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镇院之宝</p><p class="ql-block"> 步入一座殿堂级的展览馆或博物馆,讲解员总会引领我们瞻仰那独一无二的“镇馆之宝”——它凝聚着最璀璨的光芒,象征着该领域无上的荣光与最精粹的结晶。同样,在学术的殿堂里,也闪耀着这样的人物,他们以其深厚的学养、卓然的成就和深远的影响,成为一座学院当之无愧的“镇院之宝”。</p><p class="ql-block"> 时光回溯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直至新世纪的曙光初现,山西大学外语学院(原外语系)的讲坛上,曾屹立着这样一群出类拔萃的教授。他们的学识渊博如海,声名远播三晋,更在华夏外语学界享有盛誉。人们怀着深深的敬意,将其中四位杰出的先生,尊称为“四大金刚”。这并非戏谑,而是对他们学术地位与卓越贡献最朴实也最崇高的概括——高健、彭阜民、赵超群、聂崇信。这四位先生的名字,如同四根坚实的柱石,支撑起外语学院学术天空的辉煌,他们,正是学院最珍贵的“镇院之宝”。</p><p class="ql-block"> “四大金刚”,何等气魄的称谓!若非学贯中西、才华横溢、造诣精深,焉能担得起如此名号?他们不仅是授业解惑的良师,更是各自研究领域内开风气之先的领航者,其学术思想与育人风范,深刻影响了几代学子,成为学院精神谱系中最耀眼的坐标。</p><p class="ql-block"> 国家为表彰在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作出重大贡献的顶尖人才,特设《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这份荣誉,是国家层面对个人卓越专业能力与杰出社会贡献的最高认可之一,是职业荣光的巅峰,更是社会声誉的璀璨勋章。其分量之重,不言而喻。据曾担任山西大学外语学院院长长达十七载的王正仁教授回忆,在那段群星璀璨的岁月里,学院内能膺此殊荣者,唯高健、彭阜民、赵超群、聂崇信四位先生而已!这绝非偶然,而是对他们作为“镇院之宝”地位最权威、最有力的印证。</p><p class="ql-block"> 岁月流转,讲台更迭,但“四大金刚”所代表的严谨治学、追求卓越、甘为人梯的精神,如同不灭的星辰,永远镶嵌在山西大学外语学院的历史苍穹之上,熠熠生辉。他们是学院不朽的骄傲,是后辈学人仰望与追寻的灯塔</p> <p class="ql-block">二、时空的回响:那些神奇的巧合</p><p class="ql-block"> 为了更深入地追寻彭阜民老师的学术足迹与精神遗泽,我们开启了跨越重洋的寻访。几经辗转,通过远在美国的老同学王理力和冯建平的热心牵线,我们终于联系上了彭老师的小儿子——彭建先生。(彭老师膝下儿女双全,都很优秀:女儿彭工教授,承继父志,曾担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外语系系主任;大儿彭农、小儿彭建,则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宾州开拓事业天地。)</p><p class="ql-block"> 一段珍贵的越洋微话就此连接了他和我。彭建先生温雅谦和,他提及即将启程前往日本,之后便会回到中国太原,探望他年逾百岁的慈母。言语间,他忽然惊叹,说与我们通话的这一天——2月16日——恰是他父亲彭阜民教授101周年的诞辰日。那一刻,电话两端仿佛都静默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庄重与思念在无形的电波中流淌。</p><p class="ql-block"> 更令人动容的是,彭建先生随后分享了一个埋藏心底二十年的故事,一个关于巧合、亲情与冥冥指引的奇妙篇章。二十年前,他初抵纽约,正为创办自己的护理公司而奔波。就在他刚刚拿到崭新的营业执照,踌躇满志又难免忐忑之际,一个来自陌生医院的电话不期而至。对方主动伸出了合作的橄榄枝,为他初创的事业带来了至关重要的第一缕曙光。</p><p class="ql-block"> 彭建先生才得知,这家如同及时雨般出现的合作医院,其所在地点,竟与他父亲安眠的长眠之地近在咫尺!仿佛有一种无形的丝线,将父亲的归宿与儿子事业的起点悄然系在了一起。自此以后,每当彭建先生前往这家医院处理事务、领取支票时,他总会绕一段路,去那片静谧的墓园,在父亲的碑前驻足片刻,汇报近况,倾诉思念,感受那份穿越生死的安宁。</p><p class="ql-block">“每当我站在父亲墓前,再回想那个在事业起步时‘从天而降’的电话,以及它与父亲安息之地的奇妙关联,”彭建先生的声音里充满了感怀,“我心中便升起一种难以言喻的笃定”彭建先生表达的意思是:二十年前的电话和今天的电话这一切绝非偶然,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这神奇的巧合,早已超越了概率的范畴。它更像是一曲回荡在时间长河中的温暖和弦,是血脉亲情在时空交错中奏响的深沉回响,可以跨越一切界限,包括那看似不可逾越的生死之河。</p> <p class="ql-block">行走的活词典</p><p class="ql-block"> 在彭建先生和我通电话101年之前的 同一天,彭阜民老师出生在一个显赫的家庭。父亲彭允彝(1878—1943年),字静仁,湖南湘潭县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早年赴日本留学,积极投身反清革命活动。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从日本回国任湖北军政府外交顾问。1913年次参加二次革命,此后参加护国战争和护法战争。1923年在北洋军阀的第八任摄行大总统——高凌霨执政期间出任教育总长,任内发生“驱彭挽蔡”的学生运动。因此辞去了教育总长职务。虽然不做高官了,几个月后,老天爷让他得到了一个日后才华横溢的儿子!</p><p class="ql-block"> 彭阜民先生的英语和汉语(特别是古汉语)造诣都非常高深。这得益于他幼年时童子功。从很小的时候就在他留学牛津大学的长兄指导下学习英语。在父亲的督促下学习古汉语。他背诵了大量的诗词歌赋和英语单词,这给他以后的翻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后,外语学院有了英文外教。鉴于他的庞大的词汇量,外教都说他是行走的英汉词典。</p> <p class="ql-block"> 1948年彭先生毕业于复旦大学。毕业后两年在湖南长沙女子高中等多处学校任教。解放后经他的一位同窗介绍到中央军委工作。这时候他才知道他的这位同学是中共地下党员。在军队任英语教员那几年,一是所学知识不能尽情发挥,二是军队管理较严,每每走在街上,就有士兵向他敬礼。他感到浑身的不自在。1952年他从部队转业至外文出版社工作,先后担任《人民中国》《北京周报》等外文周刋汉译英工作。这一年,身为国家名誉主席的宋庆龄先生出版了她的《为新中国而奋斗》一书,彭先生和他人合作为宋整理和校对了该书的英文版。 1956年曾被选派参加第八次全国党代会文件的汉译英工作。在外文出版社,他的才干得到了发挥,度过了一生中非常愜意的几年。</p><p class="ql-block"> 但好景不长,1958年,这位曾经左倾的学生竟然错划为右派,被发配到黑龙江虎林县劳改林场。二年后劳改结束,无法回到北京,更无法回到他的原单位工作。也许是他认为山西离北京更近一些?他到山西医学院图书馆当了一名图书管理员碾转徘徊几年后,彭先生来到山西大学外语系向当时的系主任常风教授递交了他的一份英文简历。常风教授慧眼识珠,留下了这位旷世外语人才。</p> <p class="ql-block"> 在山西大学以后的后期,他为山西人民出版社、教育版社、音像出版社、陕西旅游出版社以及北京外文出版社和其他一些公私单位汉译英稿件。内容包括文艺、文教、医疗、文物、考古、旅游、财经和科技等许多方面。论文主要为比较文学、中西文化对比、翻译理论和心得以及教育方面的。核校多为词典或汉译英稿件,如《当代分类英汉详解字典》(1987年,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汉英对照精选中国古代寓言《中国寓言精品画库》(1995年,山西教育出版社)、译《诗经》《中国古典文学史》(北京外文出版社来信委托)。参加编著的如《学生英文插图字典》。</p><p class="ql-block">还译了《中国人名大词典一古代人物卷》。</p><p class="ql-block"> 1979年错划右派改正,北京《中国日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华社、外文出版社等均来函调他去北京工作,由于山西坚持不肯放这个旷世人才,他也感谢在他最困难时能接受他的这所百年名校,他更爱上他的学生而未能成行。山西大学成了彭先生的最后归属,他在这里工作至退休。</p> <p class="ql-block">译著等身</p><p class="ql-block"> 人们常用著作等身来形容一个人著作颇丰。据不完全统计,彭先生一生翻译的作品以汉字计算有一千多万字。一千多万字是个什么慨念呢?红楼梦大约是96万字,水浒大约也是96万字。西游记(世德堂版本)大约是62万字。三国演义(主流版本)64万字也就是说,古代四大名著加在一起也不过才300多万字。</p> <p class="ql-block"> 我翻阅了我能收集到的彭老师的资料,他一生做的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让世界了解中国。</p><p class="ql-block"> 彭先生最早在他的青年时代就开始了他的译作。从1946年开始。也就是说,早在学生时代他就在报纸杂志上发表短文和英译汉作品。1952年他曾将所译四篇以反映解放后工、农、兵生活为体材的短篇故事寄给上海《密勒氏评论月刊》,并在该刋物全部发表。(《密勒氏评论报》(Millard's Review)于1917年6月9日在上海创刊,创办人是美国《纽约先驱论坛报》驻远东记者汤姆斯·密勒(T·F·Millard),这份以他名字命名的周刊)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该刊继续出版,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唯一仍在中国大陆发行的美商媒体。)</p><p class="ql-block"> 彭先生翻译的文章受到该刊主编约翰.鲍维尔(John W, Powel1)英文回信赞扬,并附信希望他继续挑选其它对读者有兴趣的故事和文章,在该刊发表的文字是他汉译英译著正式出版的开始。也是彭阜民先生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开始。</p><p class="ql-block"> 在建国初期,也就是他在外文出版社工作时。他试图把那个刚解放的中国展现给世界。这个时期他主要翻译的是解放战争时期的英雄人物。如梁星的《刘胡兰小传》(1953年)、廖盖隆的《中国解放战争简史》(1954年)玛拉沁夫、霍建、李准、刘绍棠、陆文夫、康濯、马烽、孙犁等作家的小说、 由该社在英文期刊《人民中国》、《北京周报》或以书籍形式不署译者姓名出版。五十年代出版的《人民中国》英文版每期的当代中国短篇小说一般均出自他的手笔,这些短篇曾以不同篇名结集为当代中国作家故事集,多集出版。其中有几篇被选入大学二、三年级英语课本。</p> <p class="ql-block"> 他还译了杨佩瑾著二十五万字的长篇小说《剑》(197 9年),反映抗美援朝战争时,中国人民志愿军一支侦察小分队深入敌后与朝鲜人民军并肩战斗。这些长短篇,按照当时外文出版社的作法,都不署中国译者姓名,八十年代此种作法才有所改变。</p><p class="ql-block"> 再后来,他开始选择最能代表中国国粹的,最能代表中国历史文化的元素向世界展现这个东方古老而又神秘的国家。1987年他翻译介绍了《中国山西历代货币》,(1988年)他翻译介绍了傅山、董寿平、王西京等多位著名画家的画集。</p> <p class="ql-block"> 有一个流行的说法,一千年文化看北京,三千年文化看陝西,五千年文化看山西。山西文物有四个第一。山西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1处,总数排名全国第一,其中古建筑420处,占比79%,排名全国第一;对外开放221处,开放数排名全国第一;39处被省政府明确为国宝级文物;名列全国第一。</p><p class="ql-block"> 从某种意义上讲,山西的古建筑代表了几千年的中国的古建筑文化。</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的梁思成在战火中来到山西,向世界展示:中国古建是流淌着智慧与美学的文明史诗。向世界展示古代的能工巧匠如何利用斗拱结构实现“力学奇迹”,不用一颗钉子却能扛住千年风雨;通过古建看秦汉的雄浑、唐宋的飘逸、明清的精致。</p><p class="ql-block"> 那么,彭阜民先生通过翻译《山西古建筑通览》把中国古建筑的最最精华部分向世界展示:</p><p class="ql-block"> ……悬空寺如苍龙盘壁,半插飞梁为基,悬挂于翠屏峰绝壁之间,云霭缭绕时宛若天宫错落凡尘。 </p><p class="ql-block"> 晋祠仕女像身姿婀娜,衣袂翩然,将唐代女性的丰腴之美与灵动气韵凝于彩塑之中。 </p><p class="ql-block"> 五台山建筑之美,是岩石的经卷、木构的禅定、彩画的密咒。当晨钟惊飞林鸟,白塔金顶沐于曙光,千年来匠心的温度与自然的灵光在此融合。</p><p class="ql-block"> 平遥古城诉说着晋商五百年的繁华沧桑——日升昌记的算盘声犹在耳畔,这座“东方华尔街”以黄土夯筑的城墙,守护着中国金融业最早的密码与传奇。</p> <p class="ql-block"> 《山西古建筑通览》英文版作为系统梳理山西古建遗产的权威著作,其对世界的贡献可概括为以下三方面:</p><p class="ql-block">1,填补东方建筑史的认知空白,揭示了木构体系在人类工程史上的独特智慧,打破了西方中心主义的建筑史叙事。</p><p class="ql-block">2. 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传统木构技艺保护指南》提供了关键技术范本,推动了东亚木构申遗项目的国际认证。</p><p class="ql-block">3. 激活文化遗产保护范式</p><p class="ql-block"> 成为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评估区域性遗产的新工具。</p><p class="ql-block">4,向山西旅游业(乃至全国的旅游业)提供了经典的旅游英文讲解范本!这部书中很多古建筑细节的英语译法,成为后来其他人做类似文博翻译的重要参考。</p> <p class="ql-block"> 1999年,彭先生和他的大女儿彭工翻译了《京剧名唱一百段》。这是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推出的“一百丛书”。其中包括中国古代寓言、唐诗、宋词、笑话……京剧名段等16类!</p><p class="ql-block"> 京剧作为中国国粹,上世纪二,三十年经梅兰芳等艺术家的海外巡演使其世界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成为国际公认的东方戏剧代表。使京剧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苏联)、布莱希特体系(德国)并称世界三大戏剧体系。二,2010年入选联合国非遗名录,进一步确立其全球文化价值。三,其程式化表演通过虚拟动作(如马鞭代马,以桨代舟)突破语言障碍,被苏联艺术家梅耶荷尔德赞为“无需台词即可传递情感”。脸谱与服饰的符号化:色彩鲜明的脸谱(如红脸忠勇、白脸奸诈)和华丽戏服,成为西方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彭阜民先生和他女儿翻译的《京剧名唱一百段》,让全世界更加了解我们的国粹。更加了解中国。和梅兰芳大师一样起到了异曲同工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彭先生的得意译作当属他所翻译的郭沫若历史剧《棠棣之花》、《虎符》、《蔡文姬》和《武则天》。1984年,这四部译作与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翻译的《屈原》合并,以《郭沫若选集》(*The Selected Works of Guo Moruo*)为书名,由外文出版社出版。</p><p class="ql-block"> 杨宪益与戴乃迭夫妇乃翻译界泰斗,其译作(包括《红楼梦》、《儒林外史》、《鲁迅选集》等)被公认为经典,为新中国的翻译事业赢得了世界声誉。彭先生能与他们共同署名出版,表明其译作水平获得了高度认可,彼此站在了同等的翻译高度上。</p><p class="ql-block"> 该书(1984年版)署名处列有彭先生和美籍专家 Bonnie S. McDougall 的姓名。需说明的是,McDougall 女士并未直接参与翻译工作。根据当时外文出版社的惯例——所有由中国译者完成的译稿需经母语为译入语的外国专家润色——她承担了译稿的润色任务。她本人表达了仅署名在后、不享受其他权利的意愿,译者同意了此安排。</p><p class="ql-block"> 在该合集中,彭先生直接用英文撰写了长达九页的引言,详细介绍了郭沫若的生平、文坛地位、创作道路,以及所译四部历史剧的历史背景与艺术特色都做了说明。</p> <p class="ql-block"> 在彭阜民先生浩如烟海的译著星河中,尚有一颗未及点亮的璀璨星辰——那便是应外文出版社之约倾力完成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题解》译稿。这部巨制,宛如一艘精心打造的“文明方舟”,本欲载着起自先秦、迄于近代两千余年光阴长河中的“二百五十余部中华文学瑰宝”驶向世界。从《诗经》《楚辞》的源头活水,到汉赋的铺陈华章、唐诗宋词的巅峰意境,再到元曲的市井风情、明清小说的世相百态,乃至神话的瑰丽想象…… 诗、词、赋、文、戏曲、小说、选本、今译、汇编,体裁浩瀚,气象万千。</p><p class="ql-block"> 彭先生的译笔,不仅精妙传神地转述了这些名著的精髓,更以学者之严谨,为每部作品悉心标注了已知的英译本信息,并附上作者生平与创作成就的扼要评述。这是一项构建理解桥梁的基石工程,旨在为世界读者深入中国文学堂奥提供一把精准的钥匙,一幅清晰的导览图。</p><p class="ql-block"> 然而,这部凝聚心血的译稿,却未能在他有生之年化作墨香、流向世界。据彭先生的长女彭工女士追忆,这份厚重的文化遗产,至今仍以电子字符的形式,静静栖身于父亲生前使用的那台电脑之中。那沉默的硬盘,仿佛封存着一部未及奏响的文明交响曲。让这些凝聚着五千年古国智慧与美学的文化元素,未能借由他的译笔在世界文坛流淌生辉,这或许是彭先生心底一丝沉静的遗憾——如同一位巧匠,已将璞玉雕琢成器,却未能亲手将其置于世人赞叹的目光之下。</p> <p class="ql-block"> 在这条沟通东西方的文明长路上,彭阜民先生倾注毕生心血,以译笔为舟,载渡中华精魄。他的译域辽阔如海,从应县木塔的飞檐斗拱到五台壁画的千年流韵,从京剧舞台的唱念做打到中医典籍的阴阳调和;从诗经楚辞的幽微意境到当代小说的时代脉搏,…… 文艺、文教、医疗、文物、考古、旅游、财经、科技,万千气象皆在他笔下生辉。一部部译作,如同精心雕琢的**文化棱镜**,将京剧的华彩、古建的智慧、诗词的灵韵、歌赋的磅礴、寓言的哲思,折射给世界。</p><p class="ql-block"> :他不仅翻译文字,更架设心桥。我们为拥有这样一位以生命丈量文明、以译笔照亮世界的师长,感到无上的骄傲与荣光。彭阜民先生的毕生耕耘,正是“让世界了解中国”这一伟大命题最生动、最深情的注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