郏县行之四★临沣寨

海龙吟

<div><br></div><div>临沣寨位于河南省平顶山郏县堂街镇。因红石筑寨墙而得名为临沣寨,是全国罕见的保存完好的古寨,有"中原第一红石古寨"之称。是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有"中原第一红石古寨"之称。</div> <div><br></div>临沣寨始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迄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临沣寨东高西低,包括了平、沙、山、岗、洼五种地形。曾列入《名山记》的紫云山一峰秀出,紫云环绕,山林叠翠,山泉叮咚,"紫云晴雪"被列为郏县八大景之首。 <div><br></div>临沣寨寨墙用浅红色条石砌筑,周长1100米、高6米,寨墙上有城垛800个。临沣寨通往村外的是东、西、南三个寨门,其中西寨门取名"临沣",东寨门取名"溥滨"。东、西寨门由木板镶铁皮制成,至今仍保存完好,其上"同治元年"四字清晰可辨。南寨门毁坏较重,只剩半个门洞。 <div><br></div>临沣寨为洼地型古村落,周围千亩芦苇、百亩竹园。杨柳河、北汝河绕寨而过,终年绿水长流。临沣寨的古寨墙、古寨河、古民居、古宗祠、关帝庙等融为一体,成为中原民居文化中一块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 <div><br></div>临沣寨内保留有较为完整的清代四合院、三合院20多座,清代民居近400间。这些建筑既有中原农村特有的以砖、石为主体的高大深邃,也有南方以木格子门窗为装饰的小巧玲珑。一些古老的宅院用多层弧形石板作为门洞的拱顶,每层石板上都雕有图案,十分美观。 <div><br></div>临沣寨内现在有159户人家,600多口人,其中朱姓人口占90%。虽然被高大的寨墙围着,寨内居民的生活看起来和别的村庄并无二致。其根本原因是现在的中国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都已步入信息时代,都在享受着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红利。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七 律</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游郏县临沣寨</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富海</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临沣古寨枕清流,</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翠柳红墙荡小舟。</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两水环回洇土地,</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门往返过街楼。</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碑残有字前人写,</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路远无言后代求。</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最是乡村风简朴,</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雄鸡一唱占鳌头。</b></div> <div><br></div>临沣寨的历史据资料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甚至更早。中国古代著名的汽仔地理学家、南北朝北魏时期奔凳符的郦道元(约466~527年)在《水经注·河水》中记载:柏水经(宝丰)城北复南,沣溪自香山东北流入郏境,至水田村。此处的"水田村"即为今天的临沣寨,意思就是临着沣溪的寨子。 <div><br></div><div>临沣寨所在地区由于交通便利又属风水宝地的原因,长久以来一直有张姓人家在此繁衍生息。明朝万历年间(1573年始),中原地区暴发瘟疫,人口锐减,山西洪桐县一支朱姓人家移民至此,靠给张姓人家种田为生,同时也跟着张姓人家学会了编织芦苇席,并通过陆运和汝河水运将芦苇席和其他芦苇编制品贩卖出去。</div> <div><br></div>靠着聪明和勤奋,200多年后,朱姓人家成为寨中大户,张姓人家反主为佃,靠给朱家种田为生。至清道光和咸丰年间,四处奔波、见多识广的朱氏家族的一个分支朱怀宗及其子朱紫贵、朱振南、朱紫峰三兄弟靠盐业贸易发迹,达到鼎盛。 <div><br></div>朱氏三兄弟发迹后以乐善好施、行侠仗义而为外人尊崇,但对自己拥有的巨额财富却非常担心。清咸丰末年(1861年),面对纷繁乱世,朱氏三兄弟商议扒掉土寨,建石寨。寨墙为外石内土结构,外墙60厘米长的石头全部取自紫云山的红色花岗岩,内墙则就地取材,全部是挖自护寨河的土。 <div><br></div>为使寨墙坚固,砌筑红石条时每一顺石隔一把石,中间空当用3~4块小红石条顺着填满,再取土屯住夯实。寨墙内占地面积7万平方米。据说当年给寨墙放线时为求得公正,由一朱姓老人用黑布蒙住双眼,手提装满白灰面的篮子放线,于是就"走"出了人们今天看到的弯弯曲曲的寨墙。 <div><br></div>临沣寨的每个寨门上都有灭火水槽,还有用于对外射击的高低不等的枪眼。寨门外边均有两道防洪闸门和向寨外排水的暗道,设计精巧,防守自如,使人不得不叹服100多年前临沣寨人的智慧。 <div><br></div>临沣寨寨墙外是绕寨一周长达1500米的护寨河,据说当年与寨墙同时完工的护寨河宽15米、深4米,而今的护寨河宽仍有10米左右,深约2米。临沣寨南门一侧,沣溪潺潺汇入护寨河,与红石寨墙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div><br></div>古建筑专家到临沣寨考察后认为:"临沣寨民居建筑从明至清,在时代上没有缺环。它们集中地出现在一个村落中,这在中国实属罕见。" 临沣寨处两河汇流处,地势低洼,极易发生洪涝灾害。出于防汛需要,临沣寨古寨墙被保存了下来,成为全国罕见的保存完好的村级古寨墙。 <div><br></div>临沣寨自从被评上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后,临沣寨逐渐热闹起来,游客越来越多。朱家大院这座由朱氏三兄弟中的老二朱振南建于道光11年的宅子的确值得惊叹。高耸的屋脊,灵巧的窗棂,以及东西厢房的门楣之上悬挂着"迁善"、"补过"的家训,让不少历史信息复活。 <div><br></div>朱振南的宅子只是朱家大院的一部分,其他还有老大朱紫贵和老三朱紫峰的宅院。朱紫贵的宅院建于道光15年,是一进三的四合院,占地面积1322平方米。正房的屋门下部设有两个"枪眼",门槛下设有供猫通过的"猫眼",屋内还设有小姐的"绣楼"。 <div><br></div>在朱紫贵宅院的东边,还有一座更大的宅院,这就是号称汝河南岸第一府的朱镇府。朱镇府系清代盐运知事朱紫峰的官宅,建于大清道光29年,占地面积2516平方米。高大的门楼,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斑驳的彩画,每隔几步一个拴马桩,仍可想象当年朱镇府的显赫和繁荣。 <div><br></div>根据规划,临沣寨的保护工程分为三期:一期首先是疏通护寨河,修复部分寨墙,在保护区外规划新村,部分村民可以迁往新村居住。二期是修缮四合院,恢复古街道和寨外芦苇荡。三期恢复城门楼、朱氏祠堂等。 <div><br></div>临沣寨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后,国家每年将拨付专项保护基金,临沣寨修复与保护的步伐将会大大加快。将来的临沣寨必将成为寨外河水潺潺,芦苇随风荡漾,寨内古街古宅古店,居民穿古装,骑马坐轿,品尝清代饮食,仿佛穿越时光隧道。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临沣古寨前朝韵</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郏县新村岁月悠</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