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65年9月1日,我考入湖南财贸学院学习,大学一年级的生活是快乐的。</p><p class="ql-block"> 湖南财贸学院的前身是湖南省财政贸易干部学校。校园的建筑风格与省委党校一个样,沿路一溜六栋红砖三层楼的宿舍,隔着一个大操场,就是两栋红色的教学大楼。宿舍原来安排干部学员是3个人一间房,平头床铺。改为财院后住学生就安排6个人一间房子,把平头床铺改为上下床,每人一張书桌,窗明几净,宽敞舒适。校址在岳麓山后山的石佳冲,山上树木葱葱,山下小河清清,绿水青山,鸟语花香,真是读书休闲的好地方。</p><p class="ql-block"> 我分配在计划统计系工商统计专业的65级六班。当时讲究阶级路线,政审严格,同学绝大多数是“革命干部子弟”与来自农村的“贫下中农”子弟。初期見面,乡音五花八门,陌生的面孔,新奇的方言,让我们几个来自长沙的同学十分新鲜。</p><p class="ql-block"> 开学典礼上,院长雷振宇主持,党委副书记杨晓峰作报告,他很自豪的说:湖南财贸学院是国家财政部直属高等院校,面向全国招生,国家统一分配,是专门培养红色会计师和红色统计师的专业学府,学生绝大多数根红苗正,政治立场坚定。我们很快就进入了正常学习,为当红色接班人而努力!</p> <p class="ql-block"> 湖南财贸学院成立于1960年,1979年改名湖南省财经学院。2004年4月,在全国高校布局调整中,教育部直属湖南大学与中国人民银行直属的湖南财经学院合并,组建了新的湖南大学,合并后更名湖南大学北校区,2016年进一步调整为湖南大学财院校区。</p> <p class="ql-block"> 大学与高中不一样,读高中时,每天背上满书包的课本和作业上学,课程排得满满的,作业布置多多的,读不完的书,听不完的课,做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而到大学,每天只有上午听课,拿个讲义夹就行了。下午除个别时间,一般自习多,晚上全是自习。由于自主学习占很多时间,一下子让我们感到轻松了许多。说来也怪,课时减少,但竟争却特别激烈,人人都为革命而学习,生怕成绩落后。加上老师启发式教育多,灌输式说教少,我们掌握知识的速度反而更扎实了一些。基础课学习时,我们就自觉学习专业课内容了。一到休息时间,算盘子打得连珠响。那时提倡做“又红又专"的接班人,政治空气浓厚,学习精神可嘉。</p> <p class="ql-block"> 湖南财院旁边当年有省委党校、省财政干校、省文化干校,各校每周轮流放电影,我们学校有时也组织去看看。特别是那一年省文化干校举办电影放映员短期培训班,一到实习阶段,就让学员到我们学校操坪上放电影,让我们既当观众又当评委。经常操场上四个角落都在放映不同片名的电影,我们乐此不疲,把"地雷战”、”地道战”、“平原游击队"等等老影片看了个够,那段日子真是快乐极了。</p> <p class="ql-block"> 生活很有規律,每天早上6点起床,伴随着“东方红"的乐曲,下楼跑步。开始在操场上跑,以后在公路上跑,1000米、2000米、3000米,最多时跑了5000米。黎明前的里暗中,上千人跑步,有如千军万马在行进,在跑步中迎来天明,那种兴奋、激动的感觉至今回味无穷。少数同学还从后山登上了岳麓山顶,然后赶回来吃早餐。中午自由安排,晚餐后自由活动,打篮球、玩排球、练武术,各喜各爱。当时的伙食标准是每月11元,分桌吃饭。食堂工友是为革命培养接班人,尽职尽责,虽无大鱼大肉,但也是温飽无忧。这种生活节奏,加上体育锻炼和简衣素食,让绝大多数学生身体越来越健康,原来面容焦粹的同学,一个个变得红光满面了。</p><p class="ql-block"> 生活是快乐的,曰子是清贫的。当时学校助学金的标准是,甲等每月补助13元,乙等11元,丙等9元,等外7元。我们城市学生与此无缘,每月回家向父母讨要11元伙食费和少许零花钱。甲等助学金毕竟很少,不少农村同学还是困难重重。记得当时有吸烟的男同学,早餐不吃,省下来的钱买红桔烟,吸得剩个蒂吧,都要留下来,集中在一起用纸卷起来再吸。女同胞不吃早餐,节约的钱买来大手帕,三条半就可做一件小花衣裳。哪像現在大学生,除了一日三餐美食外。还有麦当劳、肯德基、比萨饼,有成套电器用品、新潮衣服。現在学校周围开滿了飲食店、漫酒摊、小吃街,一到晚上与节假日,都是学生消费的地方,人山人海。我们那时候,学校旁边只有一个简陋的小卖部、一个新华书店、一座茅屋飯店,生意清淡,要死不活,上餐館那真是太铺张,没有做过那样的梦。</p> <p class="ql-block"> 1965年下半年,是政治风暴来临的前夜,这一段政治生活比较平静,各种政治活动按部就班的进行。当时全国各地正在按党中央的部署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简称“四清”,即清政治、清思想、清组织、清经济,开始学校也组织我们学习中央“23条”,间或还要批判《海瑞罢官》等。但学生都不理解,“四清”对于学生有什么可清?走资派在哪里?因此运动都是空对空,没有针对性。批《海瑞罢官》,结果反而宣传了清官海瑞,学校仍然按原计划原方法抓运动,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各系和班的团组织充分发挥作用,是共青团员的要与入团积极分子交朋友,团员要经常向团干部汇报思想,团支部还经常开会收集和分析思想动态。班和系、学校层层树有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不定期的召开学习座谈会和经验交流会,不断的发现和克服各种“资产阶级思想"。隔一段时间又召开一次“忆苦思甜"会议,弄得大家真真假假的哭一场。学校团委也经常举行活动,上团课,访贫问苦,书写家史。当时的团委书记李时中,是典型的帅哥,能歌善讲,上团课时一曲红军歌曲,听得大家如醉如痴,是学生的偶像人物。</p> <p class="ql-block"> 参加社会政治活动越来越频繁,最突出的是63级的同学,全部派出到郴州地区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成为工作队员。我们在校学生也经常到工厂、农村参加劳动,参加学雷锋做好事活动,进行民兵训练,挖防空洞。</p><p class="ql-block"> 湖南财贸学院的领导班子是很强的,党委书记、院长雷振宇,党委副书记杨晓峰,副院长裴新源、史富银、何渊等,这些人都是革命战争中转战南北的老革命。建国前他们出生入死,建国后禅精竭虑为革命事业作贡献。凭他们对革命的忠诚,看他们的鲜红历史,把一个学校交给他们管理应该是放心的。可惜当时政治没有允许他们平静的抓教育、抓管理。文革开始了,四人帮初期的结论是:他们几十年都是搞的资产阶级那一套,培养的是资产阶级的接班人。也许他们中有的至死都不明白,自己那么认真执行党的指示,听毛主席的话,怎么会成为资产阶级教育者?我们学生,清清白白是共产党培养的,也不知道为什么倒成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臭老九“?大学生活的第一年是快乐的。但一年后学生生活就开始折腾了,从此紧张、痛苦、迷惑、兴奋、激进、清醒、苦干、进步、成功、幸福不时伴随着我们这一代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