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包子,顾名思义就是用面皮包裹馅料蒸制而成的食品。据说是由三国时期诸葛亮发明的,最初称为“蛮头”。至于为什么叫“蛮头”,没有文字说明。就跟武大郎卖烧饼,明明是卖的馒头,却非要吆喊“卖炊饼”,名称不同摆了。那会的“蛮头”主要用于祭祀,后演变为百姓喜欢的日常食品。</p> <p class="ql-block"> 包子按馅料区分,有荤馅、素馅和豆沙馅三种。按面皮区分有死面和发酵面两种,我们常吃的是发酵面皮,这种面皮松软,口感好。杭州的小笼包、天津的狗不理、新疆的烤包子、东北的大包子都是发酵面皮。死面皮筋道,适合做灌汤包。我喜欢吃包子,尤其是早餐,一屉小笼包,一碗稀饭,再加一碟小咸菜,这是我的最爱。几十年来,全国我走过不少地方,只要早餐有包子,其它我就不会要了。</p> <p class="ql-block"> 我最早吃的最有名气的是天津狗不理包子。说来话长,我上中学的时候,我父亲所在的冶金单位叫六九八五矿,归天津市管,我们的户口都是天津户口。虽然是天津户口,但我们离天津市区很遥远。矿上的年轻人大多都是刚毕业的天津学生,因为年龄相近,寒暑假和他们近距离接触的机会较多。他们说的最多的就是天津大麻花、耳朵眼炸糕、狗不理包子,时不时的还咋吧咋吧嘴,好象这些吃的就在眼前。天津大麻花、耳朵眼炸糕、狗不理包子也就是从这时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了。</p> <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初,我参加工作第一个星期天,就专程坐公交车去了一趟天津。我所在的单位是华北油田,离天津有150多公里,坐公交车也就三元钱。到了天津又坐市内交通车,辗转到了狗不理包子店。狗不理包子店是仿古建筑,二层小楼,里面是坐无虚席,需要排队等候。我一边排队,一边呼吸着狗不理包子的香味,心情很激动,我期盼已久的狗不理包子终于要吃到了。那会狗不理包子店还是亲民的,十元钱,四个包子,一碗蛋花汤,两碟小凉菜。包子做的很精致,面皮柔韧,汁多味鲜,包子的褶均匀分布,收口处酷似一个小菊花,让人爱不释手。</p> <p class="ql-block"> 去年十月份,我有一个在天津的同学,他孩子结婚邀请我们去参加,闲时我和我爱人又到狗不理包子总店去了一趟,大门紧闭,昔日的门庭若市如今已变得慌无人迹,只有对面一家维族朋友放着新疆的乐曲,不停的吆喝着:烤羊肉包、烤羊肉包,好吃的很。这真是莫大讽刺,一个有着160余年历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成为“天津三绝”之首的狗不理包子竟无人问津了,这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我问出租车司机,他告诉我狗不理包子这些年一直追求高大尚,老百姓吃不起,大款又不能总用包子招待客人,所以就成现在这样了。唉,狗不理跑偏了。</p> <p class="ql-block"> 新疆的烤羊肉包绝对是名吃,最正宗的要属和田了。在新疆工作期间,我曾专程到和田去吃烤羊肉包。烤羊肉包子是烤熟的,包子包好后,放进烤炉,烤熟的包子焦黄焦黄的,放进盘里凉凉,再一点一点掰开,放进嘴里,棵粒状的羊肉丁拌着“皮牙子”味道鲜美。这种包子只能热吃,凉了,馅就变成白的了。还有,烤羊肉包子年轻人喜欢吃,年纪大的、或牙口不好的,嚼着费劲。这么说吧,我喜欢吃羊肉,烤羊肉包子只能吃个新鲜。</p> <p class="ql-block"> 杭州小笼包名扬四海,但其发源地并不是杭州,而是浙江嵊州,嵊州人借着杭州的名气把小笼包推向了全国。如果再深挖,杭州小笼包源自北宋开封的灌汤包,在南宋时随皇室南迁至杭州,后经嵊州人改良,逐步变成了现代版的小笼包。</p> <p class="ql-block"> 杭州小笼包已遍布全国各个城市,味道也各不相同,杭州小笼包的真正味道究竟是什么样的?可能只有嵊州人知道。</p> <p class="ql-block"> 2009年的时候,我第一次去杭州,在西湖楼外楼饭店点了两屉小笼包、一只叫花鸡和一份西湖醋鱼。小笼包做的很精致,皮薄馅美,咬一口汤汁的鲜美顷刻间就征服了你的味蕾,让你欲罢不能,这也是我吃过的最正宗的杭州小笼包,其它地方的杭州小笼包味道也不错,与之相比那就差的太多了。</p> <p class="ql-block"> 杭州小笼包要做到皮薄馅靓是有秘诀的,做皮时面粉要用滚水烫熟,皮才软滑,若用生粉就会太干了。馅要有汁才好吃,但馅料有水分会很难包,配好后放进冰柜片刻,使油和水分都凝固才开始包,蒸熟后的小笼包就会鲜香可口。</p> <p class="ql-block"> 还有叫花鸡,外面是烧干的泥巴,服务员清除掉泥巴,里面是一张大荷叶,大荷叶包裹着一只整鸡,鸡肚子里塞满了佐料。泥巴敲碎,烤熟的鸡的香味扑鼻而来。这种香味是综合了烤与炖的味道,在这种味道里又隐约夹杂着泥巴烧焦的味道,非常接地气,真叫香。十几年过去了,我到太行水镇游玩,又见到了叫花鸡,那个味道就差远了。舶来品就是水货,是不能与真品相比的。</p> <p class="ql-block"> 开封是八朝古都,从某种意义讲也是包子的发源地。三国时期虽然有了“蛮头”,但为其更名为“包子”却是在宋朝。宋朝时期的开封达到了顶盛,成为世界最大的城市,史称东京。非典之前,我和朋友自驾游去过开封,在清河上明园区住了三天,开封十大美食排名第一的灌汤包让我记忆犹新。这里的灌汤包皮薄如纸,韧性十足,用筷子轻轻一碰,里面的汤汁随之晃动,包子皮上下轻微起伏,咬上一小口,再吮吸里面的汤汁,美味瞬间在口中四溢,仿佛把古都的繁华都吃进了嘴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灌汤包是国宴必不可少的美食,周总理宴请外宾总要教他们如何吃灌汤包。后因吃相不雅,吮吸汤汁时还会发出吸溜声,更有客人把汤汁溅到衣服上了,国宴就取消了这道美食。开封的水煎包也很有特色,在其它城市很少能吃到。水煎包和小笼包大小一样,在平底锅里码上包子,然后倒上混有面粉的浆水,盖上锅盖,点火加热,水烧干了,锅底有一层焦黄的锅嘎巴,锅嘎巴把所有的包子都连在了一起,这种连蒸带烙的工艺让水煎包上软下脆,吃起来别有风味。</p> <p class="ql-block"> 说起开封,我又想起了一个小插曲。清明上河园内有一尊李师师的雕像,有不少女游客在雕像前拍照打卡,我悄悄的问她们:你知道她是什么人吗?</p><p class="ql-block"> 回答:她是名人,很漂亮。</p><p class="ql-block"> 这一幕与我在杭州西湖看到的很相似,西湖的边上有苏小小的雕像,不少游客都在与之合影,不远处的秋瑾雕像却显得有些冷清。</p><p class="ql-block"> 这个小插曲时常困扰着我,我out了吗?</p> <p class="ql-block"> 东北的包子个大、皮宣、馅厚,吃着过瘾,两个包子就能吃饱。其独特的馅料搭配彰显出东北人的豪放性格,既有传统肉馅的扎实口感,也融合了山野菜、酸菜等地域食材。我去过东北多次,杀猪菜、小鸡炖蘑菇、东北大包子都是我必吃的,呆上一星期,各种馅料的包子都可以品尝到,保证不重样。任丘供应中区有一家东北包子店,开业三十年有余,包子的味道很好,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去吃一顿。不过,这家的包子不大,号称东北小笼包。</p> <p class="ql-block"> 我在西北吃过最奇葩的包子是土豆泥馅的,咬一口分不清是皮还是馅,除了有点咸味,我没有感觉到好吃。</p> <p class="ql-block"> 我感觉最好吃的包子是秦皇岛的海鲜包子。去年夏天,我和朋友去秦皇岛,吃饭的时候谁也没有注意到包子,眼睛盯着的都是海鲜,喝完酒吃主食的时候,每人一个包子不够吃,男士都吃六、七个,女士也吃四五个。回到任丘后,吃过的海鲜都忘了,唯有秦皇岛的包子让我们念念不忘。</p> <p class="ql-block"> 我们吃过的秦皇岛的包子形状有点古怪,即不像圆形的大包子,又不像两头尖的大饺子。我们吃的包子有点像蝌蚪,头圆尾尖,个头很大,两个小笼包也没它大,我给它起名叫蝌蚪包。蝌蚪包也是蒸出来的,皮是死面的,咬着很筋道,主要是馅好吃。</p> <p class="ql-block"> 昨天下午,我们一行十人开着三辆车直奔秦皇岛大馅蒸饺家常菜饭店,就是想吃这家饭店的海鲜蝌蚪包。点了一些海鲜,要了两屉海鲜蝌蚪包,结果吃了五屉。海鲜馅有大虾、皮皮虾、鲅鱼、海胆等。最好吃的是海胆馅,金黄色的海胆鲜味十足,咬一口那真叫爱不释口,不舍得吞咽。馅在口腔里咀嚼,鲜,美,“八百里自驾秦皇岛,吃海鲜大馅美味包”,值。</p> <p class="ql-block"> 二零二五年六月八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