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石象寺位于四川成都市蒲江县石象湖境内,地处川西平原边缘,距成都86公里,距蒲江县城10公里。该寺始建于蜀汉225年,建筑面积约52000平方米,是西南地区佛教文化中心,也是亚洲最大的单体佛教建筑。 </p><p class="ql-block"> 相传三国大将严颜南征凯旋归来后弃官归隐于此,他请工人凿石狮石象以壮大观,后成正果跨象飞升,里人追慕其高风,建寺于巅,石象寺由此得名。该寺始建于明代,明末毁后,于清咸丰年间重修,解放后曾由祝和尚、赵和尚看管,文革期间又遭破坏,1980年成功重建,1992年经蒲江县政府批准开放为佛教活动场所。</p><p class="ql-block"> 石象寺保存有天王殿、观音殿、地藏殿、大雄宝殿等建筑,寺前山门对面有石刻大佛一尊,人称川西第一佛,左侧为汗马泉。寺内还珍藏着东汉石狮、石象和清朝咸丰年间碑记等。</p><p class="ql-block"> 寺内供奉100多尊主体佛像,500尊罗汉,10000尊诸佛菩萨,此外还供奉着释迦牟尼的佛骨舍利。</p><p class="ql-block"> 石象寺每日会进行早课和晚课,还经常举行供灯法会、瑜伽焰口、普佛等法会,此外,这里还会举办禅修活动、中华插花活动等,寺内的石象书院也会陈列众多书画艺术。</p> <p class="ql-block">石象寺的佛教文化有以下独特之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历史渊源独特:石象寺始建于蜀汉225年,历史悠久,相传与三国大将严颜有关。严颜南征凯旋后弃官归隐于此,他请工人凿石狮石象,后成正果跨象飞升,里人追慕其高风建寺,这种与历史人物相结合的起源传说,为石象寺佛教文化增添了神秘色彩和历史厚重感。</p><p class="ql-block">- 建筑规模宏大:石象寺是亚洲最大的单体佛教建筑,建筑面积约52000平方米。其建筑布局严谨,有天王殿、观音殿、地藏殿、大雄宝殿等,飞檐斗拱、雕梁画栋,体现了高超的建筑艺术,承载着丰富的佛教文化内涵,能让信众和游客感受到佛教的庄严与神圣。</p><p class="ql-block">- 佛像供奉丰富:寺内供奉100多尊主体佛像、500尊罗汉、10000尊诸佛菩萨,还有释迦牟尼的佛骨舍利。佛骨舍利极为罕有,是稀世珍宝,被视为佛陀的化身,是佛教信仰中的重要圣物,吸引着众多信众前来瞻仰,也使石象寺成为重要的佛教圣地。</p><p class="ql-block">- 文化活动多样:寺庙每日进行早课和晚课,经常举行供灯法会、瑜伽焰口、普佛等法会,还举办禅修活动、中华插花活动等。这些活动不仅是宗教仪式,也为信众和游客提供了体验佛教文化、修行感悟的机会,使佛教文化通过多种形式得以传承和传播。</p><p class="ql-block">- 融合禅宗美学:石象寺内的石像书院陈列着众多书画艺术,处处包含着禅宗美学。在这里,人们可以通过欣赏书画艺术、参与禅茶活动等,感悟禅宗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体会“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境界,让佛教文化与艺术、生活相融合。</p> <p class="ql-block">这是是第二次顺道来石象寺,上次是下着毛毛细雨专程順路来参观最大的单体建筑,没有带无人机。今天天空也被厚重的铅灰色云层笼罩,为石象寺添了几分肃穆与神秘。踏入蒲江石象湖,湿润的草木气息裹挟着淡淡的梵香扑面而来,葱茏绿意中,石象寺的轮廓若隐若现,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引得我迫不及待想要一探究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沿着蜿蜒的小径前行,青苔斑驳的石板路泛着温润的光泽。转过一个弯,石象寺的山门便出现在眼前。古朴的建筑风格,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山门前,那尊川西第一佛巍然矗立,高达15米的佛像,面容慈祥而庄重,穿透阴云俯瞰众生,给予人们无尽的安宁与慰藉。我驻足良久,仰头凝望,内心的浮躁瞬间被抚平,只剩下对佛法的敬畏与向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跨过门槛,走进寺内,天王殿、观音殿、地藏殿、大雄宝殿依次排列,布局严谨。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在阴天略显昏暗的光线下,更添几分神秘肃穆。在大雄宝殿中,100多尊主体佛像、500尊罗汉以及10000尊诸佛菩萨齐聚一堂,它们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有的庄严肃穆,有的慈悲祥和,有的宁静安详,仿佛每一尊佛像都蕴含着一段独特的佛法故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最令我震撼的,当属寺内珍藏的释迦牟尼佛骨舍利。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我缓缓靠近供奉舍利的地方,四周弥漫着庄严肃穆的氛围。阴天里略显昏暗的光线,让舍利散发的微光更显神秘,仿佛能穿透心灵,让人感受到佛法的无穷魅力和佛陀的无上智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临近午时,循着斋堂飘来的淡淡饭香,我踏入其中。长桌整齐排列,信众与游客们安静落座。墙壁上醒目的“惜福结缘,自给自足”提示语,昭示着这里独特的规矩。斋饭十元/人管饱,居介绍菜品都是师傅们自己种植的。来到厨房大家自觉起身,拿起碗筷,按照需求取用饭菜,不多盛一勺,也不少添一口,践行着“按需所取”的理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轻尝一口青叶菜,本以为寡淡,却在咀嚼间品出了食材本真的清甜,混着粉条的醇厚,在唇齿间流转,还时令泡菜,炒丝瓜,炒四季豆,素食符合我减体重的需求。若觉得不够,便自行走到餐台前添菜添饭。用餐完毕,我学着他人的样子,将碗盘拿到水池边。在流动的清水中,仔细洗净每一处残渣,再将碗筷整齐归位。简单的洗碗动作,却让我感受到一种难得的踏实,仿佛卸下了生活中的诸多繁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饭后,我向寺中师傅询问住宿情况。师傅面带和善的微笑,轻声说道:“可以住宿,60元一天,包吃包住,男女居士分区居住单间,寺里清净,正好安心。”虽对在此留宿修行心生向往,但因行程安排,只能遗憾作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随后,我在寺院的庭院中漫步,偶然发现了清朝咸丰年间的碑记。碑上的文字在阴湿的空气中更显斑驳,但仔细辨认,仍能从中窥见石象寺的历史变迁。原来,这座寺庙始建于蜀汉,历经岁月的沧桑,多次损毁又重建。每一次的兴衰,都像是一次涅槃重生,承载着无数信徒的信仰与期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石象书院,我停下了脚步。这里陈列着众多书画艺术作品,禅意十足。阴天的光线透过窗棂,洒在一幅幅字画之上,或写意山水,或空灵禅境,让人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也能感悟到禅宗的深邃哲理。一杯清茶,一幅字画,在这静谧的空间里,时间仿佛静止,内心也逐渐回归平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离开石象寺时,阴沉的天空依旧未散,但我内心却似有暖阳照耀。回望这座千年古寺,它静静地伫立在那里,历经风雨却始终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这次石象寺之行,虽未留宿,但一餐一洗、一寺一景间,已然让我寻得了内心的宁静与祥和,体会到佛门“自食其力、清净修行”的深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