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老城由小街小巷构成。在枝枝叉叉的小街小巷里面走走看看,可以体会市井烟火和街巷光影。 闽南地区的民间建筑屋顶都有曲线型的屋脊,这点和潮汕地区的建筑物风格相近。 据说近几年泉州的旅游人数已超过厦门,成为福建的旅游第一城。 泉州开元寺是泉州的著名景点,可谓是网红打卡地。<div>开元寺始建于唐代,约为公元686年,初名“莲花寺”。公元738年(唐开元二十六年),唐玄宗下令全国各州建一座开元寺,遂改名为开元寺。之后历经五六百年,寺院多次遭损遭毁、又多次重建。现存大殿为1628-1644年间由郑芝龙重修。<br>1982年,开元寺被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 开元寺内东西两座佛塔是泉州的标志性建筑物。 佛塔周边有精美的石刻浮雕。不知这些浮雕是古物还是当今重新修缮的。 闽南寺庙建筑的屋顶多以彩绘和彩色瓷砖或马赛克装饰。这些彩色屋顶色彩鲜艳,做工精良;这种风格也和潮汕地区的寺庙风格近似。 开元寺内有还有一座小开元寺,又称准提禅林。2000年后,管理部门在开元寺内增建安养院,并将准提禅寺改建为泉州佛教博物馆和弘一大师纪念馆。 这是开元寺大门外的旅游纪念品商店。 到了泉州才知道,弘一大师李叔同就在泉州承天寺出家。 承天寺是弘一大师此生的最终归属地,也是他涅槃的起点。 泉州市区不远处有一座清源山,山上有一座建于八九百年前的老子石雕。有点神秘的是,不知此老子雕像是何年、何人塑造于此山。考古学家认为,大约在12世纪之前,这座雕像可能就出现在这座山上。 弘一大师的舍利塔也坐落在清源山上。 泉州市内的“洛阳桥”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建筑。洛阳桥是现存我国最早的跨海梁式石桥。 公元1053年(宋皇祐五年),泉州太守蔡襄组织当地官民在泉州洛阳江上建桥。工程建设历时六年之久,遂建成了这座跨越海湾的石桥。该石桥为多跨石材梁板结构。 1932年,民国政府将洛阳桥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面;1938年,洛阳桥被日本飞机炸毁。 1962年,政府部门开始了洛阳桥重修,1963年4月,洛阳桥修建完工通车。1993年,政府部门对洛阳桥实施全面修建;1996年10月,洛阳桥恢复古桥旧貌,开放通行,但桥面上不再允许车辆通行。 泉州市内另有一座著名石桥:安平桥。安平桥曾被称作五里桥,是泉州市辖区内连接晋江和南安的一座古桥。 安平桥建于1138年的南宋时期。它当时是世界上最长的梁式石桥;目前它是中国现存最长的海港大石桥;其全长超过2.5公里,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美誉。 泉州老城内的“清净寺”建于1009年,是北宋时代由阿拉伯商人建造的清真寺。如今的清真寺是在原址上依原样重新修建的。 从唐代开始,泉州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之一。泉州的海外贸易在宋元时代达到鼎盛,当历史进入明朝后,泉州的对外贸易功能逐渐衰落。 当时主导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商贸势力是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所以当年在泉州建有不少清真寺。 泉州的清真寺和基督教的教堂、佛教的寺庙、中国的道观、孔庙、财神庙、关帝庙共处一个密集的城市空间。这在当时也算是一大文化奇观。 清净寺的隔壁就是“关岳庙”。关岳庙内供奉关羽和岳飞。 关岳庙的香火很旺,且烧香的多是年轻人。 关岳庙的屋顶装饰也和其它各类宗教性建筑及纪念性建筑一样以彩色鲜艳为特色,看上去非常华丽。 距离泉州市区二十多公里外,有一座海上寺庙:珞珈寺。 在珞珈寺附近,有一座立在海边的高大观音像。 泉州的文庙 这里是泉州的“天后宫”,宫里面供奉妈祖。 泉州市区主干道中山路路口。 在泉州大街小巷的转角处,到处可见头戴簪花的游客。 簪花头饰配民间服饰可谓是泉州一景。 满城尽戴簪花冠。