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粒种子破土,是生命对世界的宣言;一个故事展开,是心灵对生命的礼赞。在这万物生长的时节,我们相聚于“新芽”思享会,聆听四位老师用教育的温度与智慧,讲述那些关于成长、关于遇见、关于生命本身的动人故事,共同编织属于我们的“生命叙事”。</p> 新芽初绽,共赴一场生命的邀约 <p class="ql-block"> 初夏的风,带着青草的气息拂过校园。在温馨的图书室,老师们怀揣着对教育的赤诚和对生命的好奇,如约而至“新芽”思享会。本次活动的主题聚焦“生命叙事”——在教育的田野里,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本独特的生命之书,每一次师生互动都是一次生命的对话与书写。我们期待,通过分享与碰撞,探寻生命教育的密码,点亮彼此心中的教育之光。</p> 篇章一:聆听·生命故事的回响 <p class="ql-block">王佳慧老师:满天星</p><p class="ql-block"> 教育是一场不期而遇的旅行。当“一(3)班”的稚嫩童声哼唱起《小星星》,灵感乍现:每一颗星虽小,汇聚却成璀璨星河;每一朵满天星虽微,簇拥便成烂漫花海。于是,“满天星班”诞生了,班徽承载“灿烂、团结、真诚、友爱”的愿景,班诗班歌记录童真。</p><p class="ql-block"> 我们用“晨诵、午读、暮省”浸润心灵。晨诵随四季流转,唤醒黎明;午读以绘本为舟,识字润心,孩子们绘导图、制小报,智慧悄然生长;暮省则让童言流淌,一句句稚语汇成《满天星班刊》,封存纯真时光。</p><p class="ql-block"> 仪式点亮日常:公众号“满天是星”珍藏点滴光影;亲手播种班花,见证生命萌发,也领悟教育真谛——每个孩子自有花期,静待花开是师者的温柔守护。更难忘为留守儿童策划的惊喜:当父母的爱穿越屏幕,俊俊的泪水由思念化为感动,印证了“没有谁的灵魂是机器”,唯爱与真心方能滋养灵魂。</p><p class="ql-block">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满天星班的故事还在书写,坚信看见每个生命,用爱守护,这趟旅程终将收获满天星光与发光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范立苗老师:载勤舟,心向行行</p><p class="ql-block"> “勤舟班”——这艘承载35颗纯真心灵的小船,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为铭,在教育海洋中坚定启航。</p><p class="ql-block"> 初航时,我们以“名字帐篷”点亮个性星光,用“姓名接龙”打破陌生壁垒,让“勤舟号”凝聚成队。破浪前行,我们在“超音速”中挥洒勤勉汗水,于“坐地起身”里铸牢信任基石,九支特色鲜明的小队(如蝴蝶、深海、凌云等)共同烙印下“勤舟”协作进取的船魂。</p><p class="ql-block"> 续航致远,书香为帆。每日午读静水深流,阅读考级全员晋阶,曾经的坐立难安者亦登顶“王者”,知识的光芒照亮航程。</p><p class="ql-block"> 家校是坚实的港湾。红色十公里远足,风雨同行。磨砺中,枫树的启示唤醒了坚持,康康的援手诠释了担当,终点齐诵《可爱的中国》,同舟共济的精神在实践里升华。</p><p class="ql-block"> 三年航程,“勤”刻入日常骨髓,“舟”融于点滴互助。我们尊重每一朵花的姿态,守护每一棵树的生长。愿这艘以勤为桨、以共济为心的“勤舟”,载着独一无二的灵魂,驶向各自光芒万丈的星辰大海!</p> <p class="ql-block">周龙海老师:青葛成长记</p><p class="ql-block"> 在葛源青苗小学四(1)班,三十五株“小青葛”在教室的沃土中悄然拔节。班徽之上,绿芽破土,环绕着三十五枚彩色手印——“心沐于红,青胜于蓝”的誓言,如葛的花语,凝成“守望与执着”的初心。</p><p class="ql-block"> 春风里,孩子们躬身红土地,种下葛苗,也埋下期待。挖葛根时聆听老农讲述葛的千年故事,清洗、切片、晾晒……直至葛片在暖阳下卷曲如笑纹。在美食课上,葛粉羹晶莹剔透,葛片茶清香四溢,劳动的甘甜与祖先的智慧在舌尖流转。他们用画笔描摹葛藤的坚韧,用思维导图梳理葛根的珍贵,文字里跃动着“失败也如银河漩涡”的童趣。</p><p class="ql-block"> 教室后窗也生长起一片绿意盎然的花园,孩子们细心照料着风信子、水仙与月季,静待生命在瓶中舒展。曾经沉默的小鑫,也在耐心的鼓励中舒展如芽,声音日渐清亮,终能响亮应答于课堂之上。</p><p class="ql-block"> 晨诵浸润书声,十公里远足踏过清湖村的炊烟与葛溪河的波光,稚嫩而庄重的《可爱的中国》回响在红军操场。生日会上,一张张如花笑靥绽放;暮省时分,点滴温暖沉淀心田。</p><p class="ql-block"> 班徽上的嫩芽已蔓延为藤蔓,孩子们深知要如葛根深扎知识土壤,似葛藤勇敢向上攀爬。教育如《诗经》所咏:“葛之覃兮”——当孩子们说出“我们是葛源的根”,红土地上的生命故事,方才在岁月舒展处写下序章。</p> <p class="ql-block">周泽宏老师:等每颗种子花开</p><p class="ql-block"> 叶圣陶先生言:“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执手一2班这一年,我深谙其意:孩子如种,各有生命密码。有的破土即见生机,有的则需漫长蓄力。唯以农人般的耐心深耕、静候,方见花期各异,次第绽放。</p><p class="ql-block"> 初时混沌,需蹲身倾听破土之声。面对好动如风的赵泽宇,曾因他攀爬门框而粗暴制止,却见他眼中抗拒。转而蹲身引导:“你跑得真快,像能拿第一的运动员!可总跑出教室,怎敢让你比赛?”自此,他渐归课堂,领读之声洪亮,已是另一种“第一”。</p><p class="ql-block"> 抽芽之际,当拂去偏见,见独特光芒。一位成绩不佳的男孩,手抄报却惊艳——月光、奔马、战斗机器人,线条飞旋。问他“为何绕线?”答曰:“是特效!”分享专业画作,他眼中燃起向往。教育的钥匙,原不在成绩单里。</p><p class="ql-block"> 成荫之时,责任滋养集体之林。设“绿萝管理员”、“卫生督察员”,让每个孩子找到坐标。郑卿瑞认真为小组打分,陈贝瑶默默清扫角落。职责赋予“被需要”的价值,那检查桌面的认真眼神,正是集体荣誉的注脚。</p><p class="ql-block"> 时光为笺,书写生命之诗。绿萝渐高,画本渐满。我深知:教育非雕刻,是浇灌、施肥、静待春风。花期各异,或春或夏,或越秋冬——只要深扎根系,每颗种子终将在属于自己的时节,说出那声独一无二的“花开”。</p> 篇章二:共议生命叙事 <p class="ql-block">付灵明校长:本次新芽思享会主要围绕新教育生命叙事和班级活动展开,核心在于提炼清晰主线。叙事非活动堆砌,需紧扣“缔造完美教室”的育人目标,展现学生通过系列活动(如师生、生生、家校互动)获得的切实转变与成长。应如李泽豪老师去年所述,聚焦个体蜕变,以点带面,挖掘感人故事。近期四年级学生为迎接学科检测,在体育锻炼中“咬牙坚持”的精神,即是彰显班级风貌、体现育人成效的鲜活素材。</p><p class="ql-block"> 班名、班歌、班诗等班级文化元素需巧妙融入叙事背景,增强认同感(如青葛班),避免活动与理念脱节(如“满天星”班)。</p><p class="ql-block"> 教师们要善用手机,捕捉与孩子相处的平凡瞬间,积少成多。教育是场修行,这些真实的记录不仅能打动他人,更能感动自己,是生命叙事最深厚的底蕴。</p><p class="ql-block"> 全体班主任需用心修改文稿,深刻理解:动人叙事源于日常修行中对育人细节的珍视与记录,唯有如此,方能在更高舞台展现葛源青苗的教育风采。</p> <p class="ql-block">顾翠娥副校长:今日多位班主任的生命叙事展示各具风采,亦显精进空间。王佳慧老师的叙事情感丰沛,然班级文化仅以门口闻歌一笔带过,若能深掘如折小星、齐唱班歌等活动,将使“星星班”的文化意蕴更为饱满。周志宏老师主线清晰,但需补充本学期鲜活事例,使成长故事更立体;其课件底色过浓影响文字辨识,需调整。范立苗老师课件制作精心却因视频未打包导致佐证缺失,后期讲述稍显匆促,语言可再凝练。周龙海老师以视频佐证,感染力强,唯需注重素材细节——如诵读时背景杂物、庆生时讲台凌乱,以免减损整体美感。</p><p class="ql-block"> 四位用心呈现者启示全体同仁:教育生命的光华,源于日常对育人瞬间的敏锐捕捉与细致整理。真实动人的故事,终需细节的沉淀与技术的周全,方能在讲述时绽放从容而完整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蔡立媜副校长:凝练叙事之力,课件需克制文字密度,杜绝大段文本堆砌,着力平衡图文关系——关键图片应醒目突出,必要时优化视觉呈现。避免工作汇报式的一二三分点,以精炼标题引导内容。</p><p class="ql-block"> 告别理性报告腔调,拥抱故事的温度。深挖日常教育中的动人片段——师生互动、家校沟通皆可成金。用语文教师的笔力渲染情感高点,让语言如溪流般浸润人心。避免“首先、其次”的割裂感,以感性叙事构建完整的情感脉络,使讲述本身成为心灵的对话。</p><p class="ql-block"> 教育叙事非素材陈列,而是以美学形式包裹生命成长的内核。当严谨的课件设计、饱含情感的语言表达与多维立体的内容编织共舞,方能在讲台上绽放直抵人心的教育星光。</p> <p class="ql-block">蔡轩东副校长:这场关于教育的探讨直抵本质:班主任打造的班级文化,其核心在于“生命教育”,这远非过往专注分数、功利或职业规划的路径所能企及。生命教育的真谛,在于平等看见每一个鲜活个体——无论聪慧或迟缓,幸福或困顿,皆应获得有教无类的目光与包容;更在于真诚欣赏不同生命状态,对优秀者不吝掌声,对弱势者施以援手。</p><p class="ql-block"> 然而,看见与欣赏并非终点。真正的教育在于“赋能生命成长”。警惕流于形式或表演的叙事——若班级活动与文化建设未能切实转化为学生内在力量与学业精进,便是未达教育本意。班级文化绝非为赛事突击的装饰,它需要班主任围绕核心价值,以“日日践行的诚意”去浇灌,让真实的教育故事自然生长。</p> <p class="ql-block">王灶主任:三位男教师的“生命叙事”展示,虽饱含热情,却显露出共同的缺憾:故事流淌成了急促的时间线。</p><p class="ql-block"> 核心症结在于“礼重情义轻”:活动铺陈浓墨重彩,育人内核却轻描淡写。PPT中照片色彩混杂、曝光过度或背景干扰,教室桌椅散乱、物品堆积的细节,无形中削弱了教育应有的庄严感。</p><p class="ql-block"> 真正的教育叙事,需挣脱线性束缚。当活动仅成事件清单,其转化心灵的力量便被遮蔽。建议“轻事件铺陈,重意义开掘”——压缩前期活动描述,将宝贵时间赋予学生个体成长轨迹的深刻剖析:那些对家乡萌生的热爱、从畏惧走向勇敢的瞬间、坚持中淬炼的品格……这些才是教育叙事最终应抵达的深刻回响。</p> <p class="ql-block">戴锴奕老师:四位教师需优化肢体语言,减少零散动作,保持端正姿态并在关键处进行精准示范;同时需特别注意纠正“厚薄”、“兴奋”等词语的发音准确性。针对多媒体运用,周龙海老师视频同时叠加播放自带音乐与现场背景音乐导致声效杂乱,破坏了整体美感。此外,周老师的讲述被指出缺乏自然起伏,过于接近朗诵腔调,未能体现讲故事的生动感。最后,王佳慧老师的动人之处在于亲情表达,建议完整呈现父亲的关键话语以强化情感冲击,避免该环节过于仓促带过。</p> <p class="ql-block">江志宏老师:我觉得需关注几处细节以臻完善。班诗呈现时翻页稍快,未能让观者充分品味。视频中,最右侧学生朗诵中途整理窗帘,且整体队列略有晃动,需强调保持姿态稳定。盆栽视频背景音过大,在其短暂播放期间,讲解可暂停,避免声音重叠。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您为孩子们精心准备的惊喜活动——购置绘本与盆栽,这份用心与善意值得更充分的展现,不宜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最后,当学生展示其画作并解释“连线攻击特效”时,宜先给予真诚赞赏,肯定其创意,随后再引导探索更丰富的表现形式,避免直接以“还有更厉害的”可能带来的无意挫伤。这些细微处的调整将使展示更具感染力与教育温度。</p> <p class="ql-block">对于四位老师的生命叙事,每位班主任纷纷提供了宝贵的建议:</p><p class="ql-block"> 周龙海老师需优化肢体语言的简洁性与站姿的端正性,同时强化“厚薄”“兴奋”等词语的发音准确度。王佳慧老师的动人场景宜完整呈现关键对话,避免班诗等环节切换过快。三位男教师需突破线性叙事的局限,减少活动过程的冗长铺陈,聚焦教育内核的升华——将活动转化为学生成长的契机,深挖“红土地上的成长课”等环节的教育意蕴,实现“礼轻情意重”的叙事境界。</p><p class="ql-block"> 多媒体运用需避免音效重叠,可分段设置背景音乐。教师需平衡“事件描述”与“育人价值”的笔墨分配,避免“事情重而教育轻”。尤其要深化活动对学生行为转化与精神成长的剖析,让教育叙事在抒情处焕发力量。</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