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西柏坡

yangdj

<p class="ql-block"><b>作者 王兆春</b></p> <p class="ql-block"><b >  2025年4月24日,我随支部组织的党建活动,又一次来到了西柏坡,缅怀我们党的领袖和他们创立的丰功伟绩。上一次来,还是在2004年4月,21年后再来西柏坡,体会与原来不同,对党的事业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理解,也有了新的收获。 </b></p> <p class="ql-block"><b>  上次来西柏坡时,对党的这段历史认识理解不深,认为西柏坡精神是强调在毛主席的领导下,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组织反围剿,坚持抗日,领导进行三大战役,取得了全国革命战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强调毛主席、党中央“进京赶考”时,为了防止出现李自成式的问题,号召“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其实,在西柏坡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还强调了建国以后新中国的建设方略、发展方向,即加速实现工业化,实现经济的转型和综合国力的提高;还强调了党的作风建设,提出了中央的六条规定。我的新认识,是基于2013年1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指出的: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党在西柏坡确定的建设新中国的大政方针和政策措施,对解放后的特殊条件下推进国民经济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现在看是非常正确的,适合中国的国情,应该给与充分肯定。而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六条规定,则是我党“八项规定”早期实践,和习总书记之言“八项规定是新时代的徙木立信之举”一样,是党的作风建设建设的一面镜子。正是我们党不断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国才得到不断发展,才有国家欣欣向荣,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b></p> <p class="ql-block"><b>  在“两个务必”广场的毛泽东塑像前,首先向伟大领袖毛主席三鞠躬,缅怀他的丰功伟绩,感谢他为中华民族的牺牲与贡献,表达我们的敬仰和感激之情。</b></p><p class="ql-block"><b> 作为经历过不同时期的过来人,我们对毛主席带领党打江山建立了新中国,造福中国人民,有着切身的体会。这一代人经历了中国从积贫积弱到文明富强的崛起过程,走过向好向上,走向伟大复兴的时代。想想一百多年前出生人,从小经历的便是第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入侵,是《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的条约,还有八国联军侵略,沙皇入侵,军阀混战,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没有对比,没有亲身感受,没有对社会发展的认识,就不懂今天的珍贵。我们这一代的命好,赶上了毛泽东时代,社会主义中国新时代,必须知恩谢恩,感谢毛主席,感谢共产党。 </b></p> <p class="ql-block"><b>  在西柏坡“军委作战室”展室,看着领袖们在此运筹帷幄,指挥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奠定了解放全中国的大局,仿佛看到了彻夜不眠的灯光,和不绝于耳的电键声,敬佩伟人的军事才能和指挥才能。在“七届二中全会”会场旧址,细看门前对会议的介绍,想着党的领袖们进入会场的景象,以及会议做出的重大决议,体会着中国共产党人对开创新中国的布局,是何等豪迈,而坚持“两个务必”的谆谆教诲,体会出领袖们心中自我加压的长远使命和历史责任。 </b></p> <p class="ql-block"><b>  七届二中全会决策是何等英明。门前石碑上介绍:“全会指出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中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是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回头看,这个决策是那么符合中国的实际,高瞻远瞩、相时而动、任务明确,对建设新中国方略都指在了点子上,说在了关键处。我们国家就是这样走来的,有曲折波折,没有战略失误。 </b></p> <p class="ql-block"><b>  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根据毛主席的提议做出了六条规定:不做寿、不送礼、少敬酒、少拍掌、不以人名做地名,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这是毛主席在建设人民军队提出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基础上,对建设中央人民政府上提出的新要求。看到这些内容,再看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做出的“八项规定”,和如今在全党开展的“八项规定”教育活动,深感党的优良传统一脉相承,不断完善提高。</b></p> <p class="ql-block"><b>  西柏坡七届二中全会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我们党召开的工作部署会、组织动员会、誓师大会,毛泽东主席带领中国共产党以“进京赶考”的思想,开启了新中国的建设之旅。在我们家史里,这一点体现的也特别突出。</b></p> <p class="ql-block"><b>  我的父亲王常学(1929年12月~2024年6月),于1947年6月在龙口参加革命工作的,在解放龙口的战役中做过支前工作。解放战争第二年后,解放军收复大片地区,需要大批干部到新区工作,甚至到南方解放新区工作。1948年6月,组织上决定抽一批干部进学校培训,然后去新区工作,其中就有我父亲。他们从龙口去潍县,一路不断接上去学习的同志,当时形势不安定,一路有武工队员护送。路上走了十几天,这十几名先走到了潍县,然后从坊子车站坐火车去青州杨家庄,车上有解放军押车。然后赶到闫柳庄华东财办去转组织关系。当时中共华东局和华东军区在青州,也是山东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当时华东财办业务扩展急需人员,财办党委组织部洪克平(孙冶方同志夫人)在接待这些人时,看了我父亲简历说,你干过文书、会计,现在机关需要文印干部,你适合这个工作,所以把你留下,其他同志继续到华东粮食会计学校去。 </b></p> <p class="ql-block"><b>  1949年2月北平和平解放,我军南下准备解放全中国。这时华东局决定华东财办机构一分为二,一部分人赴上海成立华东财政部,一部分人到济南成立山东省财政厅。1949年4月4日华东财办下达通知,未南下留下的同志把所有东西运到青州火车站,整体装车迁往济南。第二天火车抵达济南,他们搬到省政府大院东的省财政厅办公地点。至此,山东省财政厅以华东财办为主体组建起来,随后又各地抽调一部分人员,完善了组织机构。我父亲回忆说,4月15日,山东省人民政府颁发布告:“本府各厅、部、局等直属机关,已全部移驻济南市,并于本日开始办公。”父亲说,这标志着我国革命由农村包围城市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基本完成,开始转向以城市为中心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b></p> <p class="ql-block"><b>  到了1953年,为适应建设新中国的需要,组织上动员号召年轻同志考学深造。父亲那时24岁,因只有高小文化程度,对于组织上号去召考试信心不足。第一次去考试的路上,因为胆怯而临阵逃脱。后来看到国家建设的需要,他便下决心用功补课,争取报考财政专业。1954年7月,华东财政学校财政专修科两年制第一次招生,省财政厅领导确定我父亲等四人参加考试。在济南经过考试,厅机关4个年轻人,均被华东财政学校录取,其中,父亲分在财政乙班(学校是财政部在上海办的学校,后改为财政部上海财政干部学校)。1956年7月毕业后,父亲被分到省财政厅经济建设处企业组,从此一直干业务工作,实现了工作性质职责的转型。后来,他逐渐成为省财政厅企业财务工作骨干,从事财政业务工作40余年,在财政工作转型、国有企业财务改革、培养年轻干部做出了贡献。 </b></p> <p class="ql-block"><b>  或许受父亲的影响,或许是从小对工业有兴趣,自小我对技术感到稀奇。学校里组织参观铅笔、暖瓶、搪瓷、棉布工厂生产,对工艺流程感到新奇,中学学工时还在火柴厂劳动一阵子,让我更加痴迷。后来又迷上收音机,对物理电子电器非常感兴趣,是无线电爱好者。中学毕业后不顾母亲到其单位上班劝说,毅然去工厂参加工作,一年后国家恢复高考,有幸考入山东工学院。1982年1月毕业以后,被分配到省工业管理部门,为我省制造业、企业发展工作一辈子。我们家两代人,在父亲身上体现了党的工作中心由农村到城市转变(也是由战争转到建设的),而我见证了从推进工业化到新型工业化的伟大转变。 </b></p> <p class="ql-block"><b >  当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的二十大确立的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我们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矛盾众多,外部环境严峻,任重道远。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我们党的目标,也是对中华民族、是历史的伟大承诺,是毛主席等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追求和期盼。我们要继承先辈的伟大思想,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b></p> <p class="ql-block"><b> (2025年4月25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