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手记—第6首《谁把蓝天当画板》

隐泉声声

<p class="ql-block">  2015年3月的一天,我如往常般走在上班路上。抬头望去,恰好有日常巡逻训练的战斗机,正划破湛蓝的天幕,拖着彩带般的尾迹在高空盘旋。它时而俯冲,时而翻转,那些灵动的线条像被施了魔法,将莫名的被保护的安全感与自豪感编织进晨光里。“谁把蓝天当画板”的念头突然闪过脑海,经过反复思考,我将脑海中零散的画面与感受整理成完整的歌词初稿。那时的我未曾想到,这段灵感会开启一段漫长的创作旅程</p> <p class="ql-block">  通过我加入的一个原创歌曲词曲交流群,我有幸结识了山东籍的作曲家张文老师。张老师在儿童音乐领域深耕多年,与众多国内很多知名儿童歌曲词作者都有合作,有相当数量的作品刊登在国家级省市级杂志,不少作品通过童歌大赛,被少儿歌手广泛传唱,非常有影响力。她因对作品质量要求极高,寻求合作的人常常需要排队等待。当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将歌词发给她时,张老师首先对歌词的创意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以“银鹰作画”的视角歌颂人民空军十分新颖独特,充满童趣。但她也严肃地表示,若想让作品经得起推敲,还需在词句打磨和情感表达上精雕细琢。</p><p class="ql-block"> 此后,张老师始终以严苛标准把控修改方向。每一次反馈,她都会耐心与我交流想法,从情感表达的真挚度到词句的童真感,从段落的逻辑衔接再到整体意境的营造,她毫无保留地分享专业见解。2015年3月完成初稿后,同年7月,在她的严格要求下,我围绕情感传递对歌词进行反复推敲,逐句调整,力求让对空军的敬意与爱国情怀自然流露。到了2016年,张老师又从整体结构出发,要求我重新梳理段落层次,让歌词的起承转合更加流畅。期间我们多次深入探讨,她不断指出问题、提出建议,直至每一个细节都达到理想状态 。</p> <p class="ql-block">  2016年,《谁把蓝天当画板》刊登在《儿童音乐》第八期。作为国家级专业刊物,《儿童音乐》见证过无数经典儿歌的诞生。作品能在这里发表,离不开张老师的悉心指导。她不仅为歌曲赋予旋律,更教会我:优秀的作品,需要创作者在反复打磨中自我成长。</p><p class="ql-block"> 这首歌以儿童视角描绘人民空军的英姿,在儿童歌曲领域,此类主题的作品并不多见。《谁把蓝天当画板》用“银鹰作画”的童趣想象,将战机巡逻场景转化为诗意画面,让孩子们在歌声中感受人民空军守护祖国蓝天的力量,播下爱国的种子。</p> <p class="ql-block">  可惜的是,原定演唱的小歌手张冬晨因备战中考,无法参与录制。这一搁置,便是十余年。那些精心打磨的音符,仍在等待与听众相遇的契机。这段经历让我明白,创作不仅需要灵感与坚持,也需要合适的机缘。</p><p class="ql-block"> 回望这段历程,我愈发懂得,优秀的儿歌创作既要有捕捉灵感的敏锐,更要有直面不足、不断精进的勇气。感谢张文老师以严谨的专业态度,传递给我精益求精的创作理念。未来,我依然期待着《谁把蓝天当画板》能早日唱响,让这份对蓝天卫士的赞美,传递给更多孩子。</p> <p class="ql-block">《谁把蓝天当画板》刊登在中国音协主办的国家级刊物《儿童音乐》2016年第八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