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舅子家过完元宵节,我们决定离开福州,到厦门游玩几天,然后回家。2月13日清晨,内侄开车将我们送到高铁站,坐上福州到厦门的高铁,到达厦门后,先在提前在网上预定的酒店住下,按照旅游攻略,我们坐地铁来到厦门的网红打卡点集美学村游玩。集美学村位于厦 门市集美区东南角,与厦门岛隔海相望,是厦门市极富人文气息的景区,由著名爱国华陈嘉庚先生亲自指导下创立,其建筑融合了中西建筑美学,集中西风格于一炉,体现了典型的闽南侨乡的建筑风格。无论是高大壮观的校舍堂馆,还是小巧典雅的亭台廊榭,无一不是琉璃盖顶、龙脊凤檐、雕梁画栋,人们称其为“嘉庚风格。<div> 出来地铁站,迎面就是集美学村的龙舟池,是集美学村的重要景点之一,节假日常有赛龙舟活动,站在十里长堤的观景台上,池水清澈,碧波荡漾,楼台亭榭,傲立在水中,水面上漂浮着昨夜未散的雾气。岸边绿树成荫,别具一格的集美中学以其红色屋顶和白色廊柱的嘉庚建筑风格独领风骚,与远处集美学村的最高建筑物"南薰楼“在龙舟池的倒影,形成了一幅绝美画卷。</div><div><br></div><div><br><br><br><br><br><br><br><br></div> 我们为了节约时间,扫码了3辆共享单车,沿着龙舟池边的道路骑行,找了一家饭馆吃了一碗当地有名的沙茶面,稍事休息。吃完饭后,步行来到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的故居。陈嘉庚故居坐落于集美镇后尾角,今嘉庚路149号,是陈嘉庚先生居住过的地方,1918年建成。陈嘉庚故居是一座具有罗马风格的小洋楼,由陈嘉庚先生亲自设计。正面主楼为两层。两边的裙楼为三层。主楼的中间悬挂着“陈嘉庚先生故居的大匾。故居按先生晚年居住情况陈列,并珍藏有手稿、衣服及日常生活用具等遗物。二层的会客室、餐室、工作间、卧室等,均按陈先生生前原样陈设小楼里展现了当年陈嘉庚先生在这座小楼办公、学习和休息的场景,馆内收藏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和文物,展示了他的生平和贡献。,阐述了陈嘉庚先生以教育为本,实施救国兴学的宏伟战略;着重展示了陈嘉庚先生参加、支持孙中山辛亥革命、祖国抗日救亡运动及回国参政议政、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等重大社会活动。是了解陈嘉庚先生及其对国家和教育事业的贡献的重要窗口。 陈嘉庚故居出来,沿着龙舟池前行,经过集美中学的南薰楼 ,南熏楼由主楼及两侧翼楼组成,呈Y字形,共有15层,高54米。楼身为西式风格,而屋顶为中式方亭,塔楼顶部有“集美”二字。最后,来到了集美学村的嘉庚公园。公园占地面积30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是陈嘉庚建筑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传统园林自由布局的形式。公园内红柱飞檐琉璃瓦的亭台楼阁,它们一个连着一个随着曲折回廊成一条龙展布。嘉庚公园以中国式的庭院为主体,设计有水池、曲桥、石栏、草地等,环境优美,曲径通幽。 公园的东南面海边的有一座小岛,因为形似海龟、称为鳌园,是陈嘉庚先生的墓地所在处。1950年,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回国定居时,将这一岛屿扩填成园,于1961年完工,历时十年,占地近九千平方米。园中共有650多幅青石雕,是闽南石文化的主要代表作。鳌园门廊两侧中国古代和近代史的青石镂雕。集美解放纪念碑是鳌园的主体建筑,纪念碑高高矗立在花园的正中央,背靠大海,在蓝天白云下,显得更加肃穆、雄伟壮观。正面是伟人毛泽东主席题写的“集美学村解放纪念碑”九个大字,背面是由陈嘉庚先生题写的碑文,整个纪念碑高28.6米,它是用花岗岩建造的,有两层底座,八个下台阶和三个上台阶,它象征着八年抗战和三年解放战争,周围是一道青石雕刻的栅栏。摆放着许多禽鸟,猛兽的塑像。陈嘉庚先生墓坐落在集美学村解放纪念碑正南面,1961年8月20日,国家为陈嘉庚先生举行了隆重的国葬。1988年,陈嘉庚墓被国务院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游览完集美学村,原计划到厦门大学参观,坐车来到厦门大学,不曾料想进入厦门大学也需要预约,无奈之下,只好先去和厦门大学相邻的南普陀寺院游玩,南普陀寺位于厦门市东南部的五老峰下,毗邻厦门大学,面临碧澄海港。该寺占地面积25.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1270万平方米。南普陀寺始建于唐朝末年,最初称为泗洲寺,后在宋治平年间改名为普照寺。因其供奉观世音菩萨,与浙江普陀山观音道场类似,又在普陀山以南而得名“南普陀寺”,成为闽南佛教胜地之一。南普陀寺外一池春水,碧绿清澈,万寿塔在夕阳的余晖下巍然矗立,述说着历史的沧桑。进入南普陀寺。中轴线的建筑群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藏经阁等,肃穆庄严。两旁有钟鼓楼、禅堂、客堂、库房等设施。寺后崖壁上有清代振慧和尚所书的“佛”字石刻,高约一丈四尺,宽一丈,气势磅礴。因为时间已晚,我们没有登上峥嵘凌空、风光秀丽的五老峰,一览厦门港和厦门大学的美丽景色,甚是遗憾。从普陀寺出来,乘坐地铁回到酒店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