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日时光

流沙(过客)

<p class="ql-block">  当年,除了写公文,还喜欢散文。那时,没有电脑,喜欢的只靠剪报保存。在政府机关工作,政府有印刷厂,整理好了,让印刷厂装订成册,时常翻阅。如今已多年不翻了,近日翻出再看,只看标题,就是享受,就让我内心流过丝丝浪漫和温馨还有淡然,更有那长长的对往日时光的回记。</p> <p class="ql-block">一个个标题都那么迷人</p> <p class="ql-block">  最后一篇,收了自己当年写的《还给母亲一点爱》,发表在《内蒙古日报》周末版。</p> <p class="ql-block">  上面这篇《乡情·乡音》也收集在我这本剪报中。这篇文章刊于1972年的《参考消息》。当时《参考消息》属内刊,领导干部才有资格订阅。那时,我老家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通辽市为县级市,一个科尔沁草原上小城。我一个最要好的同学的父亲是盟行署一机关处长,够级别了,家里就常见这份报纸,我常去他家,就常能看到。有一天,看到这篇《乡情·乡音》,被深深吸引。那时,我不到17岁,在工厂当徒工。我们厂每周三下午组织政治学习,不是学习毛主席哲学著作,就是学习“两报一刊”社论(即《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红旗》杂志),要不然学习大批判文章。这篇《乡情·乡音》与“两报一刊"大不相同的情调迷住了我,他让我看到了解放前北平的风情画卷,让我感受到了生活在水深火热的台湾岛同胞们,他们中间有位作家对大陆家乡思念之苦,他叫陈之藩。至此"陈之藩"储存在我的记忆中,是他让我体会到了文字还可以如此之深沉地表达人的思绪和情感,让我这个没走出过小县城以外百里方圆的名义上的初中毕业生,在内心中产生了无限遐想。我太喜欢这篇文章了,同学的父亲看我真是喜欢,就送给了我。当时出于敏感的政治觉悟,怕别人说我喜欢这篇文章,就特意把文章中“将帮”和“中央日报”打上×,以此表示我的政治立场。</p> <p class="ql-block">  后来,我从老家科尔沁飘到呼和浩特,又从呼和浩特飘到大连,这份《参考消息》一直带在身边,“陈之藩"一直保存在记忆的U盘中。后来,得知官方出版社出版了陈之藩的散文集,我费了一番功夫终于如愿以偿买到了陈之藩的《剑河倒影》,我还将买书的故事写成《寻找陈之藩》,发表在《大连日报》星海副刊上。</p><p class="ql-block"> 陈之藩先生在《失根兰花》时写道:“十九岁他开始四处飘泊,萍踪无定,但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到处可以为家。然而,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到处均不可以为家了。在夜里的梦中,常见老屋在风雨中坍塌,母亲的头发根根变白。白天的生活中,常常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还有:“祖国山河的美丽,是因为在沁凉如水的夏夜有牛郎织女的故事,星光才显得更为亮;群山万壑中有竹篱茅舍,才显得格外诗意盎然,晨曦的原野有笨拙的老牛,也才显得纯朴可爱,还有可歌可泣的故事,可吟可咏的诗歌,和儿童的笑语与祖宗的庐墓把它点缀美丽。”这些文字深深感染我至今,尤其在我已老的状态下,重读时更为感受至深。</p> <p class="ql-block">  因为读陈之藩知道了其夫人童元方,为台湾大学学士、美国俄勒冈大学艺术史与东亚研究双硕士,哈佛大学哲学博士,有散文集《水流花静》,也买了一本。</p> <p class="ql-block">  我从陈之藩和童元方的文章里,读出了那个生长出来不攀附,不献媚,不势利,不畏权贵的一众民国文化大师的年代。那是个虽然物质匮乏,但是精神有品位,又盛产文化大师的年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