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 <b>“不仅人有知遇,而山川与人更有知遇也。”</b></h5><h5> ——容美土司第十四代司主田舜年:《晴田峒记》</h5><h5> 图中晴田洞,在现今湖北鹤峰县太平乡,为容美土司重要的屯兵、屯粮、防御之地。</h5> <h1><br></h1><p class="ql-block">容美之美,容美之野,容美的山川与人物,容美的风情与习俗、容美的文化与蛮荒,为山外世界,系统地了解,最早可能来自于清朝初年顾彩所撰《容美纪游》。这部游记是清代游记文学的典范,更是鄂西南、湘西北土家族地区历史文化研究的“百科全书”。作者顾彩以江南文人之笔,记录了“西南夷”边疆秘境风貌,既展现了容美土司及其临近地区土家族土司社会的淳朴与异域特色,也勾勒出正统儒家文化与武陵山区土家文化互动的历史图景。其史料之丰、视角之广,描写之细致,至今仍为学界所重,堪称古代土家民族志的瑰宝。对于土家族文化和社会历史来说,是少之又少、实录式的第一手历史资料。其价值,对于土家族历史研究、武陵山区社会人文研究来说,更自不待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inherit;">长期以来,关于武陵山区明清容美土司治地的社会经济状况、地理疆域情况以及当地的土家族文化、土司文化,大多数读者甚至武陵山区的土家族人,也并不了解。因此笔者在这次对《容美纪游》重新古文今译、述评之前,对容美土司治地的基本情况以及顾彩游历容美时的司主田舜年(作者顾彩的拜访对象),进行简略介绍。这也许有助于读者了解《容美纪游》中提及的相关内容。</span></p><p class="ql-block"><br></p><h1><br></h1>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第一部分<br></font></b><b><font color="#167efb">武陵雄藩:容美与容美土司</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h3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weight: 400;">清朝初年的容美土司治地,这片被群山环抱的土地,既是土司治下的独立王国,</span><b style="color: inherit;"></b><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weight: 400;">又是汉风浸润的文化沃土。在家谱、个人文集、地方志与正史的斑驳墨迹中,能够隐约发现沉淀千年的民族历史的回响和余音。</span></h3></b></h1><h1><br><font color="#39b54a"><b>一、容美的沿革与疆域<br></b></font><b>1.何为容美<br></b></h1><h3>“容美”,是古代土家族先民的部族名称,古称“容米”。据土家族语言学家考证,“容米”一词为古土家族语“妹妹”的意思,源于土家语“造物女神”之意。容美土家族主要分布在现今鹤峰容美镇为中心的方圆七千平方公里的武陵山腹地。</h3><h3>容美土家族是古代巴人廪君种与板楯蛮融合后的一支。其历史可追溯至汉代,但正史记载始于元武宗至大三年。根据《元史》记载,至大三年“四川行省绍庆路所隶容米峒田墨施什用为千户”。元代至大三年(1310年)是个关键年份,容米部落凭借军事扩张与朝廷的怀柔政策,土家族容美一支,在首领田墨施什用(汉姓土名音译)这一代人的努力下,正式被元朝廷册立为“黄沙寨千户”土司,迈出“西南蛮族”上层土司化的第一步。元朝“至正十年(1350年)春正月壬戌,立四川容美洞军民总管府”。此时,“容米”称谓正式为“容美”所代替。</h3><h3> 明代洪武年间,容美土司田光宝归附朱元璋,获封为四川行省参政,容美升为宣抚使司,跻身西南大土司(如永顺、桑植、龙山、保靖、石柱、酉阳等,为宣慰司)之列。至嘉靖年间,中兴之主田世爵励精图治,推广汉文化,使容美步入鼎盛。</h3><h3>清初,容美土司归顺清廷。清代前期田舜年任司主时期,容美土司的统治达到鼎盛,成为鄂西南、湘西北一带最强土司。康熙、雍正年间,田舜年、田旻如父子均一度与清廷周旋,但终因清廷改土归流政策,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制为鹤峰州,结束了容美田氏前后四百多年的世袭统治。末代土司田旻如无法对抗大势,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自缢身亡;容美作为西南强藩的历史,就此落幕。</h3><font color="#333333"><b>2.容美司的疆域:七千平方公里的山地王国<br></b></font><h3>鼎盛时期的容美土司,疆域横跨鄂湘两省,面积达七千平方公里。容美土司治地扼守鄂西南咽喉,成为沟通楚蜀、辐射湘西的军事要冲。其核心区域涵盖今湖北鹤峰、五峰全境,巴东、恩施、建始、长阳大部,以及湖南石门、桑植接壤地带,实际势力延伸至湘西北石门、桑植、慈利部分地区。容美境内,四十八旗分辖关隘,边境线上,北有野三关、东有百年关、腹心之地是邬阳关、西南边境有奇峰关,东南边境有大岩关等,还有分散各地的隘口。这些关隘易守难攻,既为天然屏障,亦成军事据点;境内以烽火哨所传递敌情,半日之内,边境敌情即可到达土司官署。如此可见,容美司形成了严密防御体系,称西南边陲的独立王国。而且,境内山重水复,洞府众多,山高谷深,路险林密的地理禀赋,塑造了容美“独立王国”的地理封闭性,为其在乱世中维系自治自保提供了可能性。</h3><h3>无论是朝廷正式册封认可、还是其司主自署的,容美下辖大小土司二三十家。明代永乐定制前,下辖六个长官司,永乐年间定制,朝廷确认下辖五峰石宝、石梁下洞、椒山玛瑙、水浕源通塔坪四个长官司;崇祯十三年后五峰、石梁、椒山、水浕源四长官司升安抚司;石宝、下洞、玛瑙、通塔坪四个副长官司升长官司。另外,容美土司私自设立的长官司、指挥司、土知州、千户、百户、参将、峒长、寨主等各级下属土司多达二十多个。</h3><br> <h1><p></p></h1><h1><b>3.世系传承<br></b></h1><h3>容美田氏家族修谱时,往往自称:“自汉历唐,世守容阳”;他们追溯远祖到唐代田行皋(806年授施州刺史),世世代代,居于容美之地。但是据学术考证,田氏家族,正史可考的世系,始于元代田墨施什用这个正宗土酋。此前,他应该就是当地的部族联盟首脑;从田墨施什用,经田先什用(田乾宗),传至明初田光宝、清初田舜年, 至末代土司田旻如,共历十五代。</h3><h3>第一代土司为田墨施什用(元至大三年被授予黄沙寨千户),第二代土司为田先什用(元至正十年被授予容美洞等处军民总管府总管),第三代土司为田光宝(元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授予四川行省参政行容美军民宣抚司事),田光宝之子答谷什用(汉名为田胜贵)为第四代土司;到第十二代司主田玄时期,因随朝廷征调有功,容美司由宣抚使晋升为宣慰使,成为一级土司(从三品)。田舜年为第十四代司主,第十五代也是末代土司为田旻如。雍正十一年(1733年),容美司改土归流,共传承15代、23位司主;自1310年到1733年,历经425年。其中,一代之内,兄终弟及或者兄长被废,弟弟接班的情形,出现过五次。</h3> <h1><p></p></h1><h3>容米部落早先是没姓氏的,由于元朝与中原王朝交往增多,汉风习染,加之为了交往方便,土司上层开始采用汉姓汉名。其先祖墨施什用(或称墨色什用)之“墨色”、“墨施”,在土家语言中为“天王之意”,故由“墨”到“天”;“天”与“田”同音,因此由“天”到“田”因意借音。墨→天→田的转化,就是容美田氏家族姓氏的大致来源。墨施什用的名字,也因意借音,变成了田墨施什用。</h3><h3>这一点,只此陈述,就不展开了。要指出的是,早先的土司,虽然借用了汉姓,但是其依然使用土名汉文音译的办法,因此出现了田墨施什用、田先什用、田答谷什用等名字。这一点在湘西北西南的土家族土司上层司空见惯,也是一种文化融合。</h3><h1><font color="#39b54a"><b>二、土司王国的政治、社会治理<br></b></font></h1><h3>容美田氏以“土司家族的集权统治”为特点,高级土官皆由宗亲担任,又通过联姻、结盟,控扼了周边附属土司,形成“四十八旗,环拱司署”的地方权力网络,且军政大权高度集中于司主一人。</h3><b>1.山峦为屏的自治藩国</b><br>容美土司的疆域“东接荆楚,西连巴蜀”,境内皆为高山莽林,四周也是群山环抱。可谓,大山就是他们的天然屏障。<br>田氏家族以“兵刑礼乐”织就一方铁律。容美土司的政治智慧在于世守容阳,立界而治。在“汉不入峒,蛮不出境”的盟约下,土官治土民的自治体系,在明初时期已臻成熟。土司既是朝廷羁縻“蛮族”的藩属棋子,亦是山野秩序的缔造者。明朝对土司实行“土流并治”政策,土司需定期朝贡并接受册封,但享有高度自治权。田舜年曾多次向朝廷进贡马匹、茶叶,并于康熙年间受封为“骠骑将军”,进一步巩固了与中央王朝的关系。<br><b>2.容美土司的社会治理</b><br>酷法严谨,刑有五等:“重者径斩,当斩者列五旗于公座后,君先告天,反背以手掣之,掣得他色者皆可保救,惟黑旗则无救;次宫刑,刑者则为阉宦入内供役使;次断一指;次割耳。盖奸者宫,盗者斩,慢客及失期会者割耳,窃物者断指,皆亲决”。严刑酷法,造就了“境内凛凛,无敢犯法,过客遗剑于道,拾者千里追还之”的良好治安。但是,由此也可见土司对下属和土民的严酷统治。<br><b>3.军政一体的治理结构</b><br>田氏家族深谙“以夏化夷”之道,在司内逐步推行汉官制度,设“旗鼓”“家政”等职,却又保留土家“舍把”“头人”的传统治理架构,形成“外儒内土”的独特政治生态。其土官系统中,“旗鼓”之职最尊,以诸田子弟中之贤者领之;国有征伐则为大将,生杀在掌;平日却布衣草履,跨驴而行,绝不类官长。军事方面,五营之中,“中军”由应袭长子领之,官如副将,左右前后四营由同姓之尊者领之,如参游;下列四十八旗长官,如都司,形成严密的军事与行政体系。据《清史稿》载,鼎盛时的容美土司辖地达七千余平方公里,拥兵万余,成为武陵山区最具实力的土司政权之一。<br><b>4.博弈共生的王臣关系</b><br>容美对中央“贡赋从征”,保持着对朝廷朝贡礼仪;但表面恭顺,实则保持高度自治,且经常向周边土司及汉地扩张势力。明清两代,田氏借朝贡贸易壮大实力,又以“蛮不出境,汉不入峒”规避监管。清初田舜年表面颂圣,暗扩疆土,折射出土司与朝廷貌合神离、博弈共生的王臣关系。<br><font color="#39b54a"><b>三、山河之间的社会经济</b></font><br>容美境内以山地农业种植经济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是茶叶和山地土特产如药材等。<br><b>1.山地主导的复合经济结构</b><br>容美境内层峦叠嶂,在“七分山地,二分水,一分田”的自然禀赋之下,以山地农耕为主,辅以采集渔猎。土司独占沃土,役使土民无偿耕作。土民“日日出役,自带干粮”;实际上就是役使土民无偿耕作。<br>耕作方式方面,容美土司发展出了山地农业模式。因“土地瘠薄,三寸以下皆石”,土民采用“刀耕火种”与“轮歇耕作”相结合的方式,种植玉米、薯类等耐旱作物。贫瘠之地“耕三寸石土,废而别垦”。山间有水的平地方可种植稻谷,但是平地很少,因此稻米出产也少。土民中能吃上稻米的时候不多。<br>另外,采集也是重要的生产方式。山中物产丰富,蕨类、葛藤等植物根茎很多,二者采回,制作成粉,可作饼饵,食之不饥。《鹤峰州志》记载,土民还擅长养殖蜜蜂,所产蜂蜜“色如琥珀,味胜蔗浆”,成为贡品之一。茶叶生产,连片种植培育,是当地高产经济作物,尤其利多。山地中,药材极多,采摘药材外销,也是牟利方式。茶叶则是要另外着重叙述的一种生产方式。<br><b>2.茶马古道上的绿金传奇</b><br>容美境内,“千嶂皆种茶,焙香透云霞”。土人“妇女携筐采峒茶,涧泉声沸响缫车”(《容阳杂吟》)顾彩笔下,多次提及五峰茶叶的种植、贸易,如“茶客来往无虚日”,印证当地作为“万里茶道”重要源头的地位。。 <br>土司以茶为媒,开辟了穿越五峰、鹤峰的商路。据现代学者考证,在鼎盛时期,容美茶叶年产量可达十万斤以上,成为“万里茶道”中宜红茶的重要茶叶产地之一。《容美纪游》中提到,山西、陕西茶商常年驻留容美,以“以茶易盐”“以茶换马”,形成“茶引”贸易体系。司内特设“茶课司”,专司茶叶收购与外销,上品峒茶“每斤钱一贯”,远销至汉口、湘潭,甚至经“万里茶道”抵达俄罗斯。18世纪中叶,容美“白鹤茶”因香气清冽,被俄国贵族视为珍品。土官宴席上,竹鼠腊与青鱼鲊的醇香尚未散尽,茶客已在讨论来年的茶市行情;茶马古道上的驮铃铃音,早已将深山与外界紧紧相连。<br><font color="#39b54a"><b>四、文化与教育:云端之上的文明交响</b></font><br><b>1.儒学与汉文化的传入</b><br>明朝建立后,明廷规定,土司子弟“不习汉文,不得承袭”司位;由此,容美历代土司开始重视教育,他们前后相继,建学宫、办书院,甚至送子弟远至荆州、武汉、京都学习。田世爵聘汉儒开馆授业,田舜年建书院、兴诗礼,田九霄“耕读龙潭坪”,田甘霖“创立学宫”。<br>中原儒学日夜浸润,司中“君臣父子”纲常森严,影响深远,推动了汉文化、儒学与土家巫傩信仰交融。田舜年手书的“山高水长”匾额,与九峰书院的青瓦飞檐,共同构筑起“诗书传家”的精神图腾。据《容美土司史料汇编》统计,明清两代容美田氏共有27人考取生员,9人中举,末代司主田旻如在国子监深造期间与汉族名士顾炎武交游,更是带回大量典籍。<br><b>2.戏剧与诗文大放异彩</b><br>田舜年任司主的时候,鹤峰柳子戏(阳戏)的唱腔,在武陵群峰间穿梭。这种“高腔穿五句”的民歌形式,上句唱土家方言,下句和汉语歌词,恰似土汉文化的即兴对答。据《田氏一家言》记载,田舜年特意从苏州请来昆曲师傅,与本地“柳子戏”(也叫阳戏)艺人共同打磨,终成“吴腔楚调”的独特剧种。当顾彩在容美司城排演《桃花扇》时,汉家的丝竹与土家的柳子戏的鼓点奇妙共鸣。<br>每逢中秋,司城百姓聚集于“九峰读书台”,看“李香君”执扇唱“原来姹紫嫣红开遍”,戏台上高腔入云宵,戏台下看戏的土家少女的银铃笑靥与汉族文人的唏嘘感慨,在月光下织就天籁和谐。<br>田舜年还组织诗会,并邀约汉族文人编纂《容美诗集》,收录汉土诗人作品百余篇,其中《九峰雪霁图》题诗“玉山高并两峰寒,四顾苍茫雪未残”,成为后世传诵的佳作。<br><font color="#39b54a"><b>五、社会习俗:以土为主,多元共生的生活图景</b></font><br><b>1.巫傩盛行的精神信仰</b><br>神巫共舞,在这片灵性山河中相得益彰。顾彩目睹的“椎牛祭天”仪式,与《石门县志》所述“照虚耗”的守岁灯火,皆是对自然的虔诚低语。土家“梯玛”(巫师)在祭祀中扮演核心角色,通过“摆手舞”与“跳丧”沟通天地。容美土人将白鹤奉为图腾,鹤峰之名便取自“城后诸山奇峰如鹤”。在平山爵府的“半云间”楼阁,田舜年与顾彩观“鹤舞云端”之景,忽有白鹤掠过飞檐,顾彩即兴赋诗曰“仙人自古好楼居,瑞林瑞露凝鸳瓦”(《集长松阁》),将土家图腾与道家仙境意象熔于一炉。<br>在《容美纪游》中,容美境内的人民信仰杂糅,又与汉人的信仰融会贯通。土家原始信仰(如山神土地、祖先崇拜、白虎崇拜等)与儒释道多元共存,道观寺庙比邻而立,体现“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的文化特质。既奉廪君、土地神、白虎神等土家原始信仰,亦尊儒、释、道。司中道观与寺庙并立,祭祀融合巫术与汉礼,形成“祭山如祭天”的独特仪轨。<br><b>2.深入血脉的勇武精神</b><br>武陵山区的土家人,崇武精神深入到每个人的骨血之中。千百年来,无论是容米部落阶段还是容美土司时期,容美人的战争杀伐从未停歇,与周边土司的战争,与各个时期汉人各方势力的对抗,土司领地内部的争斗,包括明清时期朝廷的对外征调作战,李自成起义军驻扎时期,明末清初的各方攻伐,使容美土司经常面临着战争。<br>明代嘉靖年间,倭寇危害东南沿海时,司主田世爵及其子田九霄、田九章等,应朝廷征调,发兵赴东南沿海,在抗倭将领胡宗宪军中效力。胡宗宪说:“容美兵,精悍甲诸部,万里从征,朝气正锐。容美军在清风岭并乍浦之胜,及剿徐海,则容美土官田九霄、九章之功。<br>万历年间,贵州播州(现遵义一带)蛮人杨应龙发动叛乱,朝廷开始平播之战。容美土司下属土舍田宗武,率领土兵两千人奉调参战,有功于朝廷,获得赏赐。<br>明朝天启年间,田楚产在平定奢安之乱中,战功卓著,其死后崇祯皇帝追赠其为宣武将军、诰封其妻为恭人。<br>康熙帝平定吴三桂之乱时,田舜年输忠效力。康熙帝评价“土司田舜年,前于云南用兵时,输诚协济、殊有禆益,此去可奖励用之。<br>在这些征战中,容美将士得到了历练,使容美将士能确保一方平安。<br><b>3.充满野趣的蛮境风俗</b><br>土民生活质朴,敬畏神灵,与蛮荒自然地相融相洽。顾彩在《容美纪游》中的《苦竹坪》一诗,这样描述:<br><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土屋茅庐户不扃,<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四无邻舍虎纵横。<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纸钱一片神祠压,<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彻夜鼾眠直到明。</span></p><div><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诗句中描写的情形,既体现了诗人身处荒野中的孤独与自然的险恶,也展现出容美土民,完全处在一种蛮荒野境中。<br>婚姻习俗上,土家青年以“哭嫁歌”表达对娘家的眷恋,婚礼中“拦门酒”“抢床”等仪式;丧葬礼俗中,北江流域的撒叶儿嗬、湘西北的打围鼓(丧鼓)唱词,意蕴深远,别有风味,既是对亡人的悼念,也是他们自然天成的娱乐活动。<br>至于深夜遇虎,看土人河中搏浪捕鱼,看土人采茶等,对顾彩来说,也充满了力量和野趣。<br><b>4.自然天成的饮食文化</b><br>《容美纪游》中,揭示了土人饮食特色:野猪腊、鹿脯为上品,竹鼬以谷粉蒸食甚美,洋鱼无刺甘美。龙爪谷酿成的咂酒更是特色,“以曲拌蒸,晒干收贮。买酒者籴之贮筩中,开水灌之,随用筩吸饮,已成美酒;吸完加水,味尽而止”。根据历史考察,容美土家的饮食还是靠山吃山。<br>主食以杂粮为主,稻米稀缺。但是土司及上层与土民还是有区别的。普通土民,以粟谷、玉米(包谷)、薯类(红薯、洋芋)为主粮,常制“包谷饭”(玉米掺米蒸煮)、“蓑衣饭”(玉米与大米混合)、“洋芋饭”等。土司贵族则享有大米、糯米等精细粮食,普通土民“虽有大米,留以待客,不敢食也”。<br>副食资源同样有此区别:土司宴席多见野味山珍,如竹鼠、野猪、鹿、黄麂、岩梆(石蛙)、野鸡等,以及竹笋、香椿、菌类、葛根粉、蕨粉等。<br>平民饮食,依赖家养猪、鸡及野菜(鱼腥草、蕨菜),平日以酸菜(酸广椒、酸豆角)、豆制品(合渣、豆干)佐餐。“靠山吃山”特征鲜明。采集葛粉、岩蜂,捕猎林鸟(竹鸡、斑鸠),捕捞溪鱼。油脂、盐巴稀缺。食盐专卖制下,民间长期缺盐,"交易惟求一撮盐"成常态。<br><h1>可见,土司时期的容美饮食,受山地地貌制约(如山珍为主),产出有限。其酸辣风味、腊贮技艺、自然生产的山野食材,至今仍是土家族饮食的内核要诀。<br><b>5.独具一格的服饰与居住风格<br></b>在服饰与居住上,土家织娘织就的峒被如锦,贵者与缎同价,龙凤金碧,堪为被褥;峒巾以白麻为之,轻纫如鲛绡,皆为珍品。</h1><h3>吊脚楼依山而建,飞檐翘角吸纳江南建筑风格,却又雕刻土家白虎图腾,体现着汉土文化的交融。容美吊脚楼的“走马转角楼”形制,融合了土家干栏式建筑与汉族合院布局,成为民族建筑史上的瑰宝。时至今日,虽然吊脚楼已经越来越少了,但是遗留在边缘山区的那些吊脚楼,让我们还能领略千百年来土家人的居住方式。</h3><br><h3>容美土司的兴衰历程,是一部山地民族的生存史诗。它凭借险峻地势维系自治,通过军事扩张与文化融合,书写“秘境蛮族”的传奇;最终在清廷“改土归流”的浪潮中归于历史尘烟。而今,鹤峰的层峦叠嶂间,仍回荡着田氏家族“世守容阳”的誓言,见证着土家文明“一体多元”的永恒魅力。</h3> <h1><br></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第二部分</b></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江南才子顾彩、容美土司田舜年</b></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与《容美纪游》</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明与蛮荒之间,总有屏障边界,但也有从未断息的交流通道。</p><p class="ql-block">三百多年前的一个初春,江南才子、无锡人顾彩,自荆楚边陲的枝江启程,穿越武陵群山,踏入容美治地的云烟深处。他受孔尚任委托,赴鄂西容美土司田舜年处传授《桃花扇》,此行促成了《容美纪游》的创作。一个江南文人,进入容美后受到的震撼非同寻常。这场游历中,他边走边看,边看边写。他的笔触如渫水蜿蜒,在《容美纪游》中勾勒出一幅“世外桃源”的斑斓画卷。</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一、顾彩及其《容美纪游》</b></p><p class="ql-block"><b>1.顾彩其人</b></p><p class="ql-block">顾彩(1650—1718),字天石,号补斋,江苏无锡人,清代戏曲作家、诗人。他早年以文才著称,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游历山东曲阜,受衍圣公孔毓圻赏识,成为孔家的塾师,后与孔尚任结为挚友。顾彩的戏曲作品包括《楚辞谱传奇》《后琵琶记》等,并曾改编孔尚任的《桃花扇》为《南桃花扇》。</p><p class="ql-block"><b>2.《容美纪游》的创作背景与内容</b></p><p class="ql-block">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因事达到枝江的顾彩,在枝江县令孔振兹(曲阜孔氏后裔)的“怂恿”下,顾彩应容美宣慰司使田舜年之邀,从湖北枝江出发,穿越武陵山区,历时五个多月游历容美(今湖北鹤峰、五峰一带)。</p><p class="ql-block">顾彩与田舜年数百年前的相遇,是两个人在山河间谱就的友谊长歌,也成就了土汉两族文明交流的一段佳话。</p><p class="ql-block">根据《容美记游》记述,当顾彩托人送信,打算访问容美后,田舜年很快就派出了高级下属千总、干办舍人等五人的接待团队,赶赴300公里之外的湖北枝江县衙迎接顾彩。一路上,接待班子毕恭毕敬。当顾彩快要达到容美境内的时候,早已接到报告的田舜年亲自率领乐工艺人,赶往设在湖南石门的宜沙别墅(容美司地,在现今湖南石门壶瓶山镇),迎候顾彩。在这里,田舜年正式发柬举办招待宴会,并命令戏班演戏助兴,且求顾彩为宜沙别墅天成楼大堂撰写楹联。</p><p class="ql-block">从到达宜沙别墅开始,到顾彩辞别容美,其间的五个多月时间里,田舜年极尽地主之谊。其间,游历山川,唱和诗文,观戏酒饮,无不一起同行。重要的政治活动,也邀请顾彩参加。六月初一这天,临近的保靖宣慰司的使者来访约盟。两司歃血为盟,举办登坛之礼,互为屏藩,世为姻缘之好。田舜年特请顾彩书写盟约。有时候,甚至是田舜年自己先行一步,去一下站准备;每月初二、十六的诗会,顾彩尊为盟主;其热烈程度和招待规格,可谓超前绝后。</p><p class="ql-block">游历过程中,顾彩一日一记,在他的笔触下,描述了“芙蓉山”司署的宏丽建筑及“古银杏树”等奇景;多次提及五峰茶叶的种植、贸易,如“茶客来往无虚日”,印证当地作为“万里茶道”重要源头的地位;记载了田舜年家班演出《桃花扇》的盛况,以及秦腔、苏腔等戏曲形式的传播。</p><p class="ql-block">顾彩以日记体形式记录了容美的自然风光、政治制度、军事组织、经济贸易、民俗文化等。以后成篇印行,就是《容美纪游》。</p><p class="ql-block"><b>3.《容美纪游》的价值</b></p><p class="ql-block">该书是研究清代改土归流前鄂西土司制度的珍贵史料,详细记载了土司的军事制度(如四十八旗兵制)、法律体系及与中央政权的关系,填补了土司社会研究的空白。可谓“足备掌故,轶闻琐记足资劝诫”。</p><p class="ql-block">书中诗文并茂,既有对“古桃源”的浪漫描绘,也有对土家族“咂酒”“捕鱼”等民俗的生动刻画。同时,其对戏曲活动的记录(如女优演剧细节)为研究清代地方戏曲传播提供了重要依据。</p><p class="ql-block">书中详述了武陵山区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图景,尤其是茶叶贸易的繁荣景象,揭示了五峰、鹤峰在“万里茶道”中的枢纽地位,为研究清代边疆经济提供了实证。</p><p class="ql-block"><b>4.版本流传</b></p><p class="ql-block">清朝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郑光祖辑《舟车所至》本,琴川祁氏清玉山房刊行。清王锡祺编《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六帙第三册本,上海著易堂刊行。</p><p class="ql-block">1942年湖北通志馆首次单独刊行,由李书城(新中国首任农业部长)作序,引发学界广泛关注。1991年,高润身出版《容美纪游注释》,进一步推动其研究。</p><p class="ql-block">1998年,吴柏森在整理过程中广泛搜集国家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等机构的珍贵抄本,结合目录学与版本学方法,对文本进行了严谨校勘。例如,他可能参考了湖北省馆藏抄本,并在此基础上补充历史背景与文献考证,使原本晦涩的土司制度与地方文化得以清晰呈现;这个版本最终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p><p class="ql-block">2008年,鹤峰县拍摄纪录片《寻找古桃源》,以影像再现《容美纪游》书中场景;相关研究亦被纳入民族学、茶文化等领域,成为跨学科经典文本。</p><p class="ql-block">上述各个版本的《容美纪游》校注本和纪录片,不仅是一部严谨的学术整理成果,更是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文化桥梁。通过其校勘与阐释、演绎复原,顾彩笔下的容美土司社会得以重现,为当代读者理解清代边疆治理、民族文化互动及地方史志提供了重要参考。</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二、田舜年与他的容美</b></p><p class="ql-block">明代以前,容美土司治地已经得到了充足发展;明代以降,容美田氏尤为显赫,其中顾彩拜访容美时的在任司主田舜年更是中兴之主。</p><p class="ql-block">田舜年(1640—1706年),清初容美名主,字韶初、眉生,号九峰。明末湖广容美等处军民宣慰使田玄长孙、田甘霖长子。他出身容美土司世家,其父田甘霖是明末清初抗击吴三桂叛乱的名将。田舜年早年随父习文,19岁赴荆州求学,36岁袭职宣慰司使。</p><p class="ql-block">田舜年在容美的政治、经济治理与文化贡献,在顾彩的《容美纪游》中得到了生动记载。作为土家族土司政治与文化的代表人物,田舜年以文治武功著称,既推动了汉文化与土司文化的交融,又巩固了容美土司的地方统治。</p><p class="ql-block"><b>1.军政治理</b></p><p class="ql-block">田舜年注重整军精武以自强,其兵皆素练习,闻角声则聚;一人搏虎,二十人助之,以必毙为度,纵虎者罚。倡寓兵于农,兵农合一,事急时能集合成一支战斗力较强的队伍。军队分五营,中营由长子统领,下设四十八旗,兵民合一,训练有素,“闻角声则聚”。盔甲重达二三十斤,可御箭矢,曾以四十八人击溃桑植司数千骑。对下属四土司(水浕、椒山、五峰、石梁)采取子婿遥领制,强化控制,违令者诛杀。</p><p class="ql-block">康熙十八年(1679年),因抗击吴三桂叛乱有功,田舜年受到康熙皇帝的召见,开西南土司赴朝廷“陛见”的先例;获封骠骑将军(武散官、正二品),将容美的政治地位推向极盛。</p><p class="ql-block">田舜年作为清初容美土司的杰出统治者,通过政治联姻、武力整合、经济扩张及文化渗透等综合手段,成功平息周边土司纷争,并大幅拓展疆域,使容美成为鄂西诸土司中最强大的政治势力。</p><p class="ql-block">通过宗室联姻强化纽带,田舜年与周边土司建立血缘联盟,例如与桑植土司向氏家族通婚,不仅缓和了两家土司间的敌对关系,还通过亲属网络形成利益共同体,为后续的领土整合奠定基础。</p><p class="ql-block">他通过武力整合与领土扩张终结境内割据局面。在清初吴三桂叛乱期间,田舜年趁乱势而起,以武力取消五峰张氏、石梁唐氏、水浕源唐氏三大隶属司的世袭统治权,改派子孙遥领,彻底结束容美内部的割据状态。清廷默许了这一既成事实,使容美实际控制范围大幅扩展。此外,他通过武力威慑,对巴东红砂堡、野三关等争议地区,以“世土”名义与巴东知县齐祖望展开激烈论战,并辅以军事施压,获得了相应地区的领有权。还通过经济兼并,以重金购买湘西北慈利麻寮土司土地;并在澧州、常德、荆州等地广置田庄,将势力渗透至汉地边缘。</p><p class="ql-block"><b>2.传播文化</b></p><p class="ql-block">田舜年文武兼修,广交名士,好诗文,酷爱戏剧。</p><p class="ql-block">他“礼贤下士,筑九峰书院”,将中原儒家的典章镌刻于土家山野之中。掩映在苍松翠柏中的书院,不仅是土家土司子弟研习儒学的圣地,更成为汉土文化合流的象征。田舜年亲自手书“山高水长”匾额,悬于书院正堂,取意于《论语》“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寄寓着山中藩属土司对儒家治世理想的追慕。</p><p class="ql-block">田舜年自幼受汉文化熏陶,其治下容美宣慰司成为汉文化传播的重要窗口:田舜年博通文史,工诗能文,著有《田氏一家言》《容阳世述录》《六经撮要》等。据《容美纪游》所载,每月初二、十六举办诗会,汇聚蜀中孝廉、荆岳庠生等文人,其作诗“下笔千言不休”,思维敏捷,远超寻常文人。他主持编纂家族诗集,推动土司文学发展。</p><p class="ql-block">田舜年的母亲覃美玉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女性。她不仅识字,而且通晓音律。据《鹤峰县民族志》记载,她通晓韵律,能歌善舞,曾担任戏剧音乐重要角色和教习,对土家柳子戏颇有研究。覃美玉在容美土司的戏曲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她改进加工了多种曲牌,使柳子戏的表演手法大大丰富。</p><p class="ql-block">受母亲覃美玉(戏班女优出身)影响,酷爱戏曲。他在司署内建戏厅、戏楼,组建女优吴腔、男优秦腔戏班,并派人赴京求取孔尚任的《桃花扇》剧本,与顾彩共同排演《南桃花扇》,被顾彩赞为“即在全楚亦称上驷”。宴客必行“折柬、张乐、焚香、奏女优、赋诗”五礼,融合中原礼乐制度,令顾彩感叹“执礼甚恭”。关公诞辰时与乡民共观戏剧,与民同乐,并赐饮食。</p><p class="ql-block">田舜年兼容儒释道三教,修建文庙、关帝庙、城隍庙、真武庙等,祭祀关公、张飞等汉地神祇,并铸孔子铁像于文庙,率子弟习礼,体现汉文化对土司宗教的深刻影响。顾彩笔下的田舜年兼具文雅与威严。礼贤下士:派使者百里相迎,赠朱履棉袍,遣子嗣设宴,甚至亲赴石门驿站迎接。生活简朴:日常“衣布衣草履,跨驴而行”,巡查时结草而居,与民无别。家族等级森严:长子田昞如虽袭职,仍须“青衣带刀侍立”;等田舜年退场,则其余人等对田昞如也是毕恭毕敬,体现了严格的宗法制度。</p><p class="ql-block"><b>3.发展经济</b></p><p class="ql-block">对司内的经济发展,田舜年颇为用心,采取优惠措施引进人才和技术,凡外来能工巧匠、文贤商贾一律仰膳官厨,官给衣食,以客礼待,去则给引。以致司中江、浙、秦、鲁人,或以贸易至,或以技艺来。招揽汉族文人、商贾、工匠,定居者分田授室,甚至与土民通婚,形成多元共存的局面。</p><p class="ql-block">为来往方便,货运流畅,并修道路,田舜年命令各旗,保证道路畅通。其所修石拱九峰桥至今犹存。</p><p class="ql-block">一时间容美司内,民居栉比,俱有作粉为业,有织纺者,百货丛集,绸肆典铺,无不有之。药材、桐茶畅销各地。顾彩游历时,田舜年以新茶、葛粉、竹鼠等特产款待,展现地方物产之丰。</p><p class="ql-block">他还鼓励土民发展农业生产,凡开垦农田者,官给牛具,不收租税,即“官给牛具,不收租税”,推动农业发展。</p><p class="ql-block"><b>4.含冤而终</b></p><p class="ql-block">康熙四十五年(1706),田舜年因其已然袭职的长子田昞如为人暴虐,下属及土民多有抱怨。田昞如对于容美的治理,令他担忧,于是田舜年赴湖广行省总督处,请求以三子田曜如替换已经袭职的长子田昞如。不料湖广总督石文晟已被田昞如党羽买通,偏听偏信。而石文晟则更进一步,向朝廷上折,参告容美土司田舜年“私造宫殿”“暴虐奸淫”等,并将田舜年拘禁。</p><p class="ql-block"> 康熙帝认为田舜年在吴三桂叛乱时,毅然反对吴三桂,向朝廷靠拢,并参与征调,有功于朝廷。因此派人详查。然而,事情尚未查清,1706年六月,田舜年“中暑病故”。康熙帝震惊之余,再次派人详查。发现石文晟坐劾容美土司田舜年僣妄淫虐的奏折,并非事实,部议之后,认为石文晟应当降调。了解到此等情形,康熙帝对石文晟颇为不满,原本打算降调石文晟;但石文晟是瓜尔佳氏、汉军正白旗人,且其先辈均为朝廷大员,念及旧情,暂时让他留任。可惜了田舜年,皇帝虽然知道其有冤屈,但是顾忌其他,其冤屈当时并未得到伸张。</p><p class="ql-block">后续,石文晟以折奏不实、称病辞职。 康熙四十六年(1707),朝廷将宣慰司土司田昞如革职,并以“暴戾虐民,抗不赴审,应枷责佥妻安插内地”,且要求“容美司土司著田旻如承袭”。</p><p class="ql-block">至此,石文晟去职、田昞如革职流放内地,田舜年次庶子田旻如继承土司职位。这个结果,也算是最终对田舜年给了一个交待,完成了田舜年生前的未竟之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田舜年通过文化融合、军事集权与经济开放,使容美土司治地,在康熙年间达到鼎盛,成为西南土司中汉化程度最高的地区。田舜年的“文治武功”,及其个人冤屈遭遇,展现了边疆治理中少数民族首领的个人能力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土司地方自治的复杂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r></h1> <h1><p><br></p><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结 语</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山河长歌,千载佳话</b></font></div><br><p></p></h1><h3>从建立黄沙寨千户的元代至大三年(1310年),到容美宣慰司被强制改土归流的雍正十三年(1735年),容美土司历经四五百年兴衰,是元明清三代朝廷在西南边疆“羁縻治边”的缩影。它既是军事扩张与汉化融合的受益者,也是中央集权与土司自治博弈的见证者。其军政制度、文化融合与山地经济,共同塑造了“一体多元”的土司文明。改土归流虽终结了容美田氏的统治,却为今日鄂西南、湘西北一带,留下了丰富的土家文化遗产,成为研究中华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历史样本。</h3><h3>顾彩的容美之行,不仅是一次江浙文人的游历,更是一次汉土文化的深度对话。他将所见所闻,载入《容美纪游》,让这片深山秘境的政治、经济、文化与信仰的相关图景,得以传诸后世。</h3><h3>三百年已逝,光阴流转,容美土司的传奇早已融入武陵的山魂水魄中。那些书写在史籍中的“兵刑礼乐”旧事,那些回荡在峡谷间的山歌丝竹,那些生长在悬崖边的茶树与吊脚楼,共同构成了一部立体的民族交融史,见证着土汉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守望相助、美美与共的山野长歌。</h3><h3>《容美纪游》不仅记录了顾彩“桃花源中游”的奇幻经历,描绘了了容美境内的独特的社会与人画卷文,记载了田舜年的个人魅力与智慧,同时也为研究明清土司制度、民族文化交融提供了珍贵史料。</h3> <h5>鹤峰屏山大峡谷里,光影变幻,峡谷高深,当年的秘境,如今的风景。容美土司在屏山建造有规模宏大的爵府建筑群,现有爵府、老街、万全洞等遗址50余处。</h5> <h1><br></h1><h3>本文编写过程中,部分文字引用了诸多先贤文章、观点及图片,但未能一一指明引用来源。敬请谅解并赐教。</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