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八</p><p class="ql-block">2025/6/7 晴</p><p class="ql-block">今天师傅教了行进中的意太极,关于重心,关于五张弓……最主要的是流动的“能量”——那种看不见的涌动,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由于自己还没有掌握,所以一时无法用文字描述清楚。(摘抄一段别人的总结附在后面供参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师傅请四位已能将之运用于拳架的弟子带练,让我们先模仿比划。他们四位打得各具特色,有两位打得很舒服,看起来很松弛而又满含“能量”,其中李师姐打得很优美,她过去几年辛勤练习,又得到师傅悉心教导,真是开出了一朵美丽的意太极之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师傅亲自辅导我双推手,让我感知腰胯发力带来的效果、劲力的连绵不断和松柔空虚的缷力化劲,也许我这里的术语不准确,但我目前只能消化到这个程度。</p><p class="ql-block">让表述的文字瑕疵暂时留在这里,等待日后认识提高后在后面的记录中更正。随着日月的积累,如果习练和笔记能够持之以恒,那就是一部小白成长史,不也非常有趣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我练得不好,和师姐师兄单推手也找不到感觉,后脚下的力传不到腰胯和上肢上,而是靠身体前倾推出去……有时候膝盖还会过伸,膝关节受到碾压而出现不适。心里很清楚,僵硬和生疏,就是因为这段时间不练的结果。那些打得好的师兄师姐们,没有一个不在上面花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多年的汗水才能造就今天行云流水般的舒适感。<span style="font-size:18px;">要加油哦!</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家路上想起多年前,曾有机会接触过陈氏太极拳,那时候的我,根本静不下来,也没有耐心学习慢吞吞的太极套路,唯有对老架一路里的那个二踢脚特别感兴趣,觉得跳起来“啪啪”两声,那招式特别帅。而现在的我觉得“身上有功夫、脚下能生风,心慈手又软” 才是真的帅。如今我的审美观也悄然改变,受师傅影响趋于向内。</p> <p class="ql-block">七</p><p class="ql-block">2025/6/4 天气的阴晴无感知</p><p class="ql-block">不是在医院,就是在去医院的路上。</p><p class="ql-block">老爸中大招,来势凶猛。出院三天又进了医院,至今又是一周,今天病情总算略有好转。</p><p class="ql-block">虽然老爸身体一贯羸弱,但过去几十年打太极拳(只能算个老年广场操),腿脚一直很灵便,身体的协调性也算过得去。七十多的时候被一毛头小子骑自行车横向撞倒,摔得很重竟然没大事。这次高烧近四十度,二便失禁,大脑失忆,竟然在我们的搀扶下下意识地走进了病房……真是脑乱腿不乱。人的生命中有些东西,在不断重复中形成了肌肉的记忆,会在关键时刻启动保护机制,防止受到伤害。生命在于运动,就算低层次的动动胳膊腿也比躺床上好很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些天照顾病人没去地方学拳,也因为焦虑劳累没练。但时不时看看师傅孜孜不倦推过来的许多太极号短视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看到一个杭州的太极拳馆号做的视频:主播老师讲了一段话回答“太极技击与养生是否矛盾?”的问题,大意是,“养生,是最高级的武术内涵之一,没有技击的是空架子,没有养生功能的话,都没有资格称得上武术。太极拳是很高级的武术,正是在于其在武术当中具备更高级的养生功能。养生技击缺一不可。拳理,就是技击之理。太极拳和擂台运动并不矛盾。不断地练习太极身法心法的细节,过程中慢慢地就起到了养生的作用。”我觉得言之有理。</p><p class="ql-block">还有一段讲:“武氏太极拳,始于太极理论奠基人武禹襄祖师。所谓十三势,即太极拳之八卦五行,是指太极拳特有的八种劲法和五种步法,八种劲法即掤捋挤按採挒肘靠,五种步法即进退顾盼定。劲法步法上下协同,千变万化,本无招无式。今人多把十三势视为十三个招式,实在贻笑大方!”</p><p class="ql-block">以上两则值得一记。</p> <p class="ql-block">六</p><p class="ql-block">2025/5/25 晴好</p><p class="ql-block">今天是兰马的日子。没出门。已经第二年没跑了,也不想了,不就是穿了几次带标志的T恤用比走路快不了几步的速度搞了21公里,都不能算个马拉松。现在已没有跑步习惯了,也不知好不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爸出院在家还是不好好吃饭,我嘴上说眼不见心不烦,其实还是很焦虑。带着这种情绪,心不在焉,就没办法练拳,以前的进步又还了回去。肩背非常僵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躺在床上发现陈师兄分享了他在单位内刊上发表的文章《太极十载,一场与身体对话的修行》,写了跟随师傅习练太极十年来的所得。在太极的滋养下,陈师兄一步步成长,身、心、灵不断地提升。十年的勤学苦练,孜孜不倦,终得美妙的硕果。他的感悟和切身体会,对我们初学者有很大的启发。听说陈师兄曾经在健身房里锤炼过之后迷上太极,从而放弃撸铁,成为师傅的优秀弟子,他的修行体悟和心悟,是十年的积淀,是沉下心来不断探索和追求的结果。“见字如面”,陈师兄本文的字里行间也显现出他钻研太极拳经典的收获,他对太极的热爱,他因习练太极而得到的生活智慧。有个小师妹评论本文是“流动的宁静,身心的诗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师兄和郭师兄,他们身体的底子都非常棒,体格高大健壮,可能还有武术或者搏击的基础。他们打出的拳架非常潇洒美妙,充满力量,令我羡慕不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同为师傅的弟子,千人千面,每个人都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修炼水平也各有长短,活力满满的背后,师傅才是霸气侧漏啊!</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大家都因文武双全的优秀分子陈师兄而快乐,师傅曾说,学太极要一帮人一起互相切磋,互相学习,这样提高很快。旧时代师带徒都很保守,全靠自己琢磨,而现在我们有这么好的条件,别说师傅,徒弟里高手如云,足够我学好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和时间赛跑,有点紧迫感。</p> <p class="ql-block">五</p><p class="ql-block">2025/5/24 晴</p><p class="ql-block">一大早打好营养糊糊送到医院,放下病榻上的老爸,急匆匆赶到训练场地。这件事的份量很重,靠它调剂紧张和焦虑。越是诸事缠身,身心俱疲,力不从心之时,越想明白一件事,没有个好身体,什么都是空想,没有力气,啥也完成不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师傅今天热身时演示了很多练内功的方法,开——合,开——合,开——合……旋转,肩,腰、胯三个平面平行,中正宏圆,连绵不断,缠丝劲儿……每次他老人家带领大家一起热身时所示范的起式、收式、云手、猫步等动作中都充满了能量,师傅希望我们以后能在打架子中得到应用。大多数人模仿做的是形,而师傅的内容很多,浑身无处不太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师傅的状态总是和小伙子一样,根据每个人的程度一一进行辅导,对我来说,经常瞬间被点亮。给大弟子们教的高阶的内容,也让我们开眼。今日一见,据说叫“大捋”,丝滑柔韧又充满潜在的“能量”。他们玩的活步推手,信手拈来皆文章,美哉,妙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师傅经常发很多小视频,谈太极拳的七七八八。让我们批判地吸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太极拳是膝盖的粉碎机”</p><p class="ql-block">当今练太极的人不少,练得好并受益的人不算多。也确实有不少人练伤了膝盖,如同打网球伤了肘、踢足球伤了踝、练瑜伽伤了腰……我想主要还是高强度和错误的姿势所致。相比较竞技体育,所有强身健体的运动,如果有正确的方法,在适度和平衡的原则上操练,一定能收益健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于松,“不松没关系,练就是了!” </p><p class="ql-block">越练越松,就是因为身体僵硬紧张才要练太极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还有网友评论 “松得滥俗,松得垮塌,松得糊涂,这就是当今追求表面功夫的虚夸浮躁假大空假太极拳泛滥成灾的根源?倘要真松,怎么弄,整天灵魂里装着名利,怎么松,松个球!” 高手在民间。</p><p class="ql-block">真的,任何事情,放下功利心才能入境。</p> <p class="ql-block">四</p><p class="ql-block">2025-5-20 晴 大热</p><p class="ql-block">听说今天也是个节日,唉,没有真爱,搞这些噱头有啥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师傅最近努力教大家很多东西,教得也很辛苦。不厌其烦地对不同程度的新老学生一对一辅导,除了手把手亲自教授,说话也很多,口干舌燥。“古稀”老人能有如此的状态,令人非常敬佩,常常被他的格局和人格折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师傅平时也不断在刷屏,各种太极知识小碎片还有关于三观的小鸡汤。特别强调“柔弱胜刚强”,刚才又发了一段:</p><p class="ql-block">牙和舌头打了一辈子架</p><p class="ql-block">每次都是舌头受伤</p><p class="ql-block">但到最后牙先没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师傅特别看中谦卑的人品,经常教导资质很好的几个大弟子有了功夫不要显山露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太极好功夫的四要素:</p><p class="ql-block">体松,意静,气顺,神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松沉,是轻灵的产物。头顶悬,骨升肉降,身轻如燕,空中游泳。把自己拎起来,百会上领,丹田、涌泉上提(此处需推敲)。“虚灵顶劲,” 实际上一时很难做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一段每天“涮胯”,似乎腰胯活了,偶尔有点轻灵感,但肩颈背依然僵硬疼痛,除了归功于过去的职场,如今看手机的时长也是了得。康复运动师也教过很多松解的动作,没怎么练过。专注太极基本功,不贪多,慢慢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师傅提到两个词:</p><p class="ql-block">荡裆 </p><p class="ql-block">我理解就是,“核心”和上肢在圆裆的稳定结构上松弛地揺荡,也不一定确切。师傅做了演示。</p><p class="ql-block">揺撸</p><p class="ql-block">或者打井水的动作,都是一种系统整合肢体发柔力的形象比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单推手和定步四正也学了好几回了,师傅说,只要每次都收获一点“对的”体会就好。怎么只有和师傅推才有感觉呢?好神奇。再次强调绵延不断!我老是断开,使个小蛮力,那一刻所有的平衡都没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郭师兄让我感受单推手的发力点,借大地之力!后脚、后腿、腰胯、脊柱……上臂的peng劲儿来自躯干后抻的反作用力,所谓的一对阴阳吧?只有规规矩矩做对了,才能让重量级的郭师兄的千钧底盘动一下,四两拨千斤!</p> <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2025-5-10 晴好</p><p class="ql-block">早上在路边等车,一辆崭新漂亮的别克电动车驶过来,我以前的老同事在驾驶座上使劲儿招手,非要绕道送我到练拳的地方。好久不见,老人家已满80岁,依然精神矍铄,一路上车开得又快又平顺,谈笑风生,思维敏捷,老小伙状态不输当年,当年五十多岁的时候就像小伙子一样精力旺盛,总是闲不住。现在还是一样,总给自己找很多事儿做,忙忙碌碌为儿女们服务,乐此不疲。80岁的老同事如此精神,今天一大早真的深受鼓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近有伤的地方持续疼痛,特别是腰椎和左膝半月板撕过的地方,甚至做简单的动作都会发出咯嘣咯嘣的声音。偶尔走路骑单车也会疼痛,鞋穿得不对也不行。是哪里做错了?还是正常现象?每天也就半小时多的太极划拉,听师傅的话,运动量不大,站得也不低。腰痛的原因肯定有前期动作不对,为了追求不塌腰翘臀,顶命门用蛮力所致。当然疼痛是个复杂的问题,毕竟运动量从零开始,身体在薄弱的基础上重新开发。过于消瘦,快速的肌肉流失导致各个关节缺乏基础的防护,肌肉关节略微吃点劲就会劳损变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于架、意、劲、气、灵……师傅转发了很多小视频,很多人总结提炼的各种口诀,一时不敢贪多,一点点积累,拾到什么算什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松,做起来很难,长期错误的走、站、坐、睡姿……各种不平衡导致的肌肉关节僵硬,一下子不可能完全松下来。沉肩坠肘,中正安舒,刚柔并济,内外兼修……现在有了意识和认知,还不能完全体现在动作中。接受所有的不完美不如意,慢慢启动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师傅演示了如同在泳池中漂浮的松,自由泳典型划水动作的太极演绎,“我有一把美胡子”戏剧形象的捋,蒙古摔跤或者蒙古舞蹈般的九节贯通,深井提水等劳动中的太极……起式和收式中的蓄劲儿和突然发力,无时无刻都有功夫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师傅说,永远在路上。太极入门,云手涮胯至少十年,推手至少三年五年……才能无招无式,无形无意,含而不发。我呢,跟着师傅不迷路,到不到达,得不得到,不是重点。只要在路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师傅今天又辅导我双推手了,信息量有点大,没能全部接住。要点是,头和身体中正,腰胯带动,脚发力,借大地之力,粘合,绵延不断。师傅观察我现在的问题,有点“一、二、三、四”断开做操的毛病,不连贯。叮嘱平时的练习一定要慢,想象身处一个大蜜罐里,每个动作都从粘粘的蜜中拔起,缓慢,轻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郭师兄和几个师兄又给强化了一下推手,郭师兄说,推手可以检验拳架是否打得对,所有的招式都来自技击,不留空挡,扎实底盘,节节贯穿。起式(上下)、云手(左右)、倒卷肱,先练这三个,是基础的基础。腰胯走锅底路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瑞师兄郭师兄还教了猫步,如同起式一样,“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个动作很费劲,腿部力量由此提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此执笔之时,想一想,无论是健康之美的武术达人,还是活力满满年轻态的老同事。可见衰老是从心开始的,心不懒,身子就勤快,闲不住,人就有劲儿。头脑四肢五官常常被动用,才能不退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衰老,是从躺平摆烂开始的。</p> <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2025-5-4 阴 大风浮尘</p><p class="ql-block">“致虚极,守静笃”</p><p class="ql-block">老子《道德经》的思想精华,既是方法论,又是终极境界。儒、释、道三家也分别由此作出了自己的诠释。古人智慧的结晶,穿越时空永远闪闪发光。</p><p class="ql-block">有人说太极拳是行走的道德经。道法自然,时时刻刻铭记在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头若悬丝,手若浮萍,脚落踏空。</p><p class="ql-block">体要松,意要静,气要顺,神要安</p><p class="ql-block">起式、收式,份量重,内容多,模仿师傅,但一时难以到家,先有形再有意吧。努力将方法柔于体式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老年初学者一定要打高架,切勿追求动作漂亮和高强度,打低架子酿成膝伤、膝疾。护膝要领:重心在脚底三七开,前三后七。膝盖不要过伸超过脚尖。</p><p class="ql-block">2 自然呼吸不憋气,不要去想“气沉丹田”。自然而然。</p><p class="ql-block">3 面带微笑,表情自然。手找眼,眼随手,眼不要盯着手看,会晕。</p><p class="ql-block">4 九节贯通,手、腕、肘、肩、腰、跨、膝、踝、足,脚底借大地之力,自下而上,多米诺骨牌般联动,如同鞭子一样节节贯通。发力点来自核心(腰胯或者脚底),陈师兄说模仿猫科动物。</p><p class="ql-block">5 松而不懈。松,模仿熊蹭痒,肩沉,去掉手,手臂随腰胯“核心”而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次学习的收获还有:陈师兄带练中逐一详解了24式的每一式。再有饱眼福,观摩了师傅和陈师兄的活步推手,如同西方的交谊舞一般,两人合而为一,节奏欢畅,协调安舒,在赏心悦目中暗藏功夫。不言“杀机”,是因为师傅反复强调养生目的,不让伤人耗己。</p> <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26日 阴 无浮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师傅带领热身之时,又讲了许多独到的拳理和他老人家本人习练太极的些许体验和心得,干货满满。这真是一位明师啊!那一刻,我突然萌生了想做笔记的念头。和师傅学习太极拳也有些日子了,师傅讲过的话句句入心,已经勾起了我浓厚的学习兴趣。陈师兄带练杨氏24式拳架后,师傅根据每个人的基础进行了个别辅导,对我这个新徒弟,虽然连拳架都不会比划,师傅也还是让我感受了推手,贴身示范,讲解了推手中“掤”“捋”挤“按”的根本来由,虽然自己一点就通,一练就废,但至少心里明镜似的,将来决不会走太多弯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生有幸,我遇到了这么好的师傅,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师傅教的东西,到底能领会接受多少,消化吸收多少,还在于今后的修炼当中。既然决心跟随师傅扣开太极的大门,用文字来记录师傅在钻研“意太极”中浑身的解数,珍贵的宝藏,记录我们的太极生活,记录我自己太极修炼的点点滴滴。也将成为我给自己布置的作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干就干,中午告诉师傅,师傅鼓励说,“很好,去掉“拳”字,就写意太极。”我觉得,从一个武术小白开始,不一定能非常精准的记录师傅深藏在内里的珍贵东西,但学习的历程,理解的深浅,都是精进的过程。用生命可及的长度去写,总能无限接近师傅身上宝藏的本原吧。这辈子学太极起步太晚,再怎么练也不可能达到师傅现在的境界,但文字可以达到。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一路走下去,可以试着把师傅传授的东西保存下来,或许可以和一些学习中小伙伴们共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然,完全可以用设备把师傅每次的讲解和示范,以及师兄师姐们的带练录下来,但那是机械地搬运,没有自己做的功课融在里面,就没有记录的价值。瑞师兄第一时间就发给我师傅前两年演练意太极的录像资料,其中2023年录制的高阶版本,初学者基本是看不懂的,按我的浅知,看到了松沉流畅,凝神静气,婉转蛇行,看到了此时无形胜有形,还有树欲静而风不止的汹涌澎湃……总之,外行看热闹罢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任何事情,认知先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跟随师傅练习,师傅不厌其烦地诠释他所独有的理念。也不断地在群里转发经过他自己甄别后能运用于我们现阶段学习的太极百家小知识。他老人家说过,“江湖上”,鱼龙混杂,不少人练了一辈子也没得法,还有损于身体健康……数字生活的当代,信息不断爆炸,垃圾充斥,一定要甄别。不一定去打假,但要知假。无论什么人,哪怕他只有一个小丁点言之有理,也可以采纳,不要闭门造车。认知也是相对的,不保守,不吝啬,不自大,尊重别人,珍爱生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就把这段时间从师傅言传声教中领会到的一些认知小结如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内家拳和外家拳是相对的</p><p class="ql-block">2 追求拳技,永无止境,不执念,</p><p class="ql-block"> 健身修心,身心愉悦,力所能及就好</p><p class="ql-block">3 太极拳产生于劳动大众,对各门派传承采取扬弃的辩证思维,不神秘化,博采众长。</p><p class="ql-block">4 以技击防身为根本,不以技击为目的</p><p class="ql-block">5 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等等道家理念,正是太极修炼的基本大法。</p><p class="ql-block">6 一张白纸好写字,空杯的心,平常的心。天赋的身体条件和固执己见会阻碍精进的步伐,摒弃虚荣炫耀之心,收起争强好胜之心。</p><p class="ql-block">7 在过程中受益,在平衡中行走</p><p class="ql-block">8 婴儿般的肌肤,年轻态的筋骨肌肉,开放豁达和乐于助人的人格……将是持之以恒修炼后到达的彼岸。</p><p class="ql-block">9 练拳不执着,累了休息,倾听自己的身体,运动时时刻刻为健康服务,无论是身还是心.,不追求极限。</p><p class="ql-block">10 当代习练太极拳目的——养生、健身、修心。保护自己,不伤人,不耗己。不透支生命。(举例李小龙李连杰……名师英年早逝)</p><p class="ql-block">11 意太极,所谓“意”,意念,相对于“形”而言。比如桩功,师傅说那是太极最难练的,一句话说不清,师傅有过形体的演示,但又说能做出来又不是“意”了,反正处处是辨证法。日子还长,今后再慢慢悟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是第一篇,今后将在身体和精力允许之下认真做此功课,一边练拳,一边力求用我所能驾驭的蹩脚文字记录学习精进的过程,以期无限接近师傅的太极精髓,从而为传承师傅的太极宝藏贡献绵薄之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起来也悲哀,有多少人,身体出大问题了才会迈开这一步,少壮不努力……对于师傅,我还不太熟悉,经朋友介绍,简单一拜,实在不成敬意,唯有用心学习,坚持不懈,用自己的每一寸进步来报答师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师傅史玉亭,男,70岁,河北沧州人。个儿不高,身形非常紧凑利落,肩背挺拔,耳聪目明,动作时而绵柔时而迅捷,于无形中随意收放四两拨千斤的智慧和力道。随着对他身手的不断了解,师傅的形象在我眼中正如金庸或者古龙笔下的武林高手一样鲜活,但师傅决不会在月黑风高夜里来无影去无踪冤冤相报,而是脚踏实地,在阳光中慈眉善目笑容可掬。自幼习武,钻研太极大半生,熟读修研太极各家拳论,师从……等大师,勤学苦练,终成正果。淡泊名利,知足常乐,是一位浑身上下里里外外暗藏功夫却从不显山露水的草根太极高手,家庭美满,桃李天下,是一位幸福快乐的小老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笔记中提到的所有关于“意太极”的内容均来自师傅口传身授,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领会,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总结提炼。由于目前还是门外汉,所以不乏生吞活剥之处,相信在习练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理解。如果把时间线放得足够长,不断地精进,才能更加精准的领会师傅的本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