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英国当代玻璃艺术元勋是 基思·卡明斯(Keith Cummings)被公认为“英国当代玻璃运动的第一人”,其贡献在于将窑铸玻璃技法引入并系统化,使玻璃成为艺术家在工作室中可自由创作的媒介,他坚持简化玻璃成型工艺,推动技术研究,使窑铸玻璃成为具有独特艺术逻辑的创作方式,为英国玻璃艺术开辟了新方向。</p> <p class="ql-block">不可思议的“真相</p><p class="ql-block">色彩是但摩利欧尼作品的标签,鲜脆夸张的颜色总能在他充满古典结构的器血作品中得到最大释放,仿佛要把日常生活中的所有新鲜与美好统统装入这五色斗彩中.看他的作品,如同在满目琳琅的超市中逛了一圈,收获满心的喜悦与轻松。</p><p class="ql-block">《City Scape》是马斯勒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他戏剧化地把域市的票,缩影在这只大碗上。像是我们将自己放在一个大的宇宙空间里看这个世界。 在玻璃作品上喷砂,并进行彩绘,让光在城市底部扩散,产生了一种既真又虚幻、既明亮又阴暗、既美丽又沉重的城市印象。这件作品似乎在折射香暗红落日下的昏黄建筑,在简单的造型中,呈现无限的诗息,曾多次登上玻璃艺术杂志封面。</p> <p class="ql-block">法国国宝级玻璃艺术家~安东尼·勒彼里耶(Antoine Le Pérerie)法国玻璃脱蜡铸造大师,被法国文化部授予“艺术大师”称号,其作品以“一念流逝,一念永恒”为主题,代表法国玻璃艺术巅峰。</p> <p class="ql-block">小小的身影~大大的爱</p><p class="ql-block">一年冬天,杨惠姗在越南胡志明市目睹了令人动容的一幕,一个衣衫褴褛的儿童蜷缩在街头,趴在银行过道的冰冷台阶上入睡。弱小的身影深深触动了她的心灵。回到工作室后,杨惠姗始终无法忘怀那个孩子,于是创作作品《大愿》。 1997年11月,美国华盛顿国家妇女艺术馆正式典藏了杨惠姗的琉璃作品《大愿》。这件来自东方的艺术作品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内涵,传递着和谐、和平与静美的理念,深</p><p class="ql-block">深打动了每一位参观者。从完成的那一天起,作品《大愿》已多次参与慈善活动,成为传递爱与希望的使者。通过这些活动,杨惠姗及琉璃工房所倡导的“有益人心”理念得以广泛传播,如同温暖的光芒,照亮了更多人的心灵,让善念在人间处处播撒。</p> <p class="ql-block">这排楼梯通往3楼展馆。</p> <p class="ql-block">毕竟之美终结之美</p><p class="ql-block">杨惠姗认为琉璃创作,对她是一种人生的修持。透过琉璃创作,她希望对她自己的人生有益,对人间有益。无相无无相,是杨惠姗经过多年不断地创作和思考之后的抉择,她认为在这样的思惟活动里,她觉得欢喜。因为玻璃本质延伸的创作可能给了她说她想说的话,在佛教的观念里,人生的真正的智慧,是能够看清一切“相”……是杨惠姗作为一个中国玻璃美术开拓者在美学上的辉煌贡献。</p> <p class="ql-block">三楼展馆中的54件造佛作品则集中展示了艺术家杨惠姗23年的智慧与辛劳。展品中最令人惊叹的是耗时10年创作的“今生大愿”观音造像,这尊源自敦煌莫高窟元代壁画的立体复原作品是该博物馆中唯一一件非琉璃材质的作品。其上空是精心设计的多媒体投影——飞天,观音的座下是一朵朵剔透的黄色琉璃莲花。</p> <p class="ql-block">1987年,杨惠姗和张毅在台北创立华人琉璃工作室“琉璃工房”,开始了他们的琉璃艺术探索。杨惠姗的第一件作品就是一个佛陀头像。这个佛陀头像,就是作品“第二大愿”。</p><p class="ql-block">一个没有任何雕塑背景的亚洲影后,就蹲在创业工作室外的小沟旁,用泥土雕塑,杨惠姗回想当时自己其实是压抑不住地想要尝试雕塑的冲动,雕塑一个佛,得到心灵的平静;创作一张面孔,说慈悲智慧。这是她心里唯一的想法。</p> <p class="ql-block">展馆内有一排精致的传经筒,筒身由琉璃制成,琉璃被誉为中国五大名器之首、佛家七宝之一,其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较高,琉璃传经筒上有佛教的图案和经文,工艺和设计均有独特的外观呈现。</p> <p class="ql-block">藏族的传经筒一般需要顺时针转动,同时口诵六字真言或佛经。转动的速度和次数可以根据个人的信仰和修行方式来决定。琉璃传经筒在使用时同样遵循这样的宗教仪式和规范。</p> <p class="ql-block">杨惠姗的无相系列作品~作品中的气泡,仿佛是生命的虚妄短瞬;作者想象佛的慈悲,观想解脱困顿、不安的智慧;在似透非透的四方空间里;顿悟“非有非空”的自在无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