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泰寺浮图碑鉴赏

刘晴中

<p class="ql-block">  宝泰寺原址在黎城县黎侯镇古县村,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废潞县置刈陵县,县治设在古县村,这是黎城这个地方设县之始。这通碑原立于宝泰寺中,民国十年,县长陈观韶移置于县政府大堂西,现存黎城县文博馆。碑残,文字残缺不全,现碑文参照多种文献校勘补充完善而成。碑文如次:</p> <p class="ql-block">  尚书省使仪同三司潞州司马东原郡开国公薛邈,因检郭建钦、王神通等立仪门事,恭敬事佛,颂曰:时雨溟蒙,香烟芬馥,天长地久,春兰秋菊。大浮图主李买、妻申屠那肱。</p><p class="ql-block"> 自天地开劈之前,幽明难测,阴阳剖判之后,世代可知。莫不逞壮气而重英雄,恃高才而矜富贵,争利害于石火,兢功名于风烛。宁知荣华与屈相迁,皂隶及王侯等趣。金门贝阙,讵拯幽冥,绣轂龙媒,岂济生死。终是飞沉三界,往来四轮,以乾城为可保之城,谓火宅为有常之宅。故天师出世,圣教今流,法门开八万四千经论,通九十六种,示诸魔于苦海,导群生于福田。皈依者得免樊笼,回向者便穷彼岸。故襄垣郡守郭杰,世封阳曲,建社太原,上祖从官,遂家此邑。门有哲人,德水标仙舟之异;世多奇士,并州树竹马之期。器宇凝邃,风裁遒举,比意气于孤松,类怀抱于丛桂。谈议而对天子,坐隶重席;(划)奇以示将军,决胜千里。被称一代,见重当时。本枝冠冕,子孙繁盛。以四蛇催运,二鼠侵年,叹华首而代红颜,恨黄泉而沉白日。故率合乡人共造浮图九级,镇此潞川,在县之东南,俯临大道,旁冲黎国,斜指潞城。秦将定燕卒之乡,炎帝获嘉禾之地。值周并齐运,像法沉沦,旧塔崩颓,劣有余迹。大隋握图受命,出震君临,屏嚣尘而作轮王,救浊世而居天位,大开玄教,广置伽蓝。太子买杂宝之花,波斯刻真檀之像。刈陵县政新乡,乡义里郭伯琛者,杰之从子。早彰奇骨,即号神童,幼挺异才,便称水镜。义沾骨肉,化及兄弟,六世同居,百有余口。朝野贵其风范,闾里慕其家法。本图曳尾,宁许濯缨,笑敬叔之言,高少游之愿。蠹书草圣,相伴于青松;浊酒焦琴,共对于明月。岂望乘竹龙而履凫舄,饮玉膏而饵玄霜,将欲捨头希不怀之身,施肉请无常之偈。以开皇五年岁次鹑尾,与华川乡人李延寿及合县群英,感皇帝之恩,追从之迹,还于旧所,重营九级浮图。垂向二周,其功始就。露盘乘月,宝铎摇风。背朝市而游士女庶使,托为善际,持作福田,见者与见而消殃,礼者共礼而除障。望似龙花宝塔,宁随芬子之城;雀离浮图,岂逐天衣之颂!曰:</p><p class="ql-block"> 上元始判,造化初开,天倾地绝,古往今来。盛衰交谢,生死相催。一五惑难出三灾。独有哲人,迥标奇质,生轻义重,调高才逸。恩合春风,爱均冬日。早警劫火,灯燃暗室。欲除习鄣,聊积善因。庭罗宝刹,塔写金人。时遭圮泰,道遂崩沦,所悲神迹,翻累风尘。避世之士,连城之璧。气拥风雲,性分金石。长悲虚幻,回归利益。欲述前踪,还修故迹。县临长路,塔镇平川。风翻盖影,云曳香烟。金刚永固,妙法恒传。未知东海,几作桑田。</p><p class="ql-block"> 佛弟子刘世达供养。</p> <p class="ql-block">  沐手拜读,甚感震撼。现就碑文内容简析之。碑文洋洋洒洒一千多字,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意思。第一层意思是碑文的第一自然段。说尚书省派了一个大官,仪同三司潞州司马东原郡开国公薛邈到刈陵县检查郭建钦、王神通等为宝泰寺立义门的事情,侍佛恭敬,还吟四句诗文颂之。义门的贡献者是李买、申屠那肱夫妇。第二层意思,是碑文的主要内容,首先描述了世人“逞壮气而重英雄,恃高才而矜富贵,争利害于石火,竟功名于风烛”的追求荣华富贵,不求自身道德境界的提升,堕于六道轮回,不能觉醒开悟的现实状况。这种状况就需要“天师出世,圣教今流”,“示诸魔于苦海,导群生于福田”。于是一位哲人奇士就应运而生了,他就是“故襄垣郡太守郭杰”。这个人很厉害,他给天子建言献策,天子待之以贵宾之礼;他给将军谋划奇计,就能决胜于千里之外,是名重当时的优秀人物。随着时光的流逝,他已经满头花发,渐趋老矣。他率领全乡民众“共造九级浮图”。这座九层佛塔座落在县之东南,“秦将定燕卒之乡,炎帝获嘉禾之地”。其作用是“镇此潞川”,减少祸乱,拨开迷霧,拯救众生。多年之后,正值北周替代北齐,战乱频仍,经济萧条,民不聊生之际,这座老塔损毁殆尽,只剩破败的遗迹在风雨中飘摇。大隋朝建立之后,非常重视佛教。郭杰的后代子侄中有一个叫郭伯琛的人,长相奇伟,号称神童,卓有智慧。他睦亲友邻,六世同堂,不慕虚荣,不尚奢华,喜欢“蠹书草圣,相伴于青松;浊酒焦琴,共对于明月”的避世生活。他与李延寿等县里的士绅清流们,在原址上“重修九级浮图”,时间在隋开皇五年(585)年的八、九月份。佛塔建成之后,远远望去像是龙花宝塔,善男信女们前往观看参拜者络绎不绝。这座佛塔成了时人的精神皈依。第三层意思是长达一百六十字的颂词,不吝笔墨对郭氏一家两度建塔之事给予了高度颂扬!</p> <p class="ql-block">  从这篇碑文中我们至少可以获取以下信息。首先宝泰寺在隋代是皇家非常重视的一个佛教活动场所。不然,做个义门,何以派一个一品大员来检查验收?仪同三司,就是享受太尉、司空、司徒待遇的大官。其次,整个有隋一代对佛教的尊崇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不是小众而是大众,不是民间而是官民。第三,郭杰作为襄垣郡守,文治武功卓然超群,但笃信佛教,在垂暮之年倾心修造佛塔,这是当时社会动荡背景下,士大夫阶层寻求精神寄托、心灵安顿的真实写照。第四,郭伯琛作为社会清流,过着常人难得的衣食无忧的生活,他也倾尽全力修建九级浮图,反映出知识阶层对人生对社会的哲学思考。第五,郭杰大约生活在北魏、东魏、北齐年间,郭伯琛大约生活在北周、大隋初年,时间跨度大,对佛教的尊崇不衰,可见佛教在当时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达到了领袖和难以抗衡的地步。第六,此塔建在何处?从碑文中得知在县之东南。是县城的东南还是县域的东南,值得考证。从碑文中“镇此潞川”来看,当属县域东南,因为广袤的潞川就在县域东南。今西仵镇正川村,原名镇川,大概率此九级浮图当年就建在现在的正川村。寺在古县碑在古县,不影响塔在镇川。第七,“镇此潞川”镇的是什么?战乱是人作妖,洪水泛滥是河作妖,为了祈求平安,此塔什么妖都镇,所以叫“镇此潞川”。第八,此篇碑文全用四六骈文写成,文词华丽,洋洋大观,在县域、上党、三晋,乃至全国所见不多,殊为难得。第九,这篇碑文得到了鲁迅先生的青睐,全文工楷抄录,这在黎城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可见其堪称精品,非常宝贵!第十,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碑文中的这两句话,“秦将定燕卒之乡,炎帝获嘉禾之地”,据目前史料佐证,这是记载炎帝活动的最早的文字,从而证明黎城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铁证如山,疑云顿消。古老的黎城,智慧的黎民。</p><p class="ql-block"> 奇文共赏,恭请指教!</p><p class="ql-block"> 2025.6.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