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墨香流转处,自有星河渡——我写高考作文(上海卷)

如鱼饮水

<p class="ql-block">“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笔下的文学星河,穿越千年时空依然璀璨夺目。当将目光投向当下的文字世界,学者以“专”“转”“传”勾勒出文章的三重图景——专业文章如幽深古卷,通俗转文似溪涧清流,传世佳作若皎皎明月。在这文字的江河中,有人笃定“专”至“传”必经“转”的渡口,而吾却愿执一叶扁舟,探寻那绕过喧嚣浅滩,直抵星河的隐秘航道。</p> <p class="ql-block">专业文章是思想的深潭,藏着学者们毕生钻研的智慧。它们常以严谨的术语、缜密的逻辑构建起知识的殿堂,如同敦煌莫高窟的壁画,虽被岁月蒙上尘埃,却在斑驳中沉淀着艺术的真髓。以《天工开物》为例,宋应星以朴实的笔触记录明代工农业生产技术,书中满是“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这般专业的记载,既无华丽辞藻,也未迎合世俗趣味,却在三百余年后,成为世界科学史上的瑰宝。这般专业之作,无需化为通俗的浪花四处飞溅,自能凭借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永恒流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通俗转文恰似春日的柳絮,轻盈灵动地飘入千家万户。它们将晦涩的理论编织成生动的故事,把高深的知识转化为易懂的话语,如《时间简史》的通俗解读版,让宇宙的奥秘不再遥不可及。在短视频平台上,科普博主用风趣的语言讲解量子力学,用动画演示细胞分裂,让专业知识变得鲜活有趣。这些转文如蒲公英的种子,乘着网络的风,在大众心中播撒知识的嫩芽。然而,并非所有的转文都能成为传世的经典,有些转文如夏日骤雨,来得猛烈,去得仓促,只留下潮湿的印记,难以在岁月中镌刻永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专”至“传”,恰似攀登巍峨的山峰,“转”文是山间的小径,能带领更多人领略途中的风景,但绝非唯一的登顶之路。那些直击人心的专业之作,往往拥有穿透时空的力量。王阳明的《传习录》,满是“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哲学思辨,文字凝练深邃,初读似觉晦涩,细品方知其中蕴含着照亮心灵的光芒。这部哲学著作未经通俗化改编,却跨越五百年时光,不仅滋养着无数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更在海外掀起阳明学热潮,成为沟通中西方思想的桥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文学的天地里,也不乏从“专”直达“传”的奇迹。沈从文的《边城》,以细腻的笔触描绘湘西的风土人情,语言兼具诗意与乡土气息,既不迎合当时流行的文学潮流,也未进行通俗化改写。书中“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的结尾,如余音绕梁,让无数读者沉浸在那朦胧而忧伤的意境中。这部作品凭借独特的美学价值与人文情怀,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证明专业而真诚的创作,本身就具备传世的基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字的传承,本就没有固定的范式。就像王维的山水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在看似随意的笔墨间,蕴含着对生命的深刻感悟,无需刻意通俗,却能让不同时代的读者在其中找到心灵的慰藉。专业文章与传世佳作之间,或许只隔着一颗真诚创作的心,一份坚守价值的执着。当作者将全部的热忱与智慧注入文字,无论是深奥的专业论述,还是诗意的文学创作,都有可能冲破时间与空间的桎梏,成为照亮人类文明的星光。</p> <p class="ql-block">在这个信息如潮水般涌来的时代,既需要通俗转文搭建知识传播的桥梁,也应珍视那些专业而深刻的作品。要以包容的心态,在文字的星河中漫步,相信无论“专”“转”“传”,每一种文字都有其独特的光芒,而那些真正的佳作,自会循着思想与情感的脉络,找到属于自己的永恒坐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