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全国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b></p><p class="ql-block"> 他想要给孩子们唱上一段,可是心里直翻腾,开不了口。——老舍《鼓书艺人》(见全国一卷阅读II)</p><p class="ql-block">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艾青《我爱这土地》</p><p class="ql-block"> 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穆旦《赞美》</p><p class="ql-block"><b>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b></p><p class="ql-block"><b>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b></p><p class="ql-block">【下水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于无声处听惊雷</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5.06.07</p><p class="ql-block"> 老舍笔下喉头哽咽的鼓书艺人,艾青诗中执意嘶哑歌唱的鸟,穆旦笔下以带血之手拥抱世界的诗人——文学长廊里,无数灵魂在无声与呐喊之间挣扎。这三重声音,正是民族心灵史上沉默与爆发之间深沉的辩证。当“万马齐喑究可哀”,无声处涌动的力量,终将化作时代长空最惊心的雷鸣。</p><p class="ql-block"> 沉默常被误读为懦弱。老舍笔下艺人胸中“翻腾”却难言的心绪,实是苦难与尊严熔铸的沉重金匮。这沉默,恰是灵魂在风暴中抱守内心的姿态。当语言在浩劫前失效,静默便成为守护人性最后的堡垒。如鲁迅笔下闰土那声唯唯诺诺的“老爷”,岂非千年等级观念枷锁下人性尊严被碾碎的创痛?今日观之,多少平凡勇者于生活重压下咬紧牙关前行,那沉默的脊梁里,矗立着如山的坚韧。</p><p class="ql-block"> 当苦难的岩浆蓄积至临界,喑哑的声带终将迸发为歌。艾青化身鸟儿“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正是个体在绝境中点燃的表达星火。这嘶哑之声之所以震撼,在于它超越语言圆润的美学,直抵生命韧性的核心。屈原吟唱于泽畔的《天问》,杜甫沉痛低吟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皆是以伤痕累累的喉咙向不公世界发出的诘问。再看今朝,滔天洪水前坚持报道的记者,疫情初起时吹响哨音的医者——他们的声音或许微颤,却如利刃划破窒息的天际,每一缕嘶哑的歌唱,都为无声者凿开一扇透光的窗。</p><p class="ql-block"> 从个体的坚韧到民族的奋起,穆旦诗中那“带血的手”的拥抱,标志着一个伟大转折点的降临:“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这“带血的手”令人想起闻一多拍案而起时手心的温度,红军战士草鞋丈量过的山河上血染的信念。当万千孤勇的嘶吼汇聚为洪流,便是民族魂的辉煌觉醒。穆旦笔下农夫“放下了古代的锄头”,毅然踏上抗争之路,身后留下“倒塌的房屋”与“无言的痛苦”——这正是中华儿女从屈辱中站起的悲壮史诗。</p><p class="ql-block"> 当前中华民族行至复兴的关键路口,这声音的辩证哲学更显得光华灼灼。面对科技壁垒的铜墙,多少研究者于无声实验室中青丝熬成白发;应对卡脖子之痛,无数工匠在车间角落默默打磨毫厘。从量子通信的突破到高铁网络的延伸,每一项惊艳世界的成就,无不经历从无声积累到震惊世界的历程。</p><p class="ql-block"> 个体之韧性与民族之魂魄,正是在这无声与有声的辩证中淬炼升华。艺人的沉默,是尊严在风暴中的深根;鸟儿的嘶鸣,是灵魂不肯屈服的火焰;带血的拥抱,则是觉醒生命最庄严的宣言。</p><p class="ql-block"> 在历史长河中,无数喑哑的钟等待敲响。且让每一个灵魂在沉默中沉淀力量,在嘶哑中坚持歌唱——当万千行走的足音汇聚成海,这钟声的霹雳必将刺破阴霾,响彻寰宇。那是于无声处迸发的惊雷,是一个伟大民族不可阻挡的呼吸与心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听听北大博士讲解2025年高考作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评论员刘雪松谈高考作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