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伏羲城◆</b></p><p class="ql-block"><b> 伏羲城是“龙祖”伏羲的诞生之地。 是甘肃省历史文化街区之一。 也是市民游客了解学习伏羲文化、寻根祭祖和休闲游娱集会之地。 城内建筑古色古香,错落分布,城楼、牌坊、庙宇、广场以及古槐、侧柏等,充满了古老历史印记。 街区雕漆古玩、乐器字画、餐饮茶歇、娱乐教学商铺相间。 历史、人文、旅游、美食诸多元素交融,吸引着各方游客参观游览。</b></p> <p class="ql-block"><b> 2025年5月23日上午我们跟随旅行团到达天水伏羲庙、文物陈列馆及古城游览,游览时间仅2小时,尔后还要赶往麦积山石窟。匆匆游览,留下印记,不足之处请见谅。</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开天明道</b></p><p class="ql-block"><b> “开天明道”四个大字,为清乾隆湟中观察史杨应举手迹,笔力遒劲,潇洒流畅,向来为游人所称道。</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伏羲庙</b></p><p class="ql-block"><b> 天水伏羲庙又名“太昊宫”,是一座专门祭祀中华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的明清宗庙建筑群。现存建筑建于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总占地面积35000平方米,是目前全国保存最为完整、年代最早的祭祀伏羲的建筑群,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b></p> <p class="ql-block"><b> 伏羲庙坐北朝南,临街而建,院落重重相套,四进四院,宏阔幽深。庙内古建筑包括戏楼、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钟楼、鼓楼、来鹤厅共10座;新建筑有朝房、碑廊、展览厅等6座。新旧建筑共计76间。整个建筑群包括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沿纵轴线依次排列,层层推进,庄严雄伟,是中国国内唯一有伏羲塑像的伏羲庙。</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先天殿</b></p><p class="ql-block"><b> 先天殿在中院月台的当间部位。此殿异常宏大壮观。它踞高凌空、庄重威严。这座大殿通高二十六点七米,纵深十三点五米,面宽七间,通长二十六点四米,是一座典型的明代风格建筑。殿顶上覆琉璃简瓦,正脊两端亦施龙吻,垂脊、戗脊施螭兽仙人。正脊中有桥亭火珠,脊面乃饰缠枝牡丹。其奇巧精致,耐人寻味。这座宫殿的门窗雕饰工艺,堪为上选艺术品,往往吸引不少游人,由于为其精美的工艺所倾倒,而总是流连忘返。这些门窗,全系木质结构,上面镂刻雕饰有金钱、艾叶、仙鹤、孔雀、蝙蝠、蝴蝶,还有二龙戏珠、鹿宿松下等图案,花纹细密,栩栩如生,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入大殿内,即见一中心方柱似的神龛,这便是供奉伏羲塑像的地方。完高五米有余,上根悬挂“文明肇启”匾额,系清代嘉庆年间秦州牧王赐均所书。匾文是对伏羲始创八卦、教民克愚的巨大功绩的高度赞颂。</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文明肇启</b></p><p class="ql-block"><b> 伏羲塑像就供奉在这神龛内。这尊塑像体形魁梧、气宇轩昂、浓眉大眼、肌肤丰腆,微笑的面庞体现了他智慧卓然、心地善良的内在气质。塑像袒胸露肩赤裸双脚,其粗犷朴实、平易、耿直的风度,给人以“既相托,敢委性命”的可以信赖之感。伏羲身着树叶,端然而坐,双手托着刻有八卦的太极图,目光炯炯,高瞻远瞩,给人以胜利在望、未来无限光明的视觉印象,难怪天水当地群众是那样的喜爱、敬仰伏羲庙里的伏羲塑像呢。</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太极殿</b></p><p class="ql-block"><b> “太极殿”,这里是伏羲的寝宫。 中间是一尊伏羲的坐像,身披黄袍,浓眉环眼。两侧的墙上挂着十四块条幅,分别介绍了伏羲所创的十四种民生、人文等生产生活技能和规则。这些是华夏文明的起点,也是从茹毛饮血逐步走向刀耕火种的重要标志。 太极殿装璜非常豪华,门窗木棂上的雕刻异常精美,左右两侧,一为龙,一为凤,寓意“龙凤呈祥”,整体建筑也极其大气典雅。 门外的院子里,遍种古柏,都是千年古树,造型奇特,古朴苍劲。</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右门窗木棂上雕刻“龙”</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左门窗木棂上雕刻“凤”</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约800年树龄的侧柏</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祈福转运</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天水市博物馆历史文物陈列◆</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前 言</b></p><p class="ql-block"><b> 天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距今38000年的"武山人"头骨化石、距今8000余年的大地湾早期人类活动遗迹、延续4000余年的史前文化遗存,见证了中华先民的历史足迹和文明历程。</b></p><p class="ql-block"><b> 天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厚之地。秦汉的赫赫军威,魏蜀的金戈铁马,北朝的渭水梵音,隋唐的繁华盛景,宋金的商贾云集,元明清的人文蔚起,谱写了一曲曲悠扬而不绝的乐章。</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天水市博物馆应急疏散路线图</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伏羲祭</b></p> <p class="ql-block"><b> 2024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水市考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伏羲庙,了解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情况时指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伏羲庙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要将这份宝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好,让祖先的智慧和创造永励后人,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赢秦故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206年</b></p><p class="ql-block"><b> 天水是早期秦文化的发祥地。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族源于以玄鸟为图腾的东夷少昊族,其先世出自颛顼。商末,秦祖中潏迁至西垂(今陇山以西天水、陇南一带)为商保疆,史称“在西戎,保西垂”。在历经80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秦人艰苦创业,东进西伐,封侯建国,最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制集权国家﹣﹣秦朝。</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始封秦赢</b></p><p class="ql-block"><b> 西周中叶,秦人非子以善于养马著称。周孝王便遣非子至“汧渭之间”为周王室牧马。非子因牧马有功被周孝王封为附庸,赐秦地建邑,延续嬴氏祭祀,号称“秦赢”。封地在今天水市清水、张家川一带。自此,秦人开始了征伐西戎,建立秦国的历史进程。</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庄公伐戎</b></p><p class="ql-block"><b> 西周时期,非子曾孙秦仲被周王室封为大夫。公元前842年,西戎攻灭犬丘(今礼县以东、西和以北)大骆之族。周宣王命秦仲征伐西戎。后秦仲败亡。宣王又命秦仲之子庄公等兄弟五人,与兵七千,攻伐西戎。庄公破西戎后,宣王封庄公为西垂大夫。</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襄公始国</b></p><p class="ql-block"><b> 公元前770年,西戎伐周,秦襄公因护送平王东迁雒邑有功,被封为诸侯,赐岐山以西之地,史称“襄公始国”。秦文公四年(公元前762年),率族到达“汧渭之会”(今陕西宝鸡市西北)建立新邑。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秦武公伐邽、冀戎,设立邽、冀二县(今天水市秦州区、甘谷县),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县级建制,也是天水有2700年建城史的缘由。此后,秦人又历经300多年的东拓西伐,最终建立了统一的秦王朝。</b></p><p class="ql-block"><b> 秦人在征伐的过程中,广收博采商周文化、戎人文化的优秀成分,形成了早期秦文化。清水李崖、甘谷毛家坪、麦积区董家坪和张家川马家塬遗址以及礼县大堡子山、圆顶山墓葬群等,基本上反映了天水早期秦文化的历史脉络。</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两汉物华</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汉代】</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b></p><p class="ql-block"><b> 汉代,天水作为中原连接西域的商贸重镇,是盐铁的重要产地,“西州盐井”“上邽之铁”闻名于长安。《汉书》赞誉:“天水完富,士马最强”。这一时期天水名人众多,涌现出李广、赵充国、李蔡、上官桀等一代名将,也有著名文学家赵壹和出使乌孙的段会宗。</b></p><p class="ql-block"><b> 境内出土了数量众多的汉代陶器、青铜鼎、壶、镜、炉、陶屋模型和陶塑等文物,反映了汉代天水经济繁荣、生活富庶的历史景象。</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魏蜀兵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三国】</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公元220年﹣﹣公元280年</b></p><p class="ql-block"><b> 东汉时期,天水是陇上军事重镇,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汉光武帝时有“得陇望蜀”之说。三国时期,天水是魏蜀双方争夺的战略要地,诸葛亮兵出祁山,姜维北伐中原,围绕争夺天水,发生了许多著名战事,涌现出姜维、庞德等天水籍著名将领。</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渭水梵音</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魏晋南北朝】</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公元280年﹣﹣公元581年</b></p><p class="ql-block"><b> 早在东晋时期,天水就有高僧译经传教。十六国时期的后秦,麦积山开始了开窟造像。随后,沿渭河流域开凿了麦积区仙人崖,武山水帘洞、木梯寺,甘谷大像山等石窟,形成了百里石窟走廊。先后修建了建崇寺、瑞应寺、南郭寺等佛教寺院。天水成为陇右地区佛教文化传播中心。</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隋唐盛景</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隋、唐】</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公元581年﹣﹣公元907年</b></p><p class="ql-block"><b> 隋唐时期,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空前繁荣。随着东西文化、商贸交流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南来北往的商贾络绎不绝,促进了天水地区经济文化的大发展。</b></p><p class="ql-block"><b> 唐代宗宝应二年(763年),吐蕃占据河西、陇右一带,天水成为中原和吐蕃等少数民族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茶马大市</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宋、金】</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b></p><p class="ql-block"><b> 北宋时期,天水是中原与西北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商贸活动以茶叶、马匹交易为主。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朝廷在秦州设买马司,专管茶叶与马匹交易,天水成为“最为关陇之盛”的富庶之地。</b></p><p class="ql-block"><b> 南宋时期,宋、金在天水展开军事争夺战,同时,设立榷场发展贸易。金章宗时,秦州西子城榷场一年获利十二万贯,当时贸易之繁荣可见一斑。</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古城遗韵</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元、明、清】</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公元1271年﹣﹣公元1911年</b></p><p class="ql-block"><b> 元明清时期,天水是陇右商贸重镇,经济繁荣,秦州古城得到较快发展,以东关、大城、中城、西关和伏羲城五城相连的城市格局进一步完善。城区人口众多,民居密集,街巷纵横,宗教祠堂建筑星罗棋布。保存下来的古代建筑主要有伏羲庙、玉泉观、南郭寺、北关清真寺、纪信祠、文庙、万寿宫、陇南书院等。</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遗珍瑰宝</b></p><p class="ql-block"><b> 明清时期,天水作为陇右地区经济、文化中心,商贸往来、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为我们遗留下玉器、瓷器、书画和家具等许多艺术珍品,成为反映天水明清社会生 的历史见证。</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文明曙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史前时期】</b></p><p class="ql-block"><b> 天水山川连绵,河流众多,渭河横穿全境。境内发现距今3.8万年的"武山人"头骨化石证明,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远古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进入新石器时代,从天水大地湾、西山坪、师赵村、傅家门等遗址的考古发现表明,先民们已能在这里进行比较复杂的劳动创造。已发现的早期房址、黍、彩陶、刻划符号、宫殿遗址、地画等遗存成为迄今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重要的文明成果。天水因之成为中华民族和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天水伏羲庙保护修缮记</b></p><p class="ql-block"><b> 太吴伏羲氏,風姓,诞于古成紀。其明辨阴阳,一画开天,肇启文明,徳莫大焉。世尊人文始祖,位列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明成化十九年,于秦州西关建伏義庙。明清凡五百余载,屡有修葺,渐成规模。民国以降軍营、学校、工厂和居民相继迁入,殿宇规制残缺,庙貌渐次倾颓。二零零一年,国务院公布天水伏義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単位。同年,市委、市政府決定先建祭祀广场,步行街,修缮戏楼!复建庙前东西牌坊。二零零三年,成立伏義庙修缮、墓捐机构,由天水市博物馆负責相关事宣。二零零四年四月始,伏義庙修缮工程正式启动,历时十二载,于二零一六年十二月告竣。期间,迁军营,搬厂房,安置居民五十一户,划拨土地二万ニ千余平米,庙区面积扩至三万平米,为旧者之四倍有余。修缮殿堂、朝房亭楼、门廊之属一千八百余平米;复建忠义祠、乐喜院、见易亭、泮池、北门等建筑一千五百平米;新建伏義文化陈列馆、伏義文化研究中心计七千八百余平米。又建水电、安防设施,铺砖石径五千平米,复壮吉树,繁植草木。此次修缮得国家、省文物局等单位鼎力相助,修缮之法以文物之道,损者以修葺,圮者以重建,新者以丹雘。是故殿宇巍巍,庙貌焕然,广受赞誉。</b></p><p class="ql-block"><b>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一九八八年恢复公祭至今,修庙兴祀,置办祭器,一年三祭,庙祀日隆。二零零五年,公祭伏義大典升格为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办。二零零六年,“太昊伏義祭典”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遺产保护名录。后由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中国侨联与甘肃省人民政府共襄盛典。二零一四年,海峡西岸首次共祭,影响及于寰宇。自此,伏義开天明道、化成天下之功将日,希冀后世子孙承始祖之创世精神,戮力实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今逢修缮告竣之时,勒石以记,永垂后世。</b></p><p class="ql-block"><b> 公元二零一七年六月 岁次丁酉夏至 天水市博物馆 天水市伙義庙管理局 立</b></p> <p class="ql-block"><b>备注:图文侵删。</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