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童年回归本真——龙鹏幼儿园“去小学化”告家长书

栩栩

<p class="ql-block">尊敬的家长朋友:</p><p class="ql-block"> 您好!幼儿园教育是早期教育,是儿童开始接触社会、开阔眼界、良好习惯养成的一个重要教育阶段,是儿童健康快乐成长的乐园。而今,受社会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严重,忽略了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以小学生的行为规则要求幼儿园儿童,不断灌输小学的各种知识,大量的拼音、识字、计算挤占了幼儿游戏时间,耽误了开发幼儿智力的最佳时机。如果任由这种教育方式的蔓延,必然会对幼儿的正常教育以及幼儿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不利。</p> <p class="ql-block">什么是小学化</p><p class="ql-block">幼儿教育小学化,指的是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将幼儿当做小学生来要求,企图拔苗助长的一种做法。它扼杀了幼儿的天性,强行转变幼儿的思维方式、思维逻辑和行为准则,不利于幼儿进入小学后学习兴趣的培养。</p> <p class="ql-block">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p><p class="ql-block">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做法从根本上忽视了幼儿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剥夺了幼儿的童真童趣和游戏玩耍的权利,是对幼儿生理和心理的一种摧残,扭曲甚至扼杀了幼儿的天性,严重影响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心理的正常发展。</p> <p class="ql-block">一、违背了幼儿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幼儿生理学、心理学的大量研究早已证明,幼儿的身体发育水平、神经系统功能、认识能力和其它心理品质还很不成熟、很不完善,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小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过早地把小学内容搬到幼儿园,开展拼音、写字、算数、珠心算等内容的教学,片面强调向幼儿“灌输”知识,甚至布置家庭作业,组织各种形式的考试和竞赛活动等,必然使儿童失去接受世界的兴趣,丧失主动性与创造性,容易形成惯性思维,限制思维的正常发展水平,形成做事机械、教条的习惯,严重的会使儿童对学习产生抵抗心理。</p> <p class="ql-block">二、违背了幼儿的认知规律,极易使幼儿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产生厌学、畏惧等不良情绪,严重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健康。</p><p class="ql-block">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盲目超前往往淡化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对进一步学龄教育产生负面影响,会使部分幼儿对学习产生不同程度的害怕乃至恐惧,幼儿进入小学后容易因为“我已懂”而不专心听课,不认真学习,导致幼儿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完成作业等不良学习态度等。</p> <p class="ql-block">三、降低幼儿学习兴趣,影响小学教育效果。由于幼儿在幼儿园学习了内容不同、要求不一、参差不齐的小学知识,当其升入小学一年级后,小学教师难以按照教学要求施教,不仅扰乱了小学的教学进度安排,还会挫伤一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p> <p class="ql-block">四、过于重视智力因素,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我国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幼儿教育小学化则过多地重视了听说读写等智力因素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其他非智力因素培养和发展。这些被忽视的素质教育包括:创新思维教育、爱心教育、探索周围世界教育、社会交往教育、自主自理教育、自主活动教育等。</p> <p class="ql-block">要消除“小学化”倾向,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需要家长的支持与理解。为了您的孩子,请您和我们一起来做:</p><p class="ql-block">1.转变思想观念,从根本上理解幼儿教育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在不忽视幼儿智力因素发展的基础上,重视幼儿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和培养。</p><p class="ql-block">2.积极配合幼儿园的工作 ,不提前进行书写和运算、不学小学一年级的知识、不做家庭作业。</p><p class="ql-block">3.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尊重孩子的真实感受,鼓励孩子的个性化发展,抛弃“家长的需要就是孩子的需要、知识学得越多越好、技能也是越多越好”的错误认识,尊重孩子自身的独特特点;在家庭中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对于孩子的奇思异想要给予重视和引导,要鼓励孩子大胆地去想去做大人们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更重要的是父母自己也要投入进去,与孩子一起构思探索,这样才能真正地为幼儿健康教育奠定良好的家庭基础。</p> <p class="ql-block">幼儿园里的孩子们应该学什么?</p><p class="ql-block">《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为幼儿发展提出了具体目标。</p><p class="ql-block">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幼儿园里,一日生活皆教育,老师们会在一日流程中教会孩子讲卫生、懂礼貌、不偏食、不挑食、爱运动、早睡早起、有安全意识等良好的习惯,而这些习惯才是奠定孩子未来教育的基石。</p><p class="ql-block">2.培养自理能力。自理能力越强的人越能适应新环境,越敢于探索,也越自信。在幼儿园里,老师会让孩子自己动手,整理床铺、自己进餐、穿衣等,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p><p class="ql-block">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6岁,是培养孩子学习习惯的最佳时间,幼儿教师会用孩子最感兴趣的"游戏模式"培养孩子的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等,寓教于乐,让孩子在游戏中习得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和学习探索的能力,为上小学做好准备。</p><p class="ql-block">4.学习与他人交往的社交能力。对孩子来说,幼儿园是一个小社会,口在跟同龄小朋友相处的过程中,孩子逐渐学会怎样建立友情、怎样保持友谊、出现矛盾时怎样解决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也会学会帮助别人和感恩别人。</p><p class="ql-block">5.学习适应集体生活。孩子离开小家庭进入幼儿园这个大家庭,心中难免会产生各种焦虑不安,所以,我们就以各种有趣的活动和游戏,慢慢帮助孩子们适应集体生活。</p> <p class="ql-block">家长应培养孩子哪些自理能力?</p><p class="ql-block">生活自理能力是入学准备的必要内容。入学前,孩子需要的生活自理能力包括:</p><p class="ql-block">1.能有序地整理自己的物品和玩具。</p><p class="ql-block">2.用好的东西及时归位,保持整洁。</p><p class="ql-block">3.能正确处理好用餐、盥洗、排泄等事情。</p><p class="ql-block">4.能帮助家人、自己做力所能及的家务。</p><p class="ql-block">5.比较合理地计划并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和活动内容。</p> <p class="ql-block">家长如何与老师进行沟通?</p><p class="ql-block">您不妨采取以下方法与老师沟通。</p><p class="ql-block">1.通过多种方式与老师保持经常联系。您除了可以利用家长会、教师家访时与教师作个别交流外,也可以利用电话、短信、网络等形式及时地与教师互通信息,使双方更多了解孩子近阶段在家庭及幼儿园中的一些表现,您也可以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幼儿园的各项管理措施提出合理的建议。</p><p class="ql-block">2.向老师客观地反映孩子在家的表现。孩子在家中的表现往往是最真实的,其在家中的学习、饮食、娱乐和休息等各种习惯,以及在向家人叙述在园发生的事件中的一些想法和做法,您都可与教师作适当地沟通,以便教师更多了解您的孩子。</p><p class="ql-block">3.倾听老师对孩子的评价,正确看待教师对孩子的批评。</p> <p class="ql-block">家长如何处理师幼的关系?</p><p class="ql-block">作为家长,可尝试着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做。</p><p class="ql-block">1.倾听孩子的诉说。孩子每天在园与老师、同学相处,发生的大事小情都希望在家中与您分享。这时,您要注意倾听孩子的诉说,因为这是了解孩子在园学习生活的最好途径,您与孩子一起分享好消息或有趣的事,让孩子觉得幼儿园生活的快乐,从而加深与老师的亲近感。</p><p class="ql-block">2.多与老师沟通。幼儿园和家庭在教育孩子的目标上是一致的,都希望孩子能茁壮成长,但是由于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幼儿园和家庭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上容易产生分歧,使孩子难以适应。这里,就要求您能够多与老师进行沟通,共同探讨教育的理念。如果对老师的做法有所不解,可以坦率地提出并探讨,从而达成共识。家长在这一问题的处理上不要心存顾虑,这样反而容易产生误会,适得其反。</p><p class="ql-block">家长不仅要关注孩子面临上学的“初期”,而且要关注孩子成长过程的“全期”,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业”,而且要关注孩子的“习惯”。</p> <p class="ql-block">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p><p class="ql-block">自信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逐渐养成的。作为家长,要为孩子自信心的培养创造条件。</p><p class="ql-block">首先,您不要乱作比较,尤其不要把您孩子的短处与其他孩子的长处相比较。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指纹,千人一面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每个孩子都是这个世界的唯一,因为他们世界才丰富多彩。</p><p class="ql-block">其次,您要善于发现自己孩子的长处,大胆激励。每个孩子都有长处,您不妨从日常生活中,从不起眼的小事中去寻找,并要直率地告诉孩子“某事,你做得真棒”。</p><p class="ql-block">第三,创造机会,积累自信心。您不妨在家中设计并进行孩子擅长的游戏活动,如与孩子进行一些亲子游戏,设置一些能够实现的小目标,让孩子在完成任务后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让他在心里感知自己是行的。</p> <p class="ql-block">家长要培养孩子哪些学习习惯?</p><p class="ql-block">学习习惯一般是指和学习有关的、由良好的心理素质支配下的行为和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学习规范开始。</p><p class="ql-block">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您特别要关心他一些有利于学习和学校生活的习惯,如:</p><p class="ql-block">1.倾听和提问的习惯;</p><p class="ql-block">2.表达和发言的习惯;</p><p class="ql-block">3.阅读和书写的习惯;</p><p class="ql-block">4.记忆和思考的习惯;</p><p class="ql-block">5.遵纪和守时的习惯;</p><p class="ql-block">6.合作和分享的习惯。</p><p class="ql-block">相信家长对培养孩子这些基本的学习习惯也会持赞同的态度。</p> <p class="ql-block">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作业习惯?</p><p class="ql-block">在孩子刚入学时就重视培养他们良好的作业习惯,对孩子形成责任意识、任务意识以及其他一些重要的品质很重要。为此,您不但要关心孩子良好作业习惯的培养,还要尽可能做到培养得法。您不妨从这几个基本的方面入手:</p><p class="ql-block">1.给孩子创设一个静心作业的环境。准备一个学习的空间,有桌椅、台灯、小书架等等。孩子回到家后可以在这个“区域”做自己的事情。</p><p class="ql-block">2.要注意让孩子定下心来做作业,不可以一会儿吃吃东西,一会儿看看电视,一会儿做这,一会儿做那。要养成专心做作业的习惯。</p><p class="ql-block">3.要提醒孩子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帮助他逐步形成时间观念。一般一年级学生的回家作业时间为半小时左右,大部分孩子是能够在这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的。</p><p class="ql-block">4.要帮助孩子养成在一般情况下回家后先作业再玩耍的习惯。提醒孩子牢牢记住做作业是学生必须完成的任务,任务完成了,再去做其他事情会更轻松,更开心。</p> <p class="ql-block">家长朋友们,为了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在游戏中、实践中、体验中得到全面发展,让我们携起起来,共同推进幼儿园“小学化”治理,努力为孩子们留下一生中最美好的童年记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遵循成长规律,打好人生底色</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