,藕两碗,粉两碗,每一车点心二十分,每一分四个”。总之,所有各项待遇,车车一样,没有任何不同。可见,车与车之间没有优劣胜负之区分,不涵竞争“比赛”之意。</h3><h3> 在近年关于四景车大赛会的传说和介绍中,还有一种“跑车会”的说法,意思是说大赛会上众人会拉着四景车快速地奔跑。其实,在古四景车大赛会上,四景车是不可能快速地奔跑起来的。因为古四景车大赛会不具备让四景车快速地奔跑起来的条件。</h3><h3> 首先是不具备场地条件。在古四景车大赛会上,四景车仅仅活动在两块圆神地内和两块圆神地之间的道路上。其中北社村东上圆神地(古称吴家圪㙮地)按清朝时的说法有十二亩大小,按现在的“亩”说不足十亩。在这样大小的一块田地内,摆放下至少二十四架神楼、二十四匹神马,还有成群的旗队、牌队、伞队、报食的骡队和人员众多的乐户队伍及其他人员,必然要占去中间位置相当大的部分面积;在剩余的面积内,四辆四景车前后一溜排开,总共差不多要有百米来长,要围绕着摆放在场地中央的神楼等“车转三遭”,有可能跑得起来吗?显然是不可能的。直跑,场地不允许;转着弯儿跑,四景车本身不允许。在总圆神地尚且跑不起来,在各村的圆神地会跑起来吗?各村的圆神地会比总圆神地更大更宽畅更便于奔跑吗?请注意:《西社河东赛本》上的说法是“车转三遭”,在总圆神地和本村圆神地都是“车转三遭”,从这个表述中看不出必然或必须快速奔跑的意思。设想一下,在那样的场地条件下,十四、五米高的四景车,能相对缓慢地绕场转三圈,恐怕都绝非轻而易举之事,何谈快速奔跑呢?圆神地奔跑不成,转场的路上能奔跑起来吗?过去的道路状况,可远不是今天的公路、马路。当年当地所谓的车路,就是可以勉强行走铁脚(铁轮)车的土路,路面狭窄坑洼,路线多弯多坡,车宜走不宜跑。况且从东上圆神地到东河村、常家村、西社村、鼎留村,都要翻越近百米的深沟,都要下大坡,上大坡。即使从东上圆神地到北社村、南社村、河东村、下社村,虽说距离稍近且不必翻越深沟,但路途也相当崎岖难行。为了举办大赛会,每年四景车转场的道路,都要提前专门开修。《西社河东赛本》中就有西社至河东,河东至南社、南社至东上圆神地,各段道路维修分工的专门记载。可想而知,在这样的道路上,高达十四米余、极易失去平衡、一不小心就会倾倒的四景车,能在众人的努力维护下安全移动,慢慢地到达目的地,就很不容易了,哪里能有奔跑起来的可能呢?况且,游行队伍中不光有四景车,还有神楼、神马,还有报食的骡队,还有旗队、牌队、伞队、鼓队,还有边走路边表演流对戏的乐户队伍,怎么可能奔跑起来呢?如真的奔跑起来,不乱套了吗?</h3><h3> 其次从前的四景车本身的设施条件也不允许奔跑起来。据《下社常家传帐》记载,古四景车“一辆车用大牛二个,小牛两个,右绳二条,左绳二条,车后有大绳二条。”左绳和右绳是为掌控车身左右平衡防止倾倒而设的。车后有大绳两条,是专为防止车走快而设的。因为车速快了,会加大掌控车身左右平衡的难度,容易导致车身失去平衡而发生倾倒事故。特别是下坡的时候,四景车自身没有刹车设施,拉车的牛也不带阻车的套具,全靠众人使劲拉扯车后的两条大绳发挥刹车作用,从而稳定行车速度。车前只有“大牛二个,小牛两个”,没有用于人拉的大绳。之所以没有,是因为不需要。四景车车身并不重,又不需要快速奔跑,一般速度的行走,即使上大坡,用“大牛二个,小牛两个”拉动也足够了。所以,车前没有用于众人拉动的大绳。由此可见,古代的四景车在设计上就没有快速奔跑的考虑,所以没有加力快跑的设计安排,实际上也不具有快速奔跑的可能。 </h3><h3> 事实上,无论“赛车会”,还是“跑车会”,都是没有见过古四景车大赛会的人才有的说法。古四景车大赛会停办后几十年间,各地的赛社活动均处于停办状态,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赛社之事几乎无人敢公开提起,人们几乎没有机会再把“赛”这个字与“酬报神明”的意思联系在一起。人们日常生活中寻常可见的与“赛”字联系在一起的事,就是各类“比赛”“竞赛”,比如体育比赛、文艺比赛、生产竞赛、技术竞赛等等。人们见到和用到的“赛”字几乎只有“比优劣胜负”这一种意思。所以,当这样的人们突然遇到“大赛会”这个说词时,习惯性地望文生义,就把“赛”字理解成了“比赛”“竞赛”的意思,所以四景车大赛会就被想象成了“赛车会”。</h3><h3> 至于“跑车会”,更是现代人联想出来的。现代人见惯了会跑的车,自然而然地认为:既然是车,总是要跑的。在现代人的意识里,没有不会跑的车,不会跑还叫什么车?1980年代北社村恢复重造的新四景车,与古四景车相比,在设施上有个显著的改变:车前有了供众人拖拉的两条大绳,车后的却没有了。这是新四景车为适应“奔跑”需要而产生的变化。由于要加力快跑,所以车前加了两条大绳,可供几十人一起拉动。由于不再到崎岖不平的道路上去,也不再有下大坡的情况,不再需要刹车,所以车后的大绳便不再有需要。北社村恢复重造新四景车若干年后,为了实现想象中似乎有,但实际谁也没有见过的“跑车”愿望,选择了近村最大最平整——被当年的圆神地要大几倍的地块儿作为“跑车”场地,敲锣打鼓、欢呼雀跃地举行跑车活动。那可能是历史上首次名符其实的四景车“跑车”活动,与赛会、迎神、圆神等等均无关,是纯纯粹粹“跑车”。由此,“跑车”作为四景车活动的一个专用名称,从而人所共称。但四景车“跑”的效果并不如所愿。摆开架势,牛牵人拉,用足气力,但毕竟只是牛牵人拉,速度有限,耐力也有限,跑不了多少步,也跑不了多长的距离,充其量算是一个跑的架势,一个跑的阵势而已。此后,北社村的四景车曾多次到县里去跑,到市里去跑,跑的效果都大体一样,不过是一次在外人眼前的表演或展示罢了。</h3><h3> 在北社村一带的方言中,“跑”字有时可以代替“走”字使用。如“走路”“走道”就常说成“跑路”“跑道”。如此说来,无论是过去的四景车,还是现在的四景车,其行走都可以说成“跑”,其行动都可以称作“跑车”。从这层意义上说,把古四景车大赛会别称为“跑车会”,也是说得过去的。但无论如何,都不可把古四景车大赛会理解为“四景车比赛大会”。</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