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4月6日傍晚我们来到这天的第四个景点,黟县宏村。<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们当晚就住在了村内的民宿,这也是我们此行入住的唯一一家民宿。</span></p><p class="ql-block">宏村不愧是皖南古村落中唯二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也是国家5A级景区,仅停车场规模就超过其他景区数倍。可能因为还在清明小长假内,宏村内游人如织,可以和歙县徽州古城内的游人密度有一拼。</p><p class="ql-block">宏村也因为是电影《卧虎藏龙》的外景地而名闻天下。虽然之前在电影里、在媒体上看到了很多宏村的玉照,但身临其境仍然被她的美深深的打动。</p> <p class="ql-block">宏村是一座“牛形村落”,整个村庄从高处看,宛若一头斜卧山前溪边的青牛。参天古木是牛角,民居为牛躯,水圳为牛肠,月沼为牛胃,南湖为牛肚,河溪上架起的四座桥梁作为牛腿。整个村落选址、布局和建筑形态,遵循的是有着二千多年历史的风水理论,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的理想境界,使宏村村落的整体轮廓与地形、地貌、山水等自然风光和谐统一。</p><p class="ql-block">这是作为村落牛胃的月沼,也是村落的核心地带。月沼正北有汪氏宗祠和乐叙堂,是宗族精神的寄托,月沼周围成为宏村人流集散最频繁的空间。</p> <p class="ql-block">宏村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宏村始祖汪彦济于公元<span style="font-size:18px;">1131年</span>因遭火灾之患,举家从黟县奇墅村迁来此地。明清时期理学发展,宗族制度日趋完善,宏村建设发展达到鼎盛时代。</p><p class="ql-block">宏村现完好保存明清民居一百四十余幢。这是汪氏宗祠 ,也叫乐叙堂,建于15世纪初,具有典型的明代风格。其门楼有 “世德发祥” 等元素,彰显家族底蕴,“恩荣” 二字体现曾蒙皇帝恩荣而建,反映主人身份显赫 。</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村巷内一直逛到华灯初上。实话说,宏村的商业化有点过度,几乎所有住家均已开成店铺、餐馆或民宿,大多数原住民应该已迁出,这也是很多旅游开发后的古村镇面临的共同问题吧。</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清晨,打开房门惊喜的发现我们入住的民宿小院在明媚的阳光下如此美丽。</p> <p class="ql-block">村口的南湖是牛肚,在树影婆娑绿意盎然中,镜面般的湖水映照出黛瓦白墙,真的是美极了。</p> <p class="ql-block">南湖边的古树是宏村的牛角、“风水树”,也是一种吉祥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7日上午从宏村离开来到西递。西递同样位于黟县,距离宏村不过几公里。西递与宏村是我们此行游览的最后两个皖南古村落,恰好也是最著名的两个,同在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也同是国家5A级景区。</p><p class="ql-block">西递是胡姓子孙聚族而居的古村落,始建于北宋皇佑年间,发展于明朝景泰中叶,鼎盛于清代初期。</p><p class="ql-block">西递村整体呈船形,四面环山,两条溪流穿村而过。</p> <p class="ql-block">西递村中至今尚保存完好明清古民居近二百幢。进村迎面第一幢古建就是胡文光牌楼,建于明万历六年(1578年),俗称“西递牌楼”。为三间四柱五楼建筑格式,是朝廷为表彰胡文光为官三十二年,政绩卓著而恩赐其在自己家乡竖建。</p><p class="ql-block">胡文光牌楼与徽州各地的牌坊式样不同,如歙县的牌坊大都是4根大柱直冲云霄,叫“冲天柱式”;而这座牌坊有五个层次分明的楼阁,叫“楼阁式”,所以称之为“牌楼”。</p> <p class="ql-block">西递也是胡氏宗族聚居地,但这里的胡是“假胡”,祖先其实<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唐王朝李世民后裔。</span>其始祖昌翼公为唐昭宗李晔之子,为躲朱温的迫害被托孤于新安婺源人胡三带回家乡抚养,长大后经明经入仕,就自称是明经胡,数代后族人迁到西递。所以这里的胡是“明经胡”,祖先其实姓李,胡适和胡雪岩都是明经胡。</p> <p class="ql-block">胡氏宗祠里悬挂着一个一米见方的“孝”字,孝字的上部酷似一个仰面作揖尊老孝顺的后生,而其后脑却像一个尖嘴的猴头,其寓意是尊老孝顺者为人,忤逆不孝者为畜牲。</p> <p class="ql-block">追慕堂建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4年),为明经胡氏廿四世祖胡贯三,追思慕念祖父丙培公,父亲应海公一生,崇文尚义,乐善好施而建。追慕堂的最后一进院落是供奉胡氏先祖李世民画像和牌位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敬爱堂,是一座宗祠,原为西递胡氏十四世祖仕亨公住宅,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后毁于火。清乾隆年间重建时,因胡氏子孙繁衍,渐趋旺盛,遂扩建为宗祠。</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徽派建筑中随处可见的对联体现着先人的智慧与教诲。如这里的</span>错字联“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中的“辛”字多写一横,“亏”字多加一点,意在告诉子孙多付辛苦,多有收获;常吃小亏,于人有益。</p> <p class="ql-block">大夫第建于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为四品官胡文照祖居,大门上首嵌砌砖雕“大夫第”三字。</p> <p class="ql-block">大夫第旁边有一临街阁楼,原用于观景,上书有“山市”和“桃花源里人家”。有趣的是,今人多将此楼当作古装戏中小姐择婿“抛绣球”所在,现已成为西递村举办此项民俗活动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阁楼门洞上方还有“作退一步想”的题字,语意双关,耐人寻味。</p> <p class="ql-block">在喝茶的小铺里体会一下炒茶。</p> <p class="ql-block">7日下午游览完西递就结束了皖南的旅程,自此开始了回返。而此行皖南的旅程一共走过了14个古村,包括渣济、桃花潭、许村、阳产土楼、龙川、岱下村、坡山村、周邦头、棠樾、唐模、呈坎、卢村、宏村和西递。还到了木坑、西溪南、樟潭等,但只在村外围,并没有进村。</p><p class="ql-block">离开皖南向北驱车300公里,傍晚到达皖西的六安市。第二天到六安的九公寨杜鹃岭看映山红,可惜时间还是有些早,应该再过两周,4月中旬到5月初才会呈现漫山红遍的壮景。</p> <p class="ql-block">8日下了杜鹃岭继续向北,进入河南信阳。先生喜欢喝茶,在新茶下来的时节来到茶叶的原产地品茶一直是他的心心念念。经朋友推荐,当晚我们入住信阳文新茶村度假酒店,因为这里坐拥万亩茶园。</p><p class="ql-block">酒店房间窗外就是一望无际的茶园。</p> <p class="ql-block">酒店对面就是茶园,游人可以买票进入,拍照打卡。</p> <p class="ql-block">摆拍采茶。</p> <p class="ql-block">还可以在茶园山顶平台上观景饮茶。</p> <p class="ql-block">在茶园中观赏夕阳落山也是一番美景。</p> <p class="ql-block">9日一早参观了文新茶村内的信阳毛尖博物馆,了解我国历史悠久的茶文化。</p> <p class="ql-block">9日上午参观完博物馆便离开信阳,继续向北,4小时到达安徽亳州。</p><p class="ql-block">亳州,古称亳,别称谯城,亳字拆分,由高字头和宅字底组成,所以又称“高宅之地”。亳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辖区内河流属淮河水系,远在七八千年以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商成汤灭夏,建立商朝,都于亳190年,在亳境内建嵇方国。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谯被封为“陪都”。唐开元年间,亳州为天下十望州府之一。</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游览亳州市内的历史名胜,第一个就是花戏楼。</p><p class="ql-block">花戏楼原名大关帝庙,亦称山陕会馆,<span style="font-size:18px;">于清康熙年间的专供演戏的建筑。</span>由于戏楼的砖雕、木雕、彩绘多以地方戏曲折子戏为主要内容,所以俗称花戏楼。始建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为山西和陕西商人发起筹建,后经康乾两朝共百余年多次扩建。</p><p class="ql-block">花戏楼入口处左右两侧各有一个高16米多的铁旗杆,旗杆分五节每节分铸八卦蟠龙等图案,每根杆上还悬挂有24只玲珑的铁风铃,据说每当有风吹过,便会发出悦耳的叮咚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关帝庙山门正面墙壁有三门通道,分别是正门、钟楼和鼓楼。整面墙壁遍布各种浮雕,由水磨砖制成,全部手工雕琢,有两百余年的历史。</span></p> <p class="ql-block">花戏楼的砖雕,属晋派微雕艺术,场面宏大,人物栩栩如生,神态各异,同时吸纳了徽派精巧玲珑、刀法严谨的雕刻工艺。</p> <p class="ql-block">戏楼座南面北,舞台前伸,形如“凸”状,四方翼角,加之屋面琉璃铺饰,金碧辉煌。戏楼集雕刻艺术之大成,乃舞台建筑之珍,对于研究清代早、中期舞台建筑艺术和美术雕刻,戏曲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是不可多得的宝贵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戏台上方有彩绘更有精美木雕,内容主要是三国戏文,虽历经岁月风霜却仍色彩艳丽,其精巧与前门砖雕交相辉映。</p> <p class="ql-block">岳武穆王庙即岳飞庙,位于花戏楼东侧,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岳武穆王庙为康熙年间建筑。殿内泥塑岳飞及牛皋、张宪等名将像,院内正中放有秦桧夫妇石雕像,面对大殿岳飞等人,常年跪于露天之中。</p> <p class="ql-block">亳州的第二处景观是曹操地下运兵道,又称曹操藏兵道,位于亳州市老城内主要街道下,以大隅首为中心,向四面延分别通达城外。是中国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地下大型军事设施。</p><p class="ql-block">据史书载:曹操多次运用地道战术取得战争胜利。曹操在讨伐董卓失败时,曾率军返回家乡,以图再起,但因其兵少将寡,曹操为不暴露弱点,出奇制胜,在家乡亳州修筑地下军事防御战道,他把数量不多的士兵从地道内暗暗送出城外,再从城外开进城内,反复多次,迷惑敌人,出奇制胜。</p> <p class="ql-block">曹操运兵道包括谯望楼和古地道两个部分。</p><p class="ql-block">望楼,是古时战争中的观敌瞭哨。谯望楼,即曹操建于故乡谯郡的望楼。此楼建于军事设施地下运兵道之上,高大巍峨,视野开阔。本用于军事瞭望,但曹操与众文人经常登楼遥望、饮酒赋诗,曹子建名篇《画角三弄》即作于此。谯望楼,因曹氏父子文治武功,成为当时中原第一名楼。</p><p class="ql-block">原谯望楼已被淹没在岁月的尘土中,现谯望楼是建在原遗址附近的运兵道出口处的一座仿汉主体建筑,地下一层,地上六层。</p> <p class="ql-block">“衮雪”,这是至今发现的曹操留下的唯一书迹。</p><p class="ql-block">曹操不但是东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也是被人称颂的书法家,他对书法艺术有很高的造诣,尤其擅长草书和隶书。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西征汉中,经过栈道咽喉褒城石门(今陕西勉县东北)时,看到褒河水流湍急,冲击河内礁后,好像连绵不断地雪团在滚动,兴之所至,便题写了“衮雪”二字,勒铭而还。后人附镌“魏王”街名,保留至今。</p><p class="ql-block">“衮雪”二字,是汉代八分(隶书)体,字尺余,以园笔出入,笔力横绝,遒劲挺拔,器宇轩昂,字如其人。</p> <p class="ql-block">谯望楼内设建安文学馆。</p><p class="ql-block">建安文学是中国东汉末年至曹魏初年(约196-239年)以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和建安七子(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为代表的文学流派,其核心特征是“建安风骨”——以慷慨悲凉、雄健深沉的艺术风格反映社会现实与个人抱负。</p> <p class="ql-block">整个地道<span style="font-size:18px;">由青砖筑成,</span>经纬交织,纵横交错;布局奥妙,变化多样;立体分布,结构复杂,<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单行道、平行双道、上下两层道、立体交叉道四种形式</span>;内部设有猫耳洞、绊腿板、陷阱、障碍券等军事设施,规模宏伟,工程浩大。已发现8000余米,它远远超过地面上保留的一座完整古老城池的价值,被誉为“地下长城”。</p> <p class="ql-block">运兵道始建于东汉末年,唐宋时期多次修葺,仍作为军事战道使用,由于涉及军事机密,除高级将领外无人知晓,所以史书记载较少。</p><p class="ql-block">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发生黄河决口,亳州城被淹,运兵道被灌淤塞,自此深埋地下近700年未被发现。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曹操地下运兵道首次被发现。1969年为响应“深挖洞广积粮”的号召,亳州市民广泛参与挖地下防空洞,在老城区多个街道发现大范围古地下道,已查明近8千米长。</p> <p class="ql-block">现存运兵道,因非一个朝代修筑使用,故结构不一,宽窄不同,高低不等。有些通道极逼仄,仅能一人通过,个子高的还需弯腰低头。</p> <p class="ql-block">10日参观完曹操地下运兵道即离开亳州,继续向北驱车4小时到达山东聊城。</p><p class="ql-block">聊城,位于山东省西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称东昌,</span>有6000余年文明史、2500余年建城史,是黄河和京杭大运河实质交汇的城市,被誉为“江北水城,两河明珠”。黄河文化、运河文化、农耕文化、燕赵文化等不同的文化形态在此交流融汇。</p> <p class="ql-block">聊城(<span style="font-size:18px;">即东昌)</span>古城,坐落在聊城市区内东昌湖中间。城呈正方形,总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城墙始建于宋熙宁三年(1070年),初为土城,明洪武五年(1372年)改筑为砖城。城墙周长3.5公里,高11.7米,四城门楼皆重檐歇山,四角飞翘,东曰“春熙”,西曰“清远”,南曰“正德”,北曰“宣武”。</p><p class="ql-block">方方正正的古城如棋盘一样被碧绿的湖水包围,就像漂浮在宽广的湖面上,而在湖外侧就是现代化的新城,古城与新城,通过东南西北的四座多孔拱桥相连,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城湖一体。古城虽为复建,但是延续了古代的格局,其中心为光岳楼,向四面辐射,形成十字大街。</p> <p class="ql-block">古城区共有九街十八巷、七十二胡同,光岳楼高高矗立于古城中央。</p> <p class="ql-block">在古城龙堤码头送夕阳西下。</p> <p class="ql-block">码头周边伫立着水浒传中的人物群像。</p> <p class="ql-block">夜幕下的古城被华灯装点得美轮美奂。</p> <p class="ql-block">夜幕下矗立于古城中央的光岳楼。</p> <p class="ql-block">11日早上参观光岳楼。光岳楼亦称东昌楼,始建于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是聊城标志性建筑,位处古城正中心,因“报时、报警、窥敌望远”的军事需要而建。光岳楼高33米,由墩台和主楼两部分构成。主楼为四重檐歇山十字脊全木质楼阁,现主体结构仍为原作。</p><p class="ql-block">光岳楼既保留宋元时期的建筑遗风,又兼具明清官式建筑风格,是我国古代城市钟鼓楼建筑中体量最大、年代最早的名楼之一,与黄鹤楼、岳阳楼等同属中国十大名楼,明代即有“虽黄鹤、岳阳亦当望拜”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登上光岳楼,可以俯瞰这座水上古城。古城是以光岳楼为中心,向四面辐射,形成东西南北四条大街。</p> <p class="ql-block">光岳楼为中国既古老又雄伟的木构楼阁,是宋元建筑向明清建筑过渡的代表作,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有着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光岳楼历经数百年风雨屹立不倒,其中起支撑作用的就是32根高大挺拔的整根木柱,也叫金柱,从一楼贯穿到三楼,长约12米,通过榫卯连接,斗拱搭扣,牢靠坚固,体现了高超的建造水平。</p> <p class="ql-block">光岳楼是聊城文明古老的象征,明清两代,京杭大运河为南北交通大动脉,沿河过往的帝王将相,文人学士多都登临此楼,凭栏咏月,作诗赋词。</p><p class="ql-block">清康熙四次登楼,并题写“神光锺瑛”匾。</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帝九过东昌,六登光岳楼,并题匾赋诗,将光岳楼列为南巡三十六行宫之一。</p> <p class="ql-block">11日上午参观完光岳楼,我们提前离开了聊城前往固安。因为天气预报这个周末北京及周边会有瞬间可达13级的大风,大风中在高速路上行驶会不安全,我们决定提前到固安,并在温泉酒店多停留一天,泡着温泉等风来,还可解除20多天的旅途疲劳。最终我们于4月13日安全返回北京,24天的春季自驾游完美收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