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铁路大发展

墨笑我痴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进入新时代以后,祖国建设日新月异,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铁路的大发展更是有目共睹,路网纵横交错,高铁风驰电掣,作为一名工务人,我眼中的铁路大发展,更多的是看到科技发展,逐步给我们的作业方式带来的变革,工务作业的重点,就是承担线路维修养护,确保线岔质量达标,保证列车运行安全,几十年以来,主要的工具就是洋镐、铁锹、钉道锤这老三样,每天养护维修都是靠这些原始的工具,“一把洋搞八斤半,面朝石碴背朝天”就是当时真实的写照。到1991年向西上行驼峰场成立,还有大量木枕线路和P43轨件,换枕换轨工作量非常大,我们工作的很大部分,都是靠人力这样肩挑手提进行,特别是数九寒冬炎炎烈日,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需要付出强体力劳动,但作业效率还是很低下,大家的渴望,就是什么时候,能把我们从这繁重的体力中解放出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03年8月,为做好迎接第二年4月份,全国铁路第五次大面积提速,路局决定在九江教育基地,举行全局工务系统班组长培训班,旨在提升基层班组长的综合素质,以适应大提速的要求,同时也为即将到来的浙赣线电气化改造,和工务养修制度的改革打下基础,“施工不行车,行车不施工”,“天窗修”等全新的观念就在这时为大家所熟知,培训班还专门增设了一场电教课,由路局工务处的专业工程师,向我们介绍了世界高速铁路的发展,以及我国铁路装备现代化的历程,从五六十年代开始探索搞半机械化改革,到目前我国在昆明中铁生产的,各型全自动养路机械,己基本能全部履盖承担工务所有维修项目,他自豪的说:“我国铁路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正在缩小,不论是机车制造还是机械设备,都逐渐的由“跟跑”变成“领跑”,我们工务的养修机制也要发生根本的改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时在九江站区正好有一组“捣、稳、联”正在进行大机作业,培训班组织我们现场参观作业过程,这是我们第一次实地看到机械化协同作业,只见一台清筛大机在前面,螺旋状的刀头从开好的作业口横切进入轨枕下,匀速的旋转向前把脏污的道床石碴带出来,通过底部的传送带输送到中间振动分离器中,经过分离干净达标的石碴,又回放到线路边坡上,脏污的粉尘留在污料车中,后面大机两组有力的合金钢捣镐,……嗞……嗞……,一下一下有节奏的下插、夹持、稳定,对线路进行捣固,调整歪斜轨枕,发出阵阵轰鸣声,稳定车通过液压传递到轨面上的强大压力,使作业地段的线路达到列车碾压的效果,轨枕底下石碴更加密实,最后就是配碴整形车,它就像是线路的美容师,对缺碴地段补碴外观恢复,碴肩、坡脚、枕木头三条线成形,线路面貌焕然一新,整个作业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在180分钟的天窗点内,就完成了几百米的线路整治工作,现场没有遗留任何轨料,做到了工完料清几何尺寸全部达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线路所有资料数据作业前已全部输入大机电脑,全程自动化操作,人员只是辅助配合,这种崭新的作业模式,效率之高令人叹为观止,完全颠覆了我们的认识,让我们感到震撼,从那以后千里铁道线上,可以经常看到它桔黄色的身影,二十多年过去了,中国高铁营运里程己达4.8万公里成为世界第一,如果没有先进的科技,和现代化装备的支撑是不可想象的,如今工务养修机制己发生更本改变,京九沪昆正线,以及大站场、货物正线,每年的集中修承担了主要的作业,实现了全自动机械化,日常的小補修也有电动工具,洋镐己完成了使命退出了历史的舞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眼中的铁路大发展,不仅是工务维修机械现代化,而是铁路装备的现代化,更是我们伟大祖国的现代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