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敦煌艺术馆是敦煌研究院在兰州设立的分支机构,位于兰州市城关区南滨河东路522号(毗邻黄河风情线,周边有多条公交线路可达),是一个集展览、研究、保护、传承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博物馆。 艺术馆通过高保真数字技术复制莫高窟、榆林窟等敦煌石窟的壁画、彩塑及经典洞窟,并辅以现代科技手段,为游客提供近距离、沉浸式的敦煌艺术体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佛教石窟群,古代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从公元4至14世纪,莫高窟历经千年营建,荟萃了古代中西方文明交融之精华,凝结成集建筑、壁画、彩塑为一体的文化艺术宝库,蕴含着海纳百川、开放包容、和谐共生、美美与共的人文精神,见证着华夏文明绵延不绝的多元共存,书写出大美不言的精神诗篇。敦煌这座文化丰碑,以其超越时空,融汇古今的独特魅力,凸显出中华民族伟大的融合力、创造力和生命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敦煌研究院作为敦煌石窟的文化守望者,见证着中国文物事业的不凡发展历程。在70多年的历程中,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在甘肃省委、省政府的指导下,通过几代人的艰辛努力,秉持着“莫高精神”,敦煌文物保护、研究、弘扬事业从艰难起步到蓬勃发展,从筚路蓝缕到行稳致远的光辉历程。这背后既饱含着代代莫高窟人的不懈努力和奉献,更彰显出民族文化自信的空前提高和国家综合国力不断跃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首站来到莫高窟实地考察文物保护和研究、弘扬优秀历史文化等情况,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将敦煌研究院建设成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的高地。敦煌研究院全体职工备受鼓舞,更感到信心满怀。“莫高窟人”站在历史的新起点,将更好地肩负起时代使命,保护好、传承好敦煌石窟文化遗产,使其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创造出新的时代辉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行走在丝绸之路上的使者、僧侣、探险家、商人及芸芸众生,跋涉于一望无际的漫漫黄沙之中,历经无数艰难险阻,唯有坚定的信念成为心中不灭的路标,指引着他们一往无前。分布于丝绸之路沿途的诸多石窟寺,集众生之力,汇聚信念,串联起欧亚大陆上思想与文化传播的轨迹,见证不同时期、地域的文化彼此交流碰撞,包容互鉴的历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无论是来自深海的珊瑚,还是来自群山的晶石,亦或溪流中的砂金,这些来自世界不同地方的颜料,在漫漫丝绸之路上,随着驼铃声抵达敦煌,在画工与塑匠手上幻化成缤纷色彩,东西方艺术表现与审美在这里交映成辉,孕育了具有华夏气派的审美意趣与艺术精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建筑是人类为自己创造的生存和居住环境,因地制宜和文化因素促成了各个文明区域有着自己独特的建筑特点。东方古老的建筑几乎都是木结构建筑,由于自然与人为的多种因素,留存下来的古建筑实物很少。敦煌壁画中保存有许多建筑图式,为已经湮灭的建筑实物留下了形象资料。这些建筑图像不但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更以它丰富而且相对准确的细节刻画,弥补了学界对中国古代建筑认知的空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素有“衣冠王国”美誉的中国,服饰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敦煌石窟壁画和彩塑保存了丰富的服饰图像,从北朝至宋元,跨越千年。壁画中的佛教尊像画、故事画、经变画、史迹画中的世俗人物,以及供养人和各民族不同类型的服饰画面,集中、全面、系统的反映出中国古代服饰发展嬗变的脉络。敦煌壁画中的古代服饰及妆容与故宫的藏品息息关联,以实物和图像展示出一脉相承、传承有序的中华服饰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艺术馆内1:1复制的莫高窟初唐220窟(整窟)还原了石窟原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图案是敦煌石窟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独具形态,纹样丰富,色彩绚丽,承继关系明确,发展脉络清晰。这些装饰图案华章异彩,像一条精美的纽带把石窟建筑、壁画、彩塑联结成风格多样的有机整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敦煌壁画中乐舞图像的绘制历经千年,不仅描绘出佛国世界天乐曼妙的无限盛景,又突出了天人同乐、以乐舞供养的现世实践,多维度地展现出珍贵的音舞图像史。敦煌石窟群中有370多个洞窟绘有乐舞图像。壁画中的乐器涵盖了吹奏、拉弦、弹拨、打击等乐器类型,约50种7000余件。乐器来源于中原、敦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以及西域,壁画中的大型乐队最多达38人。敦煌壁画中的舞蹈形象,受汉唐舞蹈传统、古印度佛教文化、周边众多民族舞蹈风格的影响,形成多元一体的独特魅力,成为保存丝绸之路多民族、多区域文化融合下乐舞图像的大美之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敦煌壁画以佛教经典及故事为主题,除了表现宗教内容还有大量反映古代社会生产,生活的画面。有农民耕种,收割、打场、扬场;手工业者建造,制陶、冶炼、酿酒;市井百业中贸易、肉坊酒肆、弈棋百戏以及反映婚嫁丧葬习俗的画面。这些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壁画,不仅为我们展示了当时社会不同阶层的喜、怒、忧、思,以及由此产生的生、老、病、死的生命现象,是我们了解古代人们生活的珍贵资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敦煌石窟的动物图像是以佛教内容为中心,描绘来自中原、西域的众多飞禽走兽,以及神话传说中的神瑞动物。它们在壁画中或出没于山林、或翱翔于云天、或潜游于水中。画师不仅刻画其形体之优美,动物形象还被赋予了丰富的含义,因此在敦煌石窟中,动物图像一般不独立构成画面,基本依附于宗教题材内容作为重要的元素出现。</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悠久历史造就了敦煌石窟的千年繁盛;15世纪以后,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落,敦煌孤悬沙海,逐渐萧条。20世纪上半叶,神圣的艺术殿堂被流沙掩埋,崖体坍塌、塑像倾倒、壁画漫漶。更为不幸的是,一百多年前藏经洞发现之初,引来了各国“考察团”“探险队”的文物掠夺,壁画、彩塑也难逃厄运。风雨飘摇中,百年前的敦煌如同当时的国运缩影,乱世难安,衰微不绝。上世纪30、40年代,在敌寇压境、山河破碎的非常时期,许多有志青年自觉肩负起维护民族文化遗产的历史使命和责任,逆行而来,开启了保护敦煌石窟的艰辛历程。</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敦煌是一种精神,穿越时空,使无数“莫高窟人”守望相知,共燃心灯。因敦煌而众心一念,春风化雨间,汇集国内外的保护力量,负重前行而不负时代,聚沙成塔,续写着中华文脉不孤的新篇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敦煌,是几代人的生命底色,在近80年的时光变换中,秉持着纯粹,于物欲牵引间,守一不移。当青丝变为华发,“莫高窟人”以敦煌为缘起,于默默奉献中,终一生择一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敦煌,始于一个人的信念,如今承载着世界的目光。拂去历史尘埃的敦煌,超越地域、时空、人种、文化,因蕴含的无尽创造力而历久弥新。徜徉其间,体味跃然壁上的多元文化意蕴,越来越多的人们共同参与其中,更深入地挖掘和阐释根植于心的中华文化的精髓,并转化成现代新文化的探索,向着未来传递敦煌千年不朽的要义——海纳百川、传承创新、生生不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敦煌艺术馆,这座位于兰州的殿堂,以其宏大的规模与精深的艺术内涵,让人不禁为其所慑。步入其中,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佛教艺术鼎盛的年代。由于展馆内容丰富,只择其拍了一些,加之本人缺乏这方面的知识,走马观花般浏览,不一定拍到精髓,但还是感到受益匪浅,有时间还会继续深入了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联社拍摄编辑制作于2025.6.7)</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