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本文言篇目整合复习

龙门门主

<p class="ql-block">一、写景抒情篇</p><p class="ql-block">(一)群文篇目</p><p class="ql-block">《咏雪》《三峡》《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桃花源记》《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p><p class="ql-block">(二)环境 - 自然环境</p><p class="ql-block">- 《咏雪》:“雪”的意境多样、优美 。</p><p class="ql-block">- 《湖心亭看雪》:雾气弥漫、上下一白、天地相连、浑然一体 。</p><p class="ql-block">- 《三峡》:①水——湍急(夏)、清澈(春、冬)、凄凉(秋);②山——连绵不断、高峻挺拔 。</p><p class="ql-block">- 《小石潭记》:①水——清澈;②游鱼——数量多、活泼、自由;③植物——茂盛;④溪身——曲折;⑤氛围——凄凉 。</p><p class="ql-block">- 《与朱元思书》:①水:清澈透明、急速奔涌;②山:山高林密、千姿百态 。</p><p class="ql-block">- 《答谢中书书》:江南山川——景色秀美、山高水净、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p><p class="ql-block">- 《记承天寺夜游》:月光——澄澈、空灵 。</p><p class="ql-block">- 《桃花源记》:优美、恬静、惬意 。</p><p class="ql-block">- 《岳阳楼记》:描绘春意盎然的湖上春色。①洞庭远景图:雄伟壮丽;②淫雨霏霏图:阴冷、萧条;③春和景明图:晴明、亮丽 。</p><p class="ql-block">- 《醉翁亭记》:描绘山间的四时之景,地理位置优越、朝暮变化、四季变化;山水之乐、禽鸟之乐 。</p><p class="ql-block">(三)环境 - 社会环境</p><p class="ql-block">- 《桃花源记》:平和、宁静;百姓安居乐业;热情、淳朴、和谐、无战乱 。</p><p class="ql-block">- 《岳阳楼记》: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p><p class="ql-block">- 《醉翁亭记》:宴饮之乐、滁人之乐、太守之乐 。</p><p class="ql-block">(四)情感</p><p class="ql-block">- 热爱自然:</p><p class="ql-block">- 《三峡》: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p><p class="ql-block">- 《答谢中书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乐在林泉的情趣 。</p><p class="ql-block">- 贬谪相关:</p><p class="ql-block">- 悲伤:《记承天寺夜游》含有作者贬谪的感慨 ;《小石潭记》表现了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p><p class="ql-block">- 欢乐:《记承天寺夜游》含有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p><p class="ql-block">- 其他:《岳阳楼记》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情怀和“先忧后乐”的政治抱负 ;《醉翁亭记》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p><p class="ql-block">(五)结构</p><p class="ql-block">- 《答谢中书书》:层次分明、前后呼应。(“古来共谈”与“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相照应)</p><p class="ql-block">- 《桃花源记》:回环往复的结构使桃花源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p><p class="ql-block">(六)写作特点 - 表现手法</p><p class="ql-block">- 《三峡》:①写山——互文;②写水——侧面描写、对比(夏季);俯仰结合、动静结合(春、冬);听觉(秋) 。</p><p class="ql-block">- 《小石潭记》: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既写水,又写鱼、石、树;②动静结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鱼儿的活泼与自由 。</p><p class="ql-block">- 《答谢中书书》:以富有审美意味的两句开头,接着用两个不同时空层次的描写,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写出了山间美景的灵性 。</p><p class="ql-block">- 《与朱元思书》:写景视角多样,包括俯视、平视、仰视、远眺,写山本身,“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一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动静结合,为下文作者的感叹埋下伏笔 。</p><p class="ql-block">- 《岳阳楼记》:运用对比,将天气、湖景、心情进行对比,与下文“古仁人之心”再进行对比,提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观点 。</p><p class="ql-block">- 《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通过人的活动表现环境之美 。</p><p class="ql-block">- 《桃花源记》:①以白描手法描写桃花源内景致,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给人朴素、自然之感;②虚实结合,将东晋现实与桃花源中景象相结合 。</p><p class="ql-block">- 《湖心亭看雪》:①采用白描手法,文句简洁、不加渲染地描写勾勒了一幅绝妙的西湖夜雪图,使人如临其境;②采用错落互见的表现手法,使本文在叙事上言简意丰,曲尽其妙 。</p><p class="ql-block">(七)语言 - 句式</p><p class="ql-block">- 《答谢中书书》:带有骈文的特点,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间用散句,参差错落,在整齐中有变化。多用寻常词汇,浅显易懂 。</p><p class="ql-block">- 《记承天寺夜游》:自然成文,涉笔成趣,不事雕饰,天然中见真章。文章所用散句,四言至十言均有,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不求统一 。</p><p class="ql-block">- 《岳阳楼记》:全篇使用对偶、骈散结合 。</p><p class="ql-block">- 《醉翁亭记》:①全篇采用判断句,“也”字收束句尾,形成了一种一唱三叹的吟咏句调,极有特色;②中用了不少对偶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读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悦耳 。</p><p class="ql-block">- 《与朱元思书》:本文是一篇骈体文。①以四字句为主,间或使用了六字句和五字句;②语音方面,相对;③用词方面有用典和藻饰 。</p> <p class="ql-block">二、治国理政篇</p><p class="ql-block">(一)群文篇目</p><p class="ql-block">《邹忌讽齐王纳谏》《曹刿论战》《出师表》</p><p class="ql-block">(二)主旨</p><p class="ql-block">都表达了有关治国的思想:</p><p class="ql-block">- 《邹忌讽齐王纳谏》:通过记述齐威王采纳邹忌劝谏,接受群言,修明政治的故事,说明广开言路对治国的重要性 。</p><p class="ql-block">- 《曹刿论战》:说明取信于民的重要性 。</p><p class="ql-block">- 《出师表》:中诸葛亮主要提出三条治国主张: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p><p class="ql-block">(三)人物交流语气及方式</p><p class="ql-block">- 邹忌:以小见大,现身说法,反思己身,取譬类比,以切身体验讥讽端正,自然亲切,入情入理,又委婉含蓄,易于被齐威王所接受。(邹忌叙述自己与徐公“比美”的经历,并把自己“三思”的结果告诉齐威王,让齐威王领悟到“王之蔽甚矣”和应该采取的措施)</p><p class="ql-block">- 曹刿:一颗赤诚的爱国心,直言进谏。(如“何以战?”无任何称呼、问候,却能让读者感受到曹刿重视交战一事,急于为国效劳的心情)</p><p class="ql-block">- 诸葛亮:以恳切、率直、质朴的语气,直言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p><p class="ql-block">(四)人物形象</p><p class="ql-block">- 臣:</p><p class="ql-block">- 邹忌:①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②敢于进谏,忠君爱国;③有勇有谋,头脑灵活 。</p><p class="ql-block">- 曹刿:①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②以天下为己任的献身精神与爱国情怀 。</p><p class="ql-block">- 诸葛亮:①知恩图报,忠君爱国;②深谙治国之道,是一个颇具政治远见的能人 。</p><p class="ql-block">- 拓展:范仲淹,忧国忧民 。</p><p class="ql-block">- 君:</p><p class="ql-block">- 齐威王:①开明明智,胸襟宽广;②知错就改,行事有魄力;③从谏如流,赏罚分明 。</p><p class="ql-block">- 鲁庄公:(1)缺点:①政治见识鄙陋;②急于求成、轻率鲁莽 (2)优点:①礼贤下士、广开言路;②知人善用、任人唯贤;③虚怀若谷、谦虚好学 。</p><p class="ql-block">(五)写作特点 - 表现手法</p><p class="ql-block">- 《邹忌讽齐王纳谏》:以自身经历设喻,以小见大,推及治国之道的层面,巧妙劝谏君主 。</p><p class="ql-block">- 《曹刿论战》:中将曹刿与鲁庄公的形象进行对比,突出各自的人物特点 。</p><p class="ql-block">- 《出师表》:中将先汉兴隆与后汉倾颓进行对比,表现“亲贤远佞”的重要性;将后主与先帝进行对比,以此劝告后主,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兴复汉室”的大业 。</p> <p class="ql-block">三、为政用人篇</p><p class="ql-block">(一)群文篇目</p><p class="ql-block">《周亚夫军细柳》《马说》《曹刿论战》《出师表》</p><p class="ql-block">(二)总体特点</p><p class="ql-block">①为政用人,应任人唯贤;②为政者要善于发现人才;③有强烈的爱国、报国情怀 。</p><p class="ql-block">(三)人物形象</p><p class="ql-block">- 周亚夫:治军严明、刚正不阿、恪尽职守、凛然不可犯的“真将军”;汉文帝:贤明,识大体,体恤部下 。</p><p class="ql-block">- 曹刿: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思虑周密,爱国;鲁庄公:政治见识鄙陋,轻率鲁莽,礼贤下士,知人善任,虚怀若谷 。</p><p class="ql-block">- 诸葛亮:感恩图报,忠君爱国,鞠躬尽瘁,深谙治国之道 。</p><p class="ql-block">(四)表达期望</p><p class="ql-block">- 《马说》:用托物寓意的方式表达期望,希望统治者识别人才,重视人才 。</p><p class="ql-block">- 《出师表》:用恳切的言辞叙事、抒情,传达殷切期望,提醒统治者重视人才,任人唯贤 。</p><p class="ql-block">(五)表现手法</p><p class="ql-block">- 《周亚夫军细柳》:①“情势”的对比。汉文帝在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与在细柳军的两次入营受阻,在营中“不得驱驰”“按辔徐行”形成对比,体现出周亚夫的治军严明;②“性格”的对比。在霸上及棘门军“将以下骑送迎”与在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周亚夫“不拜”“军礼见”形成对比,体现出周亚夫的刚正不阿、恪尽职守;③“结果”的对比。出营门后,群臣的“惊”和文帝的“称善者久之”形成对比,表现出文帝的贤明、识大体。对比的手法给出了反面的参照物,使得正面形象更加鲜明 。</p><p class="ql-block">- 《曹刿论战》: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家国的政治热忱。在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以鲁庄公政治上的“鄙”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如果说,作者有意无意使鲁庄公出丑,证明了“肉食者鄙”的断言,那么也正是借此才使曹刿的聪明才智得到更突出的表现 。</p> <p class="ql-block">四、劝说篇</p><p class="ql-block">(一)群文篇目</p><p class="ql-block">《出师表》《邹忌讽齐王纳谏》《送东阳马生序》《孙权劝学》</p><p class="ql-block">(二)劝说目的</p><p class="ql-block">- 《出师表》:中诸葛亮劝勉后主刘禅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p><p class="ql-block">-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类比设喻劝谏,劝诫齐威王要广开言路,修明政治 。</p><p class="ql-block">- 《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激励后生马君则只有勤奋学习,刻苦攻读,将来才能有所成就 。</p><p class="ql-block">- 《孙权劝学》:中孙权劝吕蒙学习——吕蒙学习——鲁肃惊叹吕蒙的进步,突显劝的过程和学的结果 。</p><p class="ql-block">(三)劝说方式</p><p class="ql-block">- 《出师表》:诸葛亮是直谏,用表文的方式直接向君主提建议 。</p><p class="ql-block">- 《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是讽谏,用暗示、比喻的方式提建议 。</p><p class="ql-block">-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对晚辈的劝勉,用自身经历劝学 。</p><p class="ql-block">- 《孙权劝学》:君对臣的劝勉,现身说法劝学 。</p><p class="ql-block">- 小结:因为身份不同,所以劝谏方式不同。邹忌是臣,因此委婉劝谏;诸葛亮既是臣子,又是后主的长辈,因此他直言劝谏、动之以情,也不失身份;宋濂是马君则的同乡长辈,他更多的是用自己的经历去劝勉;孙权是君,劝勉臣下时晓之以理,通过与自己的比较劝学 。</p><p class="ql-block">(四)人物形象</p><p class="ql-block">诸葛亮、邹忌都是谏臣,都忠心耿耿,都想为君主分忧 。</p><p class="ql-block">(五)表达方式</p><p class="ql-block">- 《出师表》:言辞恳切,全文以议论为主,议论、叙述、抒情相结合 。</p><p class="ql-block">- 《邹忌讽齐王纳谏》:故事性强,运用朴实的叙述来表达,达到发人深省的效果 。</p><p class="ql-block">- 《送东阳马生序》:以叙述为主,兼有描写、议论和抒情 。</p><p class="ql-block">- 《孙权劝学》:以叙述、描写为主,用对话突出事件的发展、人物的变化 。</p> <p class="ql-block">五、读书学习篇</p><p class="ql-block">(一)群文篇目</p><p class="ql-block">《〈论语〉十二章》《诫子书》《孙权劝学》《虽有嘉肴》《送东阳马生序》</p><p class="ql-block">(二)内容</p><p class="ql-block">- 《〈论语〉十二章》: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个人修养等 。</p><p class="ql-block">- 《诫子书》: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方面下功夫 。</p><p class="ql-block">- 《孙权劝学》:劝学、学习后的收获 。</p><p class="ql-block">- 《虽有嘉肴》:教学相长 。</p><p class="ql-block">- 《送东阳马生序》:博览群书、勤奋学习、专心刻苦、尊师重教 。</p><p class="ql-block">(三)表达方式</p><p class="ql-block">- 《诫子书》:议论 ;《虽有嘉肴》:议论 。</p><p class="ql-block">- 《孙权劝学》:叙述 + 描写 ;《送东阳马生序》:叙述 + 描写 + 议论 。</p><p class="ql-block">(四)写作特点 - 表现手法</p><p class="ql-block">- 《虽有嘉肴》:比喻论证引出话题,以“嘉肴”“弗食”“不知其旨”引出“至道”“弗学”“不知其善”,再引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再进一步提出“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最后提出论点,属于递进式论证 。</p><p class="ql-block">- 《送东阳马生序》:对比(余、同舍生、太学院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环境) 。</p><p class="ql-block">(五)行文特点</p><p class="ql-block">- 《〈论语〉十二章》:语录体形式,给人一种真实感、亲切感和节奏感;句式丰富,表达多样。富有哲理,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使用顶真手法,前后相接,别具一格;“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运用比喻,把抽象的哲理形象化,富有诗意;“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富有哲理,明确地揭示了“学”与“思”的关系,富有深刻含意 。</p><p class="ql-block">- 《虽有嘉肴》:全篇共五句话,前三句均为对偶句式。这类句式不仅从形式上看起来比较整齐,也有增强表意效果的功能。第一句“嘉肴”与“至道”对举,是一组类比,让读者更好地体会到二者的相似性;第二句和第三句都是从两个角度入手,论述“教”与“学”的关系,双管齐下,更为合理、全面、严谨 。</p><p class="ql-block">- 《送东阳马生序》:本文是一篇赠序,全文以叙述为主体,语言质直雅正,纯乎为史家笔法。其间,杂以情景描写,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本文中的议论,集中在第3段,都是在叙事的基础上自然生发出来的,辞意不迫,却颇能引人深思 。</p> <p class="ql-block">六、托物言志/寓意篇</p><p class="ql-block">(一)群文篇目</p><p class="ql-block">《陋室铭》《爱莲说》《马说》</p><p class="ql-block">(二)总体特征</p><p class="ql-block">①都间接表达文章主旨;②对文中事物进行详细、生动地描绘;③作者展开丰富联想,借议论方式,或表达个人志向或反映社会现实 。</p><p class="ql-block">(三)内容</p><p class="ql-block">- 《陋室铭》:从“环境优美”“交往不俗”“生活高雅”三方面体现“陋室不陋”,并象征了陋室主人心境澄澈、志向高远、高尚的生活追求 。</p><p class="ql-block">- 《爱莲说》:从莲花的“生长环境”“体态、芳香”“风度”三方面阐释了“独爱莲”的原因,并用莲象征君子的高洁庄重、正直清高 。</p><p class="ql-block">- 《马说》:用千里马在“环境”“待遇”“情志”三方面的遭遇象征人才“无发展自己的恰当舞台”“无赏识自己的明君”“无人理解自己内心的苦闷” 。</p><p class="ql-block">(四)表现手法</p><p class="ql-block">- 托物言志:</p><p class="ql-block">- 《陋室铭》:借给自己的陋室作铭,表现作者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 。</p><p class="ql-block">- 《爱莲说》:对莲的形象和品格的描写,赞美正直高尚的气节,鄙弃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p><p class="ql-block">- 托物寓意:</p><p class="ql-block">- 《马说》:借千里马遭受屈辱,慨叹封建统治者不能对人才加以识别和任用 。</p><p class="ql-block">(五)语言</p><p class="ql-block">- 《陋室铭》:用词精练,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一‘上’一‘入’”,精准准确且生动形象,使用对偶修辞使句子更工整、优美、音调和谐 。</p><p class="ql-block">- 《爱莲说》:用词精当,“不染”“不妖”“香远益清”“宜乎众矣”等词的使用,既精练又含蓄;在一百多字的短文中,把爱莲之人和爱牡丹之人再次于一炉;使用多种修辞,衬托贯穿全篇,用菊花正面衬托莲花,用牡丹反衬莲花,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熔于一炉,使主题突出、深刻,将莲拟人化,形象生动地刻画出莲花的品质 。</p><p class="ql-block">- 《马说》:全篇语句多用否定和反问语气。使用否定词表达了对食马者的批评和谴责;反问语句表达了作者对统治阶级不能知人善任的讽刺 。</p> <p class="ql-block">七、为人处世篇</p><p class="ql-block">(一)群文篇目</p><p class="ql-block">《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p><p class="ql-block">(二)思想</p><p class="ql-block">- 《富贵不能淫》:不畏强暴、坚持正义 。</p><p class="ql-block">-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活和学习中不能掉以轻心,要勤奋学习、与时俱进、积极进取 。</p><p class="ql-block">- 《鱼我所欲也》:要有“舍生取义”的思想,时刻保持本心 。</p><p class="ql-block">(三)写作思路</p><p class="ql-block">- 《富贵不能淫》:文章先对景春的观点进行反驳,并以事实论证提出大丈夫不应该顺从的言论,再以道理论证从行为、态度、修养三方面进一步阐明有关“大丈夫”的观点,属层层递进式 。</p><p class="ql-block">-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个人成长谈到治理国家,属层层递进式 。</p><p class="ql-block">- 《鱼我所欲也》:先引出论点,再分别以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从两方面论证“舍生取义”的观点,属并列式 。</p><p class="ql-block">(四)写作特点 - 行文特点</p><p class="ql-block">- 《富贵不能淫》:使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进行论证,语言严密准确、通俗易懂。以人物对话的方式来反驳论点,表明论点,更加形象、生动 。</p><p class="ql-block">-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使用道理论证、类比论证、举例论证进行论证,语言严密准确、通俗易懂。排比句式能增强语势,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p><p class="ql-block">- 《鱼我所欲也》:使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进行论证,语言严密准确、通俗易懂。用类比方式提出论点,从具体形象引出抽象概念,更容易让读者接受。排比句式能增强语势,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p><p class="ql-block">(五)小结</p><p class="ql-block">《孟子》的这三篇在语言上有相似之处,孟子的文章长于修辞,气势磅礴,常常使用大量的排比和对举句式,形式多样,节奏鲜明。同时各种论证方法的使用,使说理一气呵成,说服力强</p> <p class="ql-block">八、智慧篇</p><p class="ql-block">(一)群文篇目</p><p class="ql-block">《狼》《河中石兽》《愚公移山》</p><p class="ql-block">(二)总体特点</p><p class="ql-block">①遇到较难克服的困难;②要有善于思考、善于发现的智慧;③一切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要善于找到解决困难的办法;④表现了人的智慧和力量 。</p><p class="ql-block">(三)内容</p><p class="ql-block">- 《狼》:通过讲述屠户晚归,途中遇狼,屠户冷静处理危机,最终杀死两狼,获得安全的故事,表现了人的智慧与力量,说明恶势力终将自取灭亡 。</p><p class="ql-block">- 《河中石兽》:叙述众人想尽办法寻找落入水中的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得出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p><p class="ql-block">- 《愚公移山》:通过讲述愚公不畏艰难,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移山”成功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p><p class="ql-block">(四)人物形象</p><p class="ql-block">- 屠户:勇敢机智,动作敏捷 。</p><p class="ql-block">- 老河兵: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正确推断,经验丰富 。</p><p class="ql-block">- 愚公:考虑周密,内心坚定 。</p><p class="ql-block">(五)写作特点</p><p class="ql-block">- 《狼》:结构紧凑,情节曲折,通过动作、神态描写刻画屠户和狼的形象,展开双方的矛盾和斗争 。</p><p class="ql-block">- 《河中石兽》:①善于在叙述中制造节奏波澜,平而不板。作者先写打捞石兽无果,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服为确论”,又引出了老河兵的“又笑曰”,谜底这才揭晓;②寓意于事,立意高远,借寻找石兽的过程,引出深层思考 。</p><p class="ql-block">- 《愚公移山》:①生动的细节描写,随着情节的发展由表及里地塑造人物形象;②善于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形象 。</p> <p class="ql-block">九、对话冲突篇</p><p class="ql-block">(一)群文篇目</p><p class="ql-block">《陈太丘与友期行》《卖油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愚公移山》《唐雎不辱使命》</p><p class="ql-block">(二)整体特点</p><p class="ql-block">①展现对话中的应答智慧;②突出人物品行 。</p><p class="ql-block">(三)内容</p><p class="ql-block">- 《陈太丘与友期行》:围绕“谁未守信”展开对话 。</p><p class="ql-block">- 《卖油翁》:围绕“本领是否值得炫耀”展开对话 。</p><p class="ql-block">-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围绕“是否知道鱼之乐”展开对话 。</p><p class="ql-block">- 《愚公移山》:围绕“山是否能移走”展开对话 。</p><p class="ql-block">- 《唐雎不辱使命》:围绕“要不要服从秦国要求”展开对话 。</p><p class="ql-block">(四)应答方式</p><p class="ql-block">- 陈元方:有理有据,睿智回应 ;卖油翁:现身说法,类比说理 。</p><p class="ql-block">- 庄子:睿智回应,巧妙地偷换概念 ;愚公:据理驳斥,视角开阔 。</p><p class="ql-block">- 唐雎:据理反诘,沉稳应对 。</p><p class="ql-block">(五)人物形象</p><p class="ql-block">- 陈元方:说话有理有据,有礼有节,睿智 ;友人:不守承诺、无礼 。</p><p class="ql-block">- 卖油翁:沉稳,智慧,平静 ;陈尧咨:恃才傲物、骄矜暴躁、盛气凌人、通达爽快 。</p><p class="ql-block">- 庄子:睿智,思维逻辑跳脱,处事冷静、从容 ;惠子:好辩,喜欢寻根究底,说话咄咄逼人 。</p><p class="ql-block">- 愚公:考虑周密,内心强慕,敢于斗争,有胆有识 ;智叟:自作聪明,目光短浅,好为人师 。</p><p class="ql-block">- 唐雎:从容镇定,不畏强暴 ;秦王:骄横欺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