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初,我和家人到成都旅游,参观文姝院,感受千年古刹的神韵风采。</p><p class="ql-block"> 成都文殊院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是集禅林圣迹、园林古建、朝拜观光、宗教修学于一体的佛教圣地。</p><p class="ql-block"> 一进入文殊院,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标志性的红墙黛瓦,金色的装饰在阳光下闪耀着微光,飞檐翘角像是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沿着青石板路前行,古木参天,绿树成荫,为这座千年古刹增添了几分静谧之感,让人不自觉地放轻脚步,生怕惊扰了这份宁静。</p><p class="ql-block"> 寺内的建筑布局严谨,错落有致。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宝殿、说法堂、藏经楼等5座大殿沿中轴线递次连接,与东西两侧的钟楼、斋堂、廊房浑然一体。各殿堂楼阁古朴宏伟,精美的木雕门窗和悬挂的红灯笼,让人仿佛穿越回了古代。在大雄宝殿前的小广场上,不少游客正虔诚地祈福,或是用手机记录下这美好的一刻。</p><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便来到了千佛和平铁塔前。铁塔细如春笋,直插云霄,塔身刻满了浮雕图案,每一层檐下都悬挂着风铃,微风吹过,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仿佛在诉说着佛国的宁静与祥和。</p><p class="ql-block"> 在文殊院,还有一些有趣的传统活动。比如摸“福”字,人们排着队,触摸着大门上的“福”字,希望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此外,抄经也是一项很受欢迎的活动。在安静的殿内,人们静下心来,一笔一划地抄写着经文,感受着内心的平静与安宁。</p><p class="ql-block"> 逛累了,便可以来到香园,这里是文殊院的露天茶园和素斋馆。点一杯盖碗茶,坐在古色古香的小院里,看着周围来来往往的人群,感受着成都的慢生活,十分惬意。如果到了饭点,还可以品尝一下这里的素斋,菜品精致,味道也很不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文殊院始建于隋大业年间(605年-617年),相传是隋文帝之子蜀王杨秀的宠妃为“圣尼”信相所建,故称信相寺。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因唐武宗灭佛致寺毁;唐大中元年(847年)后,宣宗即位修复。五代时一度改名妙圆塔院,宋代仍称信相寺,南宋时还有增建。据《成都县志》记载,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张献忠入川,信相寺毁于兵火,唯有10尊铁铸护戒神像和两株千年古杉历劫尚存。</p><p class="ql-block"> 清朝康熙二十年(1681年),慈笃禅师来到荒芜的古寺,在两杉之间结茅为庐,苦行修持,数年之间行著四方,声名远扬,市民群众认为慈笃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从此改信相寺为文殊院。康熙三十六年至康熙四十五年(1697年-1706年),官绅军民捐资重修寺庙。嘉庆、道光年间,文殊院方丈本圆法师采办了82根石柱,改建、扩建了主要殿堂,形成了现今的规模。清同治六年(1867年),文殊院又有所扩建。近代时,文殊院香火兴盛,历任方丈都在这里开坛传戒,并办有佛学苑、传习所,培养僧才。抗战时期,高僧大德佛源、太虚、能海等陆续到这里讲经说法。</p> <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多次拨款修缮寺庙。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p><p class="ql-block"> 文殊院在上世纪50年代,80年代在宽霖和尚任内进行了维修和保护,2004年又进行了全面的翻修,再现昔日的古朴和典雅。</p><p class="ql-block"> 寺内供奉大小300余尊佛像,材质多样,有钢铁铸造、石刻、泥塑等。有清代青铜铸像,还有缅甸玉佛。</p><p class="ql-block"> 寺内碑廊珍藏有明清以来的书画珍品,如康熙皇帝御赐文殊院的“空林墨迹”,康熙临宋代书法家米芾《海月》条幅, 果亲王的墨迹,于右任所书“圆满法界内,清凉功德池”的对联等。</p> <p class="ql-block"> 文殊院,不仅是一座历史悠久充满故事的古建筑群,而且是风景秀丽的著名景点,在这里不仅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也领略到了成都这座城市独特的韵味。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旅行,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对话,让人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感谢您的雅赏!</p><p class="ql-block"> 成都文殊院游记</p><p class="ql-block"> 2025年6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