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女皇武则天之五(下)</p><p class="ql-block"> (九)</p><p class="ql-block"> 圣历元年(698年),突厥以“拥护庐陵王(李显)”为名入侵河北。此时李显虽被秘密立为太子,但武则天尚未公开其储君身份,导致突厥得以借题发挥。薛讷(薛仁贵之子,薛丁山的原型)在被任命为安东道经略后,向武则天提出:“突厥发难扰边,一个重要的借口就是拥护庐陵王。现在庐陵王虽然已被立为太子,但外间尚不甚清楚。”他建议武则天明确公开太子地位,以瓦解突厥的政治借口,稳定边疆局势。武则天认可薛讷的建议,迅速公开李显的太子身份,并任命其为河北道大元帅,薛讷摄左武威卫将军辅佐出征。薛讷以蓝田县令(文官)入仕,因处理义仓案时对抗酷吏来俊臣展现刚正,受武则天赏识转入武职,最终成为掌控羽林军的核心将领。在安东都护、幽州都督等任上长期经营边防,开元年间更以陇右防御使身份大破吐蕃十万大军,奠定盛唐边疆防御格局。此事件典型反映了武则天时期“以政治手段化解军事危机”的策略,也凸显薛氏家族通过“寒门效忠”成为武周至开元军政支柱的历程。</p><p class="ql-block"> 默啜为后突厥第二位可汗(691-716年在位),继位后吞并契丹、奚等部族,控制漠北,并频繁南侵唐朝边境。武则天时期,默啜曾以“和亲”名义索要唐朝谷种、铁器、降户等资源,借机壮大实力。默啜在攻陷赵、定二州后,将俘获的万余百姓尽数杀害,并沿五回道(河北地区交通要道)撤退,沿途继续烧杀抢掠,造成“不可胜纪”的惨重损失。沙吒忠义为唐朝右武威卫将军,曾参与讨伐契丹的军事行动。但在此次突厥入侵中,唐军因指挥混乱、士气低落,未能有效阻击默啜,导致河北地区陷于瘫痪。</p><p class="ql-block"> 默啜率领的后突厥军队以骑兵为主,擅长长途奔袭和快速撤退,尤其在漠北草原地带具有地形优势。狄仁杰虽率十万大军,但唐军以步兵为主,难以在开阔地形有效追击。默啜此战以劫掠为主,迅速南侵后携战利品北返,未与唐军正面决战。而狄仁杰的任务是“河北道安抚大使”,需优先稳定被突厥侵扰的北方州郡,无法孤军深入漠北。默啜返回漠北后拥兵四十万,控制范围“据地万里”,西至中亚昭武九姓地区,东至奚族领地,漠北各部族均臣服其下,势力堪比东突厥颉利可汗全盛时期。默啜通过多次击败唐军(如攻陷定州、赵州)及索要降户、物资的成功,逐渐轻视唐朝实力,甚至要求与武周和亲,试图以政治手段进一步削弱唐朝。</p><p class="ql-block"> 唐廷在黄河以北修筑东、中、西三座受降城(今内蒙古境内),以遏制突厥南侵,但默啜仍能绕过防线袭扰边境。战后,狄仁杰主张赦免被突厥胁迫的河北民众,避免滥杀导致民变,同时开仓赈济、恢复生产,迅速稳定了河北局势。武则天时期因内部权力斗争和契丹叛乱,难以集中力量对抗突厥,被迫采取守势,直至默啜晚年因苛政导致部众离散,唐朝才逐渐扭转颓势。默啜最终于716年因轻敌被拔野古部击杀,后突厥内部分裂,唐朝借此机会联合回纥等部族重新控制漠南。狄仁杰的军事与政治举措,为此后的战略反攻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十)</p><p class="ql-block"> 张昌宗原是太平公主的男宠,后来被太平公主推荐给武则天。武则天见到张昌宗后,被他的外貌和谈吐所吸引,爱过一次后极其满意。张昌宗不仅是一个俊美的男子,他还具有一定的才华,这使得他在武则天的后宫中脱颖而出,张昌宗因其美貌和才华深受武则天的喜爱,甚至被赐予“六郎”的爱称。太平公主推荐张昌宗进入宫中后,张昌宗向武则天介绍了哥哥张易之,使得张易之也获得了武则天的召见和喜爱。张易之身材修长,皮肤白皙,姿态优美,精通音乐技艺,这些特质使得他很快赢得了武则天的宠爱。武则天不仅任命他为司卫少卿,还赐给他豪华住宅、绢帛以及大量仆人和牲畜。兄弟两人共同侍奉武则天,出入宫廷,享受极高的待遇和权力。甚至他们的母亲也有俊美男子来侍候。</p><p class="ql-block"> 武则天对张易之和张昌宗的宠爱不仅体现在个人待遇上,还赋予了他们巨大的政治权力。张易之被任命为控鹤府府监(后改为奉宸府府令),而张昌宗则被封为邺国公,张易之为恒国公,各自获得收纳三百户租税的实封。随着武则天年事已高,张易之兄弟逐渐独揽朝政大权,甚至影响到了朝堂的稳定。</p><p class="ql-block"> 武则天命张昌宗“衣羽衣,吹笙,乘木鹤于庭中”,其装扮成仙人形象,文人争相赋诗吹捧其风姿,文士如崔融、李峤等纷纷赋诗赞颂,将张昌宗比作“白鹤少年”,甚至出现“莲花似六郎”的经典比喻。右补阙朱敬则曾谏言“嗜欲不可过度”,武则天虽赏赐其直言,但未改变。狄仁杰曾谏言撤销控鹤监,认为其有损武则天声誉,但未彻底成功,仅改名奉宸府。</p><p class="ql-block"> 张易之、张昌宗作为武则天宠臣,生活极度奢靡,兄弟间常以挥霍财富相攀比。兄弟二人借武则天宠信把持朝政,甚至构陷忠良。御史大夫魏元忠因弹劾其罪行反遭诬告,被逐出朝廷。其家族成员如张昌仪(洛阳令)亦凭借权势肆意妄为。张昌仪任洛阳令期间,对请托贿赂“无不从”。有一天早朝,一名薛姓候选官员以黄金五十两贿赂张昌仪,请求安排官职。张昌仪收钱后,将薛某的投状交给吏部侍郎张锡办理。张锡不慎丢失投状,询问薛某姓名时,张昌仪竟称:“不记得名字,只要是姓薛的就给他官做!”最终导致六十余名薛姓候选人全部被录用。此事暴露了武则天时期官场腐败的触目惊心。</p><p class="ql-block"> 张氏兄弟凭借武则天宠信,其家族成员(如张昌仪、张昌期等)均获要职,形成庞大势力网络。唐代科举虽打破世族垄断,但门荫入仕、权贵干预选拔等弊端仍存。张昌仪事件正是权力干预选官的典型案例,当时官场盛行“无钱不成事”的潜规则,甚至有候选人在靴带系钱以示讽刺。张氏家族的奢靡与专权,加剧了朝堂的乌烟瘴气。</p><p class="ql-block"> 张昌仪新建宅邸的规格“逾于王主”,直接僭越了唐代亲王公主的府邸标准。这种逾制行为引发了匿名者的讽刺性涂鸦“一日丝能作几日络”(以“丝”谐音“死”,隐含“死亡威胁能维持几天欢乐的权势”的诅咒)。值得注意的是涂鸦者展现出极强的行动力,在字迹被抹去后连续六、七次重写。张昌仪最终用“一日亦足”回应,展现其猖狂心态。</p><p class="ql-block"> 张昌仪作为张易之、张昌宗兄弟的族人,依托“二张”“面首”身份获得超规格待遇。这种外戚擅权模式打破了李唐宗室与武周新贵的平衡,武则天晚年““二张”干政”现象成为神龙政变的导火索。</p><p class="ql-block"> 张易之和张昌宗的专权引起了朝中大臣的不满和反抗。在武则天长期生病、居住在迎仙宫期间,张昌宗等人因担心武则天去世后自己的命运,策划了一些不法行为。最终,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迎立皇太子李显即位,张易之和张昌宗在政变中被处死,他们的尸体被民众分割殆尽。</p><p class="ql-block"> (十一)</p><p class="ql-block"> 武则天信任倚重内史梁文惠公狄仁杰,群臣无人能及,常称他为“国老”而不直呼其名。狄仁杰喜欢当面进谏,在朝堂上据理力争,武则天常委屈自己的意愿而采纳他的意见。在一次出游中,狄仁杰的头巾被风吹落,“而马惊不能止”。“太后命太子追执其鞚而系之”则是说武则天命令太子追赶上去抓住缰绳,帮助狄仁杰稳住了马。狄仁杰多次因年老多病而请求退休,但武则天都不允许。每次狄仁杰入宫觐见,武则天常常阻止他跪拜,说:“每次看到你跪拜,我也会感到身体不适。”因此,武则天特地免除了狄仁杰的夜间值班任务,并告诫其他官员:“如果不是军国大事,不要打扰他。”体现了武则天对狄仁杰的器重和关爱。秋九月辛丑日,狄仁杰(谥号文惠)逝世,武则天含泪感叹道:“朝堂空了!”此后每当朝廷遇到重大决策难题,群臣无法裁定时,武则天便会叹息:“上天为何如此早夺走我的国老!”</p><p class="ql-block"> 武则天向狄仁杰询问可用之才,并明确表示需要“将相之才”。狄仁杰根据人才类型提出建议,推荐苏味道、李峤,二人以文采著称,适合处理文书政务。力荐时任荆州长史的张柬之,称其“虽老,宰相才也”,强调其政治胆识与谋略。</p><p class="ql-block"> 狄仁杰多次举荐张柬之,最终武则天采纳建议,提拔其为宰相。他深知武则天晚年政局动荡,推荐张柬之实为布局李唐复兴,最终促成中宗复辟。</p><p class="ql-block"> 起初,张柬之将要接替杨元琰担任荆州都督,两人一同乘船顺江而下。途中,他们谈及武则天上台取代唐朝之事,杨元琰听后情绪激动,表达了想要恢复李唐王朝的愿望。等到张柬之做了宰相,便推荐杨元琰担任右羽林将军,并对他说:“您还记得我们在江中谈论的话吗?今天任命您可不是随便的。”张柬之后来又任命了桓彦范、袁晖以及右散骑侍郎李湛等人担任左右羽林将军,把禁军的兵权都委托给了他们。张易之等人感到怀疑和恐惧,于是改任他们的党羽武攸宜为右羽林大将军,张易之等人才安定下来。</p><p class="ql-block"> 不久,姚元之从灵武回到京城,张柬之和桓彦范互相商量说:“事情成功了!”于是就把他们的计划告诉了姚元之。桓彦范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母亲。母亲说:“忠孝不能两全,先国后家是可以的。”当时皇太子经常在北门处理政务,桓彦范和敬晖趁机拜见太子,秘密地向他陈述他们的计划,太子答应了他们。</p><p class="ql-block"> (十二)</p><p class="ql-block"> 公元705年正月,张柬之等人率左、右羽林军五百余人至玄武门(皇宫北门)。右羽林大将军,被说服参与政变,指天立誓效忠。驸马都尉,负责至东宫迎接太子李显。太子李显最初犹豫,担心惊动病中的武则天。王同皎以“人神同愤”、“复李氏社稷”力劝,最终扶太子上马至玄武门。政变军斩张易之、张昌宗于迎仙宫廊下,随后包围武则天寝殿。武则天质问“乱者谁”,张柬之等人以“奉太子令诛逆”回应,并迫使武则天传位李显。李显复位(唐中宗),恢复国号为“唐”,废除武则天时期的“周”国号。武则天迁居上阳宫,同年十二月去世。</p><p class="ql-block"> 武则天,为才人、为昭仪、封皇后、称皇帝,参政、为政,统治中国五十年,就这样谢幕了。</p><p class="ql-block"> 武则天临终遗诏明确要求“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主动放弃武周皇帝称号,以唐高宗皇后身份合葬乾陵,留无字碑。这一举动旨在回归李唐宗法体系,确保身后祭祀的正统性。赦免“王、萧二族及褚遂良、韩瑗、柳奭亲属”。这些家族均属武则天称帝过程中打压的李唐旧臣势力,赦免是为缓和政治矛盾,避免死后清算。</p><p class="ql-block"> 武则天坚持与唐高宗李治合葬于乾陵,虽需重新开启已封闭的墓道并长途运灵柩至咸阳,但此举使其身份永久绑定为李唐皇后,后世无人敢以“惊扰先帝”之名破坏其陵寝。</p><p class="ql-block"> 通过恢复皇后身份,避免以亡国之君(武周)身份被草率安葬。武则天遗诏被视为“极高明的政治操作”,既保障了身后安宁,又通过赦免缓和了与李唐旧臣的矛盾。其选择与高宗合葬的策略,使乾陵成为唐代唯一未被盗掘的帝陵,印证了遗诏的长远影响。</p><p class="ql-block"> 武则天和高宗乾陵位于陕西乾县,整个陵园规制仿照长安城。墓前有两块高大石碑,一块是高宗的墓碑,上有武则天的题词,另一块是武则天的无字墓碑。无字碑奇崛瑰丽,巍峨壮观,碑侧镌龙凤形,其面及阴俱无字。武则天无字碑究竟是功德无边,还是罪孽深重,亦或明智睿达,其意义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任由后人想象。它既体现了一代女皇个人的智慧和胸怀,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和价值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