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本人贱名陈实,与四川高考老将梁实同名。</p><p class="ql-block"> 当2025高考的铃声划破晨曦,那高考考场的冲刺令我蠢蠢欲动,但我不是一位考者,只能屏住呼吸等待高考语文试卷的发布,终于在中午搜索到2025高考试卷的作文题目,耐不住寂寞,忍不住奋笔疾书,拟题《以梦为舟 共渡星河》与网友共勉。</p><p class="ql-block">以下是2025高考语文2卷作文材料:</p><p class="ql-block">“昨夜闲潭梦落花”“我欲因之梦吴越”“铁马冰河入梦来”……梦往往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呈现我们的感受和期冀,为我们打开更浩瀚的天空。我们也常常向别人讲述自己的梦,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梦,以行动实现自己的梦。</p><p class="ql-block"> 如果有一天,我们能够将梦赠予他人……</p><p class="ql-block">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p><p class="ql-block">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p><p class="ql-block"> 正文: </p><p class="ql-block"> 《以梦为舟 共渡星河 》</p><p class="ql-block"> 张若虚笔下"昨夜闲潭梦落花"的静美,李白"我欲因之梦吴越"的豪情,陆游"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壮志,三者看似相隔千年,却在"梦"的维度上达成了奇妙共鸣。这些穿越时空的梦境,恰似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珍珠,而赠梦之举,正是将这些珍珠串成璀璨的星链。</p><p class="ql-block"> 早在谢冕先生的散文集《昨夜闲潭梦落花》中,我们便能窥见赠梦的深意。他笔下林庚先生"融合古典与现代"的诗意人生,蔡其矫"举剑与玫瑰"的纯粹追求,都是将个人生命体验淬炼成精神火种的过程。当这些诗人的梦境通过文字传递给后来者,便如同菩提树下的清荫,让不同时空的追梦者共享同一片精神绿洲。</p><p class="ql-block"> 这让我想起敦煌藏经洞的经卷,千年前僧侣的抄经之梦,至今仍在守护文明的星火。</p><p class="ql-block">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奇幻旅程,实则是以梦境为舟楫的精神远征。镜湖月色中飞度的身影,既是对友人的精神邀约,更是对生命境界的永恒叩问。正如当代脑科学研究揭示的,人类大脑在梦境中重构现实,将零散记忆编织成意义之网。当我们把这样的梦境赠予他人,便是在传递破解生命密码的密钥。就像苏东坡将"大江东去"的豪情写入《赤壁赋》,让九百年前的月光永远照耀后人的精神原野。</p><p class="ql-block"> 陆游"铁马冰河"的梦境之所以震撼人心,在于它将个人的报国之志升华为民办事族的精神图腾。这种赠梦行为,在当代演变为更宏大的文明传承。敦煌研究院的修复师们,正用数字技术将千年壁画的梦境转化为可触碰的现实;航天工程师们将"嫦娥奔月"的古老幻想,化作月球车在环形山上的车辙。正如高考作文解析所言,每个微小的梦境都是民族魂的具象化表达,当这些梦想汇聚成河,便能冲破现实的桎梏。</p><p class="ql-block"> 我站在2025年的时空坐标上回望,从甲骨文的卜梦到量子计算机的梦境模拟,人类对梦境的探索从未停歇。但比技术更珍贵的,是那些穿越时空依然鲜活的精神火种。当我们把"昨夜闲潭"的诗意、"镜湖飞月"的豪情、"铁马冰河"的壮志编织成新的梦境图谱,便是在续写文明的基因链。这或许就是赠梦的终极意义——让每个时代的追梦者,都能在星空下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p><p class="ql-block">2025.6.7于宁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