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游记(三)国清寺

平淡是真

<p class="ql-block">  国清寺是中国古代地位崇高、历史悠久的四大名刹之一,也是免费的5A景区。寺里的僧人以“农禅并重”的生活哲学,至今仍保留着自己耕作、自给自足的习惯。它的古老、深幽与神秘,现已成为了喧嚣世界中的一片净土,也听引了无数的善男信女与游客来这里朝拜与打卡。↓ (图为寒山拾得亭)</p> 我们与来天台山玩的好多游客一样,选择了住在国清寺周边,虽然寺庙有规定早上7点到下午3点半为开门时间,但只要你有时间,随时都可进入寺庙外景区游览。 清晨,可在挂满露珠的油菜地田埂走走,在空气清新的青山绿水间与隋塔对话; 可在绿野仙踪的赭溪边看丰干桥上游客走动时在水中的倒影; 可在丰干桥上偶遇现代与古典的碰撞; 可在寒拾亭中等待耕作的黄牛经过,看㸰们在古道上大摇大摆走,肆无忌惮拉屎撒尿,牛夫边赶边不停地为㸰们铲屎的欢乐场景。 傍晚,可在民宿门前搭建的帐篷中,点上几碟小菜,喝着小酒,看暮色中如世外桃园般的黛山、隋塔、与田野。 <p class="ql-block">  饭后,走上300来米,一路听着青蛙起伏的叫声,到国清寺外,站在丰干桥上,看黄昏萦绕着沉檀与墨香交织的宁神气息的禅院。</p> <p class="ql-block">  5月7日,一到7点的开门时间,我们怀着虔诚的心,第一时间进入禅院。</p> <p class="ql-block">  国清寺座北向南,依山而建,但是入口朝东。进门后直角转弯进入南北走向的甬道,道两旁古木参天,平添了几分神秘的气氛,这甬道就是禅院的中轴线。</p> 上几步台阶便是第一层弥勒殿,也就是山门。殿外“国清寺”三个字是寺庙重建时雍正十二年所题。 殿前的两尊清代的布满青苔的汉白玉石狮,威武地守着山门。它们的来头也不小,是1973年国务院拨款修缮时,经周总理亲批,从故宫运来的。 弥勒殿里面供奉着弥勒、韦陀,密迹金刚与亨哈二将。 <p class="ql-block">  第二层雨花殿(也是天王殿),是国清寺内的第一座殿。雨花殿的得名源于天台宗祖师智者大师(智顗)在此讲述《妙法莲华经》时,其精诚感动天庭,天降法雨天花的神话传说。里面供奉的是四位天王,分别表风调雨顺,也就是国泰民安。</p> 殿外两边是钟楼和鼓楼。 晨钟暮鼓是僧众起居饮食的依止,小钟破长夜,暮鼓觉新衢,意在震醒梦里人。 第三层是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四字是竖写的,代表着此地是皇家寺院。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里有明代铸造的释迦牟尼佛像,重13吨、高6.8米,为青铜所铸,外贴真金。还有来自北京雍和宫的用金丝楠木雕刻的十八罗汉像。大殿前的铜香炉,与北京御花园的是一对,也是存世唯一的一对,这是当年乾隆皇帝为他母亲祝寿的时候定制的二款香炉。在北京的香炉上刻的是万寿无疆,这里的香炉上刻的是圣寿无疆。</p> 殿前广场四周种植着四棵古树,两樟两柏(其中一樟现正在保养),都有四百年以上树龄,它们如同四位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座佛教圣地。 大雄宝殿东侧小花园是大名鼎鼎的隋梅的所在地,该梅是隋代高僧智者大师弟子灌顶法师所植,已有1400多岁了。 据说上个世纪寺庙遭难时濒临枯萎,寺庙修复后却又生机盎然,世人皆谓其通灵性,那遒劲的树干和茂密的枝叶依然诉说着它顽强的生命力,现在树上已经出了小小的青梅。 <p class="ql-block">  经花园中的赏梅亭向上是三隋一线的看点。站在法乳千秋亭前,望隋塔与隋梅,三隋正好在一条线上。身后是块智者大师赞仰颂碑(代表隋人的碑),前面是隋塔、隋梅,这人、树、塔组成了三隋一线的最美格局。</p> 大雄宝殿上面是第四层药师殿,里面供奉着药师佛,与日光、月光二位菩萨,三者合你“东方三圣”。 第五层是观音殿,殿内正中供奉着千手千眼观音木雕贴金像一尊,两旁或立或坐着观音的三十二化身。 <p class="ql-block">  观音殿东侧是智者大院,西侧有中韩祖师堂与报恩塔,报恩塔建于1985年9月,高约3米,塔顶为黄铜宝顶,紫铜瓦盖成,在阳光下熠熠发光,塔体用绿岩雕琢而成,呈四方形,正前方为日本文“南无妙法莲华经。</p> <p class="ql-block">  从报恩塔开始向下,进入西路,最上面是三贤殿,里面供奉的是丰干、寒山、拾得三位国清寺历史上有名的贤人。</p> <p class="ql-block">  一路经妙法堂到三圣殿,三圣殿东侧的墙上有一副“鹅”字石碑,碑上“鹅”字一半为书圣王羲之真迹,另一半为天台书法家曹抡选补书;咸丰九年(1859),华顶山上发现东晋书圣王羲之鹅字半块真迹,经曹抡选七年摹写,补为全璧,移碑于此。</p> 再向西是罗汉堂,罗汉堂内的500尊罗汉,个个慈眉善目,栩栩如生,他们的状态很放松,有回到了家的感觉,这是我在各地寺庙中见过的最喜庆的罗汉。 罗汉堂前有三条碑刻长廊,两侧的长廊中刻的都是捐赠者的姓名,记录着善男信女的善举。罗汉堂正对面的碑刻即是柳公权碑:“大中国清之寺”,两侧还有许多名家题碑。 从罗汉堂出来,过伽蓝殿便是寺院西南角鱼乐园,国清寺的放生池。 这里古木苍郁,池水如镜,乾隆御碑、清心亭、“鱼乐国”石碑等错落有致。 放生池的西边有一块石碑,上刻“鱼乐国”三个大字,是明代书法家董其昌的手笔。 照壁上“南无观世音菩萨”是民国画家、实业家王震先生所书。 东侧的乾隆御碑,碑文为户部贵州司员外郎戴临奉勅书写,记载天台山风光及雍正十一年重修国清寺缘由。 国清寺内景色清幽,身处寺中,确有世外桃源之感。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可清心养性,沉淀心灵,修禅悟道,洗涤尘埃。</p> <p class="ql-block">  从寺内出来,在东侧云墙的洞门步入小径,上坡去近距离看隋塔。</p> <p class="ql-block">  隋塔是国清寺具最高文物价值的建筑,这是建寺之初,杨广为报智者大师为他授戒之恩而建的,因此也叫报恩塔。</p> 塔高59.4米,六面九级,塔内空心,其色绛黄,雄伟壮观。此塔初建时、系空心楼阁式砖木结构,塔形与杭州六和塔相似。每一个面的交汇的位置,都做出了非常精美的飞檐斗拱,据说晚唐时期经历了一场灭佛运动,遭火一场大火,烧毁了木质的飞檐斗拱,形成四周空洞。 见塔见如佛,站在塔前可让我们穿越时空,与1200多年前李白,500多年的徐霞客,站在同一位置仰望此塔,共同见证隋塔的历史。 从隋塔出来,再次回到景区入口的七佛塔(又称迎宾塔)前,阳光透过古樟树的枝叶,在塔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营造出一种超越时空的静谧氛围。 在回民宿的路上,回望隋塔,他如一位沉思者,低语着岁月的诗篇,其挺拔纤瘦身姿,将与山河一起继续书写不老的篇章。 <p class="ql-block">  天台山的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用短短的二三天时间是看不完的,游天台山要住上一段时间,因这里适合慢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