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二卷高考作文:当心灵在无垠处相遇 高翠玲

<p class="ql-block"><b>高翠玲,教师,新疆库尔勒市。喜诗词对联,习作多为生活之感,聊以自娱 。</b></p> <p class="ql-block"><b>全国二卷</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b></p><p class="ql-block"><b>“昨夜闲潭梦落花”“我欲因之梦吴越”“铁马冰河入梦来”……梦往往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呈现我们的感受和期冀,为我们打开更浩瀚的天空。我们也常常向别人讲述自己的梦,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梦,以行动实现自己的梦。</b></p><p class="ql-block"><b>如果有一天,我们能够将梦赠予他人……</b></p><p class="ql-block"><b>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b></p><p class="ql-block"><b>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当心灵在无垠处相遇</b></p><p class="ql-block"><b> 高翠玲</b></p><p class="ql-block"><b> "昨夜闲潭梦落花","我欲因之梦吴越","铁马冰河入梦来"——梦是人类精神最为神秘的领地。它既是个人潜意识的呓语,又是集体无意识的回声。若有一天,我们能够将梦赠予他人,这不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心灵的深度对话。这种可能性启示我们:人类精神的真正相遇,或许正需要跨越意识的边界,在梦境的无垠天空中寻找共鸣的星辰。</b></p><p class="ql-block"><b> 梦是个人精神世界最本真的表达。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指出,梦是被压抑欲望的伪装满足。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梦境,实则是他超脱世俗的精神追求;李白"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幻想象,展现了他不羁的灵魂。每个人的梦境都是独特的密码,记录着无法言说的渴望与恐惧。当梵高在星空下梦见旋转的星云时,那不仅是视觉的幻觉,更是他灵魂深处对永恒的追问。个人梦境如同指纹般不可复制,正是这种独特性构成了人类精神的丰富图景。</b></p> <p class="ql-block"><b>  而梦的赠予,则创造了跨越个体界限的可能性。庄周梦蝶的寓言早已启示我们:意识的边界或许比想象的更为模糊。在玻尔与爱因斯坦的量子力学论战中,两位科学巨人如同在交换彼此的"科学之梦",尽管观点相左,却在思想的碰撞中推动了人类认知边界的拓展。中国古代诗人常以"记梦"为题相互唱和,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与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虽各诉己梦,却共同构建了悼亡诗的情感宇宙。梦的相互赠予,使孤独的心灵得以在无意识深处相遇。</b></p><p class="ql-block"><b> 当梦可以赠予,人类便可能走向更深层次的理解与共存。荣格提出的"集体无意识"理论认为,人类心灵深处存在共通的原始意象。特蕾莎修女曾说:"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而梦的交换恰恰能够融化这种冷漠,让不同个体体验彼此最隐秘的情感与记忆。在科幻小说《盗梦空间》中,共享梦境成为最亲密也最危险的行为;而在现实中,艺术创作何尝不是一种"赠梦"?贝多芬失聪后创作的《第九交响曲》,将无法亲耳听到的音响世界赠予了全人类。如果技术真能实现梦的传递,或许我们将找到超越语言、文化、意识形态的沟通方式。</b></p> <p class="ql-block"><b>  梦的赠予象征着人类对深度沟通的永恒追求。从甲骨文的占梦记载到现代心理学研究,从《红楼梦》的太虚幻境到神经科学的REM睡眠探索,我们始终试图理解并分享这个神秘的内心世界。在日益碎片化的数字时代,真正的连接不在于信息的数量,而在于心灵的深度。或许有一天,当我们可以自由赠梦时,人类将重新发现: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山河阻隔,而是两个无法相互理解的梦境;而最亲密的接触,莫过于在无垠的梦之天空中,看见彼此灵魂的星光。</b></p><p class="ql-block"><b> 2025.6.7于库尔勒</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今年全国二卷高考作文出现古诗,很是喜欢!看到“昨夜闲潭梦落花”这些熟悉的诗句,一下就被拉进充满诗意的情境里。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巧妙融合,更是为作文题目赋予了深厚底蕴,让我们在思考梦的同时,也能体会古人对梦的浪漫想象。</b></p><p class="ql-block"><b> 这样的命题,给了我们发挥知识储备的空间,让我们能在考场上与古人来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它提醒着我们,传统文化从未过时,那些历经千年的诗句,依然能在新时代的考场上,激发我们的思考与创作灵感 ,真心希望以后的高考作文能多些这样的精彩!</b></p> <p class="ql-block"><b>人民日报:高考学子,请收下总书记的青春寄语 </b></p><p class="ql-block"><b> “新时代是追梦者的时代,也是广大青少年成就梦想的时代。”属于高三的青春纪念册,总是写满关于梦想的故事。高考在即,让我们走进各地校园,透过一扇扇教室的门窗,定格那些拼搏奋斗的身影。祝所有考生金榜题名、前程似锦,在六月的天空放飞青春梦想!</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