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6月11日,把我的国防班的孩子们送进英语口试的考场后,实在不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带着不舍,带着也许是最后一个期待,带着一年付出辛酸的落寞,带着对长达37年教堂耕耘的纠结,默默地走在大街上,五味杂陈:此后是游走在心之向往的风景之中做一个行者,还是徜徉在嘈杂的成都的菜市场做一个老人,抑或是奔跑在牙克石的运动场上做一个健身爱好者,或者大胆一点去报名国家银龄计划为山区的教育事业发挥余热做一个奉献者,内心一片茫然。</p> <p class="ql-block">就在这茫然之中,光华综合高中向我抛出了橄榄枝,经过与家人的沟通讨论,我又站在了讲台上,开始了与前37年相同而又不相同的征程。</p> <p class="ql-block">初入光华,进入视野的是一所精致而秀美的校园,它坐落在莫拐农场的山脚下,海拉尔河畔。山水相依,蓝天高远,白云飘荡,更加衬托出校园的宁静。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尾气的熏染,有的是风声水声和鸣。傍晚时分,旁边村庄的炊烟袅袅升起,牧归的人牵着牧羊犬,悠闲的尾随着慢悠悠的牛群后边,从校门口经过,时而响起几声羊咩和牛哞,更加彰显出校园的静谧。旁边民居白色的墙和蓝色的塑钢屋顶,像一粒粒的宝石,镶嵌在绿色的草原上,被夕阳照的格外亮丽。</p> <p class="ql-block">校园里,四层的教学楼和宿舍楼矗立在堤岸旁,显得特别的雄伟壮观。白色的墙体与绿色的足球场、砖红色的跑道、五彩斑斓的花坛,相互映衬,加之水泥甬路旁如结满繁星般红色果实的绿色山丁子树,构成一幅异彩纷呈的壮美画卷。优雅大气的环境吸引我走进它,探索它更多的美。</p> <p class="ql-block">校园内除主体教学、生活活动区外,还有一方块大大的菜园。辛勤的园丁把菜园打理得井井有条。正值秋季,成熟的饭豆的藤蔓上挂着鼓鼓的豆荚,白菜绿油油的叶片肥大而润泽,大葱粗粗的叶子直指苍天,像千万只剑戟一样护卫者黑色的土地。有些土豆已经不安于地下的潜滋暗长,偷偷地探出一侧的脸来看看秋日的艳阳。向日葵硕大的花盘,从早到晚的追着太阳傻笑,露出黑白相间的牙齿,煞是可爱。香菜如格桑花一样的在风中摇曳着美丽的身姿,只不过顶端是小小的白花和绿绿的籽实。那不甘寂寞的萝卜,用粗壮的绿色的身体擎着宽大的樱子毫不羞涩地拥抱着蓝天。这里是校园,又像家。</p> <p class="ql-block">教学楼后,是一片树林,小松树和小白杨整齐的排着队,在秋风中切切私语,伴着楼内传出的朗朗读书声,和谐而优雅。看见这些,总想起那句“桃李罗堂前,榆柳荫后檐”。</p> <p class="ql-block">初入教学楼,略感到一种局促。窄窄的走廊,能容纳40余人的教室,足见这是一所有历史的楼宇。后来才知道,这原是上个世纪末的小学,在寂寞了多年后,被光华的老校长一砖一瓦的修缮起来的。如今一律的苍青色地砖、原木色墙围、粉白色的墙壁、双层的塑钢窗。素雅而凝重。学生教室、功能教师、办公区的合理规划也给人一种沉静、稳重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我的办公室在四楼。四个人一间不算太大的屋子,却有东西两个窗子。透过西侧窗子,能看见一个山坡上的农场和草场。草场上自然散放着捆扎好的牧草,圆柱状惬意的躺在草场上,一切都是那么安闲。这让我想起了黑塞的《堤契诺秋日》的景象。东面的窗子外面是整个莫拐村庄。整齐的街道、方正的院落还有几行统一布局的乡村别墅都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我的宿舍,在与教学楼相连的连接工程中,是一楼靠东侧的小屋。有两张床只住我一个人,有独立的卫生间,而且洗漱和如厕是分离的。透过窗户能看见大大的太阳或月亮从远处升起,这么大的太阳和月亮都是我在城市里看不到的。曾在这里住了一个夜晚,窗外星光闪烁,偶尔从远处传来几声狗吠,一切安静的让人感到一种野外宿营或幼时乡村老家的安谧。刚从拥挤的成都回来,来到这里我真如同置身世外桃源。</p> <p class="ql-block">在这桃源深处。耕耘着很多如我一样的“陶渊明”。语文办公室里我年龄最小,刚满60岁。其他几位都是年龄等差为一的长者。不张扬,平静的从事着不平静的教育事业。也许是志同道合,也许是心态相似,很快我们就聊到了共同的教育理念,共同的生活经历:70年代的特殊求学岁月,80年代的成家立业,90年代的生儿育女,跨世纪的兴奋与激动,抗疫时面对的挑战,学生毕业时的万般情思。在这所学校里还有很多六零后的老师们,闲聊时他们总是不离开教育的话题,似乎这里的学生无论是哪一届哪一个班的他们都很熟悉,对待学生和课堂他们总是有极大的热情。有的老师的工作量很大,但他们依然悠然地行走在教室、办公室、宿舍、食堂之间,平静合理地安排着一切。工作不是他们生活的必需,但他们依然快乐地工作着。也许他们不为生活,只为心底那份爱,才如此坚守。</p> <p class="ql-block">在这所学校年龄最长的是老校长。他是退了休的教育管理者,已经65岁有余。仍中气十足的行走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办好民办教育、给那些有上高中渴望但却没有好成绩的学生一个希望,是他的初衷。每周一的例会,他像一名家长一样事无巨细的对每件事情明确着要求,表扬着优秀,也委婉的批评着执行力弱的人。据说他有糖尿病,而且心脑血管也常有报警信号,但他却依然从早到晚关注着师生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还要迎接着上级各部门的督查。有一个班级,还需要他来当班主任。每次看到他,我都会想起那位感动中国的云南华坪女中的张桂梅。也正是那份对教育的热情与坚守,感动了我,我才走进光华的。</p> <p class="ql-block">在光华,我和其他60岁以上的老师一样,享受着灵活坐班的待遇,教学工作之余,我把学校周围的秋景与冬景都记录了下来,很多视角都是我以前没有发现的。寻找美,成了我的日常。诸如湿地、山坳、初霜、冰花……</p> <p class="ql-block">学校还有一批年富力强的教师,他们知识面宽广,工作有魄力,适应能力强,在学校承担着基层重要的工作,也承担着教学任务。应该说他们是这所学校的中间力量。正是有了他们,这所学校更有了活力,有了生气。</p> <p class="ql-block">光华的教师很热情,也很朴实。光华的学生,却很张扬。开学初不久的呼伦贝尔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足球、篮球比赛中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也许,他们大部分都是初中小学时因少不更事而蹉跎了岁月,虽有对知识的渴望,能把歌词非常熟练的抄在笔记本上然后轻松的背下来。但少小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最初看不懂课文,做不明白题,对学习的热情不高实在是自然的事,上课认真听讲全部参与学习活动更是他们多年来都未必有的事情,但经历光华三年,老师们一点一滴的教育,也有不少同学考上本科大学甚至一本大学的。</p> <p class="ql-block">这些孩子语言直接而率真,那一张张纯洁无瑕的瞳孔可以长时间关注他们内心想关注的事物,练字和抄笔记,完成的也是一丝不苟。而且让我特别欣慰的是我有一个班的学生大部分能把应该背诵的14首诗和四篇古文都背了下来。尽管他们常常写错字或干脆不会情境默写。他们很快乐。无忧无虑,他们也很单纯,无拘无束。他们很情感很强烈,学校的一次改善伙食也能让他们激动万分。他们有创意,在他们的课本作业上,总能看到画着的各种形象或抽象地图案。他们有激情,会把“老师好”和“老师再见”喊的震天响。在光华,他们也在不断的成长,逐渐的修正着自己的不足,也不断进步。</p> <p class="ql-block">一个学期结束了,由于家人担心我一人在这北纬49度的寒冷的林城工作生活太辛苦,我告别了光华。一些学生有微信问我:“怎么不教我们了?”我只能告诉他们:“我要改变一种生活方式。”就这样让光华的美好印象留在记忆深处。</p><p class="ql-block">几个月后组里的老师们还约我一起叙旧,教过的学生也用微信向我诉说思念之情。</p><p class="ql-block">从光华走过,珍藏了很多快乐,关于敬佩而温暖的领导,关于热情而敬业的同事,关于优雅美丽的校园,关于调皮可爱的同学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