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8年4月6日,是清明节后第二天,我们姐妹赶往凤城通远堡徐家店,给太姥姥,姥姥扫墓,同时参加徐氏家族扫墓、祭祖,和立碑活动。</h3><h3>连续几天的降温,风雪交加。大雾弥漫。给出行带来了很大的考验。</h3> <h3>去年,徐氏家族就定下了4月6日这天的日子。不可以更改的。所以,一路上,风雪交加,大雾弥漫,能见度非常低,高速公路上行驶的车辆比平时少许多。尽管这样,也没有阻挡住我们参加祭祀活动的脚步。</h3> <h3>从我市经辽阳到凤城通远堡,需要横跨东北小兴安岭的余脉,山岭绵延起伏,以前只能绕行。这条直通的高速公路,是改革开放后才建起来的,中途很多都需要从高山打通的隧道中穿山而过,一路上经过二十几个隧道,道路之险要可想而知。</h3> <h3>隧道与隧道中间,有许多路需要急转弯,S型的急转弯路在风雪中显得更加险要。难走。</h3> <h3>经过两个来小时,终于到达了通远堡高速出站口,在服务区稍事休整,因为到徐家店还有60里的路程需要走呢。</h3> <h3>这是去年我们扫墓时,拍下的通远堡高速公路出站口收费站的外景,如果没有高速公路,这段路非常难走。改革开放修建的高速公路,让山不再高,路不再远。让寻亲的路不再遥不可及。让亲情得以代代传承。</h3> <h3>到达徐家店,来到徐家祖坟,徐家人已经开始清理墓地,我们参与其中,拔除杂草,给祖坟填上新土。立上新的墓碑。</h3><h3>祭祀仪式开始了,墓地前,徐氏后代50多人,黑压压的一大片伫立默哀。87岁的二舅精神矍铄,全程指挥,76岁的五舅致辞《祭祖文》。雪还在纷纷的下。好像在诉说着祖辈们创业的艰辛。</h3><h3>”辽东凤北徐家店徐府列祖列宗在上,今逢公元2018年清明佳节之良期,我徐府后裔五世,六世,七世,八世孙及外孙等数十人。齐聚于徐氏祖坟。满怀着对祖宗的虔诚与敬仰。祭祖、扫墓、立碑。以追念先祖不朽之功德。表述我后辈念念不忘祖先之敬意。</h3><h3>参天大树,始于树根。枝叶繁茂的徐氏家族源于祖宗血亲。近些年来,全球之华人纷纷回到中国大陆。拜谒炎黄帝陵,认祖归宗。感动国人。我徐氏家族,乃忠孝之家,书香门第。追念先祖,恩养宗亲,祭祖拜宗,不忘先人。天经地义、、、、、</h3> <h3>徐氏家人参加清明扫墓和祭祖活动。</h3> <h3>87岁的二舅全程组织这次祭祖活动。</h3><h3>76岁的五舅诵读《祭祖文》。</h3> <h3> “闯关东”的徐家人。</h3><h3>向上追溯到清朝嘉庆,道光年间,大约是1820年以后,朝廷移民,从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向山海关外的东北地区大量移民。.历史上称之为“闯关东”。徐氏祖先就是那批朝廷移民“闯关东”的人。徐家高祖祖籍山东莱州府,即墨县人士。兄弟四人。高祖是长兄。是朝廷下旨必须走的人,故土难离,前途莫测,兄弟们洒泪而别。高祖携妻带子漂洋过海到了辽东,先在黄堡(今辽阳)落脚。边做工边做些小生意。凭借着勤劳,勇敢和智慧。小有积蓄。之后辗转来到辽东凤城以北,在八道河畔的一处依山傍水交通要道旁落脚。看好这片风水宝地,这是凤城到通远堡途中必须歇脚的地方。开设了一家客栈(大车店),方便来往客人和车马歇息,取名《徐家店》,即务农又经商,打那以后随着由小到大的精心操劳,运作,徐家店远近闻名,逐渐的徐家店还演变成了地名。一直延续至今。</h3><h3><br></h3><h3>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徐家高祖65岁去世后。其妻许氏老祖母带领独生儿子、儿媳以及五个孙子,两个孙女。继承高祖的遗志,起早贪黑,奋勤奋耕,勤劳致富。勤俭持家。苦心经营”徐家店”,兄弟们不分家一直保持大家庭生活。齐心协力,开荒造林。种地、放蚕、养殖,多种经营,“弟兄山”由此而得名。一直到现在,"弟兄山”、“徐家店”,这两个地名,在百度上一搜索赫然而立。非常有名。持续奋斗了30多年。使得徐家家业日渐昌盛。徐家大院上下几十口人。衣食无忧,生活美满,妻贤子孝。家族俨然是名门望族了。</h3><h3><br></h3><h3>正当徐家蒸蒸日上时,清光绪二十五年(1897年)78岁的老祖母许氏去世了。不久后又遭遇了1900年的“庚子俄乱”,战乱造成的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使得"徐家店”也遭遇了战乱,房屋、庄稼、生意全都受损。这是徐家店的第一次大劫难。</h3><h3><br></h3><h3>徐家自第三代开始“族谱排序”,曰:“长云林树晓,国运永升平,道德仁厚世、心善家业兴”。</h3><h3>徐家第三代为“长”字辈,共五男、两女。</h3><h3>五位祖爷分别学有专长,其中第三位就是我的太姥爷和太姥姥。掌管诺大的家业。排行第五的祖爷,曾是民国时期的清赋委员,为任一方。五位祖爷家人虽然分别居住上下两个大院。却十分和谐团结。共建家园。共同经营“徐家店”。这个时期是局势较平稳的时期,也是徐家店的鼎盛时期。</h3><h3><br></h3><div>徐家第四代传人,“云“字辈,七男,十一女。</div><div>七男中,有三位是教师。一人为乡镇文书兼财务管理。一人从军,在吕正操将军麾下供职,深得吕正操将军的赏识,委以重任,不幸的是,蒙难于当时的左倾路线。是国家和家族的巨大损失。十一位女中个个知书达理,端庄贤淑,从徐家大院长大,学成,出嫁。我姥姥是其中的第五位。人称五姑或五姨。</div><div><br></div><div>这一代人,正赶上1931年日寇侵华制造的”九、一八”事变,一直到1945年“九、三”胜利,抗日战争结束。东北沦陷整整十四年,这14年,是中华民族的灾难。也是东北父老乡亲的灾难。更是“徐家店”的灾难。日寇横行。烧杀抢掠。暗无天日。民不聊生。徐家店每况愈下。实在难以支撑了。连起码的温饱都难以维持了。</div><div><br></div><div>“九、一八”刚刚爆发不久,我的姥爷因为遭遇天灾人祸。含恨去世了。33岁的姥姥,带着11岁的大姨和9岁的我母亲,孤儿寡母,无依无靠,投奔回娘家。是徐家人接纳了姥姥和大姨、妈妈。在最困难的时候。伸出了援手。让母女三人有个安身之处。</div><div><br></div><div>战争年代,难以维持生计。为了活下去,姥姥把十三、四岁的大姨早早嫁到婆家。姥姥带着妈妈,在徐家店的娘家,草河口的亲戚家,以及大姨的婆家分别落脚。母女俩给别人家帮工,干庄稼活,缫丝,做针线活,打零工,做小工,维持生计,一直到1948年末母亲参加革命。</div><div><br></div><div>人在最困难的时候得到的帮助,这份血浓与水的恩情。母亲永世不忘。“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母亲婚后,每当徐家有困难的时候。倾力相助。倾力回报。所以说,徐家是太姥姥的婆家。姥姥的娘家。妈妈的姥姥家。我们姐妹的太姥姥家。这个家,完全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家”。这个家,护佑的是几代人的生命和传承。我们怎能忘记呢?</div><div><br></div><div>徐家第五代传人。“林”字辈。男十九人,女七人。</div><div>这一代人,正赶上解放战争和建国前后。从徐家大院走出去参加革命,参加工作的人众多。大排行第三的舅舅,在解放军济南军区司令部担任高级参谋。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屡建功勋。大排行老四的舅舅在铁路部门工作。退休于辽阳站货物主任。今年87岁,全程主持了这次扫墓祭祖活动。</div><div>留在当地务农的,第七,第九,第十位的舅舅们,人人是能手,个个有专长,他们分别是养蜂专家,柞蚕专家和烟草专家。第十一位到第十九位分别各有技术专长,都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给国家建设添砖加瓦,献身献力。</div><div><br></div><div>徐家第五代传人,外孙子中的两位。分别担任镇小学校长和镇电管站站长职务。</div><div>徐家第五代传人,外孙女之中,还有我的母亲,解放战争中,她报名参军公安部队。一直在公检法单位工作。退役后,在我市政府机关工作。经历过文革。经历过五七大军下乡。直到退休。</div><div><br></div><div>徐家第六代传人。“树”字辈,男二十五人,女二十六人。由于生活在建国以后,很多人有机会读大学。受到了高等教育。男性中排行第五的现在甘肃。法律工作者,担任法院院长职务。排行第七的是辽化集团高级管理人员。排行第十七的,品学兼优。大学毕业后在涉外企业任职。一展才华。其余的个个具有技术专长,生活都过得非常好。女性中排行第十八的,教育战线上工作多年,现晋升校长之职。更欣喜的是,男性中排行第四的和女性中排行第四,第五的三兄妹,继承了老祖宗的遗志,把《徐家店》开设到了辽阳城内。今非昔比,方方面面都提高了很大的档次。现在正做的轰轰烈烈,蒸蒸日上。徐氏列祖列宗今若有知,定能含笑于九泉矣!</div><div><br></div><div>徐家第七代,“晓”字辈,男十九人,女八人。遇到了国家的好时候。不仅读到了大学。而且很多留学国外。海归回国得以重用。</div><div><br></div><div><br></div><h3>徐氏家族延续至今,已经第八代人了。“国”字辈的人,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已经有四男,四女,扫墓那天到场的“国”字辈人中,最大的已近30岁了。这一代人得到的教育是更高的。小一些的在大学就读,或者是备考大学。所以说,国家的兴旺,发达,也就是一个大家族的兴旺和发达。"有国才有家。”呀!</h3><h3><br></h3><h3>徐家祖祖辈辈虽然身为农家。但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文化教育。国学教育。品德教育。所以从徐家大院走出来的人,不论男女,人人知书达理。个个都有教养。</h3><h3><br></h3><h3>“勤劳节俭,奋读奋耕”。是徐氏家族的传家之宝。</h3><h3><br></h3><h3>“敬祖先,孝父母,”是徐家的家族传世之道。<br></h3><h3><br></h3><h3>这次参加祭祖活动的徐家人,来自丹东,凤城,辽阳,本溪,鞍山,吉林,黑龙江。</h3><h3>远在甘肃,内蒙,哈尔滨等地的亲友。由于工作的关系。不能亲临现场的。便把祭祖活动的资费早早的寄来参加这次祭祖活动。</h3><h3><br></h3><h3>下面这张照片,是参加这次清明扫墓,祭祀祖先的部分徐家人。</h3> <h3>东北寒冷的风雪中,徐家店为过往的客人,提供了热饭,热菜,热汤,热水,热屋,热炕。诚信经营。礼貌待客。也养活了自己的一大家子人。然而战争和动乱,却使徐家店难以维计生意。</h3> <h3>"徐家店”,名为客栈,实则是大车店。提供人员住宿和牲畜的饲料喂养,那个年代马车是出行的主要工具。车马行人是徐家店主要的客人。由于年代久远。徐家店的名字,也成了当地的地名。早已没有这个客栈的徐家店。成了当地的一个标志性的地名。这个名字记录了当初,徐家店和徐氏家族的一段历史真实。</h3> 风雪中,徐家后人聆听祭文。感受祖上“闯关东”的艰苦,和艰苦创业,苦心经营“徐家店”的艰辛。 <h3>这是参加扫墓,祭祖活动的部分徐家人。</h3> <h3>祭祀祖先,家风传承。</h3> <h3>一代一代,永留英名。</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