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江华群华小学开展“探索红色文化</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教育思政课堂新路径”研讨活动</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6月6日,一场以“培根铸魂 启智润心——小学红色文化教育思政课堂有效路径探索”为主题的深度研讨活动在江华群华小学举行。本次活动由蓬江区林健敏艺术思政工作室进行指导,活动通过“课堂展示、评课议课、专题讲座与总结展望”四个环节,为提升红色文化教育实效性提供了新思路。</p> 红色课堂:从身边劳动者到南泥湾精神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活动伊始,范家瑜老师呈现了一堂生动的四年级道德与法治公开课《生活离不开他们》。课堂以“听声音猜职业”巧妙导入,引导学生关注平凡劳动者。随后,“最美劳动者推荐会”让学生发现身边榜样,“走进南泥湾的故事”则通过革命先辈自力更生的感人事迹,深刻诠释劳动的价值与精神传承。课程在“写一张感谢卡:最美劳动者,我想对你说”的真情表达中升华,红色基因润物无声地融入学生心田。</p> 思想碰撞:评课聚焦育人本质与资源活用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评课议课环节,多位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深入剖析课堂。陆满裕老师肯定了“从身边劳动者切入”的设计贴近学生生活;李颖瑜、冯倩盈老师分别就课堂互动与情感渗透提出见解。林健敏校长的点评直击核心:“判断一节思政课是否成功,要看是否走进孩子心里。我们要追问:学生是否理解了劳动的意义?教学目标是否指向‘知情意行’的统一?”她特别强调,“思政教育不是空中楼阁,要善于挖掘校园里、社区、家庭中的红色资源——比如家族史中劳动者的感人事迹、身边的党员教师榜样,让红色教育‘可触摸、能共鸣’。”</p> 策略引领:构建红色文化教育四维体系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后,李桂嫦副校长作《培根铸魂 启智润心——小学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施策略初探》专题讲座。她从时代使命出发,阐释红色教育的内涵价值与目标指向,并客观剖析当前学校思政教育实践的不足。针对性地提出“课程融合化、活动情境化、资源立体化、评价多元化”这一“四维”实施策略,使我们既见森林,亦见树木,为学校红色教育绘制了“浸润式育人”的路径。</p> 锚定初心:校长擘画思政教育实践蓝图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后,林健敏校长为活动进行总结发言并为学校未来思政教育工作锚定了清晰方向,提出五项核心要求:一是强调我们的思政课程要落地生根,避免内容空泛化,务必做到具体可感、切实可行;二是倡导学科有机融合,指出教师需在各学科教学中主动寻找并有机融入思政元素,实现协同育人;三是明确活动育人路径,主张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有效达成育人目标。四是确立多元评价导向,强调教师必须将学生品德发展置于评价首位,学校要构建涵盖多维度的发展性评价体系。五是引导教师追问初心,呼吁教育工作者深刻反思职业追求的核心价值,回归育人本真。以上指引为群华校区今后深化实践、提升育人实效指明了方向,为红色教育擘画未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次研讨活动,我们从课堂切片中触摸红色教育的温度,在策略架构里明晰系统推进的经纬,借顶层视野锚定立德树人的坐标。未来,我们将以此次活动为起点,以红色根脉铸童魂,以思政课堂润童心,让群华校园的每个角落,都跃动信仰的力量! 让红色基因在校园里代代相传,让思政教育真正成为“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的铸魂工程。</p> <p class="ql-block">撰稿:汤廉尚 张彩莲</p><p class="ql-block">编辑:李颖瑜</p><p class="ql-block">一校一审:张彩莲 冯倩盈</p><p class="ql-block">二校二审:李桂嫦</p><p class="ql-block">三校三审:林健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