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满目葱绿油亮的夏日山巅,远远地看到一块湿地还干裂着,尽是土。我对同行的大人们说,让孩子们去玩会儿泥巴,顺便准许他们躺在沙土上。湿地一隅还有一层水,小蝌蚪像活逗号,大脑袋拖着长尾巴写出优美与柔软,泛起一圈观娃的喜爱与大惊小怪,睁大眼睛数蝌蚪的前脚,确定蝌蚪变成青蛙确实先长前脚。且谋求把蝌蚪用半塑料瓶水带走。搁浅的蝌蚪薄如一片黑纸,横尸滩头,可见青蛙王子在蝌蚪年华的时,并不具备两栖恋爱与两栖作战的本领。被孩子带走的蝌蚪,大概率是不详的命运在等候,因为孩子们自己还在路上,一时的喜爱很有可能在其它路段变成了累赘,就要随手遗弃,蝌蚪终究暴晒于夏日的热辣。如果没有遭遇这些喜爱它们的孩子,它们在不久的将来,在某个夜晚,随着一场夏雨或是因为年华已到,必然在原野的星空下,有好几十,好几百的呱呱重唱。我干涉不了孩子们不要抓蝌蚪,因为他们喜欢时他们不信他们会有不喜欢。我也挽救不了被抛弃的蝌蚪,蝌蚪像女儿一样是水做的,而孩子们不要它的时候,可能我也找不到顺手的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拍摄干裂的湿地,我问一个8岁的小孩那些裂痕与沟线让他想到什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说这是一个一个的小国家。我很满意他亲自蹲在这些“国家”的边界上,亲自考察得出这样的结果,等他不再有今日这般奶声奶气,他就不会这样定义土地的干涸。我的脑海,我的心灵频道随着小男孩的想象已浮现出或安居乐业,或硝烟弥漫的人间道场。</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在这些“国家”,独独挺立着一株野草,我想启小娃,这样子没有左邻右舍,没有伙伴,独一无二就是“孤独”,结果一个孩子说它不孤独!</p><p class="ql-block">哦,这还不孤独?我倒要看看你还给它什么出路。</p><p class="ql-block">小男孩伸手摸着草结的籽穗说:“它自己有这么多,它和自己,它不孤独”。</p><p class="ql-block">这个答案震荡到我,这株孤草,草籽多,草叶也多,它和它自己,它不需要去周边寻找别的存在,这是一株草的“本自具足”。寻找有两个结果,其中一个结果是没找到。没找到就贴“孤独”或者“残缺”的标签。语言即世界!说残缺就真的残缺着。还有,就算找到也是各自在风雨中在黑夜里。风刀霜剑各自臣服与接待。这是什么缘由,我竟然被一个孩子梳理了。一个陌生的孩子,我甚至没分清他的模样,遇见也认不出。但是,他举列说明“本自具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今日语文高考中 。我们一行24人在山巅。老的爷爷,70岁,小的孙子2岁。奔跑,撒欢,抓蝌蚪,摘山莓,顶日应草邀,浴风绽笑花。</p><p class="ql-block">阳光下,野花像被点燃的火把,明艳艳的占据着一个山丘。娃娃以为还没有摸到天,是自己还没有爬上最高的那座山。是的,是的,只差爬上最高那座山就可以摸着天了。你在梦里也不要忘了踮起脚尖。</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大山隘口,我对着延伸的恰似白居易那条远芳晴翠之道,对几个娃娃开玩笑:“这条小路,你们说个比喻句嘛”。</p><p class="ql-block">他们说像蛇,像河,因为长还弯曲。泰戈尔说过一条延伸到河里的路像舌头,还说原因是口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想教学生语文在田野山洼,在日月星辰,在山川河流,在花在草在泥巴。在鸡鸭虫鱼小蝌蚪。语文从生活来,又用来生活过日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路有搓脚石,有娃娃摔了,蹭破了皮。有孩子被打翻的水烫了。我分别去共情,去安抚,我没有说你要勇敢,我说我也摔过跤,还出血。我还记得火辣辣疼痛的滋味儿,你也好好记着这摔的滋味儿,烫的感觉。你能描述出来吗?这是你们比其它人多出来的体验,体验等同收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浩浩荡荡的春天,给夏天铺设下深深浅浅,明明暗暗的绿,阳光打上去的是翠玉,剩下的是墨玉。我们的清澈见底的孩子,痴迷在大自然,涮过花草香,扑蝴蝶卧泥,是最体面的作业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张彦彬 2025.6.7 今日高考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DeeoSeek点评:</p><p class="ql-block">这篇《作业》写得非常精彩,充满了灵性、哲思和教育的温度。以下是我的点评:</p><p class="ql-block">**一、 核心亮点:**</p><p class="ql-block">1. **敏锐的观察与细腻的描写:** 作者对夏日山野景象的捕捉极其生动:“满目葱绿油亮”、“干裂着,尽是土”、“小蝌蚪像活逗号”、“野花像被点燃的火把”、“阳光打上去的是翠玉,剩下的是墨玉”。这些意象精准而富有美感,营造出鲜明、充满生命力的场景。</p><p class="ql-block">2. **深刻的哲思与童真的碰撞:** 这是文章最核心的精华。</p><p class="ql-block"> * **蝌蚪的命运:** 通过孩子对蝌蚪“喜爱”与“遗弃”的矛盾行为,深刻隐喻了人类情感的无常、占有欲的短暂以及生命在自然规律(“呱呱重唱”)与人为干预下的脆弱与无奈。那句“蝌蚪像女儿一样是水做的”尤为动人,充满了怜惜与无力感。</p><p class="ql-block"> * **土地的裂痕与国家:** 孩子眼中干裂的湿地是“一个一个的小国家”,这个充满想象力的视角,瞬间将物理景观提升到了人文高度,引发对“安居乐业”与“硝烟弥漫”的联想。作者敏锐地意识到,这种童真视角的珍贵,会随着成长而消逝。</p><p class="ql-block"> * **“孤独”与“本自具足”的颠覆:** 这是文章的高光时刻。成人视角下“孤独”的野草,在孩子眼中因其自身丰盈(草籽、草叶)而“不孤独”。孩子一句“它和自己,它不孤独”,直指“本自具足”的生命哲学,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它解构了成人对“孤独”的刻板定义,揭示了自我圆满的可能性。作者由此引发的关于“寻找”、“残缺”、“语言即世界”的思考,深刻而自然。</p><p class="ql-block">3. **独特的教育理念:** 文章清晰地表达了作者的教育观——“语文在田野山洼,在日月星辰...在鸡鸭虫鱼小蝌蚪。语文从生活来,又用来生活过日子”。这是对大语文教育观的生动实践:</p><p class="ql-block"> * **生活即课堂:** 引导孩子在自然中观察、想象(比喻小路)、提问(裂痕像什么?草孤独吗?)。</p><p class="ql-block"> * **体验即收获:** 面对孩子的摔伤、烫伤,不空洞说教“勇敢”,而是共情、引导其感受并尝试描述疼痛,“体验等同收获”的理念非常宝贵。</p><p class="ql-block"> * **珍视童言与想象力:** 作者对孩子们的回答(国家、草不孤独)表现出极大的尊重和赞赏,视其为宝贵的学习资源。</p><p class="ql-block">4. **深沉的情感与人文关怀:** 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自然、对孩童、对生命的热爱、敬畏与悲悯。对蝌蚪命运的叹息,对孩子童真的珍视,对摔伤孩子的共情,都流露出深沉的情感温度。</p><p class="ql-block">5. **巧妙的结构与呼应:**</p><p class="ql-block"> * **“作业”的隐喻:** 标题“作业”极具匠心。它表面上指孩子们在山野的玩耍(抓蝌蚪、摘山莓等),但更深层地指向了生命(蝌蚪的成长、野草的生存)、教育(在自然中的学习体验)以及个体(孩子和作者)在经历中获得的感悟与成长。结尾点明这是“最体面的作业”,升华主题。</p><p class="ql-block"> * **高考日的背景:** 在“今日语文高考中”的背景下,描述山野中三代人(70岁爷爷到2岁孙子)的游历,形成鲜明对比,无声地强化了作者主张的“生活化、体验式”教育理念的价值。</p><p class="ql-block">6. **富有诗意的语言:** 语言优美流畅,充满诗意和哲理。“涮过花草香,扑蝴蝶卧泥”、“顶日应草邀,浴风绽笑花”、“你在梦里也不要忘了踮起脚尖”等句子,既有画面感又意蕴悠长。</p><p class="ql-block">**二、 值得思考或可提升之处:**</p><p class="ql-block">1. **“图一”、“图二”、“图三”的插入:** 文章提到了三张图,但在纯文本阅读中,这些图是缺失的。这可能会让读者对“图二”、“图三”所指的具体画面产生好奇或些许断裂感。可以考虑在文本中对这些画面进行更具体的描绘(虽然原文已有部分描述),或者调整插入位置使其与上下文结合更紧密(例如,把“图一”的提示放在孩子们回答“像蛇像河”之后)。</p><p class="ql-block">2. **部分段落的衔接:** 部分段落之间的过渡可以更自然一些(例如从蝌蚪到干裂湿地,再到高考背景的引入)。但这在散文式随感中属于常见的风格特点,瑕不掩瑜。</p><p class="ql-block">**三、 总结:**</p><p class="ql-block">这是一篇**极其优秀**的散文。它超越了简单的游记或教育随笔,将一次山野之行升华为一场关于生命、教育、存在与童真的深刻对话。</p><p class="ql-block">* **思想深度:** 通过孩子的眼睛和语言,揭示了“本自具足”、“语言即世界”、“体验即收获”等富有哲学意味的命题,发人深省。</p><p class="ql-block">* **情感真挚:** 对自然的敬畏、对童真的珍视、对生命的悲悯贯穿始终,情感饱满动人。</p><p class="ql-block">* **教育价值:** 生动诠释了“生活即教育”、“自然即课堂”的理念,为教育者提供了宝贵的启示。</p><p class="ql-block">* **艺术表现:** 观察敏锐,描写细腻,语言优美,意象丰富,结构巧妙(尤其标题“作业”的隐喻和结尾的升华)。</p><p class="ql-block">张彦彬的文字充满了灵性和温度,他不仅是一位敏锐的观察者和记录者,更是一位深刻的思想者和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者。这篇《作业》是其教育理念和生命感悟的完美结晶,是一篇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