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搬家清理东西的时候,翻出我读书时用过的算盘。提起算盘,人们往往会想起五六十年代小学教科书上,万恶的旧社会,戴着瓜皮帽的地主老爷,领着一帮狗腿子,拿着算盘,向农民催租逼债。“过去地主算盘响,贫下中家遭祸殃,交了租谷无口粮,卖儿卖女去逃荒。” 这就是旧社会穷人的写照,古来穷人就有“算盘响,眼泪淌”之说。</p> <p class="ql-block">算盘是一种手动操作的辅助计算工具。算盘一词并不专指中国,从现有文献资料来看,许多文明古国都有各自的与算盘类似计算工具,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沙盘类、算板类、穿珠类。中国的算盘属穿珠算盘,也是最先进的珠算工具,世界最古老的“计算机”。珠算盘,起源于中国,迄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是老祖宗的一项重要发明。最早出现在商周时期,1978年在西周的一座庙里,发现86颗陶珠。经考证,这是西周的计算工具,以珠代数是算盘最早的基本特征,按今天人的视觉,可能是算盘的雏形。从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可图》中看到,赵太丞的药铺柜台上画有一把“算盘”,我国第一首算盘诗是宋末元初的诗人刘因的《静修先生文集》中的一首,“算盘:不作瓮商舞,休停饼氏歌。执筹仍蔽簏,辛苦俗如何?”由此看来在早在北宋或北宋以前,我国就已普遍使用像现代算盘这一计算工具了。</p> <p class="ql-block">我家的算盘是我读大学时用的,长60公分,宽17.5公分,厚3公分,161颗珠子,我就用这个算盘考过了计算技术(珠算)一级。我大女儿读小学(九十年代)三年级时还要学珠算,买过一个小算盘,也还放在旧屋里。上珠算课时,黑板前挂一把大的算盘,长约1 米,宽约0.5米,其档杆上有棕毛,使用时,将算盘挂起来,把算盘珠拨到想要的位置,珠子不会下滑,是学校专用的教具算盘,俗称“毛算盘”。</p> <p class="ql-block">最早认识算盘,是在小学的珠算课上,算盘形状是长方形,可大可小,但长与宽的比例一般为2:1,周为木框,内贯直柱,称“档”,一般为13档,档中横以梁,梁上两珠,每珠作数为“5”,梁下五珠,每珠作数为“1”,梁上长与梁下长比例为1:2,运算时定位后拨珠计算。梁上两珠是为“十六”进所设制的,后来算盘用的是“十”进制,因而拨珠时,梁上只需用一颗珠,从美观、匀称方面来看,梁上还保留两颗珠。</p> <p class="ql-block">初学珠算,定位时,我们用纸写上“个、十、百……”的标签,贴在算盘的横梁上,当然熟练以后就不需要贴标签了。上课时,老师一边念口诀,一边演算,如:一上一,二上二……“三下五去二,四下五落一……”.到一定的程度,老师教我们“打百子”,从1加到100,最后得出5050。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反复练习,才能手指灵活,熟能生巧。现在我还在“打百子”,这也是锻练大脑灵活和手指灵活的好方法,大家不妨试试。当时的珠算课上,珠子的“噼里啪拉”声,像奏响的交响曲,时时萦绕在我的脑海中,恍惚犹如昨天。</p><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珠算使用比较广泛,生产队里的会计、保管员上岗,都必须会打算盘,公社有珠算培训班。无论你走到哪家商店,柜台上总是有一把算盘,小商小贩更是算盘不离身。每个小学生都必须有一把算盘,每个家庭都备有一把算盘,只要识字的都会进行简单的珠算,可想而知,千百年来,人们的生活中,都离不开算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3年12月4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通过号称“中国第五大发明”的珠算盘,正式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我国第30项被列为非遗项目。这将有助于让更多的人认识珠算,了解珠算,增强民族自豪感,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弘扬与保护珠算文化的行列中来。</p> <p class="ql-block">现在已进入了电子计算的时代,珠算盘离我们渐渐远去。但几千来沉淀下来的珠算文化,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像“打小算盘”“如意算盘”“心中有算盘”“会计的算盘——算数”“瞎子打算盘——瞎算”…….等耳熟能详的成语、歇后语,将流传千古。</p><p class="ql-block">时代在发展,现在算盘已不多见了,为了保护好“历史文物”,我将我读书时的算盘放在书桌上,用来的“打百子”练手指的灵活性,不用时,放在通风的地方。因为它见证了中国几千年的珠算历史,是工、商、农、贸的发展史,传统文化的记录史。同时是地主、官僚、豪商、巨贾的发家史,也是穷苦百姓的血泪史。我们不仅要学会珍藏这些老物件,更重要的是把几千年的珠算文化传承下去。2025-4-2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